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当前位置:科普经验站>综合知识>怎么写张迁碑

怎么写张迁碑

科普经验站 人气:2.38W
1. 怎样临写张迁碑

如何临写张迁碑(转帖)作者:邮海鸿影 其一、《张迁碑》气象高古,开张疏宕,线条平实质朴,力量感较强;所以在用笔时一定要注意其力量感;阔笔铺毫而行,不要裹锋不前,要使其笔锋外拓,线条扎实。运笔积点成线,步步为营,不要平拖无力。笔法上可掺用一些篆法,切忌夹杂楷法,这是临习《张迁碑》时的大忌。起笔和收笔时要注意其似方还圆的趣味。在临习的过程中,如果遇到一些模糊不清的字,起笔和收笔可以估计为方笔,因《张迁碑》中方笔较圆笔多,所以不宜多用圆笔来书写。为此,在毛笔的选择上,我们可多采用一些短锋或中锋的羊毫笔来写,这样就更易达到效果。用羊毫笔的另一个优点是蓄墨与流墨也较为适中,可使线条更增厚重。另外,在书写时,应注意字径不易太小,一般以10厘米见方为宜,或者更大。做为学习气势而言,“大处落墨”固然是指抓重心,“要笔不繁”,但略反其意,用大字临摹小字,亦能收到倍增气势的效果。 其二、汉碑的形式特征虽然不象唐楷那么严谨,但也有严格的法度要求,《张迁碑》虽属风格型的汉碑,但同样也属技法型的汉碑。因此,我们在临习的过程中,初期阶段,一定要忠实于原作的笔法和结构,做到一丝不苟,做到如米芾所说的;“不枯湿、不肥变态”。这样,就需要自己反复临写,并经常与原作进行比较,找出不足之处,如此才能获得它所包含的更多的艺术内涵。如临写“讳”、“陈”、“君”字,要看到“竖划”穿过“横画”时的节奏,要尽量克服一勒到底的机械用笔。这就是所谓“积点成画”。在线条凝炼的基础上,我们便应当注意细部的观察,即在笔划的起、收、转、折。《张迁碑》虽然用方笔为全碑的基调,但在具体落实到每条笔划上时,则有所不同;从笔锋人纸的瞬间来说,有虚有实。从切锋作一方笔状时,从那一方向切入,其角度都需要考虑,不可盲目地将《张迁碑》中具有变化的方笔都写成一种模式。这样,在执笔上一定要正,不可歪斜。因为笔杆正直,也是保持“八面出锋”的先决条件。如在临写“君”、“出”等字的“横划”和“竖划”中,便应看到切锋入纸作一方笔状,其用笔的角度皆不同。设或笔毫不正,即使你已看出其各种变化,也是临摹不出来的。

怎么写张迁碑

经过这样从观察到调正笔势的严格训练后,便可以在保持原帖的基础上,适当做一些“意临”练习,即改变其原形的夸张训练,但不要离原贴风貌太远,要从“意”的角度来表现原作,重在个人主观意念与碑的客观实际相吻合。这个阶段我们当然可以比较自由随意些,但在临习时要注意笔势放开,不要拘泥小节,更不要随意涂抹,注意自己临习的方向。如可改变线条原有的基调,变宽厚为细挺;或在保持线条基调的前提下,夸张其结构的特点,使之变得更加强烈;或保持原作的气息,改变其用笔、结构的特点等等。这一阶段的目的在于检验前一阶段临习的实际效果如何,以便提高理解和创造能力。

2. 怎样临写《张迁碑》

以前,我总迷恋于行草的自由挥洒、适于抒情写意,且每每自得其趣,颇有踌躇满志之感;然而,现在偶尔静下来,翻翻原来的东西又总觉得少了点什么,什么呢?古味。

既然看出了自己的不足,就当想办法弥补。于是,我想到了写隶篆:先写一段时间的隶书,继而追摹篆书,大约可以奏效。

我从书柜中抱出一堆汉碑,开始东挑西拣——这已是我的习惯,选帖时一定得琢磨哪些东西才是对胃口的。《曹全碑》太过妩媚,《韩仁铭》失之开张,而《乙瑛碑》大多结体嫌俗……最后,我敲定了《张迁碑》。

