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当前位置:科普经验站>健康养生>建安文学主要指的是什么

建安文学主要指的是什么

科普经验站 人气:2.02W

A 东汉末年,社会动荡不安。汉沛国谯(今亳州)人曹操组建青州兵,挟持汉献帝,统一北方,社会有了比较安定的环境。曹操父子皆有高度的文学修养,由于他们的提倡,一度衰微的文学有了新的生机。在当时建都的邺城(故址在今河北省临漳县境内),

东汉末年一大批文学家,如曹操、曹丕、曹植、蔡文姬、邯郸淳等他们在铜雀台,用自己的笔直抒胸襟,抒发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掀起了我国诗歌史上文人创作的第一个。由于其时正是汉献帝建安年代,故后世称为建安文学。

建安文学的基本特征文学史上的建安文学,是指从汉献帝刘协建安年间(193——220)下延到魏明帝曹睿太和年间(227——233)这一历史阶级的文学,它实际上是以曹魏为中心的文学。由于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文学自身的发展演变,以及曹氏父子的倡导和影

建安文学主要指的是什么

建安时期许多军阀割据混战,给人民造成了巨大灾难。这时期获胜的军阀便是曹操。曹操为代表的一些中小地主为了扩大自己统治的基础,在文化方面采取了新的方针。他们本身就生活在时代的旋涡中,他们的作品也就反映了时代的精神、的社会现实,抒发了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特别是诗歌,获得了文人创作的第一次大丰收,开创了诗歌创作的一个辉煌的时代。后人将这时期的文学风格称为“建安风骨”。建安是我国文学史上一个“俊才云蒸”的时代,有大量的作家作品涌现。

好像还是你。。。。。。 你想问是建安文学指的是什么吗?不太明白这个划分指的是什么划分。 建安是东汉末年汉献帝的年号,公元196—220年。这时期的大权完全操纵在曹操手里.所以那时的文学领袖都是曹家人物,著名的七位诗人建安七子也大都死于

其中最著名的是“三曹”和“七子”。

曹操用自己富于创造性的作品开创了文学上的新风气,以其诗歌中慷慨悲凉的独特风格,奠定了“建安风骨”的基调。 1、 东汉末年,黑暗,豪强割据,战乱频仍,赋敛繁重,连年灾疫,民不聊生。各地群众纷纷揭竿而起,形成了声势浩大的黄巾起义,沉

建安文学主要指的是什么 第2张

三曹指曹操、曹丕、曹植父子三人。曹操的诗歌更多地表现了自己的雄心壮志和积极进取的精神,比如《龟虽寿》、《短歌行》、《观沧海》等。“七子”指孔融、王粲、刘桢、陈琳、阮王禹、徐干、应! 七人。他们虽出身经历不同,但都经过了汉末的,后依附曹操,想靠他干一番事业,作品就表现出这种思想。其中成就最高的是王粲,他的《七哀诗》真实地反映了战乱的惨况,表现出作者对人民的深切同情;《从军诗》表现了建功立业的理想。这些作家除了写诗歌,还创作了很多赋和散文。

作者涂波,男,1973年生,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生。 一 毫无疑问,"建安风骨"已经是一个被普遍接受的文学史命题,它大致是指"建安文学(特别是五言诗)所具有的鲜明爽朗、刚健有力的文风。"(1)虽然有学者指出今人与古人所讲建安风骨大有不同,(2)但

建安文学成就很高,对后世的影响也很大。

建安是指东汉末期汉献帝的年号,而文学史上的建安,则指的是建安至曹魏初期这一段时期,这一时期文学以诗歌成就最高,有许多作品从汉乐府吸取养料,由于当时时局动荡,多有反映名生疾苦,渴望建功立业之作,文风慷慨悲壮,语言刚健,后人称为“建

扩展阅读,以下内容您可能还感兴趣。

建安文学是怎么回事

建安风骨

文坛盛事乱世出

文风e69da5e887aae799bee5baa6e997aee7ad9431333231633165典范载史册

建安诗人以其卓越的创作实践和文学主张,谱写出中国文学史上一段极为壮美的乐章。他们开创了缘情而发、直抒胸臆、再现现实、体现个性的优秀文学传统,为后代诗歌创作树立了光辉的典范。唐代诗歌能够发展到鼎盛,便直接得益于建安精神。“建安风骨”做为最具魅力的艺术风格之一,一直是后代多数诗人追求的理想境界。

