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当前位置:科普经验站>综合知识>茶叶知识书籍

茶叶知识书籍

科普经验站 人气:1.24W

茶叶知识书籍

1. 《中国茶经》:作者陈晓南,全面介绍中国茶叶的起源、种类、制作工艺等相关知识。

2. 《茶道艺术》:作者中村春江,深入阐述日本茶道文化及其对茶艺的影响。

3. 《茶艺,品味茶与品味人生》:作者于丹,通过丰富的茶道实践经验,探讨茶艺与人生的内在联系。

4. 《茶韵》:作者李蔚,以诗歌的形式描绘了茶的产地、品种、香味等多方面的特点。

5. 《贵州茶经》:作者曹金宝,详细介绍了贵州茶叶的品种、制作工艺和历史文化背景等。

6. 《台湾茶经》:作者黄鸿鸣,介绍台湾茶叶的品种、产地、发展历程等,并深入探讨了茶叶与台湾文化的关系。

7. 《茶叶品评与鉴别》:作者吴玉明,通过讲解茶叶的品种、鉴别方法等,帮助读者正确地品评茶叶。

8. 《茶叶研究与制作》:作者张义贤,详细介绍了茶叶的科学研究和制作工艺,并分享了他多年的制茶实践经验。

9. 《茶艺诗词鉴赏》:作者李超群,精选了数百首与茶有关的诗词,融合了文学、艺术和茶道文化。

10. 《茶道史话》:作者蔡元培,讲述了茶道的发展历程、文化内涵和精神价值,是茶文化领域中的经典之作。

小编还为您整理了以下内容,可能对您也有帮助:

1、《云南普洱茶》,作者:周红杰。

2、《茶之趣》,作者:彭国梁。

3、《人间普洱》,作者:彭辉。

4、《我的人文普洱》,作者:阮殿蓉。

5、《生活茶艺馆》,作者:范增平。

6、《悠悠普洱茶》,作者:宏湖。

7、《茶山》,作者:柯秋先。

8、《普洱茶续》,作者:邓时海。

9、《普洱茶古茶山揽胜》,作者:李师程。

10、《普洱茶》,作者:邓时海。

其他比较有用的内容推荐2:

《云南普洱茶》,作者:周红杰。

《茶之趣》,作者:彭国梁。

《人间普洱》,作者:彭辉。

《我的人文普洱》,作者:阮殿蓉。

《生活茶艺馆》,作者:范增平。

《悠悠普洱茶》,作者:宏湖。

《茶山》,作者:柯秋先。

《普洱茶续》,作者:邓时海。

《普洱茶钢答可者跟那古茶山揽胜》,作者:李师程。

《普洱茶》,作者:邓时海。

有关茶的知识,推荐一些书吧

亮顺师编,《中国名茶漫谈》,台北:武陵出版社,一九八七年。

俞寿康编,《中国名茶志》,北京:农业出版社,一九八二年。

施海根主编,《中国名茶图谱》,上海文化出版社,一九九五年

美国威廉.乌克斯、中译本由吴觉农主编,《茶叶全书》,北京:中国茶叶研究社,一九四九年五月印行。

胡山源编,《古今茶事》,台北:世界书局,一九四一年,上海书店,一九八五年十月据原版复印再版。

郁愚,《茶事春秋》,台北:世界文物出版社,一九八二年初版。

郁愚,《茶事茶话》,台北:世界文物出版社,一九七六年五月初版,一九八四年八月三版。

香港市政局编,《中国古代茶具展》,香港:香港市政局,一九九四年。

香港艺术馆编,《中国陶瓷茶具》,香港:香港市政局,一九九一年。

香港艺术馆编制,《紫砂春华》,和港:香港市,一九八八年。

凌大珽编,《中国茶税简史》,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一九八七年。

徐德明,《中国茶文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九六年十二月初版。

浙江省茶叶学会《浙江茶叶》编写组编,《浙江茶叶》,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一九八五年一月。

浙江农业大学茶学系编,《庄晚芳茶学论文选集》,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一九九二年七月初版。

茶人之家编、孔宪乐主编,《茶与文化》,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一九九0年六月初版。

袁和平,《中国饮茶文化》,厦门大学出版社,一九九二年十二月。

国立故宫博物院编辑委员会编辑,《明成化瓷器特展》,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一九八七年。

国立历史博物馆编辑委员会编辑,《茶的文化》,台北:国立历史博物馆,一九九七年七月。

张宏庸,《茶的历史》,桃园:茶学文学出版社,一九八七年三月初版。

张宏庸,《茶的礼俗》,桃园:茶学文学出版社,一九八七年三月初版。

张宏庸编,《茶与文学》,桃园:茶学文学出版社,一九八七年三月初版。

张宏庸编,《茶与花》,桃园:茶学文学出版社,一九八七年三月初版。

张宏庸,《茶艺》,台北:幼狮文化事业公司,一九八七年五月初版。

张宏庸编,《宜兴陶艺丛刊》,桃园:茶学文学出版社,一九九二年。

张宏庸,《宜兴砂壶经典》,桃园:茶学文学出版社,一九九二年。

张秀政编,《中国雅趣品录》,台北:鸿禧艺术文教基金会,一九九0年。

张迅齐编译,《茶话与茶经》,台北:常春树书坊,一九七八年六月出版。

张哲永、陈金林、顾炳权主编,《中国茶酒辞典》,长沙:湖南出版社,一九九二年十二月。

张堂恒、刘祖生、刘岳耘,《茶.茶科学.茶文化》,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一九九四年三月初版。

张临生等,《三希堂茶话》,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一九八四年十二月初版。

张铁君,《茶学漫话》,台北:阿尔泰出版社,一九八0年十月初版,一九八二年五再版。

梁白泉,《宜兴紫砂》,香港:文物出版社,一九九0年。

庄晚芳,《中国茶史散论》,北京:科学出版社,一九八八年九月初版。

庄晚芳等着,《中国名茶》,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一九七九年。

许明华、许明显,《中国茶艺》,台北:中国广播公司,一九八三年二月初版。

许淑真译注,《茶之书》,桃园:茶学文学出版社,一九八五年。

许福全、许淑真译着,《茶与禅》,桃园:茶学文学出版社,一九八七年。

许贤瑶编译,《中国茶书提要》,台北:博远出版有限公司,一九九0年七月

许贤瑶编译,《古国古代吃茶史》,台北:博远出版有限公司,一九九一年二月初版

郭孟良、苏全有,《茶的祖国(中国茶叶史话)》,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一九九一年十二月。