因为,它自然、古拙、倔强等多方面的美,一下子牢牢抓住了我的感觉。 蒋骥《续书法论》中有这样一段话: “学书莫难于临古,当先思其人之梗概,及其人之喜怒哀乐,并详考其作书之时与地,一一会于心中,然后临摹,既可以涵养性情,感发志气,若绝不念此,而徒求形似,则不足以论书。”

这是在强调临书前的一些必要的准备工作。我虽不曾做得如其所言那般细致入微,但在认真浏览、熟悉全碑的同时,我还是尽量找出一些对《张迁碑》的研究文字,仔细阅读,以期加深我对此碑的理解和认识。

而且,我还试着为碑文标点,大致通晓其意(我体会出,此举看似于临帖无益,实则有不少帮助)。 然后,我开始观察和分析它的单字结构及用笔特征。

其结构,除了笼统的“蚕不二设,燕不双飞”、“隶欲精而密”等描述外,尚有另外一些特征。先从整体着眼,它的结构属方正谨严稚拙一类,体势略扁,字字重心平稳,自然不拘,恰似山野村民,淳朴无饰。

如起首之“君”、“迁”、“公”、“留”、“人”、“也”等字,皆质朴可爱,安若泰山。 再从局部观察。

留心一下此碑中的“口”字形结构,多为上宽下窄,似花盆状,呈上托之态;各字中的横画,有数横连属直而平行者,有偶尔中部稍向上挺或中部略向下曲者,无不随字势而定,处理得恰到好处。以上列举的情形,例子较多,几乎触目皆是。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碑中尚有不少假借字与别体字。借助自己的文字功底及其他关于此碑的研究资料以弄清这些细节,对于自己临帖,特别是释通文意,不无裨益,如“张是辅汉”中“是”假作“氏”,“禽狩”中“狩”假作“兽”等;“社稷”中“稷”的别体等等,余不一一列出。

还有将结构稍加变形者,奇趣顿生,妙不可言。如“常”、“从”、“系”、“虚”等。

更有众多将笔画略为增损者,造型奇崛,意态横生,如“龙”、“啬”、“震”、“艺”、“数”、“旧”等,一般都变有所据,美不胜收。 在用笔方面,常识性的“蚕头燕尾”等自不待言。

其中一个最显著的特征,那就是多用方笔,起收用方笔者比比皆是。应该动脑筋的是,用钢笔去临写,怎样表现方笔呢?我的体会是:起笔时,若是竖画,则以笔尖凌空正下;若是横画,则先稍作下行之势,随即右行。

收笔时,待笔尖正行于笔画末梢时凌空收势即可。 然其笔画转折处,又多用圆笔,如“披”、“诗”“对”等等。

圆笔用钢笔去表现时,则要求笔尖运行时用力均匀,速度稍慢,呈弧形前进,切忌中途顿挫。 因为其用笔从整体而言是属笔力内敛型的,故其横、捺画出波时,幅度皆不大,好象为一种内聚之力所牵制。

撇画,一般隶书中收笔时都开拓纵笔,极意夸张出波,然此碑中撇画,运笔却大多迂缓内收,仅以形曲略示撇意而已。此二类者,例子都较明显,故不欲列举。

碑中尚有一些错处,明显的如将“暨”误刻(抑或是误书)为“既且”二字,“政”误为“畋”等,亦当弄清。 在整幅临写时,既要注意单字的大小俯仰,又要刻意领悟内在的那种生生不息的连贯气脉,力求做到有笔有意,形神兼备。

尽管我们一直强调艺术的创造性,但是,即使是临写他人的东西,只要善于融入自身的艺术精神及思想感情,我认为,同样可以创作出动人的作品。 一管陋见,愿朋友们能得到些许有益的启示。

3. 隶书学习,怎样写好《张迁碑》

在深入学习《张迁碑》之前,务必先了解其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张迁碑》所属的书史地位。

我们足见《张迁碑》在书史中的重要地位及超强的艺术影响力。其次.是要善于读碑和临碑。

梢于读碑有时胜于反复幕写,这样,更易于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张迁碑》的总体风格古拙凝重,其用笔多方、笔势斩截,结字内效、巧中有拙,因字立形、敢于取险,并多变化。

