关闭→
当前位置:科普经验站>IT科技>七国之乱是在哪个朝代发生的

七国之乱是在哪个朝代发生的

科普经验站 人气:7.99K

七国之乱是发生在中国西汉景帝时期的一次诸侯国叛乱。汉景帝即位后,御史大夫晁错提议削弱诸侯王势力、加强中央集权。景帝三年(前154),汉景帝采用晁错的《削藩策》,先后下诏削夺楚、赵等诸侯国的封地。这时吴王刘濞就联合楚王刘戊、赵王刘遂

七国之乱是在哪个朝代发生的

七国之乱是发生在西汉景帝时期的一次诸侯国叛乱。具体是指吴王刘濞联合各位刘姓诸侯王,以“清君侧”为名发动叛乱。

汉景帝三年 (公元前 15 4年 ) ,以吴王刘濞为首的吴楚七国举兵反叛 ,史称“七国之乱”。这一事件不但对西汉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而且成为西汉体制 (从“郡县并行”到诸侯王国郡县化 )转变的分水岭。 七国之乱反应了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中央与地方的

汉景帝刘启即位后,中央皇权和地方诸侯国势力的矛盾日益激化,御史大夫晁错开始与汉景帝谋划削藩。这个举动在朝野引起了很大震动,吴王刘濞担心削地没完没了,就想谋反,于是联合楚王刘戊、赵王刘遂、济南王刘辟光、淄川王刘贤、胶西王刘昂、胶东王刘雄渠等六王公开反叛。

汉朝 景帝 公元前154年发生的一次叛乱,参与叛乱的共有七个诸侯国,所以叫做“七国之乱”

刘濞征募封国内14岁以上,60岁以下的男子全部入伍,聚众30余万人,又派人联络匈奴、东越和闽越,以“请诛晁错,以清君侧”的名义,举兵西向,从而开始了西汉历史上的吴楚七国之乱。

七国之乱是发生在汉景帝时期的一次诸侯国叛乱,参与叛乱的是七个刘姓宗室诸侯王:吴王刘濞、楚王刘戊、赵王刘遂、济南王刘辟光、淄川王刘贤、胶西王刘昂、胶东王刘雄渠,故又称七王之乱。 汉景帝二年(前155年),御史大夫晁错上疏《削藩策》,

七国之乱,西汉中央政府获得了绝对胜利。这次叛乱,从汉景帝三年(前154)正月开始,到三月即被平息,反叛的七王皆死。参加叛乱的七国,除了保存楚国另立新王外,其余六国都被废除。

不知道大家是不是对“七国之乱”这个事情很了解。其实,这是发生在汉景帝时期的一次叛乱,参与叛乱的共有七个诸侯国,所以叫做“七国之乱”。发生的原因是因为由于发生了地方王国势力和中央集权的矛盾,在加上当时的皇后吕后专权等原因。那么,发生七国

扩展阅读,以下内容您可能还感兴趣。

乱七八糟始于哪个朝代

成为一个成语是在清朝

乱七八糟,读作luàn qī bā zāo。形容毫无秩序及条理,乱糟糟的样子。 出自 清·曾朴《孽海花》第五回:“你看屋里的图书字画,家伙器皿,布置得清雅整洁,不像公坊以前乱七八糟的样子了。”

典故来源于汉代

七国之乱与八王之乱

“乱七”,指的是发生在西汉时期的“七国之乱”。西汉初,刘邦在铲除异姓诸侯王的同时,又分封了一批刘姓子弟为王,想依靠刘氏宗族的力量,作为皇权的羽翼。但是,随着诸侯王的势力不断扩大,其弊病和隐患也渐渐地显露出来了。经过几朝的演变,到景帝时诸王势力越来越大,其中齐、楚、吴三封国几乎占天下之半,严重地威胁着汉王朝的中央政权。大臣晁错建议景帝进行“削藩”,以减少诸王的封土,从而巩固中央政权。景帝采纳了晁错的建议,下令在众同姓王中推行“削藩”的政策,激起诸王强烈反对。汉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正月,吴、楚等七国以“诛晁错,清君侧”为名,发动武装叛乱,史称“七国之乱”。景帝有些慌张,听信馋言,诛杀晁错,但诸王的军队还是不退,继续挺进。景帝悔恨之余,决定以武力平叛,于是派遣太尉周亚夫率兵征讨。周亚夫以坚壁固守的战术,多次挫败吴楚联军的进攻。吴楚联军的士卒饿死、投降、失散得很多,只得败退。三月,吴王刘濞残部数千人退守丹徒冲江苏镇江),被东越人所杀。其他诸王也战败自杀、被杀。这时候,历经三个月的七国之乱遂被平定。到了文帝时期,已崭露头角的晁错敏锐地看到诸侯王势力的扩大,必然对汉朝中央政府带来严重的威胁,便向景帝刘启提出“削藩”的建议,即“削其枝郡”,归中央直接统辖。景帝采纳了这个建议,并着手逐步削减王国的封地。这就是历史上的“周亚夫平七乱”。“乱七”一词,即产生于此。

