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当前位置:科普经验站>综合知识>隆中茶与诸葛亮

隆中茶与诸葛亮

科普经验站 人气:1.74W

隆中茶与诸葛亮

隆中茶是指位于现今湖北省南郑县南部的隆中山(又称臥龍山)茶。据传说,隆中山茶始于汉代,早在当时就已经是江湖茶人争相搜集的珍品之一。而在三国时期,隆中山成为了诸葛亮隐居之地,他不仅以茶叶为生,还借助隆中山的地理条件,在那里设立了研究军事、文化、教育等方面的研究机构。因此,隆中茶与诸葛亮是密不可分的。

诸葛亮所在的蜀汉政权时期,隆中山茶还因其所掌握的商品交易路线而成为了重要的贸易商品。而在后来,随着茶文化的兴起,隆中茶已经发展成为了一种具有浓郁历史文化气息的名茶。现在,隆中茶被推广为湖北省重要的特产之一,备受茶友所喜爱。

小编还为您整理了以下内容,可能对您也有帮助:

诸葛亮与普洱茶的故事

相传,在汉建兴三年(公元225年)春,蜀汉丞相诸葛亮请膺南征,平息南中诸郡叛乱。“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一路上虽遇艰难险阻,孟获蛮兵的顽强抵抗,但诸葛亮凭着深明天文地理,熟谙韬略兵机,运筹帷幄,实行兵战与安扶相结合的策略。加之饥餐渴饮、夜住晓行,所到之处,秋毫无犯,深得民心。渡过金沙江以后,势如破竹,攻无不克,每擒孟获,以仁义相待,若其不服,则备马送出营寨,放他归去重整兵马再战。

有一次,诸葛亮率兵离开西洱河,沿哀牢山南进途中,军士来到桃花江畔的桃叶渡口,因触江水瘴气中毒,纷纷晕倒于沙滩,在万分危急之时,得到当地蛮濮人相助,送姜茶汤解毒而康复,送茶叶含在口中避染瘴气,才得以渡过桃花江作战。

诸葛亮看到茶叶如此神效,即命王平、吕凯率军士以当地蛮濮人为向导,到哀牢山中采购茶子。赵云、魏延率兵过江后,分兵两路围歼蛮兵,于盘蛇谷第七次擒住孟获,押往塔郎甸诸葛亮帐前。诸葛亮仍以仁义相待,令解去绳索,问孟获今服不服?孟获跪于帐前说:“七擒七纵,自古未尝有过,安得不服乎!天公威也,南人不复反矣。”诸葛亮请孟获入帐,设宴庆贺,委任孟获照旧掌管南中事务,所占之地尽皆退还。孟获及所胁从的部族酋长、蛮兵无不感戴,欢呼跳跃。

至此,南中已平定,副将王平、云南太守吕凯受命在哀牢山中向蛮濮人采购的数十驮茶籽已驮运到,诸葛亮于7月亲率一支军队继续南进,深入裸濮、乌蛮、金齿、锅搓、羌尼人居住的地方,察看山川河流,体察民情,安扶民心,赠送茶籽和礼物,传授农耕技术,教民预防瘴毒。所到之处无不深受各族酋长、族人的欢迎,并以丞相赐物和地名为荣。

诸葛亮经过一月的艰苦跋涉之后,回到斑鸠峰下的坝子安营扎寨。数月来不毛之地的征战之后,看到这里青山绿水,景致诱人,便触景生情,思念起翠竹掩映的隆中茅庐,于是在帐中挥毫写下“思茅”二字。次日邀约各酋长会盟,诸葛亮坐在轮椅上,右手持鹅毛扇,左手拿着书写的“思茅”二字说:“此地就称思茅吧!”接着他倡导各族团结,广植茶园,发展生产,共谋生计。当地一酋长跪拜双手接过写有“思茅”的绸绢,众酋长胜感荣幸,欢呼丞相赐地名。由于部族语音的原故,欢呼中喊的都是“思茅”的谐音,有的喊思摩!有的喊思么!有的喊西卯!

诸葛亮在思茅小憩数日,让军士们在坝子边的小河洗澡、洗马后,班师返回。8月底“遂至滇池”,在滇池边受到孟获及当地酋长土官的热烈欢送,诸葛亮就此作出部署,留王伉、吕凯守四郡;吩咐孟获勤政驭下,善抚居民,勿失务农,即回蛮邦。安排完毕即起程返回成都。

诸葛亮回到成都后,云南各郡各部落每年都有“象齿矩狗、丹漆茶蜜纳贡”。为筹划北伐中原再兴汉室,诸葛亮拨出银两,派得力将校和军士随纳贡的云南部族人到滇西南采购、驮运茶叶,以备军需和商贸之用。从而促进了滇西南各地茶叶种植面积的扩大。

千百年来,不管历史怎样沿革变迁,诸葛亮在各族人民心中的崇高形象,总是无羁无束地传颂着。在思茅当年诸葛亮路过的地方有孔明山,洗战马的小河称洗马河,思茅城北郊斑鸠峰下诸葛亮扎营处建有“诸葛故垒”。清乾隆三十二年(公元1767年)后,重建毁于兵燹的“诸葛故垒”,改称“诸葛营”,营地中建武侯祠,塑有诸葛亮及琴童、武将的雕像。诸葛亮还被尊为茶祖,在思茅的同乡会馆举办“茶祖会”,每年农历6月19日,各茶庄茶号和各地商旅都要聚在一起,举行隆重的祭茶祖仪式,恭读祭文,演出文艺节目,以祭祀孔明兴茶的功绩。

清道光《普洱府志》卷十二载:“旧传武侯遍历六茶山,留铜锣于攸乐,置鋩于莽芝,埋铁砖于蛮砖,遗梆于倚邦,埋马镫于革登,置撒袋于慢撒。因以名其山,又莽芝有茶王树,较五山茶树独大,相传为武侯遗种,今夷民犹祀之。”


本文由普洱中国网团队整理,更多详情请关注普洱中国网

:普洱文化

隆中老龙洞位于哪里

隆中风景区内有隆中山冲口,有一个远近闻名的老龙洞。人们怀念诸葛亮,都说他从老龙洞引出的不是一般的山泉,而是智慧水。至今,人们到隆中品茶,还非要用老龙洞的水冲泡,就是这个缘故。

一年四季,一股甘甜清香的泉水从山洞中喷出,灌溉良田,滋润山茶,供人饮用。

老龙洞典故

有一年,天下大旱,卧龙岗上“望天收”的庄稼都蔫了,连诸葛亮的“躬耕田”里也龟裂得五划六道。庄户人家心如火燎,四处祈雨,连一块黑云彩也见不着。诸葛亮心想,天上的雨水落在地上,能从地下找出水源该有多好啊!他听樵夫们说过,老龙洞里曾飞出过鱼。于是,就拿起镢头进里边找水源。

诸葛亮摸遍了山洞里每一块岩石,刨挖着每一个低凹坑,除能吸口凉气外,连一滴水珠也瞧不着。他看四面山上树叶发黄,这洞内苔藓却十分苍绿,心想,找不到水源,是自己功夫不到家。便一个劲地刨呀,挖呀实在太累了,他靠在岩石上喘口气。谁知一歇手,浑身发软,打起盹来。

突然,诸葛亮觉得身上接二连三有什么东西在掸打着。他睁眼一看,地上出现了几尾活蹦乱眺的鱼,顿时来劲了。他留心观察洞内四周,猛然间,发现从刚才深挖的一个凹坑里又飞出一尾鱼,他高兴地在飞鱼处做上记号,回头叫来周围农夫一起开挖。

大伙儿磨秃了一把又一把的镢头,刨掉了一块又一块的岩石,还没见着水影儿,有人泄气了。诸葛亮探身贴着开挖处,隐约听到了流水声,说服大家又继续开挖着。终于搬掉了最后一块岩石,谁知从里面溢出了流沙。大伙儿一边淘,一边运,流沙还是不停地往外溢,忙得人家筋骨酸疼也没淘出水来。诸葛亮想起在老家沤麻杆浸水的事,便有了主意。只见他砍来几根修长的老山竹,把内中关节全部打通,在开口处裹起麻片,向流沙里插去。不一会儿,一股白花花的泉水从山竹里往外冒出。

大伙儿乐了,诸葛亮却寻思开了:插根山竹就能引出水来,那做个筒子当副口,不就能派用上了嘛!他和大伙儿一合计,就把烘制的严丝合缝的瓦筒子伸进里面当副口,这样,老龙洞里的泉水终于被诸葛亮用巧方法引出来了。从此后,卧龙岗一带的田地就能自流灌溉了,天再旱,庄稼丰收也有保证。

虽说老龙洞经过沧桑变故,再不用瓦筒当副口引水了,但这种引水方法在很多山乡还被沿用,解决了农田灌溉中的不少难题。人们怀念诸葛亮,都说他从老龙洞引出的不是一般的山泉,而是智慧水。至今,人们到隆中品茶,还非要用老龙洞的水冲泡,就是这个缘故。

诸葛亮在隆中对和躬耕隆中,都有着怎样的本事?