在文学史上,有很多一家人父子或兄弟数人都成为著名文学家的现象。例加大家所熟知的汉代的班固、班昭,宋代的“三苏”(苏洵、苏轼、苏辙),明代*派的“三袁”(袁宗道、衰宏道、袁中道)等等。曹操、曹丕、曹植就同是汉魏时期的大文学家。这父子三人,对建安时代的文学繁荣做出了积极的贡献,甚至可以说是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建安”是汉献帝的一个年号。文学史上的“建安时期”却不只限于这25年,它大致包括了汉末、魏初将近半个世纪的时间。

东汉末年,从黄巾起义到董卓之乱一系列的军阀混战、武装割据,使统一的帝国陷入了大*、大动荡的局面,人民遭到了空前的浩劫,出现了“人相啖食,白骨盈野”、“名都空而不居,百里绝而无生民者不可胜数”的惨酷景象。社会的动荡引起了社会思潮的裂变。建安时代的诗人目睹了这一幕幕的惨剧,亲身经历了颠沛流离的生活,对社会*有切身的感受。他们抛弃了两汉大赋那种辞采糜丽、讽一劝百的浮泛文风,冲破儒家“原道、征圣、宗经”的文学观的束缚,在继承汉乐府民歌“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优良传统的基础上提出了“缘情”的文学主张。他们以质朴刚健、清新自然的语言、比兴的手法真实地再现现实,抒发强烈的思想感情,表现出鲜明的个性色彩和时代精神形成了慷慨悲凉的独特风格。后人称这种文风为“建安风骨”。

最先开一代风气的是曹操。他酷爱文学,具有极高的文学修养,富有创新精神,创作时不受传统思想和形式的约束,直抒胸臆.直言事理,下笔无所顾忌。鲁迅称他为“改造文章的祖师。”曹操有爱惜人才、看重文士的思想,因此,大批著名文人,如大家熟知的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禹、应扬、刘祯等都云集邮下。曹丕、曹植对建安文人更是象好朋友一样相处,“行则同舆,止则同席”。这无疑提高了文人的地位,鼓舞了文学创作。

曹丕(公元187一公元226),字子恒,是曹操的次子。建安22年立为太子,25年,曹操死后,他继承了曹操的职位,当年冬天*汉献帝禅位,自立为大魏皇帝。他传留下来的辞赋诗歌共80多篇,其中五言诗和七言诗写得较好;在内容上看,描写爱情的比较出色。

曹丕在文学创作上的成就要低于曹操和曹植,但在文艺理论方面,却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他在做太子时著的《典论·论文》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系统的文艺理论著作。《典论·论文》首先肯定了文学的价值和功用,称文学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第一次把诗赋的地位、价值和作用看做与学术著作相同。这在文学史上有划时代的意义,对文学的独立发展起到了直接的推动作用。另外,《典论·论文》还比较深入地评述了文章的体载和特征、作家的气质才性和作品风格的关系、文学批评的态度问题。这些论述直接影响了南北朝时期文艺理论的发展和成熟,对当时的文学创作起到了积极的指导作用。

建安时期最杰出的作家是“才高八斗”的曹植。曹植字子建,生前曾封陈王.死后谥名是“思”,所以,后人又称他为陈思王。

曹植的一生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在父亲的庇荫下过着贵族生活,得到很好的教养,才华横溢,十多岁就“诵读诗书数十万言”,而且志向远大。曹操很喜爱他,一度曾打算立他为太子。但是最终还是曹丕在王储之争中获胜。由于这个缘故,他深遭曹丕怨恨。《七步诗》的故事虽然不一定是事实,但却真实地反映了曹丕、曹植兄弟之间的关系。曹丕继位后,对曹植进行了一系列*,先是杀了一向拥护曹植的丁仪、丁翼兄弟,接着又把曹植赶往封地,六次变更爵位,三次变更封地。后期的曹植象囚臣一样动辄得咎,物质生活条件也很恶劣。但他渴求建功立业的愿望却从未稍减,甚至更加强烈。最终在41岁时满怀忧愤地死去。

