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当前位置:科普经验站>综合知识>揭姓的来源

揭姓的来源

科普经验站 人气:1.38W

揭姓的来源

1、源于芈姓,出自春秋时期楚国官制之司揭,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2、源于官称,出自春秋战国时期上大夫谒者,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3、源于地名,出自古邑揭阳县县令史定,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

4、源于壮族,出自蒙古族济喇敏鄂玛特部落,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改姓为氏。

5、源于满族,出自女真族济喇敏鄂玛特氏部落,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改姓为氏。

6、源于地名,出自南康郡古揭阳县(今江西省宁都石城一带),据史籍《万姓统谱》中“揭”姓条:“《千家姓》说:古代家族在豫章郡……在史籍《揭阳文史·南康地名与北门关帝庙灯橱》文中记载:“关帝庙灯橱,有‘清樽调北海;桃熟献南康之联’。

根据词典,南康原为江西地名,古为南康郡,汉属豫章郡(辖今江西及其南部一带),揭阳晋时属南康”。

小编还为您整理了以下内容,可能对您也有帮助:

“揭姓的来源”主要包括:壮族、芈姓、南越、满族、地名、官称、壮族、芈姓、南越、满族、地名、官称,并且大部分用户都认为壮族更好。

揭姓,来源于芈姓、壮族、满族等等这些,并且在历史上,也有许多揭姓的知名人士名望,比如说揭猛、揭柏、揭傒斯、揭暄、揭文徽等等这些,而其中揭猛乃揭氏的始祖。

那麼,揭姓怎么取名字好呢?接下来就来了解一下吧!

揭姓,来源于芈姓、官称、地名、壮族、满族,而在历史上,揭姓的知名人士有许多,如揭猛、揭柏、揭仪、揭漳、揭暄、揭文徽等等这些,而在其中揭猛乃揭氏的始祖。

那麼,揭姓怎么取名字好呢?了解一下吧!

「揭姓」起源 源自南越。

揭猛,原姓史,名定,汉代汉元鼎年间广东省揭阳首任县令。

由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被汉武帝派入岭南平息闽越、南越之乱,挈地归汉,收平两粤。

武帝旌其忠,发诏封为安道侯,世袭揭阳令,赐姓‘揭’。

揭姓,源于芈姓、官称、地名、壮族、满族,而在历史上,揭姓的名人有很多,如揭猛、揭柏、揭仪、揭漳、揭暄、揭文徽等等,而其中揭猛乃揭氏的始祖。

那么,揭姓取什么名字好呢?来看看吧!

揭姓起源于地名。

汉武帝时,史定以南越揭阳令投降汉朝,被封为安道侯。

汉安道侯揭阳定之后,因氏。

揭阳定,原姓史氏,官拜揭阳令,以任职的地名为揭阳氏。

揭阳氏之后改为单姓揭氏。

揭氏的历史大约有2000多年。

揭姓,来源于芈姓、官称、地名、壮族、满族,而在历史上,揭姓的知名人士有许多,如揭猛、揭柏、揭仪、揭漳、揭暄、揭文徽等等这些,而在其中揭猛乃揭氏的始祖。

那麼,揭姓怎么取名字好呢?了解一下吧!

“揭姓的来源”主要包括:壮族、芈姓、南越、满族、地名、官称、壮族、芈姓、南越、满族、地名、官称,并且大部分用户都认为壮族更好。

揭姓,来源于芈姓、壮族、满族等等这些,并且在历史上,也有许多揭姓的知名人士名望,比如说揭猛、揭柏、揭傒斯、揭暄、揭文徽等等这些,而其中揭猛乃揭氏的始祖。

那麼,揭姓怎么取名字好呢?接下来就来了解一下吧!

揭姓,来源于芈姓、官称、地名、壮族、满族,而在历史上,揭姓的知名人士有许多,如揭猛、揭柏、揭仪、揭漳、揭暄、揭文徽等等这些,而在其中揭猛乃揭氏的始祖。

那麼,揭姓怎么取名字好呢?了解一下吧!