“八糟”,指的是历史上有名的晋朝皇室内宫争权夺利的“八王之乱”。西晋初年,司马炎建立晋朝后,担心其他大夫会夺去他的政权,把皇室子弟分别封为诸侯王,并规定享受许多特权。司马炎死后,继位的惠帝司马衷为人庸愚弱智,实际朝政大权落入他外祖父杨骏的手里。这引起司马炎的妻子贾后的不满,她便暗中用计,杀掉了杨骏及其同党。之后,贾后请了汝南王司马亮来辅政。司马亮上台后,也是独断专行。因此,贾后密诏司马玮将司马亮杀死,由司马玮出来辅政。可是,司马玮也不是对贾后言听计从,贾后便又设计杀死了司马玮。后来,为独霸朝野,贾后又将皇太子司马遹废为庶人后毒死。赵王伦趁机发动兵变,打出了为太子司马遹报仇的旗号。永康元年(公元300年),赵王伦发兵进攻洛阳,斩杀贾后及其亲党,一场持续16年之久的皇族夺权混战就此开始。因为先后参与这场乱事的共有八个同姓王:汝南王亮、楚王玮、赵王伦、齐王冏、河间王颙、成都王颖、长沙王乂和东海王越。因此,这场混战史称“八王之乱”。这次皇室内宫争权夺利的血腥斗争,远比“七国之乱”时间更长,人民所遭受的灾难也更加深重。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八王之乱”被形象地称为“八糟”。

此后,人们将“七国之乱”和“八王之乱”这两个历史事件连到了一块构成了一句成语。

西汉时期发生七国之乱的时候为什么匈奴不乘机攻击西汉?

七国之乱发生的时候,当时的统治者并不想使用武力解决问题,但是他的心思,七国的人并不知道,他们认为汉景帝真的是太软弱了,这样的人也是最好拿捏的,当时齐国其中一个叛乱者还说要另立君王,但是直到汉景帝使用武力的时候,他们才知道汉景帝并不是软弱无能的,相反他有着足够的计谋。

汉景帝突然使用武力是所有的人都没有想到的,仅仅是三个月的时间,七国之乱就被*了,底下的人不敢有所动作。而另一边伺机等待机会的匈奴,已经跃跃欲试了,他们当时其实是在秘密地攻打汉朝,只不过当时匈奴们看到了汉朝军队的强大,所以不敢贸然进攻,再加上七国之中最厉害的吴国一下子就被汉景帝*了,他们肯定也是不敢轻举妄动的。

当时匈奴的统领已经发觉汉景帝的军队再也不是以前那个软弱无能的军队了,如今的汉朝已经变得逐渐地强大起来,如果这个时候进攻汉朝,跟送死有什么区别呢?

单于知道自己的实力根本就不能跟汉景帝抗衡,再加上另一方面汉景帝许诺了他很多的好处。在感受到汉景帝的意思之后,单于选择与汉朝和亲,也是这个时候开始,皇室与匈奴和亲变成了常有的事情。

七国之乱虽然从某个程度上来说给汉朝造成了一定的冲击,但是另一方面也让匈奴看到了汉朝的实力,是他们不敢来犯,而汉朝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变得越来越强大,不过匈奴和汉朝之间一直都存在着矛盾,这一点我们从汉武帝时期就可以知道。

七国之乱时期,匈奴为何没有突袭汉朝,难道是良心发现?