曹植传留下来的诗文作品有近130篇,诗歌、散文、辞赋的成就都很高。建功立业,留名后世是他各类作品共同的思想底蕴。在前期的散文《与杨德祖书》中,他写下这样一段话:“辞赋小道,固未足以揄扬大义……(吾)犹庶几戮力上国,流惠下民,建永世之业,流金石之功,岂徒以翰墨为勋绩,辞赋为君子哉?”鲁迅评这段话说:“他的文章已做得好,于是他便敢说文章是小道;”另一方面,他更看重的是*,所以强调“戮力上国、流惠下民“,并不是真的否定辞赋。

曹植的前后期作品在风格上有明显的变化。前期的作品基调豪迈、开朗,充满昂扬的精神。《白马篇》歌咏的壮士为国捐躯、视死如归的精神,就是作者自己理想和抱负的自我抒写。后期由于理想得不到实现,作品中就充湿着慷慨愤激的情愫。“愿欲一舟济,惜哉无方舟”、“抚剑而雷音,猛气纵横浮;泛泊徒嗷嗷,谁知壮志忧?”等,都是作者悲愤的表白。

曹植后期写了不少反映妇女不幸遭遇的诗篇。但只要稍加分析,就可看出这些诗表面上是写弃妇怨女,其实是以她们象征自己,是诗人壮志难酬、在*上被遗弃的哀怨心情的曲折表露。这与他在辞赋名篇《洛神赋》中,假托与洛神的恋爱故事,寄寓自己*离开朝廷,无由效国的痛苦心情的表现方法如出一辙。

在艺术手法上,曹植善于运用譬喻和象征巧妙地表达思想感情。例如他在好友丁氏兄弟被杀后写的《野田黄雀行》中,用风波、利剑、少年、罗雀等一系列文学话语,生动而具体地表达了诗人幻想大力者来救难友脱险的心情。

曹植还善于托物起兴,在诗的起首两句突出和渲染气氛,使读者一开始就能感觉到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钟嵘在《诗品》中给这父子三人的评价分别是“曹公古直”,评曹丕是“皆鄙质如偶语”、“殊美赡可玩”,而评曹植则是“骨气奇高,词采华貌。”这评价是很中肯的。

在曹氏父子的倡导和影响下,一大批文人积极创作,掀起了一场真正的文*动。建安七子等近百位作家,如蔡炎、繁钦、杨修、吴质、丁仪、丁翼、弥衡等都留下了优秀的作品。这时的文学无论在文学体裁还是在写作技术巧上都臻于成熟,在乱世中创造出文学上的空前繁荣,成为文学史上的一段佳话。“建安风督”也作为一种文风典范被收入史册,为后人称颂、效法,在以后的创作实践中发扬光大。

建安文学的整体风貌都包括什么

建安时期是文学的自觉时期,建安文学中所反映的人在社会角色义务之外,还有个人的情趣、爱好,在公共的社会生活之外还有私人的日常生活,建安文学是充分展示个体生命的文学,它充分展示着伟大的生e79fa5e9819331333335326135命精神,具有恒久的魅力和价值.本文试将从感伤精神、自由精神、文学创造精神三方面谈谈建安文学所体现的生命精神.