「揭姓」起源 源自南越。

揭猛,原姓史,名定,汉代汉元鼎年间广东省揭阳首任县令。

由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被汉武帝派入岭南平息闽越、南越之乱,挈地归汉,收平两粤。

武帝旌其忠,发诏封为安道侯,世袭揭阳令,赐姓‘揭’。

揭姓,源于芈姓、官称、地名、壮族、满族,而在历史上,揭姓的名人有很多,如揭猛、揭柏、揭仪、揭漳、揭暄、揭文徽等等,而其中揭猛乃揭氏的始祖。

那么,揭姓取什么名字好呢?来看看吧!

揭姓起源于地名。

汉武帝时,史定以南越揭阳令投降汉朝,被封为安道侯。

汉安道侯揭阳定之后,因氏。

揭阳定,原姓史氏,官拜揭阳令,以任职的地名为揭阳氏。

揭阳氏之后改为单姓揭氏。

揭氏的历史大约有2000多年。

揭姓,来源于芈姓、官称、地名、壮族、满族,而在历史上,揭姓的知名人士有许多,如揭猛、揭柏、揭仪、揭漳、揭暄、揭文徽等等这些,而在其中揭猛乃揭氏的始祖。

那麼,揭姓怎么取名字好呢?了解一下吧!

1、来自源于芈姓,出自春须裂反控语脸秋时期楚国官制之司揭,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2、源于官称,出自春秋战国时期上大夫谒者,属于以官职称谓座心干尽征但为氏。

3、源于地名,出自古邑揭阳县县令史定,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

4、源于壮族,出自蒙古族济喇敏鄂玛特部落,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改姓为氏。

5、源于满族,出自女真族气肉足亲米都讨粒济喇敏鄂玛特氏部落,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改姓为氏。

6、源于地名,出自南康郡古揭阳县(今江西省宁都石城一带),据史籍《万姓统谱》中“揭”姓条:“《千家姓》说:古代家族在豫章郡……在史籍《揭阳文史·南康地名与北门关帝庙灯橱》文中记载:“关帝庙灯橱,有‘清樽调北海;桃熟献南康之联’。

根据词典,南康原为江西地名,古为南康郡,汉属豫章郡(辖今江西及其南部一带),揭阳晋时属南康”毛号。

其他比较有用的内容推荐1:

1、源于芈姓,出自春秋时期楚国官制之司揭,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2、来自源于官称,出自春秋战国时期上大夫谒者,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3、源于地名,出自古邑揭阳县县令史定,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

4、源于壮来自族,出自蒙古族济喇敏鄂玛特部落,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改姓为氏。

5、源于满族,出自女真族济喇敏鄂玛特氏部落,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改姓为氏。

6、源于地名,出自南康郡古揭阳县(今江西省宁都石城一带),据史籍《万姓统谱》中“揭”姓条:“《千家姓》说:古代家族在豫章郡……在史籍《揭阳文史·南康地名与北门关帝庙灯橱》文中记载:“关帝庙灯橱,有‘清樽调北海;桃熟献南康之联’。

根据词典,南康原为江西地名,古为南康郡,汉属豫章郡(辖今江西及其南部一带),揭阳晋时属南康”。

揭姓的来源

源于芈姓,出自春秋时期楚国官制之司揭,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源于官称,出自春秋战国时期上大夫谒者,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源于地名,出自古邑揭阳县县令史定,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源于壮族,出自蒙古族济喇敏鄂玛特部落,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改姓为氏。

1、源于芈姓,出自春秋时期楚国官制之司揭,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2、源于官称,出自春秋战国时期上大夫谒者,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3、源于地名,出自古邑揭阳县县令史定,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

4、源于壮族,出自蒙古族济喇敏鄂玛特部落,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改姓为氏。

5、源于满族,出自女真族济喇敏鄂玛特氏部落,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改姓为氏。

6、源于地名,出自南康郡古揭阳县(今江西省宁都石城一带),据史籍《万姓统谱》中“揭”姓条:“《千家姓》说:古代家族在豫章郡……在史籍《揭阳文史·南康地名与北门关帝庙灯橱》文中记载:“关帝庙灯橱,有‘清樽调北海;桃熟献南康之联’。根据词典,南康原为江西地名,古为南康郡,汉属豫章郡(辖今江西及其南部一带),揭阳晋时属南康”。