陈文怀,《茶的品饮艺术》,台北:时报文化出版公司,一九八七年十一月初版,一九九二年三月二版。

陈宗懋主编,《中国茶经》,上海文化出版社,一九九二年五月。

陈昌蔚,《明代瓷器》,台北:光复图书公司,一九八六年。

陈香,《茶典》,台北:国家出版社,一九八一年五月初版,一九八三年九月再版。

陈彬藩,《古今茶话》,香港:广角镜出版社有限公司,一九八八年五月初版。

陈彬藩,《茶经新篇》,香港镜报文化企业有限公司,一九八0年十二月初版,一九八四年一月再版,一九八六年八月三版。

陈惠中编着,《饮茶的乐趣》,远志出版社,一九九二年六月。

陈舜臣着、许贤瑶、林惠莺译,《茶事遍路》,台北:茶学研究小组,一九九一年八月出版。

陈传席,《中国紫砂艺术》,台北:书泉出版社,一九九六年九月初版。

陈传席,《紫砂精壶品鉴》,杭州: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一九九三年十月。

陈爱新编着,《广西茶业史》,贵阳: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一九九二年二月。

陈瑜,《文人与茶》,北京:华文出版社,一九九七年二月初版。

陈椽,《安徽茶经》,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一九六0年。

陈椽,《茶业通史》,北京:农业出版社,一九八四年五月初版。

陈椽,《论茶与文化》,北京:农业出版社,一九九三年五月初版。

陈椽主编,《中国名茶》,北京:中国展望出版社,一九年三月。

陈学良编着,《茶话》,贵阳:广西人民出版社,一九八二年。

陆天羽,《饮茶漫谈》,台北:国家出版社,一九九一年六月初版。

陆经宇编着,《饮茶经》,台北:健华出版社,一九八三年。

傅英书总编辑,《紫砂传承精艺》,台北:集玉有限公司,一九九七年十二月初版。

程光裕,《中国茶艺论丛》,台北:大立出版社,一九八五年。

童启庆编着,《习茶》,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一九九六年。

舒玉杰,《中国茶文化今古大观》,北京出版社,一九九六年四月初版。

华积庆选编,《中国名茶传奇》,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一九八五年十二月。

黄秀英、万妙玲、赖杰诚、赖政雄、蔡江川等编辑,《朱泥壶的世界》,台北:《壶中天地》杂志社,一九九0年七月初版。

黄桂枢主编,《中国普洱茶文化研究》(中国普洱茶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一九九四年四月。

黄墩岩,《中国茶道》,台北:畅文出版社,一九八二年十二月初版,一九九三年三月再版。

杨 力,《茶博览》,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一九九七年五月初版。

叶世唯编着,《茶话》,上海文化出版社,一九五六年。

贾大泉、陈一石,《四川茶业史》,成都:巴蜀书社,一九年。

福建省茶叶学会编,《福建名茶》,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一九八0年十二月

福建茶叶公司编,《中国福建茶叶》,香港:中国新闻有限公司,一九九一年出版。

轻工业部陶瓷工业科学研究所编,《景德镇明清瓷器纹饰》,北京:文物出版社,一九八七年。

刘昭瑞,《中国古代饮茶艺术》,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一九八七年七月一版,台湾博远出版有限公司一九年二月初版;台湾文

津出版社一九年五月版。

刘修明,《中国古代的饮茶与茶馆》,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一九九八年初版。

刘 淼,《明代茶业经济研究》,汕头大学出版社,一九九七年七月初版。

刘汉介编辑,《中国茶艺》,台北:礼来出版社,一九八三年二月初版。

刘学君,《文人与茶》,北京:东方出版社,一九九七年六月初版。

刘兴炉,《茶艺精萃》,台南:学理出版社,一九八四年八月初版。

蔡佩伦编辑,《中国茶道之旅》,台北:福利文化事业有限公司,一九九四年十一月初版。

郑良永编着,《华茶大观》,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一九九三年九月。

郑重编着、唐云主编,《紫砂壶鉴赏》,香港:万里出版社,一九九二年。

郑雅芸,《古人品茗》,台北:希代出版公司,一九八四年三月初版。

钱时霖选注,《中国古代茶诗选》,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一九年八月。

钱远昭、薛跃编着,《饮茶与种茶》,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一九八五年五月。

禅云居士,《品茶话禅》,台北:世茂出版社,一九九一年。

锺长朗编,《古茶壶精华录》,台北:常春树书坊,一九八五年。

罗罗、休休选注,《茶歌拾萃》,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一九九0年六月。

艺术家工具书编委会,《明代陶瓷大全》,台北:艺术家图书公司,一九八七年。

关世德,《茶识》,香港,一九九二年四月初版。

想学习茶文化,可以在哪里了解茶知识?

想学习茶文化,就先找些有关茶文化的书籍看看,学习与茶文化有关的专业知识是必要的。给你列举几部茶文化的著作,希望对你有帮助。

1、《茶经》(图文版):《茶经》(图文版)把陆羽《茶经》进行了精译,并配以精选的图片,全书图文并茂,《茶经》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茶书。《茶经》的问世,对把茶提升为学科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同时开创了我国为茶著书立说的先河。

2、《大观茶论》:《大观茶论》是宋代皇帝赵佶关于茶的专论,其中“点茶”一篇,见解精辟,论述深刻。

3、《中国茶经》:本书涉及茶学的各个方面其内容之丰富、论述之深入、观点之鲜明,都是目前所仅见的,是一本具有权威性、科学性、知识性、实用性和可读性的茶叶百科全书。

4、《中国茶典藏: 220种标准茶样品鉴与购买完全宝典》:本书全面收录220种标准茶样,对每款茶叶有产区信息、历史源流、采摘标准、制作工序、市场选购、辨别方法、冲泡技巧等的详细介绍,堪称是众多爱茶人士和懂茶人士必备的茶书。

5、《茶道入门》:这本书谈的是初入茶道最急切需要知道的三篇课目:第一是“茶如何制成?”第二是“各种茶的认识”,第三是“如何享用一杯茶?”