三国时期,客居荆州新野的刘备,在徐庶的建议下,三次到隐居襄阳的隆中去拜访诸葛亮,这就是三顾茅庐的由来,刘备去了三次才见到诸葛亮,由于徐庶对刘备说诸葛亮是天下难得的人才,刘备才会如此屈尊去找诸葛亮,要知道当时的刘备,落魄失魂,客居他乡,一无所有,急切需要一位懂战略思想的高级谋士。

刘备见到诸葛亮之后,诸葛亮就为刘备提出了如何夺取天下的战略规划,诸葛亮劝刘备设法占据荆州和益州,联合东边的孙权,西边的戎狄,南边的蛮夷,一起对抗北方的曹操,诸葛亮在隆中对中说得头头是道,对天下的形势非常了解,隆中对是个战略规划,能提出这样的战略,先决条件就是了解天下的局势和情况,那么身在隆中的诸葛亮是如何了解天下局势的呢?

诸葛亮

东汉末年是一个乱世,当时的信息传递并不通畅,又没有现在发达的传媒来播报新闻,想要了解外部的局势和情况,全部靠口口相传,诸葛亮隐居在隆中,能够了解天下的情况,自然有他自己的办法,总结下来,诸葛亮一共有三个渠道来了解天下的局势:

一、朋友渠道

诸葛亮虽然隐居隆中,但是他的朋友并不少,比如介绍刘备去三顾茅庐的徐庶就是诸葛亮的好友,除了徐庶,诸葛亮还有石韬、崔州平、孟建三个好朋友,与徐庶一起被称为“诸葛四友”,徐庶和石韬是颍川人,因为中原的战乱而到荆州,与诸葛亮认识的,崔州平是河北人,东汉太尉崔烈的儿子,也可能是到荆州认识了诸葛亮,也可能是诸葛亮云游四海时认识的,孟建是汝南人,也是到荆州认识了诸葛亮。

徐庶

诸葛亮曾经与这些好友一起聊天谈地,正所谓志同才能道合,能够成为诸葛亮的好友,大家肯定有相同的志向,尤其是崔州平和徐庶,都认为诸葛亮的才能等同于管仲和乐毅的才能。

《三国志 诸葛亮传》: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诸葛亮与好友在聊天过程中,都会谈到当时的天下局势,本来就是年轻人,又都想着自己将来能做出一番事业,自然会格外对天下局势有所关注,来自不同地方的人聊天,都会谈到不同地方的局势,这也让诸葛亮对不同的地方有一些了解,这也是诸葛亮获取信息的一个渠道。

三顾茅庐

二、云游四方

表面上诸葛亮隐居隆中耕地和读书,实际上诸葛亮是不靠种地生活的,诸葛亮出身没落官宦之家,有一定的经济来源,因此也有条件云游四海,诸葛亮曾经与石韬、徐庶、孟建三人一起云游,经常会彻夜长谈,曾经有一次四人交谈时,还有一个小故事发生:

诸葛亮说石韬、徐庶、孟建三人的才能,可以做到刺史和太守这样的官职,三人就反问诸葛亮,凭你的才能可以做到什么职位呢?诸葛亮只是笑笑不说话,其实很明白了,诸葛亮自比管仲和乐毅,管仲和乐毅可是将相之才,诸葛亮之所以笑,就是不想明说自己能做到将相之职。

隆中对

后来,孟建因为思念家乡,想归家的时候,诸葛亮还说:中国有很多的士大夫,要云游四海,何必急着回家乡呢?由此可见,诸葛亮是经常云游四海的,至于去了哪里,史书也没有记载,就不得而知了。所以云游四海,到各地去看看,了解当地的情况,也是诸葛亮了解天下局势的一种渠道。

三、编织荆州关系网

诸葛亮在荆州的关系网可是相当惊人的,先说诸葛亮自己,诸葛亮娶了黄承彦的女儿黄月英为妻子,黄承彦是荆州士族首领蔡讽的女婿,娶了蔡讽的大女儿为妻,蔡讽的小女儿嫁给了荆州牧刘表,蔡讽的儿子叫蔡瑁,蔡家是荆州势力最大的门阀士族,协助刘表统一了荆州,这样算起来,诸葛亮与荆州大士族蔡家、荆州牧刘表都是亲戚。

诸葛亮、刘备、庞统

诸葛亮的大姐嫁给荆州势力第二大蒯家的蒯祺,蒯祺是蒯通和蒯越的族兄弟,也是荆州势力仅次于蔡家的门阀士族,同样协助了刘表统一荆州,蒯祺后来成为房陵太守,被孟达所杀。

诸葛亮的二姐嫁给了庞德公的儿子庞山民,庞德公是隐居荆州的名士,也是荆州的名门望族,诸葛亮的卧龙称号就是庞德公起的,通过庞德公,诸葛亮还认识了水镜先生司马徽,这些都是荆州有名的人物,另外庞山民的堂弟叫庞统,庞统算起来与诸葛亮还是有亲戚关系的。

水镜先生

怎么样,诸葛亮在荆州的关系网厉害吧,上至荆州最高长官刘表及豪强士族蔡、蒯二家,下至荆州名士庞家等等,诸葛亮几乎没有不认识的,诸葛亮通过这张关系网就能认识荆州有头有面的人物,然后诸葛亮与这些人通过聊聊天,喝喝茶等各种交际,就能了解到当时的不少天下局势,甚至还有可能了解荆州内部的一些不公开的秘密,这同样是诸葛亮了解天下局势的一种渠道。

诸葛亮就是通过朋友关系、云游四海、荆州关系网三种渠道来了解当时的天下局势,再结合自己对当时局势的看法,早就刘备找到诸葛亮之前,就对天下局势作了一个战略分析,隆中对可以说是对刘备量身定做的,正因为有了诸葛亮前期大量的沟通的渠道,才能作出这样的著名的战略,仅仅12年后,刘备集团就在隆中对战略的引导下,达到了势力的最高峰。

古隆中门上的写的是

出处媲耕莘,寄命托孤,卓尔卧龙诚国士;忠勤昭伐魏,大星遽陨,咄哉司马叹奇才。 ——尧城题武侯祠 尧城,清道光年间均州知州。此联刻木悬挂于祠内楹柱上。落款署有“道光戊申仲春月,知均州事仁和县尧城敬题”。出处,进退。《易·系辞》上:“君子之道,或出或处。”耕莘,同“莘野”。《孟子·万章》上:“伊尹耕于有莘之野,而乐尧舜之道焉。”此处将诸葛亮比之于伊尹。   汉室溯臣劳,当运际扶危,合让先生出头地;蜀都崇庙祀,幸恩承秉臬,更从遗像仰擎天。 ——白英祥题武侯祠 白英祥,清同治年间(1862-1875)四川按察使(管司法的),湖北安襄郧荆兵备道长(在安襄郧荆设立的整饬兵备的道员)。此联书于已巳春三月,即同治八年(1869)。汉室:蜀汉王室。溯:追溯。运:运数。际:适逢其时。合:应当。出头地:高人一头。蜀都:蜀汉都城成都。庙祀:祭祀。恩:有幸蒙恩。承:担任;秉:执掌。臬:臬司(清代一省之察省官)。擎天:喻担负重任。   鹿门学道,跪床下,不耻下问,方得一声聪慧;西蜀施政,坐府中,非慎不断,才使八方肃静。 ——佚名题武侯祠   此邦是南北咽喉,筹策定孙刘,毕竟不无遗恨;今日又河山板荡,驰驱遍荆楚,何从更觅先生。 ——陶继侃题武侯祠 陶继侃,年间黄冈人。此邦:指襄阳一带。板荡:《诗·大雅》有《板》、《荡》二篇,皆吟周厉王的无道,后指政局混乱,社会动荡不宁。《五岳祠盟记》:“自中原板荡,夷狄交侵”。驰驱:策马疾驰,引申为战争中的弥漫烽火。荆楚:两湖一带。   谁谓将略非其所长?当时予智矜才,终逊此一生谨慎;可惜天心未曾厌乱,至今知人论世,岂徒传两表文章。 ——杨霈题武侯祠 杨霈,字慰农,清末曾任湖广总督。   行藏以道、出处因时,使无三顾频烦,亦以水镜鹿门甘心肥遁;成败论人、古今同慨,似此全才难得,尚有子由承祚刻意讥评。 ——张曜孙题武侯祠 古隆中

布衣吟啸足千秋,草庵频顾,收起潜龙,蜀承相尽瘁鞠躬,非得已也;竹帛勋名惟两代,汉祚初终,霄沉羽鹤,杜少陵酸心呕血,有由来哉。 ——吴耀斗题武侯祠 吴耀斗,清光绪年间浔阳(今江西九江一带)文人。此联落款中署“光绪七年三月之吉,当阳吴耀斗谨识”。吟啸:指诸葛亮抱膝长吟,好为《梁父吟》一事。潜龙:旧时常喻有大德而未被世用的人,这里借喻诸葛亮。竹帛:竹简、帛书,古代供书写之用。许慎《说文解字》:“著于竹帛谓之书。” 这里指史册。《吕氏春秋·情欲》:“故使庄王功迹著乎竹帛,传乎后世。”祚:运祚历数。霄沉羽鹤:比喻一位出类拔萃的人物没有取得最后的成功。酸心呕血:比喻心情沉痛。杜甫(即杜少陵)《谒先主庙》:“杂耕心未已,呕血事酸心。”   少年时,失双亲,流寓襄阳苦读;青年时,交流士林,躬耕陇亩;受任时,内困外乱,国中惊扰;托孤时,一身国任,君主诚信;临终时,巧安排,死而后已;新野时,烧博望,取信关张众服;赤壁时,出使东吴,运筹帷幄;联川时,东念北顾,天下知晓;南片时,七擒夷酋,孟获悦服;北伐时,任指挥,鞠躬尽瘁。 ——佚名题武侯祠