揭姓有多少人口_揭姓取名及起源分布

揭姓有多少人口

揭姓是占中国人口较多的第二百五十三位姓氏,在江西地区分布最集中。当今揭姓人群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023%, 总人口大约有28万 。

揭姓的起源和演变:

揭姓起源于地名。汉武帝时,史定以南越揭阳令投降汉朝,被封为安道侯。汉安道侯揭阳定之后,因氏。揭阳定,原姓史氏,官拜揭阳令,以任职的地名为揭阳氏。揭阳氏之后改为单姓揭氏。揭氏的历史大约有2000多年。

外族基因的流入:

揭姓是一族比较单纯的群体,一直没有发生外族基因流入揭姓人群的事件。

历史上揭姓的分布和迁移:

明朝时期,揭姓大约有5万5千人,主要分布在江西、福建、四川、湖北等地。江西是揭姓第一大省,大约占揭姓总人口的八成。

当代揭姓的分布和图谱:

当代揭姓的人口大约有28万,为第二百五十三位大姓姓氏,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023%,目前主要集中于江西,其次分布于福建、广东、湖南等地。

揭姓在人群中分布在赣闽、粤湘鄂大部、广西东北、台湾西部、浙皖大部、江苏西段、河南东南,揭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1%以上,中心地区可达1.3%以上,其覆盖面积占了全国总面积的10.4%,居住了大约78%的揭姓人群。

揭姓的传统文化:

郡望 揭姓郡望是豫章。豫章郡,西汉设置,曾改名洪州,治南昌,辖境相当于今江西省。

楹联 有关揭姓的楹联有以下一副:

豫章公储才孔亟,邵武丞抗直有声。

名人频率和宗族先贤:

《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入了揭姓历代名人7名,占总名人数的0.015%,排在名人姓氏的并列第四百三十五位;揭姓的著名文学家占中国历代文学家总数的0.03%,排在并列第二百五十四位;揭姓的著名医学家占中国历代医学家总数的0.005%,排在并列第五百七十八位;揭姓的著名美术家占中国历代美术家总数的0.02%,排在并列第三百O六位。

历史上揭姓的重要人物有:元朝翰林侍讲学士、文学家、参与修撰辽金宋三史的揭傒斯,邵武经功揭祐民,刑部侍郎揭汯;明朝清河县主簿揭轨,吏部主事揭重熙;请朝诗人揭恂。

揭姓血型:

揭姓人群总的血型分布是:O型占36.8%,A型占30.1%,B型占25.4%,AB型占7.7%。

揭姓氏怎么读?

揭姓氏读jiē,揭的另外一个读音是jiē。

揭姓起源于地名揭阳,始祖为秦汉时期揭阳县令揭猛。揭猛原名史定,因战功由皇帝赐姓“揭”。目前揭氏后裔已达五六十万之众,遍布广东、江西、福建、广西、浙江、湖北等地。其中仅广东省廉江市便有三万左右人。

揭释义:

[ jiē ]

1、把盖在上面的东西拿起,或把粘合着的东西分开:揭锅。揭幕。

2、使隐瞒的事物显露:揭露。揭发。揭底。揭穿。揭短。揭晓。

3、高举:揭竿而起。

4、标示:揭橥(zhū)(本是作标记的小木桩,引申为标志。亦作“揭著”)。揭示。

5、扛,持。

6、姓。

[ qì ]

提起衣裳:揭衣涉水。

扩展资料:

相关组词:

1、按揭[àn jiē] 

一种购房或购物的贷款方式,以所购房屋或物品为抵押向银行贷款,然后分期偿还。

2、揭秘[jiē mì] 

揭开秘密(多用作文章标题或书名)。

3、揭穿[jiē chuān] 

揭露;揭破:揭穿阴谋。揭穿谎言。假面具被揭穿了。

4、揭幕[jiē mù] 

在纪念碑、雕像等落成典礼的仪式上,把蒙在上面的布揭开。

5、揭示[jiē shì] 

公布(文告等):揭示牌。

云南大理弥渡姓揭氏来源于哪里

揭氏在云南大理弥渡地区比较常见。揭姓起源有多种说法,其中一种是揭姓与古越族望族有关,该族后来与汉族融合形成了揭姓。

另一种说法是揭氏源于北方的揭阳,据传揭氏的祖先是曾经迁徙至粤东地区的北方人,后来又有人迁往云南等地。

揭姓的来源?