关于茶文化茶知识,入门的书籍有哪些

关于茶文化入门可以看《茶经》

茶文化的内涵其实就是中国文化的内涵的一种具体表现谈茶文化必须结合中国汉文化而论之。

《茶经》是一部世界现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介绍茶的专著,被誉为“茶叶百科全书”。此书是一部关于茶叶生产历史、源流、现状、生产技术以及饮茶技艺的划时代茶学专著。

《茶经》反映出当时茶叶的采摘、制作、鉴定、分级及烹煮、饮用等都积累了丰富经验。表明唐代茶叶生产已比较发达,饮茶之风盛行。

扩展资料

《茶经》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介绍茶的第一部专著,被誉为茶叶百科全书,唐代陆羽所著。

此书是关于茶叶生产的历史、源流、现状、生产技术以及饮茶技艺、茶道原理的综合性论著,是划时代的茶学专著,精辟的农学著作,阐述茶文化的书。

将普通茶事升格为一种美妙的文化艺能,推动了中国茶文化的发展。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茶经》

关于茶叶知识的书

《茶文化学概论》 价格便宜 内容丰富 提高茶文化修养

《茶叶鉴赏》(安徽省高等学校“十一五”省级规划教材)版别: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 作者: 王同和编著 详细介绍各类茶叶 很符合你的要求

书名: 茶书网:《中国人最爱喝的100种茶(中国人鉴赏百科) 版别: 武汉出版社

作者: 殷博洋编著 这本比较适合想买茶人推荐

茶书推荐

今天就给大家推荐一本茶书,看完后保证你能在茶圈里横着走。书籍的名字叫做《中国茶经》陈宗懋主编,2011年修订版。

推荐理由

第一,客观真实。除了各大高校的茶学专业教科书,这本是我见过最客观的这个对学习来说很重要。因为一旦和利益挂钩,很多观点就不能保持中立。假知识学的再多,也不会变成真知识。

第二,内容齐全。所有你想了解的茶叶知识在这一本书里都能找得到市面上的其他书籍,90%以上都是直接从这里抄过去的。

第三,阵容庞大书籍的主编和副主编都是茶行业的顶级大佬,就连负责各个板块的我也是也是随便挑出一个都能单独写一部茶叶著作的专家。可见这本书的含金量有多足。

虽然这本书非常优秀,但是也有缺点,内容过于硬核,书里面密密麻麻的全是文字。要是没有十足的耐心,可能一页没看完就想睡觉了。

哪里可以学到茶叶知识?

想学习茶叶文化。就要先找一些关于茶文化的书籍看看,学习与茶文化有关的专业知识是有必要的,例如:《茶经》《大观茶论》《茶道入门》

有介绍茶的书吗

介绍你看《中国茶经》,介绍的比较详实。《中国茶经》1992年5月1日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1998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三等奖,迄今,该书已重印21次,销售超过7万册。《中国茶经》由陈宗懋院士主编,程启坤教授、俞永明教授和王存礼副编审任副主编,邀请茶学界、医学界名家编著而成的,是继唐代陆羽《茶经》之后,又一部文化性和经典性相结合的茶业百科全书。它与《茶经》相比,更具有时代特色,既重科学技术,又重历史人文;把茶叶生产发展与社会发展相结合记述,突破了传统的写作方法,较准确而全面地总结古代、近代和当代的茶情;是较全面地反映了中国数千年茶文化概貌的巨著。

本书涉及茶学的各个方面其内容之丰富、论述之深入、观点之鲜明,都是目前所仅见的,是一本具有权威性、科学性、知识性、实用性和可读性的茶叶百科全书。

《中国茶经》140余万字,分《茶史篇》、《茶性篇》、《茶类篇》、《茶枝篇》、《饮茶篇》、《茶文化篇》6篇,主要阐述了我国各个主要历史时期茶叶生产技术和茶叶文化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介绍了中国六大茶类的形成和演变,尤其是对名优茶、特种茶的历史背景和品质特点,作了详尽的说明;通过对茶的属性、品种、栽培、加工、贮运、饮茶,以及茶与人类健康关系的叙述,表明了中国对茶叶科学的认识和利用过程;并对各种茶的饮用方式,特别是具有浓郁地方或民族特色的饮茶方法和礼仪,以及茶与文学艺术的关系作了剖析,进一步反映了我国丰富多彩的茶叶文化风貌。

茶道茶经重要知识

  《茶经》,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介绍茶的第一部专著,被誉为“茶叶百科全书。那么下面一起来看看我为大家精心推荐的茶经的知识要点,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茶经的知识要点

  陆羽的《茶经》,是唐代和唐以前有关茶叶的科学知识和实践经验的系统总结;是陆羽躬身实践,笃行不倦,取得茶叶生产和制作的第一手资料,又遍稽群书,广采博收茶家采制经验的结晶。《茶经》一问世,即为历代人所宝爱,盛赞他为茶业的开创之功。宋陈师道为《茶经》作序道:“夫茶之著书,自羽始。其用于世,亦自羽始。羽诚有功于茶者也!”