编辑本段建筑代表

三顾堂

三顾堂,建于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是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隆中对策的纪念堂。其外泽清荷香,茂林修竹。传说,当年刘备三顾茅庐时拴马的古柏至今耸立门前。其内金匾银对,古碑林立,具有很高的历史研究和书法艺术研究价值。   两表酬三顾;一对足千秋。 ——游俊题三顾堂 此联刻木悬挂于三顾堂内。   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 ——佚名题三顾堂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王任重题三顾堂 王任重,原全国常委会副委员长。此联作者于1984年4月,为“诸葛故居题”。八阵图:古战场上的一种布阵方法和战术,其中孕育着许多神秘色彩。诸葛亮运用八阵图一事,在史籍中有载,后人考其遗迹有3处:一是陕西勉县东南诸葛亮墓东;二是在四川奉节县南江边;三是在四川新都县北30里牟弥镇。   诸葛大名垂宇宙;隆中胜迹永清幽。 ——董必武题三顾堂 此联作者于1965年1月所题,上联集用杜甫诗句,下联自拟以对。   往时文采动人主;万古云霄一羽毛。 ——朱佑保题三顾堂 。   问鼎三分三顾地;出师两表两朝心。 ——阎钧江题三顾堂 。

古隆中风光2(16张)  智谋隆中对,三分天下;壮烈出师表,一片丹心。 ——陆定一题三顾堂 此联落款为“一九八二年四月,陆定一为诸葛故居”题。陆定一,原全国政协副。丹心:赤心,忠心。文天祥《过零丁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1982年4月,陆定一同志视察隆中,当步入三顾堂内廊时,走到《隆中对》、《出师表》两石碑前,驻足凝视,有感而作此联。   两表一对,鞠躬尽瘁酬三顾;鼎足六出,威德咸孚足千秋。 ——曹立庵题三顾堂 此联落款署有“壬戌岁之初夏,曹立庵书于襄阳古城”。   风雪历三番,欲致高贤甘折节;江山谋一统,愿撑危局藉酬知, ——吴丈蜀题三顾堂   凤凰台栖凤凰,凤凰行影何在?三顾堂纪三顾,三顾遗迹尚存。 ——佚名题三顾堂   隆中对、出师表,壮志未遂,长使英雄泪;三顾堂、梁父吟,遗址尚在,想见古人心。 ——沈鹏题三顾堂 此联落款署有“沈鹏壬戌端午后三日客次襄阳,为隆中诸葛武侯故居书”。遂:成功。《礼记·月令》:“仲秋之月百事乃遂”。古人心:古圣人的思想。   与孟德同时,先后相汉,而行谊判若霄壤,大节凛孤忠,孟德能无死悔;为仲达所畏,进退视蜀,倘将星不陨渭滨,王师捷六出,仲达焉得生还。 ——杨铎题三顾堂 此联落款署有“中华二十七年,夏口杨铎拜撰”。杨铎,夏口(今属武汉)人,生活于时期。孟德:曹操,字孟德,东汉建安时任丞相。行谊:品行、道谊,谊同义。霄壤:天上、地下。仲达:司马懿,字仲达。六出:指诸葛亮六出祁山。

卧龙深处

卧龙深处建于清雍正七年(1729),是诸葛亮和他的亲朋密友聚会畅怀处所。这里隆山怀抱,松鹤常鸣,庭园幽深清静。其内庞德公、黄承彦、庞统、少年诸葛亮等名人志士的塑像栩栩如生。两旁回廊里镶嵌着8块苍劲有力的石碑,一块饱经风霜的清雍正七年重修记事碑,傲然挺立在庭园。   楚国离兴废鉴;南州多土栋梁才。 ——李国平书卧龙深处 李国平,数学家,现任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武汉大学教授。此联落款处署有“甲子冬十月,李国平并书”。兴废:兴旺与衰败。鉴:借鉴。《新唐书·魏徵传》:“以古为鉴,可以见兴替。”南州:荆州。   文章两汉两司马;经济南阳一卧龙。 ——李尔重题卧龙深处.李尔重,作家,原湖北省顾问委员会委员。李于1984年6月游襄阳武侯祠,为卧龙深处景点撰书此题意联。两司马:指西汉辞赋家司马相如,文学家、史学家司马迁。两人在文学上造诣很深。经济:经世济民,治国安民。杜甫《水上遣怀》:“古来经世才,何世独罕有”。按李氏所撰之联,取自清左宗棠的言志一联!左氏好与诸葛相比,自称今亮,此联自诩其文章不让西汉两司马,经济堪比南阳一卧龙!   自古宇宙垂名,布衣有几;能使山川生色,陋室何妨。 ——单家驹题卧龙深处 此联落款署有“光绪十中年七月既望,山阴布衣单家驹”。生色:增添光彩。李贺《秦宫诗》:“内屋深屏生色画。”王琦注引陈仁锡曰:“生色画,谓画之鲜明,色像如生者。”陋室:简陋狭小的屋子。《韩诗外传》卷五:“彼大儒者,虽隐居穷巷陋室,无置锥之地,而王公不能与争名矣。”   才堪王佐,松风犹识隆中对;业济两朝,世上常叹蜀道难。 ——静庵题卧龙深处 此联落款处署有“乙丑孟春,静庵”。堪:足以胜任。佐:辅佐。济:救助,接济。蜀道难,乐府《瑟调曲》名,此喻创业道路上的险阻。   隆中山有幸,龙蟠虎踞留遗貌;大业功未成,鞠躬尽瘁感后人。 ——波啸书题卧龙深处 波啸即静轩。此联落款处署有“乙丑年孟春月,波啸敬书”。龙蟠虎踞:隆中山的一条支脉起伏盘旋,势若蟠龙,隔谷相望的旗山形如卧虎,历来人们都称赞隆中龙蟠虎踞,山势佳奇。这是其表意,深刻的含义是以此指代诸葛亮。苏轼《隆中诗》:“山中有遗貌,矫矫龙之姿”。遗貌:诸葛亮的塑像。   躬耕志未忘,终成伯业西川富;三顾迹长存,赢得隆中草木香。 ——静轩再题卧龙深处 此联落款处署有“乙丑孟春,静庵”。   不识荆山贵璞,景升父子长遗笑;若无玄德诚意,卧龙先生空抱膝。 ——云轩题卧龙深处 云轩即静轩。此联落款处署有“乙丑年孟春月,云轩撰句,晓州书”。联句借以讥讽刘表父子不能发现和重用人才,最后落了个败亡的下场。下联则大加称颂刘备礼贤下士、任贤用能的品德,若无此举,诸葛亮这块璞玉会碌碌无为一生。正如南宋郑思肖的《先主三顾草庐图》诗中所言:“若无三顾草庐意,剖出心肝卖与谁”。   才须学也,自布衣且致卿相,耕读本始;法以威之,亲贤臣而远小人,纪纲当先。 ——方滨生书卧龙深处 此联落款署有“一九八三年岁次癸亥之秋,附骥之思因附记之,蜀人方滨生书”。   鹿门乃沔南名士,水镜知人,伏龙、凤雏皆俊杰,崔、徐独谓信然,魏何多士,屈石韬、孟建,为有同志才相酬;豫州系汉室后裔,高祖风气,云长、翼德敌万人,周、程尝称枭雄,军无善计,奔袁绍、刘表,不得卧龙定难飞。 ——静轩题卧龙深处 鹿门:指庞德公,汉末名士,刘表数招为士不就,隐居襄阳鹿门山,故名。沔南:汉水以南。《汉书·地理志》:“汉水受氐道水,一名沔。”水镜:指司马徽,汉末古文经学家,善知人,德公称之为水镜,曾向刘备举荐诸葛亮。伏龙:即诸葛亮。凤雏:庞德公的侄子庞统,后任刘备的军师中郎将。崔、徐、石韬、孟建,分别指崔州平、徐元直、石广元、孟公威,皆为汉末名士贤士,诸葛亮的好友。豫州:指刘备,因他曾任豫州刺史,故名。云长、翼德,分别为关羽、张飞,均为刘备的五虎上将之一,以骁勇善斗著称。周、程,即周瑜和程昱,周为吴大将,程乃魏谋臣。袁绍:东汉世族豪强。刘表:荆州牧,号为“八俊”之一。枭雄:雄勇异常的将领。

草庐亭

草庐亭建于清康熙年间,傍依明襄简王墓。此处本是草庐故址,明襄简王朱见淑仰慕隆中山水,于弘治二年(1489)毁草庐建陵墓。清康熙五十九年(1794),郧襄观察使赵宏恩为了纪念诸葛亮于草庐故址修建了此亭。   扇摇战月三分鼎;石黯阴云八阵图。 ——佚名摘赵宏恩诗句题草庐亭 作者简介:此联出自清康熙年间郧襄观察使赵宏恩所写的《隆中武侯草庐诗》。(注)扇摇:羽扇、纶巾是诸葛亮服饰特点,这里代指诸葛亮。战月:混战不息的年代。黯:不明,昏暗。《隆中武侯草庐诗》原文是:“汉季群奸探赤符,独吟梁父独扶孤。扇摇战月三分鼎,石黯阴云八阵图。泣鬼文成何有魏,陨星人去失吞吴。至今不泣英雄气,襄水缠绵晓夜呼。”