揭姓的来源据《姓氏考略》所载,西汉初年有揭阳定,为功臣,原姓史氏。官拜揭阳令,以任职的地名为“揭阳”氏,后改为单姓皆氏。揭阳在广东省东部,榕江上游。汉朝始置县,县治在今揭阳县榕城镇。

揭姓的简介揭姓怎么读

1、揭姓读作jiē;

2、揭,姓氏,揭氏的始祖揭猛原名史定。西汉时期因屡立战功受封,被皇帝赐姓改名,已有上千多年的历史。全国总人口144496人,遍布广东、江西、福建、广西、浙江、湖北,湖南等地。江西省便有45222人。广东省廉江市便有37165人。

揭姓的来源历史?

揭,姓氏,揭氏的始祖揭猛原名史定。西汉时期因屡立战功受封,被皇帝赐姓改名,至今已有二千多年历史。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揭氏后裔已达五六十万之众,遍布广东、江西、福建、广西、浙江、湖北等地。其中仅广东省廉江市便有三万左右人。

揭姓的迁徙分布

揭氏是一个非常古老的姓氏群体,远早于汉朝时期,在今中国的姓氏排行榜上位列第二百五十三位,在台湾省则名列第四百十三位,人口约三十四万四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0022%左右。当今遍布岭南地区的揭氏族人,他们的始祖就是秦汉时期的古揭阳县令。揭氏的始祖揭猛原名史定。西汉时期因屡立战功受封,被皇帝赐姓改名,至今已有二千多年历史。对于史定的来历,清朝年间撰著的方志《揭阳县志》中有记载:“史定,秦时人,仕南越,为揭阳令。西汉元鼎六年,汉军下番禺(今广东广州),史定决计属汉,武帝嘉之,封安道候,邑六百户,子当时袭侯爵,子孙遂家于揭阳,祀名宦。”史定为何以揭为姓呢?这里面牵出了二千多年前汉武帝平南越赐姓揭阳令的一段史话。

西汉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闽越王王郢发兵进攻南越,汉武帝派王恢、史定兴师平乱,后收平南越,东越归汉。史定归汉有功,于汉元鼎六年被汉武帝封为安道候,并以史定原来任职的揭邑为姓,赐姓“揭”,改名猛。这便是岭南揭氏的由来。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揭氏族人的人口总数已近三十五万之众,其中仅广东省的廉江市便有三万左右人。2004年底,江西省丰城市的揭氏七十一世裔孙还专门携家藏族谱专程赴揭阳寻根。古揭阳是秦汉时代岭南地区六个古县之一,但它究竟始于何时建制,古揭阳县城故址又在何处,至今仍是一个谜。另外,揭氏族人自称有六十万人口,也是一个夸大不确之数。

揭氏族人现广泛分布于广东、福建、江西、湖南、广西、湖北、河南、贵州、安徽、浙江、江苏、内蒙古、台湾等地以及加拿大、新加坡、日本、欧洲、美洲等国家,这些揭氏族人不一定都是岭南揭氏一族,有许多都是源出春秋战国时期楚国官吏司揭的后代。千百年来,沧海桑田,世事变迁,但揭氏子孙从不忘其根。后世偶一部分揭氏族人的族谱均称其始祖史定为猛公,并载明揭阳就是揭氏发源地之一。