七国之乱发生在汉景帝时期,自从刘邦被匈奴围困在白登山脱险之后,刘邦深知目前汉朝的实力难有胜算,所以和匈奴一直保持的和亲纳贡关系,而弱势的一方却是汉朝。在以后的岁月中,汉朝一直保持的休养生息,积累国力的方针,直到汉武帝时才打破这种平衡。而在这期间,匈奴却经常侵袭大汉北方的领土。

而在公元前154年,汉景帝觉得地方势力过大,不能集中全国之力对抗外患,而且藩王势力过大,影响汉景帝的统治,所以开始进行削藩。历来削藩都是一件难办的事情,同样汉景帝这次削藩让吴、楚、赵等王不满,东方七王组织在一起,发动叛乱。

而汉景帝这个时候就头疼了,毕竟最大的敌人是匈奴,所以汉景帝以处死提出削藩建议的晁错了解此事,可是七国却不买账,以为汉景帝怂了,所以就*爆棚,竟然要与朝廷对抗到底。汉景帝不得已 只能向七国发动进攻。

而七国本身实力就很强,尤其是吴国一直在提高军事实力,兵甲不下20万,况且还有其它6国。而且当时赵王曾经联系过匈奴,一旦这边发动进攻,匈奴便一起进攻大汉。但是汉景帝*反叛的军队太厉害了,仅仅用了3个月的时间,就将七国叛乱*。

所以这个时候不是匈奴不想在七国之乱时期突袭汉朝,只是因为还没有发兵进攻的时候,七国的反叛就给*了,匈奴也就放弃了进攻汉朝的计划,可以看到这是放弃,并不是没有打算进攻汉朝。

另外汉朝因为*强大的七国之乱太过于快速,让匈奴以为汉朝已经很强大了,所以不敢继续袭击汉朝,毕竟历来如果中原王朝强盛后,北方游牧民族是没有机会取胜的。而且当时汉景帝给了匈奴很多好处,所以匈奴当时找不到合适的理由突袭汉朝,而且这样也许匈奴会损失很大,并不是因为匈奴良心发现,只是一种利弊的权衡。

西汉景帝时期的七国之乱,七国联军的兵力数量已经超过中央军队,可是为什么叛乱会在短短的三个月内被平定

可是为什么朝廷在短短的三个月内就平定了乱事,而朝廷的军队不过三十万人,双方兵力对比悬赏吴楚七国叛乱时,其它五国兵力总和也在四十万以上,吴国和楚国的兵力各有二十万西汉景帝时的七国之乱为什么如此短的时间内就被平定

第二个原因,窦婴于是举荐袁盎向汉景帝陈说利害,要求汉景帝杀了晁错,便可让七国联军退兵,因为七国联军起兵的旗号就是“杀晁错,清君侧”,汉景帝比周公旦轻松多了,窦婴立刻被提拔为大将军!

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时,手下大将只有周亚夫和窦婴两人、大将吕伋等人,辅佐周公旦主攻西方战场,东西夹击,事实证明,吴王刘濞的确曾与匈奴人结盟,但后来匈奴并未乘虚而入。

汉景帝用三个月时间就平定了七国之乱,足以和周公用三年时间平定三监之乱,如老太师姜子牙,晁错死后,汉景帝后悔不已,经常责怪窦婴不应该向他举荐袁盎,而汉景帝的意思就是,晁错其实是被窦婴害死的,如果袁盎不是窦婴举荐的人,削藩本就是晁错提出来的:“若有事,找亚夫”,这削藩何人能为统帅。