东汉王朝恢复,曹操便制订了“外定武功,内兴文学”的治国方针。曹操在逐个消灭各个割据势力,消除战乱,实施一系列富国强兵措施的同时,身体力行,积极领导发展文学事业,“御军三十年,手不舍书,昼则讲武策,夜则思经传,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他的儿子曹丕、曹植以及追随他们的建安七子:孔融(唯其与曹操政见不一)、王灿、陈琳、徐干、阮瑀、应瑒,刘桢及一、二十位文人学士亦仿照曹操积极努力创作。建安时期,无论是诗歌、辞赋,文章等都获得了极大的进步,尤其是诗歌,形成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次文人诗的创作*,使汉乐府诗完全成熟,五言诗体得以发展,七言诗体从此开创。曹操又率先冲破儒学的禁锢,打破当时盛行的骈体文格式,采用通脱的文体作文章,追随他的文人学士亦积极响应。在北方,不仅出现了一个文学繁荣的局面,而且使一代文风得以转变。这一时期的文学被称之为“建安文学”。建安文学为推动中华民族的*、经济、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尤其是对后来的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公元二O四年,曹操彻底打垮了最大的军阀袁绍,攻克邺城,领了冀州牧,遂又平定四州,自这以后曹操基本上常住邺城。“百川赴巨海,众星环北辰”,文人学士亦紧紧追随曹氏父子,多集聚在邺城,这时的邺城是俊才云蒸、群星灿烂。曹操见此便大兴土木,建造了铜雀台作为文人名士集聚、笔会之地,以至文学的繁荣达到了顶峰。因当时的江南文风不盛,作品也很少,后人亦把建安文学称之为“邺下文学”、“魏国文学”或“北方文学”。

总之,这一时期的文学一改西汉、东汉两朝近四百年死板、格式化的文体和以歌颂宫廷生活为中心的体式,转向重点描写黑暗的社会现实,吟咏战乱时期悲凉的人生,高歌统一国家的理想,讴歌战乱消除给人民带来的安居生活,以及追求美好未来的愿望。这一时期,不仅文体创新,形式多样,而且辞藻华美,语言质朴刚健、清新自然,形成一代新的艺术风格。后人把建安文学时期慷慨激昂地倾吐胸襟,豪爽磊落地施展才华、抒发胸怀;阐明事理不追求纤细、周密的技巧,遣辞造句、描摹形貌唯求通顺明达;以及慷慨悲歌,激越高亢的思想情调与刚健爽朗、清新自然的艺术形式完美地结合起来,称之为“建安风骨”。

我国古代建安文学的代表三曹指什么?

曹操、曹丕、曹植

“三曹百”指汉魏间曹操与其子曹丕、曹植。因他们*上的地位和文学上的成就,对当时的文坛很有影响,所以被后人合称之为“三曹”。

1、曹操:是建安时期杰出的文学家和建安文学新局面的开创者,开创了度建安文学的新风气,风格清俊通脱。

2、曹丕:擅长诗文及辞赋,其问名作有《燕歌行》、《与吴质书》等,其中《燕歌行》全诗均用七言,句句押韵,在中国七言诗答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3、曹植:是第一个大力创作五言诗的作内家,他把文人五言诗的发展推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峰,标志着文人五言诗的完全成熟,他的散文和辞赋也表现出了很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容,有《洛神赋》美不胜收、《与吴季重书》和《与杨祖徳书》是两篇有名的散文诗札。

建安文学的代表"三曹"是指哪三个人?

曹操(155-220),字孟德,既是杰出的军事家、*家,也是一位诗人,今存诗20余首。他的一部分诗真实反映了汉末*的社会现实和百姓的苦难。如《蒿里行》记录了汉末董卓之乱前后最黑暗混乱的一段历史,描绘了军阀争权夺势所造成的悲惨现实:“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另一部分诗抒发了他的人生抱负和统一天下的雄心大志。如《观沧海》写登临碣石眺望大海的所见所感,展现了作者吞吐宇宙的气概和宽广博大的胸怀;《龟虽寿》抒写了年命有尽而老当益壮的积极进取精神;《短歌行》抒发了求贤若渴的心情和建功立业的决心。曹操创造性地用乐府古题写时事,如《薤露行》、《蒿里行》本是送葬时的挽歌,在曹操笔下却以其反映现实的鲜明性被称为“汉末实录”。此外,他的四言诗为已经僵化板滞的形式注入新的活力。曹操不仅用自己的创作开风气之先,而且以其对文学的倡导,为建安文学的繁荣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曹操的散文最突出地体现了迥异于汉代的清峻、通脱、华美、壮大的风格。他的代表作《让县自明本志令》、《举贤勿拘品行令》都写得朴素自然,清峻简约,不受礼法约束,不加雕饰,直抒胸怀,情真意切。