揭姓的族谱

在潮汕的历史长河中,人们可以将其渊源直溯至公元前六千多年。但是,在这上下八千多年的历史中,长达六千多年的时间只是考古学意义上的历史,典籍有载的则要迟至秦汉之际。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以五岭东端的揭阳岭置戍所,就是最早载诸史册的极其浓重的一笔。同时,史禄为南下大军凿渠运粮而后“留家揭岭”,更成为有史记载的汉人入潮第一人。 不过,戍揭岭事,向有争议,《水经注》就以大庾岭为最东之岭,五岭不列入揭阳。在广西修灵渠转饷的史禄远道东来,以揭阳为家,更曾为论者所否定。巧合的是,103年后,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又一位史姓人物在潮汕地区的远古历史上出现了。他就是潮汕第二位被载入典籍的史定。《史记》称“揭阳令定”,《前汉书》称“揭阳令史定”。《史记》的《建元以来侯者年表》还载明史定归汉后于元鼎六年三月乙酉被册封为安道侯并任揭阳令。因为正史有载,故笔者早在1982年所撰《潮汕先民初考》一文就曾引用。但是,这么一位在粤东乃至整个闽粤赣边叱咤风云的封疆大吏竟有如昙花一现,其生前身后一无余闻,令潮学界不禁为之困惑。

令人振奋的是,去年(2004)11月10日第五届潮学国际研讨会在揭阳召开,江西丰城揭氏族人携上沉甸甸的《揭氏族谱》,和任职于汕头濠江区企业投资中心的揭立业先生一起赴会,一下子揭开了西汉初年的这一历史迷雾。会后,揭立业先生携谱抵鄙舍晤谈,使笔者有幸细阅全谱。喜悦之情,自不待说。揭先生带来的《揭氏族谱》有两部,一是江西丰城谱,二是广东高廉谱。从丰城谱可知,丰城揭氏共修谱14次,初修于宋哲宗元符三年(1100年)。苏过为作《史揭合序》;最后一修在1943年。从几篇序文来看,高廉谱至少也有四修,分别为乾隆、咸丰、同治年间及1983年所修。苏过的《史揭合序》也照录不误,还收进了福建汀州连城揭氏于清康熙、雍正年间修谱时的几篇序文,显见高廉谱是对照了连城谱的。从诸家序文我们还可考知,连城揭氏源于丰城揭氏,高廉揭氏又源于连城揭氏,故最可引以为据者当推丰城北宋的一修谱,最精当的莫过于苏轼的三子苏过所撰写《史揭合序》。苏过之所以为揭氏一修谱写序,缘于苏家与史、揭两家的深厚交谊。这在序中交代得十分清晰。简要地说,苏过祖父苏洵与同乡史清卿是莫逆之交,苏过父苏轼对史“以师礼事之”,并与史之子子熙及两位侄子都是“笔砚同志”,故苏过说苏、史是“通家执友”。苏轼曾与史子熙论及汉武平南越事,因而从史子熙处得知,史定之父史焕是子熙的祖先,从史焕到子熙已经是四十四代,而且其史家“旧谱”载明史定“赐姓于汉武,令后人知揭出于史,史、揭允远不可为婚”。宋神宗熙宁年间,苏轼通判杭州,后改知定州,得晤刚中乡举的揭枢(字伯徽),“握谈甚欢”。不久,苏轼又改知允州,过杭州旧治。揭枢刚好知杭,苏、揭得以再次晤谈。揭枢甚博学,苏轼戏称为“江南揭书柜”。言谈间,苏轼“述史子熙家谱,揭原于史”。揭枢“即出其谱,自焕至枢也四十四世矣”。苏轼不禁感叹地说:“君与子熙有伯仲序也”,遂促成了丰城揭氏族谱之修,并命苏过“叙之”。

历史就是这么结缘于有心人。史焕的史、揭两姓后人都是在第四十四代结识了苏轼这位旷代文豪,并由此造就了苏过这篇足以彪炳百代的《史揭合序》,的确是文史学界的一段千古美谈。而今人揭阳潮学学者徐光华先生会前远赴广西、粤西,走访各地揭氏后人,广受揭氏族人的竭诚欢迎,充实了不少揭氏材料,形成了若干专论,率先在第三届潮学会上公布了研究成果,澄清了尘封两千余载的这一潮汕史事,故深为海内外学人,特别是饶宗颐先生的推许,这不能不说是文史学界的又一段当代美谈。古之苏氏,今之徐氏,先后为揭氏正本清源,从而为潮汕远古的历史研究提供了不争的史实,而这都是缘于《揭氏族谱》的发现与研究,故可以说这是《揭氏族谱》所带来的令人感奋的信息。