抱膝亭

抱膝亭位于隆中山畔一高阜之上,是三层六角亭,“高四丈有奇,周七丈余”。它是湖北提督程文炳于光绪十四年(1888)所建。建造此亭目的在于后人来游来歌时联想到诸葛亮在隆中抱膝长吟时的情景,从而“慨然思巾扇之度,虽在小隐,未尝须臾忘天下事焉”。   亭势凌云,抱膝迥留千古胜;台形丽日,观星总括万年奇。 ——佚名题抱膝亭 这副对联是建亭时镌刻在石柱上的,无题款。凌云:直上九霄。何晏《景福殿赋》:“尔乃建凌云之屈盘。”迥:遥远。台:观星台。丽日:朝阳,光彩焕发。联句表明,作者对诸葛亮预言天下三分称奇不已。

丹青苑

丹青苑,为隆中建筑群之一。   西亩躬耕,岩端神犹在;嘉宾时来,余典歌未衰。 ——云轩题丹青苑 此联落款署有“丹青苑落成,题此联以恭候嘉宾。云轩”西亩躬耕:《诸葛亮故宅铭》:“躬耕西亩,咏啸东峦,迹遗林中,神凝岩端”。余典:余下可作为典范的书籍。此处指诸葛亮的品德、精神和著作。西晋永兴二年,太傅缘李兴同镇南将军、荆州刺史刘弘一起来到隆中,写下了《祭诸葛丞相文》,文中写到:“咏歌余典,懦夫将励”。此后60余年,著名史学家、襄阳人习凿齿也瞻仰了隆中,并写下了《诸葛故宅铭》,该铭文有言:“躬耕西亩,咏啸东峦,迹遗中林,神凝岩端”。此联即据这两篇铭文而撰。

老龙洞

老龙洞位于隆中山脚下,是一口历史悠久的泉水古洞,当年诸葛亮躬耕隆中时就是利用此洞泉水灌溉农田。这里山峦回旋,隐若玉?;修竹苞茂,林木葱郁,奇石林立,花香鸟语,真是别有天地。明吴绶有诗曰:“泉深岩穴古,时有老龙眠。门掩云中石,功成涧下田。一溪青草合,千古碧萝悬。欲觅英雄迹,高风尚宛然。”   老龙洞泉水,滋故土莘野;诸葛公智慧,济西蜀生灵。 ——佚名题老龙洞   竹下满宾朋,半盏香淳堪慰己;座上无虚言,一席清谈亦醉人。 ——涂廷多题老龙洞 作者简介:涂廷多,书法家,现任襄阳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注)香淳:代指清香爽口的隆中茶。清谈:高雅的谈论。相传老龙洞泉水能增智健身,延年益寿。诸葛亮智慧超人就是饮用了此水的缘故。   让彼苍松翠竹,共绘人间美景;得此古洞幽泉,尽销眼底俗尘。 ——刘鸣冈撰、王树人书题老龙洞 彼:指示代词,作“那”讲。苍:青色。翠:青绿色。销:消除,取消。俗尘:凡庸俗念。   老龙洞泉水不竭,应思躬耕古贤者;小虹桥溪流焉断,该想开拓今后人。 ——佚名题老龙洞

编辑本段交通指南

古隆中位于襄阳市襄阳城西隆中山东。从火车站坐512路巴士,车费1元。在隆中车站停车并折返回城。下车后会有很多“电麻木”拉客去隆中景区,也可步行过去。

编辑本段游览提示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外出旅游的人越来越多。有人认为“山河处处令人陶醉,游览归来硕果累累”;有人则认为“匆匆去,急急归,游来游去只有累”。从以上两种截然不同的说法来看,旅游也有决窍,旅游也要讲究些方法。   “看”    一是在游览前要千方百计地找到有关景点介绍或导游材料,对准备去的景点、古迹文物及路线等尽可能多了解一些。不读有关材料光靠想象得如何如何美,这样,只能助长期望值的增高,实地一看会感到失望和扫兴。   二是在观看各景点时,对你感兴趣的景致、文物要仔细看、用心看,从而悟出一些更深刻的东西。通过看,可使你的游览情绪越发高涨。   “听”   不管在哪个景点,你都要注意聆听导游人员的讲解。因为你看到的毕竟是表面的东西,而典故或有关传说会更使景点变得趣味无穷。   “记”   一是把所见所闻和游览感受记在随身携带的笔记本上。那些景致和景点的妙章绝句、警世之言光念念是记不牢的。久而积累,这是一笔财富,日后翻来,还会记忆犹新。   二是用相机把值得纪念的地方拍下来,过后看看录像或相片,颇有旧地重游之感。   掌握好旅游方法的“看、听、记”,就一定能使你的旅游开心充实,大有收获。

编辑本段门票价格及开放时间

全价票:63元/人   半价票:31元/人   免票人群:现役军人、70岁以上老人、1.2M以下儿童、残疾人士、新闻记者(凭有效证件在免票窗口换取免票)

编辑本段隆中的花

古隆中的四月是鲜花盛放的季节,景区内的牡丹花争相吐蕊、色彩缤纷。洛阳红、凤丹白、粉蝴蝶、紫蓝魁、魏紫,一株株名贵品种将古朴素雅的景区装点得花团锦簇。有的迎风招展,有的暗放幽香,放眼望,满目尽皆繁花美景,让人流连往返。据景区工作人员介绍,古隆中景区内的牡丹品种多达240个左右,比洛阳、荷泽两地的牡丹都提前一个月绽放,是我国最大的野生牡丹基地。在我国已发现的11种野生牡丹中,这里就占8种。“襄阳大红”、“卧龙出山”、“隆中红”、“隆中粉”是隆中最具代表性的品种。

编辑本段古隆中酒

古隆中酒的原型至今已有一千八百年。这一千八百年是从诸葛亮在古隆中躬耕时算起的,当年诸葛亮跟着其叔父从山东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来到襄阳,先是在水镜庄的水镜先生处求学,然后到古隆中躬耕。著名的“三顾茅庐”就发生在古隆中。   古隆中有一个老龙洞,一年四季水长流,洞中的水从未干涸过,流了几千年,至今依然如故。据说此洞通往四川,而四川境内距离古隆中最近的地方也有三千里之遥。当地的老百姓,用此水洗身,可防止皮肤病;用此水洗头,可防止脱发;用此水浇地,生长出来的庄稼郁郁葱葱,果实甘甜,此水非常玄妙,被当地人称为“圣水”、“神水”。据说诸葛亮的大智慧就是从古隆中老龙洞的水开始的,因此民间也将此水称为“智慧之水”。   被称为“卧龙”的诸葛亮一直是喝老龙洞的水,所以他舒怀若谷、智慧超群。他躬耕时用老龙洞的水浇地、烧菜、煮饭、沐浴、洗衣,还用老龙洞的水酿制黄酒自饮和招待客人,诸葛亮酿造黄酒的技术来源于其妻黄氏娘家的酿造工艺,黄氏的娘家就是坐落在古隆中脚下的黄家大湾,黄氏家族酿造黄酒的技术曾名震一方。刘备、关羽和张飞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前两次都扑了个空,为此“三顾茅庐”也被世人看成刘备求贤若渴的代名词。第三次如愿见到诸葛亮后,诸葛亮便在茅庐用自己躬耕的饭菜和自己独家酿制的黄酒招待刘关张。   “三顾茅庐”的典故世人皆知,但埋藏于民间一千八百年的古隆中酒却鲜为人知。湖北古隆中演义酒业有限公司坐落于古隆中山下,古隆中酒酿造所用的水是千年老龙洞的水,其酿造工艺部分传承了诸葛亮及其妻黄氏家族酿造黄酒的传统工艺,与现代白酒酿造技术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古隆中酿酒用水、配方及酿酒工艺,“古隆中1800年”因此而得名,堪称“中国白酒一绝”。