章法参差错落,一任自然,若繁星在天,一派天机。所以我们在读碑时要有目的的对砷中的用笔、结字、章法认真揣摩,细细品味其神采,力争化碑中之形为胸中之意。

同时,还要勤于临碑。临碑的要求是:通过对临和背临的方法,不仅达到形似而且要达到神似。

即在用笔、结体、风格、气势等方面都要求与原碑相似,同时还要学其胆识,敢于打破规律,表现个性,敢于遗貌取神,把每一笔、每一宇、每一幅都写得铮铮作响,如深穆凝爪的青铜器一般。来源书法 屋,书法屋中国书法学习网。

再次,就是要讲求笔法,注重用笔的变化。书法,主要就是笔法。

笔法,简言之,就是笔毛在点画中运行的方法。运笔包括起伏、中侧、方圆、藏露、轻重、疾涩等变化。

故康有为种说:“书法之妙,全在运笔.”而《张迁碑》的妙处,更在于运笔的变化多端,本书详列了《张迁碑》八个获本笔画近百种造型变化,也未必详尽。所以我们要真正写好《张迁碑》务必讲求运笔方法,使笔画线条宫于变化。

比如中铮行笔问题。这是书家们历来术行的笔法准则,只有笔铮,卜正,写出的点画才能圆满劲健。

因此写《张迁碑》要以中锋为主,但也要结合使用侧锋。因为中锋、侧锋是相互依赖而又并存的两种摧木笔法。

无“侧”也就无所谓“中”。结合使用侧锋可以使笔法更富于变化。

又如川笔的方圆轻重变化。方笔方v庄重,刚健雄浑,倘纯用方笔,则又撇得呆板拘谨,缺乏神采;阅笔圆转遒劲、活泼秀丽,似如果单尹”,则易流于轻浮、单薄。

《张迁碑》川笔就是以方为主.但经过长年风化,这些刀痕变得模糊,使人感觉方而不利,火气个无。因此,我们在临写《张迁碑》时不要囿于一法,要坚持方圆并施的用笔方法。

此外,我们在临写时还要注意其藏铮、露铮、轻提爪按、疾行涩进等川笔的变化,既要忠于原碑,又不拘于一法.要敢于突破、敢于创新。

4. 书法用张迁碑如何创作

书法学习都是想通的,学习隶书与学习其他字体方法是相同的,不外乎多看,多写,多练,多反思。

【怎样练好书法】1、临摹结合 临摹是学习书法最基本的方法,不但初学书法要临摹,就是有了一定的基础之后还需要临摹。学楷书需要临摹,学篆、隶、行、草各体书仍需要临摹。

书法家的一生都是在临摹中渡过的,在临摹中学习,在临摹中思考,在临摹中创造。 摹帖,就是用薄纸蒙在字帖上面,然后笔随影走,按照显露出来的字迹写,又叫“仿影”或拓写。

摹还有一种方法叫“描红”,即在印有双钩红线的字上去填写。 摹帖的方法:第一步先描红。

即从一本帖中选出清楚、完整的字,用透明而不透墨的薄纸,如打字纸、有光纸、描图纸等蒙在帖上,依着字的轮廓,用极细的线条钩成空心字,这叫“双钩”。然后把钩好的字作为描红本,用红墨水填写,再用蓝墨水填写,最后用墨汁填写,这样写不但能加深记忆,而且节约纸张。

摹帖应注意笔随帖走,切勿失形,要看准笔画的来龙去脉,揣摩它的笔法和结构形态。摹帖要带有“写”意,将笔画一笔写成,饱满而精到,切勿依葫芦画瓢地填描涂抹。

临帖,即在摹帖的基础上,对帖字的用笔、结字规律有了基本认识之后,对着帖写。临帖有对临、格临和背临三种方法。

对临,即把字帖放在对面的帖架上照着写,这是最方便,最常用的临帖方法。 格临,即用透明纸打好格子(田字格、米字格、九宫格等)照式临写。

主要用以掌握帖字的结构部位。 背临,即把帖收起,凭记忆默写帖中的字,不但求其形,更要求其神。

背临之后可以集字为联或集字成篇,然后进入创作阶段。 摹帖笔随影走,古人怎样写,我们就怎样写,大小、长短、宽窄、粗细、方圆、斜正等都必须按帖字的要求去写,有一定的规范和约束。