  《茶经》成为世界上第一部茶学专著,是陆羽对人类的一大贡献。全书分上、中、下三卷共十个部分。其主要内容和结构有:一之源;二之具;三之造;四之器;五之煮;六之饮;七之事;八之出;九之就;十之图。

  《茶经》是陆羽在各大茶区观察了茶叶的生长规律、观察了茶农对茶叶的加工,进一步分析了茶叶的品质的优劣,并学习了民间烹茶的良好方法的基础上总结出的一套规律,此外陆羽还留心于民间茶具和茶器的制作,且制作出自己独特的一套茶具。陆羽用自己的一生研究茶事,他的脚步遍及全国各大茶区。

  茶经的重要意义

  如到深山茶地采制茶叶,随采随制,可简化七种工具。"十之图"提出把《茶经》所述内容写在素绢上挂在座旁,《茶经》内容就可一目了然。《茶经》是中国第一部系统地总结唐代及唐代以前有关茶事的综合性茶业著作,也是世界上第一部茶书。收集历代茶叶史料、记述亲身调查和实践的经验,是中国古代最完备的一部茶书,对茶叶生产的发展起过一定的推动作用!

  一之源

  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数十尺。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伐而掇之,其树如瓜芦,叶如栀子,花如白蔷薇,实如栟榈,蒂如丁香,根如胡桃。

  其字或从草,或从木,或草木并。其名一曰茶,二曰槚,三曰蔎,四曰茗,五曰荈。

  其地,上者生烂石,中者生砾壤,下者生黄土。

  凡艺而不实,植而罕茂,法如种瓜,三岁可采。野者上,园者次;阳崖阴林,紫者上,绿者次;笋者上,牙者次;叶卷上,叶舒次。阴山坡谷者,不堪采掇,性凝滞,结瘕疾。

  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若热渴、凝闷、脑疼、目涩、四肢乏、百节不舒,聊四五啜,与醍醐、甘露抗衡也。

  茶之为害,采不时,造不精,杂以卉莽,饮之成疾。

  茶为累也,亦犹人参。上者生上党,中者生百济、新罗,下者生高丽。有生泽州、幽州、檀州者,为药无效,况非此者,设服荠苨,使六疾不瘳。知人参为累,则茶累尽矣。

  二之具

  籝,一曰篮,一曰笼,一曰筥。以竹织之,受五升,或一斗、二斗、三斗者,茶人负以采茶也。

  灶无用<穴犮>者,釜用唇口者。

  甑,或木或瓦,匪腰而泥,篮以箪之,篾以系之。始其蒸也,入乎箪,既其熟也,出乎箪。釜涸注于甑中,又以谷木枝三亚者制之,散所蒸牙笋并叶,畏流其膏。

  杵臼,一曰碓,惟恒用者佳。

  规,一曰模,一曰桊。以铁制之,或圆或方或花。

  承,一曰台,一曰砧。以石为之,不然以槐、桑木半埋地中,遣无所摇动。

  檐,一曰衣。以油绢或雨衫单服败者为之,以檐置承上,又以规置檐上,以造茶也。茶成,举而易之。

  芘莉,一曰羸子,一曰篣筤。以二小竹长三赤,躯二赤五寸,柄五寸,以篾织,方眼如圃,人土罗阔二赤,以列茶也。

  棨,一曰锥刀,柄以坚木为之,用穿茶也。

  扑,一曰鞭。以竹为之,穿茶以解茶也。

  焙,凿地深二尺,阔二尺五寸,长一丈,上作短墙,高二尺,泥之。

  贯,削竹为之,长二尺五寸,以贯茶焙之。

  棚,一曰栈,以木构于焙上,编木两层,高一尺,以焙茶也。茶之半干升下棚,全干升上棚。

  穿,江东淮南剖竹为之,巴川峡山纫谷皮为之。江东以一斤为上穿,半斤为中穿,四两五两为小穿。峡中以一百二十斤为上,八十斤为中穿,五十斤为小穿。字旧作钗钏之“钏”,字或作贯串,今则不然。如磨、扇、弹、钻、缝五字,文以平声书之,义以去声呼之,其字以穿名之。

  育,以木制之,以竹编之,以纸糊之,中有隔,上有覆,下有床,傍有门,掩一扇,中置一器,贮煻煨火,令煴煴然,江南梅雨时焚之以火。

  三之造

  凡采茶,在二月三月四月之间。茶之笋者生烂石沃土,长四五寸,若薇蕨始抽,凌露采焉。茶之牙者,发于丛薄之上,有三枝四枝五枝者,选其中枝颖拔者采焉,其日有雨不采,晴有云不采。晴采之,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茶之干矣。茶有千万状,卤莽而言,如胡人靴者蹙缩然,犎牛臆者廉檐然,浮云出山者轮菌然,轻飚拂水者涵澹然。有如陶家之子罗,膏土以水澄泚之。又如新治地者,遇暴雨流潦之所经,此皆茶之精腴。有如竹箨者,枝干坚实,艰于蒸捣,故其形<⺮丽>簁然;有如霜荷者,至叶凋,沮易其状貌,故厥状委萃然,此皆茶之瘠老者也。自采至于封七经目,自胡靴至于霜荷八等,或以光黑平正,言嘉者,斯鉴之下也;以皱黄坳垤言佳者;鉴之次也。若皆言嘉及皆言不嘉者,鉴之上也。何者?出膏者光,含膏者皱,宿制者则黑,日成者则黄,蒸压则平正,纵之则坳垤,此茶与草木叶一也,茶之否臧,存于口诀。

  四之器

  风炉:风炉以铜铁铸之,如古鼎形,厚三分,缘阔九分,令六分虚中,致其圬墁,凡三足。古文书二十一字,一足云“坎上巽下离于中”,一足云“体均五行去百疾”,一足云“圣唐灭胡明年铸”。其三足之间设三窗,底一窗,以为通飚漏烬之所,上并古文书六字:一窗之上书“伊公”二字,一窗之上书“羹陆”二字,一窗之上书“氏茶”二字,所谓“伊公羹陆氏茶”也。置墆?臬于其内,设三格:其一格有翟焉,翟者,火禽也,画一卦曰离;其一格有彪焉,彪者,风兽也,画一卦曰巽;其一格有鱼焉,鱼者,水虫也,画一卦曰坎。巽主风,离主火,坎主水。风能兴火,火能熟水,故备其三卦焉。其饰以连葩、垂蔓、曲水、方文之类。其炉或锻铁为之,或运泥为之,其灰承作三足,铁柈台之。