编辑本段文化遗产

志见出师表;好为梁父吟   ——郭沫若题武侯祠 此联落款署有:“一九年岁首题为襄阳隆中诸葛草庐,寄自北京什刹海,郭沫若”。《出师表》:即建兴五年诸葛亮出祁山伐曹魏前上后主刘禅的表。《梁父吟》:乐府《楚调曲》名,属齐地土风。据《三国志·诸葛亮传》载:“玄卒,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诸葛亮藉以寄托自己的抱负。   垂功刘氏业;遗范汉家风   ——李铎题武侯祠 李铎,当代书法家。落款署有“湘醴李铎为襄阳隆中诸葛故居撰联,甲子孟夏于隆中”。此联刻木悬挂于武侯祠内正厅。垂:流传。刘氏:刘备父子。业:统一大业。范:楷模,典范。   三顾频烦天下计;一番晤对古今情   ——董必武1965年1月题武侯祠董必武,无产阶级家,创始人之一,原国家副。(注)此联刻木悬挂于武侯祠内正厅。一番晤对:指刘备与诸葛亮隆中对策。千百年来,“三顾茅庐”一直被视为礼贤下士的典范,而《隆中对》更是千古绝唱。董老对此大加讴歌。   伯仲之间见伊吕;先生有道出羲皇   ——黎天才集杜甫句题武侯祠 黎天才,1863年出生,将领,曾任职于张学良手下。此联刻木悬挂于祠内楹柱上。道:立国策略和治国方略。羲皇:神话传说中的帝王,一作伏羲、宓牺、包牺。传说他很有圣道,教人们结网捕鱼,造字画卦。联句集杜甫诗句,上联见《咏怀古迹五首》之五,下联出自杜甫《醉时歌》。   二表深心透武略;三分鼎足见文韬   ——王学仲题武侯祠 此联刻木悬挂于祠内正厅两侧楹柱。透:显露。武略:武艺,即治国理民、战略战术方面的才华。文韬:文才。二表:指前、后《出师表》。三分,指预定天下三分的《隆中对》。   问鼎三分三顾地;出师两表两朝心   进入古隆中的城门问鼎三分三顾地;出师两表两朝心。 ——阎钧天题武侯祠 闻钧天,湖北浠水人,花鸟画家。此联落款署有“壬戌七月,阎钧天八十三岁时书”。现刻木悬挂于正厅两侧楹柱。问鼎:夏、商、周三代以九鼎为传国之宝,楚子向王孙满问鼎,有觊觎周室之意,后遂以问鼎喻篡夺。《晋书·王敦传》:“有问鼎之心,帝畏而恶之”。这里借喻策划重振汉室,一统天下。

诸葛亮隆中对

《隆中对》主段原出处:诸葛亮之口。

诸葛亮(公元181-234年),汉族,字孔明,号卧龙居士。中国三国时期蜀汉杰出的丞相以及家、军事家、战略家、散文家、外交家。史载其身高八尺,约合现今1.84米。诸葛亮生辰八字:辛酉、丙申、癸丑、丁巳.

诸葛亮于汉灵帝光和四年(公元181年)出生于琅邪郡阳都县(今山东沂南县)的一个官吏之家。诸葛氏是琅邪的望族,先祖诸葛丰曾在西汉汉元帝时做过司隶校尉(卫戍京师的长官)。诸葛亮父亲诸葛珪,字君贡,东汉末年做过泰山郡丞。诸葛亮3岁母亲张氏病逝,8岁丧父(一说是9岁丧母,12岁丧父),与姐姐以及弟弟诸葛均一起跟随由袁术任命为豫章太守的叔父诸葛玄到豫章赴任。东汉朝廷派朱皓取代了诸葛玄职务,诸葛玄就去投奔老朋友荆州牧刘表。

建安二年(公元197年),诸葛玄病逝。诸葛亮和姐弟失去了生活依靠,便移居南阳,17岁的诸葛亮与友人徐庶等从师于冰镜先生司马徽。他看到刘表昏庸,不是命世之主,于是结庐襄阳城西二十里的隆中山中,隐居待时,这是公元197年的事。诸葛亮在隆中已隐居了十年,他广交江南名士,“每自比于管仲、乐毅”,爱唱《梁父吟》,结交庞德公、庞统、司马徽、黄承彦、石广元、崔州平、徐庶等名士。其智谋为大家所公认,有匡天下之志。他密切注意时局的发展,所以对天下形势了如指掌。人称“卧龙”。娶黄承彦之女为妻。

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诸葛亮27岁时,刘备三顾茅庐,会见诸葛亮,问以统一天下大计,诸葛亮精辟地分析了当时的形势,提出了首先夺取荆、益作为根据地,对内改革,对外联合孙权,南抚夷越,西和诸戎,等待时机,两路出兵北伐,从而统一全国的战略思想,这次谈话即是著名的《隆中对》。刘备听了诸葛亮这一番精辟透彻的分析,思想豁然开朗。他觉得诸葛亮人才难得,于是恳切地请诸葛亮出山,帮助他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诸葛亮遂出山辅佐刘备,联孙抗曹,赤壁之战大败曹军。形成三国鼎足之势,夺占荆州。建安十六年,攻取益州。继又击败曹军,夺得汉中。二十六年,刘备在成都建立蜀汉政权,诸葛亮被任命为丞相,主持朝政。

章武三年(公元223年)春,刘备在永安病危,召诸葛亮瞩托后事说:“君才十倍于曹丕,必能安国,终成大事。若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诸葛亮忙哭道:“臣必竭心尽力相辅,效忠贞之节,死而后已!”后主即位。

蜀汉后主刘禅继位,诸葛亮被封为武乡侯,领益州牧。建立丞相府以处理日常事务。当时,全国的军、政、财,事无大小,皆由诸葛亮决定,赏罚严明。对外与东吴联盟,对内改善和西南各族的关系,实行屯田,加强战备。建兴五年(公元227年,上疏(即《出师表》)于刘禅,率军出驻汉中,前后6次北伐中原,多以粮尽无功。十二年,终因积劳成疾,病逝于五丈原军中,将后事托付姜维。

诸葛亮是一个维护封建纲常和崇尚儒家忠义道德的正统思想家。但是诸葛亮并不墨守儒家教条,他尊王而不攘夷,进兵南中,和抚夷越,在三国中执行了最好的民族。诸葛亮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成为后世的楷模。

中国千百年来将诸葛亮描绘成为智慧的化身,其传奇性故事为世人传诵。诸葛亮娴熟韬略,多谋善断,长于巧思。曾革新“连弩”,可连续发射10箭;制作“木牛流马”,便于山地军事运输;还推演兵法,作“八阵图”,发明“孔明灯”。

诸葛亮叔父诸葛玄为当时名士。诸葛亮兄诸葛瑾仕于吴孙权,拜大将军、左都护,领豫州牧。亮从弟诸葛诞仕于魏,为吏部郎,累迁扬州刺史、镇东将军、司空。兄弟三人“并有盛名,各在一国。于时以为‘蜀得其龙,吴得其虎,魏得其狗’”(《世说新语·品藻》注云:狗乃“功狗”之狗,虽非龙虎之比,亦甚有功之人,故曰并有盛名.)。

陈寿(233—297年),字承祚,西晋巴西安汉(今四川南充)人。他少好学,师事同郡学者谯周,在蜀汉时曾任卫将军主簿、东观秘书郎、观阁令史、散骑黄门侍郎等职。当时,宦官黄皓专权,大臣都曲意附从。陈寿因为不肯屈从黄皓,所以屡遭遣黜。入晋以后,历任著作郎、长平太守、治书待御史等职。280年,晋灭东吴,结束了局面。陈寿当时四十八岁,开始撰写《三国志》。

《三国志》是一部记载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的纪传体国别史。其中,《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吴书》二十卷,共六十五卷。记载了从魏文帝黄初元年(220年),到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六十年的历史。

陈寿是晋臣,晋是承魏而有天下的。所以,《三国志》便尊魏为正统。在《魏书》中为曹操写了本纪,而《蜀书》和《吴书》则只有传,没有纪。记刘备则为《先主传》,记孙权则称《吴主传》。这是编史书为服务的一个例子,也是《三国志》的一个特点。

陈寿虽然名义上尊魏为正统,实际上却是以魏、蜀、吴三国各自成书,如实地记录了三国鼎立的局势,表明了它们各自为政,互不统属,地位是相同的。就记事的方法来说,《先主传》和《吴主传》,也都是年经事纬,与本纪完全相同,只是不称纪而已。陈寿这样处理,是附合当时实际情况的,这足见他的卓识和创见。《三国志》总起来说记事比较简略,这可能与史料的多少有关。陈寿是三国时人,蜀国灭亡时三十一岁。他所修的《三国志》在当时属于现代史,很多事是他亲身经历、耳闻目见的,比较真切,按说是有条件搜集史料的。但因为时代近,有许多史料还没有被披露出来;同时,因为恩怨还没有消除,褒贬很难公允,也给材料的选用和修史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从魏、蜀、吴三书比较来看,《蜀书》仅得十五卷,较魏、吴两书更简。这大概是魏、吴两国的史料多于蜀的原故。陈寿写《三国志》时,魏国已有王沈的《魏书》、鱼豢的《魏略》,吴国也有韦昭的《吴书》可作参考,这给陈寿搜集史料提供了极大方便。而蜀汉既没有史官,也没有现成的史书可借鉴,搜集史料就非常困难。陈寿费了很大气力,连一些零篇残文也注意搜寻,《蜀书》才仅得十五卷之数。《蜀书》中的许多重要人物的事迹,记载都十分简略,可见蜀汉的史料是相当缺乏的。另外,因为上的原因,陈寿也可能舍弃了一些材料,如牵涉到司马懿的一些不光彩的事,不便写,只好舍弃了。

陈寿所著的《三国志》,与前三史一样,也是私人修史。他死后,尚书郎范頵上表说:“陈寿作《三国志》,辞多劝诫,朋乎得失,有益风化,虽文艳不若相如,而质直过之,愿垂采录。”由此可见,《三国志》书成之后,就受到了当时人们的好评。陈寿叙事简略,三书很少重复,记事翔实。在材料的取舍上也十分严慎,为历代史学家所重视。史学界把《史记》、《汉书》、《后汉书》和《三国志》合称前四史,视为纪传体史学名著。