摹帖的特点在于易学到古人的结构位置,但由于规范太死,反而失去了古人的笔意,用笔死板而不灵活,让人感到放不开,受不了;临帖或对临,或背临,或意临,加入许多书者自己的个性特点,所以易得古人的笔意,而易失古人的结构位置。写来自由随意,追求个性,却得之甚少。

所以在临摹中必须临摹结合,先摹后临,既得古人的用笔方法,又得古人的结构规律。练习时可以采用先摹后临,再反过来摹,摹完再临。

或者采用“双钩”的方法来研习结构规律。摹临穿插,取长补短,效果极好。

临摹中要多看、多思、多琢磨,然后下笔。下笔要准,先形似,后神似,以求形神兼备。

临摹后要反复对照检查,总结经验教训,在否定中提高,在教训中成熟。 2、先入后出 临摹是学习书法最基本、最有效的方法。

临摹就是继承,就是向古人学习,学习前人优秀碑帖中的美的用笔、美的结字、美的章法、美的韵味和气势等。但临摹还有一个入帖与出帖的关键问题。

不入帖,写不进去,或写出来不象,是无法与古人对话,无法学到古人书法妙处的。但不出帖,即进去又出不来,太象古人,简直成了古人的书奴,一点自己的个性都没有,这样写,最终也形不成自己的书风特点。

关于入帖和出帖,清人姚孟起说得好:入帖时“不可有我在,有我便俗”;出帖时“不可无我在,无我便杂。”“不可有我在”说的是要专心一意地临习古人法帖,把握帖字的精神面貌,要“一字一笔须从古帖中来”,不入帖便无本;“不可无我”说的是要在临像的基础上,吸取其它碑帖的长处,融会贯通,结合自己的艺术素养和创造才能,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面貌,有个性,有创造,并逐步走向自由创作的新境界。

3、读帖善悟 帖不仅要临,重要的还在读,学书善悟,即从读帖中领悟,有些古人优秀的法帖,不一定去临,只要认真阅读,反复体味,悟出其中的法度和韵味,便会自然而然地化入自己的书法创作之中。 阅读碑帖,并不是出声朗读碑帖的文字内容。

所谓读帖,这是书法的专门用语,即书法家在临摹碑帖之前,或在平常工作的间隙,翻阅碑帖和泛览墨迹,也就是仔细分析、研究、琢磨碑帖中每一个字的笔画、结构和整幅作品的章法、气势及韵味,边看边记,时常会情不自禁地用手指画起来,心追手摹,激动不已。 古人读帖非常认真。

曹操不但是有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而且是有名的诗人、书法家,陕西汉中博物馆就有传为他书写的“滚雪”隶书碑刻。相传他喜欢梁鹄的书法,便把梁鹄的字挂在帐中,一有空就读,连行军打仗也不放弃读帖。

相传三国魏时的大书法家钟繇“坐则画地,卧则画被”,学书非常刻苦,特别注意阅读和默写名帖。唐代书法家欧阳询一次在行路中,发现晋代书法家索靖写的碑,辗转赏读,站得两腿发酸,干脆坐下来读。

这样连续了三天才依依不舍地离开。 读帖犹同古人对话,交朋友,达到思想和感情上的共鸣。

读帖从一点一画入手,仔细研究和琢磨古人用笔、结字、章法及气势、韵味之妙处。通过阅读,眼观神会,潜移默化,以加深理解,锻炼视觉记忆,丰富、积蓄和提高艺术鉴赏能力。

帖临一本,书观百家。读帖不仅限于一两本,古今许多书法家的实践经验证明,读帖胜于临帖。

有些碑帖,我们不一定临,但可以阅读,深刻领会古人书法作品中的三味,积少成多,逐渐地吸收消化,才能奔汇腕底,充实于纸面。

TAG标签:#张迁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