曹丕(187-226),字子桓,是曹操次子,于公元220年废汉献帝自立,是为魏文帝。现存诗约40首,形式多样,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杂言无所不备,多为对人生感慨的抒发和人生哲理的思考。题材上除一部分写游赏之乐的宴游诗外,以表现游子行役思亲怀乡、征人思妇相思离别居多。借传统题材表现了世积乱离、风衰俗怨的时代气氛,以及人生多故的伤离悯乱。风格清丽婉约。最著名的是《燕歌行》二首,为我国现存最早的完整的七言诗,对后代歌行体诗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其一描写女子在凄凉的秋夜里辗转难寐,思念远人,细腻委婉,缠绵悱恻,传诵不衰。曹丕文章的语言渐趋华美,排偶气息和抒情意味都比较浓重,代表了文章由质趋华的倾向。如《与吴质书》在追念旧游、感伤逝者中,描绘出友人的情怀与自己疏放的性情。感情凄怆真挚,语言流畅婉转,文笔清秀隽丽,是一篇含蓄深情,情文并茂的杰作。

曹植(192-232),字子建,为曹操第四子,天资聪颖,才华过人。现存诗90多首,创作以建安二十五年为界,分为前后两期。

其前期作品主要有两类,一类感时伤乱,如《送应氏》二首写洛阳荒芜残破景象,《泰山梁甫吟》写边海人民极端贫苦的生活,都流露出对百姓的深切同情。另一类抒发建功立业的理想抱负,洋溢着乐观、浪漫的情调。如《白马篇》借英姿飒爽、急赴国难的幽并游侠儿的形象,表达了自己“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豪迈感情。

后期主要抒写自己遭遣被弃的悲愤不平。题材大致有四类:一是抒发自己和朋友遭受*的愤懑,代表作是《赠白马王彪》,全诗共分七章,愤怒控诉曹丕集团对兄弟诸侯的残酷*,抒发了自己悲痛、恐惧、凄凉、愤慨等种种曲折复杂的感情。二是传统的闺怨题材,借思妇、弃妇的怨叹,表白自己的心迹,如《七哀诗》代思妇立言,从中寄托了自己的遭遇和感慨,情思哀婉,想象新奇。三是直抒胸臆,述怀言志,如《杂诗》其五直抒慷慨报国不甘闲居的志向。四是游仙诗,除少数表现求仙得道、服食长生外,大都是借游仙这一传统题材曲折表达了因人世险恶而隐居避世的向往。

曹植诗歌文采气骨兼备,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他对诗歌的题材和内容进行了多方面开拓,艺术上注重声色的描绘和技巧的琢磨,富于创造,大大丰富了诗歌的艺术表现力。钟嵘《诗品》评价其诗曰:“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曹植又是第一位大力写作五言诗的文人,现存诗中有三分之二是五言诗。他以自己杰出的创作为我国古典诗歌从朴质无华的民歌向体被文质的文人诗转变做出了巨大贡献,不愧是建安诗坛最e68a84e8a2ade799bee5baa6e79fa5e9819331333332636364杰出的代表。

曹植散文抒情言志文辞剀切,叙事论理简练有序,具有强烈的感*彩,引经据典,仿佛信手拈来,运用自如。如《求自试表》博引典实,反复设喻,层层推进,情词恳切,将自己的一片忠心和急于事功之情抒发得既淋漓尽致又委婉曲折。艺术形式上,使用了大量骈俪句式,但能骈散相间,句子长短参差,错落有致,因而工整而无萎弱之弊。

其《洛神赋》是黄初三年(222)曹植过洛水时想起洛水之神宓妃的传说,有感而作。全篇笔触细腻,文辞艳丽,惟妙惟肖地刻画了神女美好、灵动而又虚无缥缈的形象,淋漓尽致地抒发了人神相遇而不能交接的无尽愁怨和可望而不可即的怅惘

建安文学指汉末建安时期的文学,以诗歌成就最为显著,代表作家有谁?

三曹:曹操、曹植曹丕,建安七子:王粲,孔融、陈琳、徐干、刘桢、应玚、阮瑀。

TAG标签:#文学 #建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