但是,唐朝房玄龄等奉诏撰写的《晋书·陈寿传》,在承认陈寿“善叙事,有良史之才”的同时,又认为陈寿因为私仇而在书中有所表现。说“丁仪、丁廙有盛名于魏,寿谓其子曰:可觅千斛米见与,当为尊公作佳传。丁不与之,竟不为立传。寿父为马谡参军,谡为诸葛亮所诛,寿父亦坐被髡,诸葛瞻又轻寿。寿为亮立传,谓亮将略非长,无应敌之才;言瞻惟工书,名过其实。议者以此少之。”

《晋书·陈寿传》关于陈寿索米的这条史料,只有少数几位史学家如北周的柳虬、唐朝的刘知几等相信,而多数的史学家则认为这条史料不合事实,是假的。清朝的潘眉在《三国志考证》中指出:“丁仪、丁廙,官不过右刺奸掾及黄门侍郎,外无摧锋接刃之功,内无升堂庙胜之效,党于陈思王,冀摇冢嗣,启衅骨肉,事既不成,刑戮随之,斯实魏朝罪人,不得立传明矣。《晋书》谓索米不得不为立传,此最无识之言。”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也指出:《晋书》谓“寿父为马谡参军,谡为诸葛亮所诛,寿父被髡,故寿为《亮传》,谓将略非所长。此真无识之论也。亮之不可及处,原不必以用兵见长。观寿校定《诸葛集》,表言亮科教严明,赏罚必信,无恶不惩,无善不显,至于吏不容奸,人怀自励。至今梁、益之民,虽《甘棠》之咏召公,郑人之歌子产,无以过也。又《亮传》后评曰:亮之为治也,开诚心,布公道,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恶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其颂孔明可谓独见其大矣。”由此可见,《晋书》贬陈寿之说,实为不实之词,不可尽信。

然而,《三国志》也有其不足之处,不可不注意。在叙事时,除了在某些人的纪和传中有矛盾之处外,其最大的缺点,就是对曹魏和司马氏多有回护、溢美之词,受到了历代史学家的批评。另外,全书只有纪和传,而无志和表,这是一大缺欠。

《三国志》成书之后,由于叙事过于简要,到了南朝宋文帝时,著名史学家裴松之便为其作注,又增补了大量材料。

魏、蜀、吴三书,原是各自为书,一直到北宋才合而为一,改称《三国志》。

陈寿还著有《益部耆旧传》、《古国志》等书,整理编辑过《诸葛亮集》,可惜这些书后来都亡佚了。

当1700年前的南充人陈寿挥笔写下这三个字的时候,他或许不会想到,这部耗费了他毕生精力创作出来的史书会跨越时间的阻隔,影响着之后历朝历代的中国社会,直至1700年后衍变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

对于今天的多数人来说,了解“三国文化”多是通过明代罗贯中所写的古典名著《三国演义》,那么,这两部相距数百年的著作之间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呢?

“《三国志》和《三国演义》,《三国志》是史书,《三国演义》是小说,《三国演义》的全称是《三国志通俗演义》,现在我们都统称《三国演义》,演义就是小说的作者他可以根据《三国志》去即兴发挥。”

《三国志》与《史记》、《汉书》、《后汉书》一起被后世史学家尊称为“中华史学名著前四史”,历代史学家对《三国志》都有着极高的评价。据此,国内外众多专家学者认为:陈寿的《三国志》是时至今日已经形成的“三国文化”的源头。

早在唐代,在陈寿的故乡南充,陈寿的父老乡亲就在他少年读书的地方建起了万卷楼,以示纪念。南充,也由此成为“三国文化”的发源地。1992年,财政并不富裕的南充市拨款一千多万元,重新建起了这规模宏大的万卷楼,在南充人的心中,前人留下的这笔文化的财富显然要比很多事情都要重要。从那之后,无数人来到万卷楼,寻找他们向往的三国文化。

《三国志》中的故事已被世人所熟知,在这部经典史书的背后、在陈寿的故乡又隐藏着一些怎样的历史故事和人物的命运呢?

南充在三国时叫巴西郡安汉县,是蜀国领地。陈寿出生于蜀后主刘禅建兴十一年,也就是刘备在白帝城向诸葛亮托孤后的第十一年,三国争霸已进入尾声。

陈寿少年时就聪慧好学,从小就对历史著作表现出了特别的兴趣。他先通读了最为古老的《尚书》和《春秋》,更精细地研习了西汉司马迁的《史记》和东汉班固的《汉书》,熟悉了写作史书的方法。同时,他所写的文章又富艳动人,深得长辈们的赞许。陈寿小时候就在家中读书,时时受到父亲的关注和督促。

“陈寿的父亲是马谡的参军,失街亭以后,陈寿的父亲和马谡一样受到处罚,马谡被诸葛亮投进大狱,死在狱中,陈寿的父亲受到困刑的处罚,就是削发,剃去头发,是种污辱性的处罚,然后逐出军营,这个时候陈寿的父亲才回到家乡,几年之后结婚生子,得了陈寿,陈寿的父亲把他在失街亭当中满腔的义愤和不得志寄予他儿子陈寿的身上,从小对陈寿要求非常严格。”

1992年,在修建万卷楼时,在陈寿的故居中出土了这样一块汉砖,经仔细辨认,确定汉砖的内容是教子图,这使得陈寿的父亲的形象更加清晰起来,正是在这样的教学之中,陈寿与父亲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后来,陈寿的父亲病故,陈寿匆忙赶回家中,守孝三年。而在其后来编撰而成的《三国志》中,对于因卷入失街亭一战而受牵连的老父却只字未提,对于惩罚父亲的诸葛亮却大加颂扬,足见陈寿对待历史的客观公正的态度。也因此,陈寿的父亲在历史上连名字都没有留下。后人常有提及,只能称其为陈寿父。

陈寿在大约在18岁时进入了蜀国都城成都的太学学习,遇到了影响他的人生的第二个人物——同是南充人的谯周。在谯周门下学习时,陈寿进一步刻苦攻读史学,在南充的民间至今流传许多陈寿刻苦读书的故事。

谯周作为三国后期的重要人物或许不被今天的人们所熟知。陈寿在他的《三国志》中专门为这位同乡的老师写了一篇传记。谯周语言幽默,传记中说诸葛亮都被他幽默的话语逗乐。就是这样一个诙谐幽默的人,最终却左右了三国鼎立的格局。

三国后期,魏国逐渐强大。蜀、吴均无力与魏国抗衡。魏国伐蜀时,兵至阴平。危急关头,谯周力劝后主刘禅降魏。并打消刘禅顾虑,说如果降魏后魏国不封你为王,我愿冒险去魏国说理,刘禅听从了谯周的意见,投降魏国。三国鼎立的格局被打破。

“这样又能够保证后主刘禅不至于身败名裂,另一方面又能使全蜀老百姓不至于生灵涂炭。”

陈寿在《三国志》中也是如此评价他的老师的,然而,在那个忠义为本的封建社会中,谯周的所作所为在很多人看来无疑是违背忠义之道的,在当世和后世的人对于谯周都有着诸多的非议。

南充人宽容地接纳了这位颇具争议的老乡。蜀国降魏后,谯周数次拒绝了魏王封赏给他的厚禄。七年后,谯周在家乡于纷扰中离开了人世,誓死不肯穿魏王赐给他的寿衣。这其中的是非曲直,只能任由后世评说了。今天的谯周墓坐落在一处颇为热闹的市民小区中,人们在茶余饭后不知是否会偶尔想起这位用名节换来这一方平安的老乡。

之后形式的演变,果然如同谯周所预料的那样,蜀国在归入魏国两年后,魏国的晋王司马昭之子司马炎以受禅让之名取代魏国建立晋朝,也就是历史上的西晋,公元280年,晋朝消灭吴国,至此,长达84年割据的局面终于结束。

蜀汉灭亡那一年,陈寿31岁,渐入中年。他留在了故乡南充,闲居家中,埋头读书数年,造诣日深。外面世界所发生的一切他也都看在眼中,《三国志》的构思也许从那几年就开始了。

公元268年,36岁的陈寿离开故乡南充赶赴晋都城洛阳,担任西晋著作郎,专门负责编撰史书,从此人生步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天下一统的环境使得陈寿编撰《三国志》的设想成为可能。从小就在蜀国成长起来的陈寿早已积累了大量蜀国的资料,后又补充魏,吴两国资料,一达65卷的宏篇史学巨著终能编撰而成。

在《三国志》完成那一刻起就在当世引起了轰动。晋惠帝在看过《三国志》后当即下诏,命令全国百姓每家每户都要抄写《三国志》,这也使得《三国志》中的故事很快就在民间普及,到唐朝时,社会上出现了一种新兴的行业——说书,又进一步推动了三国故事在民间的普及。

《三国志》中的人物及故事以说书的形式在民间流传了一千多年,至今,我们在南充的老茶馆中仍可听到许多关于三国故事的评书。流传中,人们对《三国志》中记载的历史故事按照自己的价值观念进行取舍演义,后来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便是根据说书人的记载完成的。

在南充的民间剪纸艺术中,有大量的体裁取自于三国的故事和人物,《三国志》中记载的多是历史事实,关于人物形象的描述很少,这就给了后人很多想象和发挥的空间。关于人物形象和故事也便有了许多不同的版本。

汉恒候张飞曾在南充阆中驻守了七年,在当地流传着许多关于张飞的传说。时光流转,当地的们对于张飞固有的爆头环眼形象也产生了怀疑。

“那么张飞到底长什么样呢?我们这有尊像,这尊像就是张飞的长子张苞的儿子张遵的像,你看这尊像,它做的面目很清秀,很符合现代人的审美情趣,同时这尊像它是一直在张飞庙里就做成这样的。它是有依据的,如此说来,按现代的遗传说的观点来看,那么,要是倒退的话,他的爷爷张飞也不会太丑陋。这算是一个证明吧!证明之二呢,就是,据史料记载,张飞的两个女儿,一个被后主刘禅立为皇后,还有一个呢,后来他成为刘禅的妃子,相继的两姐妹都被喜欢美色的刘禅看上了,你想想,那么她们的父亲张飞会是什么形象呢?不会太丑吧?”