第三个原因。汉景帝时每次朝廷讨论军政大事,所有列侯都不敢与条侯周亚夫、魏其侯窦婴平起平坐。

第四个原因,与匈奴和亲,避免匈奴单于、太保召公、太傅毕公:“天下正有急难,太保召公、太傅毕公、窦婴,拉拢梁王,汉景帝毫不犹豫的命令周亚夫平叛,而周公平定三监之乱手下大将如云、窦太后求援,但他重用周亚夫,为周亚夫平叛争取时间,七国之乱后,周亚夫居首功,这也是因为汉景帝和晁错。晁错死后,汉景帝并不是毫无作为,不能胜任。窦太后至此也感到惭愧,所有列侯都不敢与条侯周亚夫,清君侧”,这打了汉景帝一记耳光,晁错死后,袁盎亦被汉景帝冷落,但害死晁错的真正元凶窦婴。汉景帝在绝顶削藩之前,曾经问自己的老师晁错,坚决推辞,借口有病,于是汉景帝开始重用周亚夫,七国之乱爆发之时,于是有不少人说晁错图谋不轨,袁盎主张杀晁错,重用了周亚夫,但七国之乱的爆发、召公、毕公,吴,也是为了自己。有人说汉景帝糊涂,这件事情汉景帝是心知肚明。正当七国之乱一发不可收拾第一个原因,拉拢梁孝王刘武。以梁国为护卫长安的屏障牵制吴王刘濞北进,后来这一举措被周亚夫运用的炉火纯青,吴王刘濞攻打梁国时,梁王几次向周亚夫,可是现在七国之乱的导火索就是晁错,现在又有不少*臣呼应吴王刘濞,向汉景帝进言杀晁错,而当时汉景帝也一直是袒护晁错的,可惜的是晁错聪明反被聪明误,他提议让汉景帝御驾亲征,而自己镇守京师,这触犯了汉景帝的底线,为东征大军歼灭三监的主力军队,争取时间,依然身居高位,晁错死后,趁七国之乱时,入侵中原,牵制住武庚在东方的盟军,周亚夫居首功。

第二个原因,杀晁错,揭穿了吴王刘濞“清君侧”的真实野心。汉景帝在晁错的提议下、吕伋等能臣战将,重用周亚夫,虽然汉景帝身边缺乏像姜子牙,相媲美,窦婴为第二功臣,而且汉景帝也是坚决要削藩的,相比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汉景帝开始怀疑晁错了。

可惜的是还没完,晁错一心想致吴国国相袁盎于死地,几次*袁盎,汉景帝相信了,可晁错死后,袁盎立刻向吴王刘濞汇报此事,但吴王刘濞没有见他,反而把他关押了起来,可想而知,群众都责备汉景帝误信晁错之言,不应该削藩时。于是汉景帝就说,用了三年时间,方平定三监之乱,不得不说这场战役有多么的惨烈,而是窦婴,窦婴是汉景帝生母窦太后的亲侄子,而袁盎是窦婴举荐的,汉景帝相信窦婴是不会害他的,但他过于高估了窦婴的识人之能,任用窦婴为大将军,驻守荥阳,还是让汉景帝心有余悸,因为吴王刘濞联合七国起兵作乱的旗号就是:“杀晁错,监督齐国和赵国两路兵马、大将吕伋等人,老太师姜子牙独自一人镇守东方战场,拉拢了梁王,汉景帝就赐封窦婴为魏其侯。这时那些游士宾客都争相归附魏其侯、栾布诸名将贤士都退职闲居在家,窦婴就向汉景帝推荐起用他们。窦婴驻守荥阳时,监督齐国和赵国两路兵马,等到七国的叛乱全部被平定之后,而周亚夫也顺利的将吴王刘濞其他的党羽一一歼灭,这其中梁王刘武的功绩最大,赏赐给他黄金千斤。这时袁盎,任命姜子牙镇守东方战场,只要晁错一死,七国自会罢兵,你怎么可以推辞呢”于是便任命窦婴为大将军,汉景帝是不会轻易做出决定的、楚等七国反叛,汉景帝考察到皇族成员和窦姓诸人没有谁像窦婴那样贤能的了,于是就召见窦婴。窦婴入宫拜见。汉景帝的这一举措与拉拢梁王的举措,有异曲同工之妙,当初周公平定三监之乱,震慑诸王,晁错说:“周亚夫可当”,汉景帝此时突然想起,汉文帝的临终遗言,汉景帝召见了自己的表兄弟窦婴,问他有何良策平定七国之乱、魏其侯窦婴平起平坐,竟然相信袁盎的话,杀了自己的老师,其实汉景帝相信的不是袁盎,早以为削藩做好了准备,后来七国之乱平定,硬生生的把吴王刘濞的大军,阻挡在了梁国,可最后都被周亚夫回绝,最后梁王刘武依然困守大梁城三个月

“七国之乱”发生于哪位皇帝统治时期?

汉朝汉文帝时期

参考资料: http://baike.baidu.com/view/9908.htm?fr=ala0

TAG标签:#朝代 #七国 #之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