  筥:筥以竹织之,高一尺二寸,径阔七寸,或用藤作,木楦,如筥形,织之六出,固眼其底,盖若利箧口铄之。

  炭挝:炭挝以铁六棱制之,长一尺,锐一丰,中执细头,系一小钅展,以饰挝也。若今之河陇军人木吾也,或作锤,或作斧,随其便也。

  火筴:火筴一名箸,若常用者圆直一尺三寸,顶平截,无葱台勾锁之属,

  以铁或熟铜制之。

  鍑:鍑以生铁为之,今人有业冶者所谓急铁。其铁以耕刀之趄炼而铸之,内摸土而外摸沙土。滑于内,易其摩涤;沙涩于外,吸其炎焰。方其耳,以正令也;广其缘,以务远也;长其脐,以守中也。脐长则沸中,沸中则末易扬,末易扬则其味淳也。洪州以瓷为之,莱州以石为之,瓷与石皆雅器也,性非坚实,难可持久。用银为之,至洁,但涉于侈丽。雅则雅矣,洁亦洁矣,若用之恒而卒归于银也。

  交床:交床以十字交之,剜中令虚,以支鍑也

  夹:夹以小青竹为之,长一尺二寸,令一寸有节,节已上剖之,以炙茶也。彼竹之筱津润于火,假其香洁以益茶味,恐非林谷间莫之致。或用精铁熟铜之类,取其久也。

  纸囊:纸囊以剡藤纸白厚者夹缝之,以贮所炙茶,使不泄其香也。

  碾:碾以橘木为之,次以梨、桑、桐柘为臼,内圆而外方。内圆备于运行也,外方制其倾危也。内容堕而外无余木,堕形如车轮,不辐而轴焉,长九寸,阔一寸七分,堕径三寸八分,中厚一寸,边厚半寸,轴中方而执圆,其拂末以鸟羽制之。

  罗合:罗末以合盖贮之,以则置合中,用巨竹剖而屈之,以纱绢衣之,其合以竹节为之,或屈杉以漆之。高三寸,盖一寸,底二寸,口径四寸。

  则:则以海贝蛎蛤之属,或以铜铁竹匕策之类。则者,量也,准也,度也。凡煮水一升,用末方寸匕。若好薄者减之,嗜浓者增之,故云则也。

  水方:水方以椆木、槐、楸、梓等合之,其里并外缝漆之,受一斗。

  漉水囊:漉水囊若常用者,其格以生铜铸之,以备水湿,无有苔秽腥涩。意以熟铜苔秽、铁腥涩也。林栖谷隐者或用之竹木,木与竹非持久涉远之具,故用之生铜。其囊织青竹以卷之,裁碧缣以缝之,纽翠钿以缀之,又作绿油囊以贮之,圆径五寸,柄一寸五分。

  瓢:瓢一曰牺杓,剖瓠为之,或刊木为之。晋舍人杜毓《荈赋》云:“酌之以匏。”匏,瓢也,口阔胫薄柄短。永嘉中,馀姚人虞洪入瀑布山采茗,遇一道士云:“吾丹丘子,祈子他日瓯牺之余乞相遗也。”牺,木杓也,今常用以梨木为之。

  竹筴:竹筴或以桃、柳、蒲、葵木为之,或以柿心木为之,长一尺,银裹两头。

  鹾簋:鹾簋以瓷为之,圆径四寸。若合形,或瓶或罍,贮盐花也。其揭竹制,长四寸一分,阔九分。揭,策也。

  熟盂:熟盂以贮熟水,或瓷或沙,受二升。

  碗:碗,越州上,鼎州次,婺州次,岳州次,寿州、洪州次。或者以邢州处越州上,殊为不然。若邢瓷类银,越瓷类玉,邢不如越一也;若邢瓷类雪,则越瓷类冰,邢不如越二也;邢瓷白而茶色丹,越瓷青而茶色绿,邢不如越三也。晋·杜毓《荈赋》所谓器择陶拣,出自东瓯。瓯,越也。瓯,越州上口唇不卷,底卷而浅,受半升已下。越州瓷、岳瓷皆青,青则益茶,茶作白红之色。邢州瓷白,茶色红;寿州瓷黄,茶色紫;洪州瓷褐,茶色黑:悉不宜茶。