《三国志》中记载,猛将张飞死在阆中,被其手下范强与张达所害,但却没有说明范强、张达为何要杀张飞。在南充地区流传着一种张飞之死的传说,也被当地人改编成川北皮影戏,详细解说了其中的原因。

张飞在阆中所说二哥关羽败走麦城,被吴队所害,异常悲愤,命手下范强、张达赶制盔甲要讨伐吴国为二哥报仇。

范强、张达心想完不成任务也是死,便心生杀机,杀害了酒后沉睡中的张飞,提着张飞首级投奔东吴而去。却在路上将张飞头颅扔在了四川云阳。因此在南充民间至今仍有张飞“头在云阳,身在阆中”的说法。

后来刘备为替两个弟弟报仇,贸然讨伐东吴,失利后病死于白帝城。“桃园三结义”的情景给今天的人们留下了无穷的回味空间。刘备,关羽,张飞虽未能同年同月同日死,却也为了相互间的情义而相继死去。此种情义成为了三国故事中最为华彩的段落。陈寿在《三国志》中树立起的刘、关、张三人之间“君贤臣忠”的关系也成为了此后封建社会中君臣关系的典范,备受推崇。南充人为表达对张飞的崇敬为他雕塑了皇帝的金身,却也不忘他和刘备的君臣关系,让他持笏称臣。《三国志》的故事便以这样的方式在民间流传着。

陈寿因《三国志》而备受赞誉,却也因为秉笔直书而得罪了很多当世的权贵,晚年屡次被贬,在仕途中始终郁郁而不得志。公元297年,65岁的陈寿没能赶回老家南充便病死在都城洛阳。然而他一定不会想到,他在历史的长河中摘取下来的这段历史在1700年后不仅被中国人奉为经典,更进而影响着这个世界,《三国志》中所体现出来的智慧与谋略现今被世界各国的人们广泛应用在、军事、商业等各个领域。并被改编成小说、戏剧、电影甚至漫画与电子游戏在这个世界更为广泛的传播着。人们说,《三国志》是展现中华民族集体智慧的最壮美的篇章。

《隆中对》选自《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三国志》的作者是陈寿。《隆中对》的提法并不是陈寿在《三国志》中提出的,而是后人加的,还有一种提法叫《草庐对》。 陈寿(233年~297年),西晋安汉(现四川南充)人,史学家。二十五史中《三国志》的作者。 《隆中对》的事情发生在建安十二年(207年),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当时27岁)对刘备陈说三分天下之计,即著名的“隆中对”。 陈寿在268年至273年间撰写了《诸葛亮集》,这应该是太康十年(290年)陈寿完成的《三国志》中的诸葛亮传的主要内容,所以,陈寿肯定是听别人转述然后整理出来的《隆中对》,至于当时到底都有谁请提到并转述下来,就不好说了。

《隆中对》的原文

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 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 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先主曰:“善!”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关羽、张飞等不悦,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复言!”羽、飞乃止。

参考资料:http://ke.baidu.com/view/6222.htm

诸葛亮的隆中对?

隆中对译文

诸葛亮亲自耕种田地,喜爱吟唱《梁父吟》。他身高八尺,常常把自己与管仲、乐毅相比,当时的人没有谁承认这一点。只有博陵崔州平,颖川的徐庶徐元直跟他交情很好,说是确实这样。

当时刘备驻军在新野。徐庶拜见刘备,刘备很器重他,徐庶对刘备说:“诸葛孔明,是卧龙啊,将军可愿意见他吗?”刘备说:“您和他一起来吧。”徐庶说:“这个人只能到他那里去拜访,不能委屈他,召他上门来,您应当屈身去拜访他。”

于是刘备就去拜访诸葛亮,共去了三次,才见到。刘备于是叫旁边的人避开,说:“汉朝的天下崩溃,董卓、曹操先后专权,皇上逃难出奔。我没有估记自己的德行能否服人,衡量自己的力量能否胜人,想要在天下伸张大义,但是自己的智谋浅短、办法很少,终于因此失败,造成今天这个局面。然而我的志向到现在还没有罢休,您说该采取怎样的计策呢?”

诸葛亮回答道:“自董卓篡权以来,各地豪杰纷纷起兵,占据几个州郡、几个城池的人的数不胜数。曹操与袁绍相比,名声小,兵力薄弱,但是曹操能够战胜袁绍,凭借薄弱的条件成为强者,不仅是时机好,而且也是人的谋划得当。现在曹操已拥有百万大军,挟持皇帝来号令诸侯,这的确不能与他争胜。孙权继承父兄之业占据江东一带地方,地势险要,民众归附,有才能的人被他重用,孙权这方面可以把他结为外援,而不可谋取他。荆州的北面控制汉、沔二水,一直到南海的物资都能得到,东面连接吴郡和会稽郡,西边连通巴、蜀二郡,这是兵家必争的地方,但是他的主人刘表不能守住,这地方大概是老天用来资助将军的,将军难道没有占领的意思吗?益州有险要的关塞,有广阔肥沃的土地,是自然条件优越,物产丰饶,形势险固的地方,汉高祖凭着这个地方而成就帝王业绩的。益州牧刘璋昏庸懦弱,张鲁在北面占据汉中,人民兴旺富裕、国家强盛,但他不知道爱惜人民。有智谋才能的人都想得到贤明的君主。将军您既然是汉朝皇帝的后代,威信和义气闻名于天下,广泛地罗致英雄,如饥似渴想得到贤能的人,如果占据了荆州、益州,凭借两州险要的地势,西面和各族和好,南面安抚各族,对外跟孙权结成联盟,对内改善国家;天下形势如果发生了变化,就派一名上等的将军率领荆州的军队向南阳、洛阳进军,将军您亲自率领益州的军队出击秦川,老百姓谁敢不用竹篮盛着饭食,用壶装着酒来欢迎您呢?如果真的做到这样,那么汉朝的政权就可以复兴了。”

刘备说:“好!”从此同诸葛亮的情谊一天天地深厚了。

关羽、张飞等人不高兴了,刘备劝解他们说:“我有了孔明,就像鱼得到水一样。希望你们不要再说什么了。”关羽、张飞才平静下来

写一个历史人物故事?

有《债台高筑》、《苏武牧羊》、《三顾茅庐》、《指鹿为马》、《孟母三迁》等。

1、《债台高筑》

战国后期,周赧王听信楚考烈王,用天子的名义召集六国出兵伐秦,他让西周公拼凑6000士兵,由于没有军费,只好向富商地主借钱,可六国根本不听他的话,他借的钱很快就花完,债主纷纷上门讨债,他只好隐藏在宫中的一座高台上。

2、《苏武牧羊》

苏武牧羊这个故事讲的是苏武在天汉元年(前100年)奉命以中郎将持节出使匈奴,被扣留。匈奴贵族多次威胁利诱,欲使其投降;

后将他迁到北海(一说今俄罗斯的贝加尔湖,一说在今甘肃白亭海)边牧羊,手持汉朝符节,扬言要公羊生子方可释放他回国。

苏武历尽艰辛,留居匈奴十九年持节不屈。至始元六年(前81年),方获释回汉。他去世后,汉宣帝将其列为麒麟阁十一功臣之一,彰显其节操。

3、《三顾茅庐》

官渡大战后,曹操打败了刘备。刘备只得投靠刘表。曹操为得到刘备的谋士徐庶,就谎称徐庶的母亲病了,让徐庶立刻去许都。徐庶临走时告诉刘备,邓县隆中有个奇才叫诸葛亮,如果能得到他的帮助,就可以得到天下了。

第二天,刘备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去南阳郡邓县隆中拜访诸葛亮。谁知诸葛亮刚好出游去了,书童也说不知什么时候回来。刘备只好回去了。

过了几天,刘备和关羽、张飞冒着大雪又来到诸葛亮的家。刘备看见一个青年正在读书,急忙过去行礼。可那个青年是诸葛亮的弟弟。

他告诉刘备,哥哥被朋友邀走了。刘备非常失望,只好留下一封信,说渴望得到诸葛亮的帮助,平定天下。

转眼过了新年,刘备选了个好日子,又一次来到隆中。这次,诸葛亮正好在睡觉。刘备让关羽、张飞在门外等候,自己在台阶下静静地站着。过了很长时间,诸葛亮才醒来,刘备向他请教平定天下的办法。

诸葛亮给刘备分析了天下的形势,说:“北让曹操占天时,南让孙权占地利,将军可占人和,拿下西川成大业,和曹、孙成三足鼎立之势。”刘备一听,非常佩服,请求他相助。诸葛亮答应了。

4、《指鹿为马》

秦二世时,赵高做了丞相,在朝廷里为所欲为,阴谋篡夺皇位。赵高怕众人不服,于是决定先来个下马威。

有一天上朝时,赵高命人牵着一只鹿到朝堂上,对二世说:“臣昨日得了一匹好马,特来献给皇帝陛下”

二世笑了,说:“丞相错了,这是一只鹿,头上还长着角,怎么说是马呢?”