细考苏序并证之谱中有关姓原源流考,我们可以对在揭阳那段语焉不详的史事,有了一个较为明辨的了解。可以断定,元鼎六年古揭阳正式纳入国家版图,开始成为隶属政权的一个县级建置,其辖区包括当今的粤东以及闽南、赣东南一部分;揭阳令史定的确史有其人,而且是潮汕地区历史上第一位受命于王朝的地方。史定是中华所有揭氏族人的共同祖先,其父史焕则是史、揭两姓的共同祖先。(按:有谓史定是史、揭两姓族人的共同祖先,实误)。

据谱所载,史定生于汉文帝后元二年(公元前162年)十一月十六日,到今年刚好2165岁(按:或曰为2166岁,误了!因公元没有零年)。世居江西广昌,故此当史定有功于汉之后,乃父史焕得以“食爵豫章”。将揭氏谱中所载印证正史,我们已不难展示两千多年前那一段风云变幻的潮汕史。

秦末汉初,赵佗自立为南越武王,汉文帝时感恩于汉朝廷的怀柔,上表称臣。赵佗在位长达七十余年,死后孙赵胡继立。闽越犯境,汉武帝应赵胡之请,命王恢率兵援助南越。史定“以护驾将军随王恢出豫章”。但兵未逾岭,闽越王之弟馀善杀郢降汉而罢兵。于是,史定“又承命随严助往谕南粤”。严助带南越太子婴齐北还,为人质;留史定居越,实也为人质。后史定为南越“令揭阳”二十余年。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南越相吕嘉判南越,杀汉使。为此,武帝派兵平南越,闽越馀善兵临揭阳。就在这关键时刻,史定“挈地归汉,收平两粤(按:同越)”。“武帝旌其忠,发诏封为安道侯,世袭揭阳令,赐姓揭,赐名猛”。

史定之令揭阳,似是扑朔迷离,但正史有载,本就应是提之有据的。今《揭氏族谱》的出现,更见毋庸置疑。这应是《揭氏族谱》所带来的另一个令人感奋的信息。为此,我们还有理由期盼着有那么一天,典籍所载的秦皇之置戍揭岭,史禄之留家揭岭,以及史禄、史定的关系都能得到透彻的考释。