  畚:畚以白蒲卷而编之,可贮碗十枚。或用筥,其纸帕,以剡纸夹缝令方,亦十之也。

  札:札缉栟榈皮以茱萸木夹而缚之。或截竹束而管之,若巨笔形。

  涤方:涤方以贮涤洗之余,用楸木合之,制如水方,受八升。

  滓方:滓方以集诸滓,制如涤方,处五升。

  巾:巾以絁为之,长二尺,作二枚,玄用之以洁诸器。

  具列:具列或作床,或作架,或纯木纯竹而制之,或木法竹黄黑可扃而漆者,长三尺,阔二尺,高六寸,其到者悉敛诸器物,悉以陈列也。

  都篮:都篮以悉设诸器而名之。以竹篾内作三角方眼,外以双篾阔者经之,以单篾纤者缚之,递压双经作方眼,使玲珑。高一尺五寸,底阔一尺,高二寸,长二尺四寸,阔二尺。

  五之煮

  凡灸茶,慎勿于风烬间灸,熛焰如钻,使炎凉不均。持以火,屡其翻正,候炮出培塿状,虾蟆背,然后去火五寸,卷而舒则本其始,又灸之。若火干者,以气熟止;日干者,以柔止。其始若茶之至嫩者,茶罢热捣叶烂而牙笋存焉。假以力者,持千钧杵亦不之烂,如漆科珠,壮士接之不能驻其指,及就则似无禳骨也。灸之,则其节若倪,倪如婴儿之臂耳。既而承热用纸囊贮之,精华之气无所散越。候寒末之其火用炭,次用劲薪。其炭曾经燔灸,为膻腻所及,及膏木败器不用之。古人有劳薪之味,信哉!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其山水,拣乳泉石池漫流者上,其瀑涌湍漱勿食之,久食令人有颈疾。又多别流于山谷者,澄浸不泄,自火天至霜郊以前,或潜龙畜毒于其间,饮者可决之以流其恶,使新泉涓涓然酌之。其江水,取去人远者。井取汲多者。其沸如鱼目,微有声为一沸,缘边如涌泉连珠为二沸,腾波鼓浪为三沸,已上水老不可食也。初沸则水合量,调之以盐味,谓弃其啜余,无乃而钟其一味乎?第二沸出水一瓢,以竹筴环激汤心,则量末当中心,而下有顷势若奔涛,溅沫以所出水止之,而育其华也。凡酌置诸碗,令沫饽均。沫饽,汤之华也。华之薄者曰沫,厚者曰饽,细轻者曰花,如枣花漂漂然于环池之上。又如回潭曲渚,青萍之始生;又如晴天爽朗,有浮云鳞然。其沫者,若绿钱浮于水渭,又如菊英堕于鐏俎之中。饽者以滓煮之。及沸则重华累沫,皤皤然若积雪耳。《荈赋》所谓“焕如积雪,烨若春艹敷”,有之。第一煮水沸,而弃其沫之上,有水膜如黑云母,饮之则其味不正。其第一者为隽永,或留熟以贮之,以备育华救沸之用。诸第一与第二第三碗,次之第四第五碗,外非渴甚莫之饮。凡煮水一升,酌分五碗,乘热连饮之,以重浊凝其下,精英浮其上。如冷则精英随气而竭,饮啜不消亦然矣。茶性俭,不宜广,则其味黯澹,且如一满碗,啜半而味寡,况其广乎!其色缃也,其馨也。其味甘樌也;不甘而苦,荈也;啜苦咽甘,茶也。

  六之饮

  翼而飞,毛而走,去而言,此三者俱生于天地间。饮啄以活,饮之时,义远矣哉。至若救渴,饮之以浆;蠲忧忿,饮之以酒;荡昏寐,饮之以茶。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间于鲁周公,齐有晏婴,汉有扬雄、司马相如,吴有韦曜,晋有刘琨、张载、远祖纳、谢安、左思之徒,皆饮焉。滂时浸俗,盛于国朝,两都并荆俞间,以为比屋之饮。饮有粗茶、散茶、末茶、饼茶者,乃斫,乃熬,乃炀,乃舂,贮于瓶缶之中,以汤沃焉,谓之茶。或用葱、姜、枣、橘皮、茱萸、薄荷之等,煮之百沸,或扬令滑,或煮去沫,斯沟渠间弃水耳,而习俗不已。于戏!天育万物皆有至妙,人之所工,但猎浅易。所庇者屋屋精极,所着者衣衣精极,所饱者饮食,食与酒皆精极之。茶有九难:一曰造,二曰别,三曰器,四曰火,五曰水,六曰炙,七曰末,八曰煮,九曰饮。阴采夜焙非造也,嚼味嗅香非别也,膻鼎腥瓯非器也,膏薪庖炭非火也,飞湍壅潦非水也,外熟内生非炙也,碧粉缥尘非末也,操艰搅遽非煮也,夏兴冬废非饮也。夫珍鲜馥烈者,其碗数三;次之者,碗数五。若坐客数至,五行三碗,至七行五碗。若六人已下,不约碗数,但阙一人而已,其隽永补所阙人。

  七之事

  三皇炎帝。神农氏。周鲁周公旦。齐相晏婴。汉仙人丹丘子。黄山君司马文。园令相如。杨执戟雄。吴归命侯。韦太傅弘嗣。晋惠帝。刘司空琨。琨兄子兖州刺史演。张黄门孟阳。傅司隶咸。江洗马充。孙参军楚。左记室太冲。陆吴兴纳。纳兄子会稽内史俶。谢冠军安石。郭弘农璞。桓扬州温。杜舍人毓。武康小山寺释法瑶。沛国夏侯恺。馀姚虞洪。北地傅巽。丹阳弘君举。安任育。宣城秦精。敦煌单道开。剡县陈务妻。广陵老姥。河内山谦之。后魏琅琊王肃。宋新安王子鸾。鸾弟豫章王子尚。鲍昭妹令晖。八公山沙门谭济。齐世祖武帝。梁·刘廷尉。陶先生弘景。皇朝徐英公绩。

  《神农·食经》:“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

  周公《尔雅》:“槚,苦茶。”《广雅》云:“荆巴间采叶作饼,叶老者饼成,以米膏出之,欲煮茗饮,先灸,令赤色,捣末置瓷器中,以汤浇覆之,用葱、姜、橘子芼之,其饮醒酒,令人不眠。”

  《晏子春秋》:“婴相齐景公时,食脱粟之饭,灸三戈五卯茗莱而已。”

  司马相如《凡将篇》:“乌啄桔梗芫华,款冬贝母木蘖蒌,芩草芍药桂漏芦,蜚廉雚菌荈诧,白敛白芷菖蒲,芒消莞椒茱萸。”

  《方言》:“蜀西南人谓茶曰葭。”

  《吴志·韦曜传》:“孙皓每飨宴坐席,无不率以七胜为限。虽不尽入口,皆浇灌取尽,曜饮酒不过二升,皓初礼异,密赐茶荈以代酒。”

  《晋中兴书》:“陆纳为吴兴太守,时卫将军谢安常欲诣纳,纳兄子俶怪纳,无所备,不敢问之,乃私蓄十数人馔。安既至,所设唯茶果而已。俶遂陈盛馔珍羞必具,及安去,纳杖俶四十,云:‘汝既不能光益叔父,柰何秽吾素业?’”

  《晋书》:“桓温为扬州牧,性俭,每燕饮,唯下七奠,拌茶果而已。”

  《搜神记》:“夏侯恺因疾死,宗人字苟奴,察见鬼神,见恺来收马,并病其妻,着平上帻单衣入,坐生时西壁大床,就人觅茶饮。”

  刘琨《与兄子南兖州刺史演书》云:“前得安州干姜一斤、桂一斤、黄芩一斤,皆所须也,吾体中溃闷,常仰真茶,汝可置之。”

  傅咸《司隶教》曰:“闻南方有以困蜀妪作茶粥卖,为帘事打破其器具。又卖饼于市,而禁茶粥以蜀姥何哉!”

  《神异记》:“馀姚人虞洪入山采茗,遇一道士牵三青牛,引洪至瀑布山曰:‘予丹丘子也。闻子善具饮,常思见惠。山中有大茗可以相给,祈子他日有瓯牺之余,乞相遗也。’因立奠祀。后常令家人入山,获大茗焉。”

  左思《娇女诗》:“吾家有娇女,皎皎颇白皙。小字为纨素,口齿自清历。有姊字惠芳,眉目粲如画。驰骛翔园林,果下皆生摘。贪华风雨中,倏忽数百适。心为茶荈剧,吹嘘对鼎钅历。”

  张孟阳《登成都楼诗》云:“借问杨子舍,想见长卿庐。程卓累千金,骄侈拟五侯。门有连骑客,翠带腰吴钩。鼎食随时进,百和妙且殊。披林采秋橘,临江钓春鱼。黑子过龙醢,果馔逾蟹蝑。芳茶冠六情,溢味播九区。人生苟安乐,兹土聊可娱。”

  《传巽七诲》:“蒲桃、宛柰、齐柿、燕栗、峘阳黄梨、巫山朱橘、南中茶子、西极石蜜。”

  弘君举食檄:寒温既毕,应下霜华之茗,三爵而终,应下诸蔗、木瓜、元李、杨梅、五味橄榄、悬豹、葵羹各一杯。孙楚歌:‘茱萸出芳树颠,鲤鱼出洛水泉,白盐出河东,美豉出鲁渊。姜桂茶荈出巴蜀,椒橘、木兰出高山,蓼苏出沟渠,精稗出中田。’”

  华佗《食论》:“苦茶久食益意思。”

  壶居士《食忌》:“苦茶久食羽化。与韭同食,令人体重。”郭璞《尔雅注》云:“树小似栀子,冬生叶,可煮羹饮,今呼早取为茶,晚取为茗,或一曰荈,蜀人名之苦茶。”

  《世说》:“任瞻字育长,少时有令名。自过江失志,既下饮,问人云:‘此为茶为茗?’觉人有怪色,乃自分明云:‘向问饮为热为冷?’”

  《续搜神记·晋武帝》:“宣城人秦精,常入武昌山采茗,遇一毛人长丈余,引精至山下,示以丛茗而去。俄而复还,乃探怀中橘以遗精,精怖,负茗而归。”

  晋四王起事,惠帝蒙尘,还洛阳,黄门以瓦盂盛茶上至尊。

  《异苑》:“剡县陈务妻少,与二子寡居,好饮茶茗。以宅中有古冢,每饮,辄先祀之。二子患之曰:‘古冢何知?徒以劳。’意欲掘去之,母苦禁而止。其夜梦一人云:吾止此冢三百余年,卿二子恒欲见毁,赖相保护,又享吾佳茗,虽潜壤朽骨,岂忘翳桑之报。及晓,于庭中获钱十万,似久埋者,但贯新耳。母告,二子惭之,从是祷馈愈甚。”

  《广陵耆老传》:“晋元帝时有老姥,每旦独提一器茗,往市鬻之,市人竞买,自旦至夕,其器不减,所得钱散路傍孤贫乞人。人或异之,州法曹絷之狱中,至夜,老姥执所鬻茗器,从狱牖中飞出。”

  《艺术传》:“敦煌人单道开不畏寒暑,常服小石子。所服药有松桂蜜之气,所余茶苏而已。”释道该说《续名僧传》:“宋释法瑶姓杨氏,河东人,永嘉中过江遇沈台真,请真君武康小山寺,年垂悬车,饭所饮茶,永明中敕吴兴礼致上京,年七十九。”

  《宋家传》:“江统字应迁,愍怀太子洗马,常上疏谏云:‘今西园卖酰面蓝子菜茶之属,亏败国体。’”

  《宋录》:“新安王子鸾、豫章王子尚,诣昙济道人于八公山,道人设茶茗,子尚味之曰:此甘露也,何言茶茗。”

  王微《杂诗》:“寂寂掩高阁,寥寥空广厦。待君竟不归,收领今就槚。

  鲍昭妹令晖着《香茗赋》。

  南齐世祖武皇帝遗诏:“我灵座上,慎勿以牲为祭,但设饼果、茶饮、干饭、酒脯而已。”

  梁刘孝绰、谢晋安王饷米等,启传诏:李孟孙宣教旨,垂赐米、酒、瓜、笋、菹、脯、酢、茗八种,气苾新城,味芳云松。江潭抽节,迈昌荇之珍;疆场擢翘,越葺精之美。羞非纯束野麏,裛似雪之驴;鲊异陶瓶河鲤,操如琼之粲。茗同食粲酢,颜望楫免,千里宿舂,省三月种聚。小人怀惠,大懿难忘。陶弘景《杂录》:“苦茶轻换膏,昔丹丘子青山君服之。”

  《后魏录》:“琅琊王肃仕南朝,好茗饮莼羹。及还北地,又好羊肉酪浆,人或问之:茗何如酪?肃曰:茗不堪与酪为奴。”

  《桐君录》:“西阳武昌庐江昔陵好茗,皆东人作清茗。茗有饽,饮之宜人。凡可饮之物,皆多取其叶,天门冬、拔揳取根,皆益人。又巴东别有真茗茶,煎饮令人不眠。俗中多煮檀叶,并大皂李作茶,并冷。又南方有瓜芦木,亦似茗,至苦涩,取为屑茶,饮亦可通夜不眠。煮盐人但资此饮,而交广最重,客来先设,乃加以香芼辈。《坤元录》:“辰州溆浦县西北三百五十里无射山,云蛮俗当吉庆之时,亲族集会,歌舞于山上,山多茶树。”

  《括地图》:“临遂县东一百四十里有茶溪。”

  山谦之《吴兴记》:“乌程县西二十里有温山,出御荈。《夷陵图经》:“黄牛、荆门、女观望州等山,茶茗出焉。”

  《永嘉图经》:“永嘉县东三百里有白茶山。”