志载揭猛(史定)有子揭当时继袭侯位,并继任揭阳令。此后,其子孙居停情况就在潮汕的志书上消失了。治潮史者似都一直找不到其后人居潮的蛛丝马迹。还是《揭氏族谱》给我们又带来了这方面的重要信息。尽管丰城和连城两谱,揭氏三十三世之前都是一片空白,但丰城谱有载,揭猛的第三十四代孙揭震生于唐德宗兴元元年(784年),“居潮州揭阳(按:唐无揭阳,应是循旧说),隐居乐道”,娶姬氏,生二子,长为揭漳,生于唐宪宗元和二年(807年);次为揭钺,生于唐穆宗长庆元年(821年)。揭漳考取明经,任南昌录事。后揭钺之长子揭镇官至仆射,因而揭震“以孙贵,赠尚书仆射”。揭震长居揭阳直至去世,“葬揭阳县梅岭界,坟墓存焉”。由此可见,揭猛后人在揭阳传宗接代至少也有九百多年。揭震之后,潮汕地区已一千一百多年找不到揭氏传人。这是什么缘故呢?揭阳有个民间传说:古时候有个皇帝梦见一巨人“击”剑闯入寝宫,利剑直指其喉。皇帝应声倒地,醒过来后急召国师圆梦。国师认为“击”谐音“橘”,橘产于南方,妖人必巢居南方。只要找到了名谐橘之地,姓谐橘之人,斩尽杀绝,则可保无虞。于是查到了岭南的揭阳揭氏,即密令揭阳县姓车的县令行事。车公接旨后,左右为难。遵旨则枉杀无辜;违旨则有杀头灭族之灾。经反复寻思,终于求得两全之策。当夜,车公一面暗命揭氏族众趁黑逃离揭阳,远走他乡,隐姓埋名;一面一把火将揭家烧为废墟,呈报朝廷。此后揭阳黎众感车公盛德,于城东建一座石桥,称车公桥,并称揭家故地为火烧地。这就是“火烧地与车公桥”的故事。故事不一定是真,但却暗示着揭氏之于揭阳绝迹,可能缘于某种天灾人祸,也暗示着揭氏早已迁徙异地。这也许是故事编撰者的一个假设。事实也说明了这个暗示或假设。揭震之孙揭镇正是在唐末黄巢起义的战争中“以御黄巢功封护国将军、左仆射”,“持节袁州诸军”,而后定居于袁州。揭镇之弟揭政有三子,一徙赣州,一迁海陵,一移丰城。移居丰城的揭祯成为丰城派始祖。江西各地,揭氏分布极其广泛,其中丰城一派是较旺的一支。前所述苏轼同僚揭枢就是出自此派。福建连城始祖揭五郎也是迁自丰城,为揭镇后人。广东高廉揭氏又徙自连城,始祖揭德秀为揭五郎之十七世孙,于明嘉靖年间入粤抵廉,居石城那蒙。揭氏一族在赣、闽、粤三省各地播衍繁殖,族众殊盛,仅廉江一地即广布八十多村,共三万多众(1983年修谱统计)。据揭立业先生初步了解,除此三省外,湖南、广西、湖北、河南、贵州、安徽、浙江、江苏、内蒙古、山东、陕西、云南、四川、北京、上海、台湾、香港等省、市、区都有揭氏后人定居,加拿大、新加坡、日本、欧美等地也有不少揭氏后裔,海内外各地揭氏族人都敬奉一个共同的祖先———揭猛,并几乎都知道揭源于史,赐姓于汉。所有这些,也都是《揭氏族谱》给我们带来的信息。

从两部族谱多家序言,我们也看到了各个时代的揭氏代表人物,大体都认同了揭猛为共同祖先。至于宋末和元代修谱时刻意模糊族源的良苦用心,郭伟川先生已做了体察入微的分析。事实上这个问题早已在明清各谱中得到了纠正。揭氏人才辈出,世代簪缨,完全有能力扭转不实之举,这应是不成问题的。从《揭氏族谱》的风俗记载上,我们还可以看到各地揭氏多以五月初四过端阳节,这也可见其对揭猛的崇仰信奉。原来此俗源于史定的一次重大军事行动。当年选定五月初五为择吉出兵之日,于是全军提早一天隆重过节,祭拜祖宗,大犒将士;第二天奋勇出征,大获全胜。故而揭氏每年都在五月初四提早过端阳节。揭立业先生是廉江长山镇六福村人,揭猛的第七十五代裔孙。1985年从戎,在汕头机场空后服役,1988年冬分配到汕头市工作,已育有一子。查明清以来,揭氏仕潮者共有三人,为明嘉靖通判并署海阳令揭鸿、澄海教谕揭楠(均为福建归化人),清乾隆大埔训导揭子治(广东廉江人),但都未见有落籍或后代的居潮记载。为此,似可以说揭立业先生是揭震之后一千一百余年来,第一位回潮定居的揭氏族人。这不能不说是由《揭氏族谱》带来的又一个令人欣慰的信息。

综上所述,随着《揭氏族谱》的入潮,潮学界获得的可喜信息应是多方面的,而其中特别令人振奋的就是正史记载的史定(揭猛)其人及其令揭阳事,不但得到了无可置疑的证实,而且使我们得以从历史的深度,透彻地了解到当年史定顺应历史潮流,“挈地归汉,收平两粤”,为西汉的统一大业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勋。今天,我们也正在致力于国家的统一大业,当更凸显史定(揭猛)回归大汉的积极的历史意义和借鉴、启示作用。

泉港区有没有揭姓人

有。揭姓人群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023%, 总人口大约有28万 。揭姓的起源和演变,揭姓起源于地名。他们的始祖就是秦汉时期的古揭阳令。

TAG标签:#揭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