  《淮阴图经》:“山阳县南二十里有茶坡。”

  《茶陵图经》云:“茶陵者,所谓陵谷,生茶茗焉。”《本草·木部》:“茗,苦茶,味甘苦,微寒,无毒,主瘘疮,利小便,去痰渴热,令人少睡。秋采之苦,主下气消食。注云:春采之。”

  《本草·菜部》:“苦茶,一名荼,一名选,一名游冬。生益州川谷山陵道傍,凌冬不死。三月三日采干。注云:疑此即是今茶,一名荼,令人不眠。本草注。”按《诗》云“谁谓荼苦”,又云“堇荼如饴”,皆苦菜也。陶谓之苦茶,木类,非菜流。茗,春采谓之苦?茶。

  《枕中方》:“疗积年瘘,苦茶、蜈蚣并灸,令香熟,等分捣筛,煮甘草汤洗,以末傅之。”

  《孺子方》:“疗小儿无故惊蹶,以葱须煮服之。”

  八之出

  山南以峡州上,襄州、荆州次,衡州下,金州、梁州又下。

  淮南以光州上,义阳郡、舒州次,寿州下,蕲州、黄州又下。

  浙西以湖州上,常州次,宣州、杭州、睦州、歙州下,润州、苏州又下。

  剑南以彭州上,绵州、蜀州次,邛州次,雅州、泸州下,眉州、汉州又下。

  浙东以越州上,明州、婺州次,台州下。

  黔中生恩州、播州、费州、夷州,江南生鄂州、袁州、吉州,岭南生福州、建州、韶州、象州。其恩、播、费、夷、鄂、袁、吉、福、建、泉、韶、象十一州未详。往往得之,其味极佳。

  九之略

  其造具,若方春禁火之时,于野寺山园丛手而掇,乃蒸,乃舂,乃以火干之,则又棨、朴、焙、贯、相、穿、育等七事皆废。其煮器,若松间石上可坐,则具列,废用槁薪鼎枥之属,则风炉、灰承、炭挝、火筴、交床等废;若瞰泉临涧,则水方、涤方、漉水囊废。若五人已下,茶可末而精者,则罗废;若援藟跻嵒,引絙入洞,于山口灸而末之,或纸包合贮,则碾、拂末等废;既瓢碗、筴、札、熟盂、醝簋悉以一筥盛之,则都篮废。但城邑之中,王公之门,二十四器阙一则茶废矣!

  十之图

我想开家茶叶店,但茶叶知识懂得很少,希望大家推荐一本书籍。

对茶我却是喜欢,前段时间买了一本关于茶的书《品味清清茶香》,我这给喜欢茶的朋友作个简介,有机会也去找来看看。

书中汇集了目前广受大众喜欢的众多茶中珍品,并从茶的历史、茶的品种、茶具的选用、茶的保健功能、茶点茶膳等各个方面全面地介绍了关于茶的知识。

中国是茶的故乡,制茶,饮茶已有几千年历史,名品荟萃,主要品种有绿茶,红茶,乌龙茶,花茶,白茶,黑茶等几大类,茶有健身、治疾之药物疗效,又赋欣赏情趣,可陶冶情操。品茶、待客是中国人高雅的娱乐和社交活动,坐茶馆、茶话会则是中国人社会性群体茶艺活动。中国茶艺在世界享有盛誉,在唐代就传入日本,是日本茶道的始祖。

中国人对茶很是喜爱,品茶亦如吕诗,真正的妙处是说不出的,自古就有人为其吟诗作画。

——唐•元稹

香叶,嫩芽。

慕诗客,爱僧家。

碾雕白玉,罗织红纱。

铫煎黄蕊色,碗转曲尘花。

夜后邀陪明月,晨前命对朝霞。

洗尽古今人不倦,将至醉后岂勘夸。

中唐诗人元稹的这首宝塔诗,在历代咏茶诗中颇为新奇,此诗构思精巧,短短七句,写出了茶性、茶人、茶具、茶色、茶事、茶景和茶情都描写得清幽淡雅,淋漓尽致,堪称千古绝唱。

喝酒的都知道有一句话叫“酒品如人品”,喝茶的人也有一句话“茶品如人品”,品茶就如品人生,有人将不同年龄的人用不同的茶来做比喻:

10岁的人像“海马宫”茶,人性初显露,淡淡的青涩醇味,回味甘甜,似茶又似淡淡的溪水;

20岁的人像“茉莉花茶”,初识情怀,至真至纯,滋味清香而气色艳亮,有各自不同的美和媚;

30岁的人像“碧螺春茶”,阅尽人生去粗取精,去除了浮躁又保持了香味,具有了独特的风格;

40岁的人像“西湖龙井茶”,简单中体现了完美,成熟中体现了高贵,而这高贵是如此可以亲近,缭绕回旋中归于简单;

50岁的人像“冻顶茶”,经历了岁月磨练,开始磨练岁月,事过万千,真情自然涌出;

60岁的人像“白兰花茶”,经自然调和,收日月精华,滋味浓厚;

70岁的人像“银针白毫”,已经不必看见全人,只见其一点一滴,便可以勾勒出全部风华,人性已飘荡其身形之外,与天地山水合一,过了70岁的人就像“寿眉”了,集众茶的甘香于一体,经历了性情爱欲而观止。

自学茶艺,应该看哪些书籍?

推荐书籍:

《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茶艺师(初级技能中级技能高级技能)》,这是考茶艺师证的教科书,理论知识较多。

《中国茶道》。找个老师,理论和操作一起学,效果更好。

《中华茶道》

《中华茶文化》

茶道是以修行悟道为宗旨的饮茶艺术,是饮茶之道和饮茶修道的统一。茶道包括茶艺、茶礼、茶境、修道四大要素。所谓茶艺是指备器、选水、取火、候汤、习茶的一套技艺;所谓茶礼,是指茶事活动中的礼仪、法则;所谓茶境,是指茶事活动的场所、环境、所谓修道,是指通过茶事活动来怡情修性、悟道体道。 

TAG标签:#茶叶 #书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