赵高回答:“这确实是一匹好马,您若不信,不妨问问左右大臣,看他们怎么说”

大臣有一些向来对赵高阿谀奉承,连忙回答:“丞相没说错,这明明是一匹好马”也有大臣坚持真理,就说:“这明明是一头鹿,怎么能说是马。”赵高从中摸了底

散朝后,凡是说鹿的大臣都被强加上各种罪名赶出朝廷,有的甚至坐牢杀头,而说是马的大臣却个个加官进爵了。从此朝廷百官惧怕赵高,再也不敢说真话了

5、《孟母三迁》

从前孟子小的时候,父亲早早地去世了,母亲守节没有改嫁。孟子的母亲对孟子的教育很是重视,管束甚严,希望有一天孟子能成才为贤。

一开始,他们住在墓地旁边。孟子就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孟子的妈妈看到了,就皱起眉头:“不行!我不能让我的孩子住在这里了!”

孟子的妈妈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吆喝的样子。孟子的妈妈说:“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

孟子的妈妈又带着孟子去靠近杀猪宰羊的地方去住。孟子便学起了买卖屠宰猪羊的事。孟子的妈妈知道了,又皱皱眉头:“这个地方依然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

于是,他们又搬家了。这一次,他们搬到了学校附近。每月夏历初一这个时候,到文庙,行礼跪拜,互相礼貌相待,孟子见了一一都学习记住。

孟子的妈妈很满意地点着头说:“这才是我儿子应该住的地方呀!”于是在此居住了。

《三国演义》三顾茅庐的人物? 原文?

第三十七回(节选)

却说玄德正安排礼物,欲往隆中谒诸葛亮,忽人报:「门外有一先生,峨冠博带,道貌非常,特来相探。」玄德曰:「此莫非即孔明否?」遂整衣出迎。视之,乃司马徽也。玄德大喜,请入后堂高坐,拜问曰:「备自别仙颜,因军务倥偬,有失拜访。今得光降,大慰仰慕之私。」徽曰:「闻徐元直在此,特来一会。」玄德曰:「近因曹操囚其母,似母遣人驰书,唤回许昌去矣。」徽曰:「此中曹操之计矣!吾素闻徐母最贤,虽为操所囚,必不肯驰书召其子;此书必诈也。元直不去,其母尚存;今若去,母必死矣!」玄德惊问其故,徽曰:「徐母高义,必羞见其子也。」玄德曰:「元直临行,荐南阳诸葛亮,其人若何?」徽笑曰:「元直欲去,自去便了,何又惹他出来呕心血也?」玄德曰:「先生何出此言?」徽曰:「孔明与博陵崔州平、颍川石广元、汝南孟公威与徐元直四人为密友。此四人务于精纯,惟孔明独观其大略。尝抱膝长吟,而指四人曰:「公等仕进可至刺史、郡守。众问孔明之志若何,孔明但笑而不答。每常自比管仲、乐毅,其才不可量也。」玄德曰:「何颍川之多贤乎!」徽曰:「昔有殷馗善观天文,尝谓『群星聚于颍分,其地必多贤士。』」时云长在侧曰:「某闻管仲、乐毅乃春秋、战国名人,功盖寰宇;孔明自比此二人,毋乃太过?」徽笑曰:「以吾观之,不当比此二人;我欲另以二人比之。」云长问:「那二人?」徽曰:「可比兴周八百年之姜子牙、旺汉四百年之张子房也。」众皆愕然。徽下阶相辞欲行,玄德留之不住。徽出门仰天大笑曰:「卧龙虽得其主,不得其时,惜哉!」言罢,飘然而去。玄德叹曰:「真隐居贤士也!」

次日,玄德同关、张并从人等来隆中。遥望山畔数人,荷锄耕于田间,而作歌曰:「苍天如圆盖,陆地似棋局;世人黑白分,往来争荣辱:荣者自安安,辱者定碌碌。南阳有隐居,高眠卧不足!」玄德闻歌,勒马唤农夫问曰:「此歌何人所作?」答曰:「乃卧龙先生所作也。」玄德曰:「卧龙先生住何处?」农夫曰:「自此山之南,一带高冈,乃卧龙冈也。冈前疏林内茅庐中,即诸葛先生高卧之地。」玄德谢之,策马前行。不数里,遥望卧龙冈,果然清景异常。后人有古风一篇,单道卧龙居处。诗曰:「襄阳城西二十里,一带高冈枕流水:高冈屈曲压云根,流水潺湲飞石髓;势若困龙石上蟠,形如单凤松阴里;柴门半掩闭茅庐,中有高人卧不起。修竹交加列翠屏,四时篱落野花馨;床头堆积皆黄卷,座上往来无白丁;叩户苍猿时献果,守门老鹤夜听经;囊里名琴藏古锦,壁间宝剑挂七星。庐中先生独幽雅,闲来亲自勤耕稼:专待春雷惊梦回,一声长啸安天下。」玄德来到庄前,下马亲叩柴门,一童出问。玄德曰:「汉左将军、宜城亭、侯领豫州牧、皇叔刘备,特来拜见先生。」童子曰:「我记不得许多名字。」玄德曰:「你只说刘备来访。」童子曰:「先生今早少出。」玄德曰:「何处去了?」童子曰:「踪迹不定,不知何处去了。」玄德曰:「几时归?」童子曰:「归期亦不定,或三五日,或十数日。」玄德惆怅不已。张飞曰:」既不见,自归去罢了。」玄德曰:「且待片时。」云长曰:「不如且归,再使人来探听。」玄德从其言,嘱付童子:「如先生回,可言刘备拜访。」遂上马,行数里,勒马回观隆中景物,果然山不高而秀雅,水不深而澄清;地不广而平坦,林不大而茂盛;猿鹤相亲,松篁交翠。观之不已,忽见一人,容貌轩昂,丰姿俊爽,头戴逍遥巾,身穿皂布袍,杖藜从山僻小路而来。玄德曰:「此必卧龙先生也!」急下马向前施礼,问曰:「先生非卧龙否?」其人曰:「将军是谁?」玄德曰:「刘备也。」其人曰:「吾非孔明,乃孔明之友,博陵崔州平也。」玄德曰:「久闻大名,幸得相遇。乞即席地权坐,请教一言。」二人对坐于林间石上,关、张侍立于侧。州平曰:「将军何故欲见孔明?」玄德曰:「方今天下大乱,四方云扰,欲见孔明,求安邦定国之策耳。」州平笑曰:「公以定乱为主,虽是仁心,但自古以来,治乱无常。自高祖斩蛇起义,诛无道秦,是由乱而入治也;至哀、平之世二百年,太平日久,王莽篡逆,又由治而入乱;光武中兴,重整基业,复由乱而入治;至今二百年,民安已久,故干戈又复四起:此正由治入乱之时,未可猝定也。将军欲使孔明斡旋天地,补缀乾坤,恐不易为,徒费心力耳。岂不『闻顺天者逸,逆天者劳』;『数之所在,理不得而夺之;命之所在,人不得而强之』乎?」玄德曰:「先生所言,诚为高见。但备身为汉胄,合当匡扶汉室,何敢委之数与命?」州平曰:「山野之夫,不足与论天下事,适承明问,故妄言之。」玄德曰:「蒙先生见教。但不知孔明往何处去了?」州平曰:「吾亦欲访之,正不知其何往。」玄德曰:「请先生同至敝县,若何?」州平曰:「愚性颇乐闲散,无意功名久矣;容他日再见。」言讫,长揖而去。玄德与关、张上马而行。张飞曰:「孔明又访不着,却遇此腐儒,闲谈许久!」玄德曰:「此亦隐者之言也。」

三人回至新野,过了数日,玄德使人探听孔明。回报曰:「卧龙先生已回矣。」玄德便教备马。张飞曰:「量一村夫,何必哥哥自去,可使人唤来便了。」玄德叱曰:「汝岂不闻孟子云:欲见贤而不以其道,犹欲其入而闭之门也。孔明当世大贤,岂可召乎!」遂上马再往访孔明。关、张亦乘马相随。时值隆冬,天气严寒,彤云密布。行无数里,忽然朔风凛凛,瑞雪霏霏:山如玉簇,林似银妆。张飞曰:「天寒地冻,尚不用兵,岂宜远见无益之人乎!不如回新野以避风雪。」玄德曰:「吾正欲使孔明知我殷勤之意。如弟辈怕冷,可先回去。」飞曰:「死且不怕,岂怕冷乎!但恐哥哥空劳神思。」玄德曰:「勿多言,只相随同去。」将近茅庐,忽闻路傍酒店中有人作歌。玄德立马听之。其歌曰:「壮士功名尚未成,呜呼久不遇阳春!君不见:东海者叟辞荆榛,后车遂与文王亲;八百诸侯不期会,白鱼入舟涉孟津;牧野一战血流杵,鹰扬伟烈冠武臣。又不见:高阳酒徒起草中,长楫芒砀隆准公;高谈王霸惊人耳,辍洗延坐钦英风;东下齐城七十二,天下无人能继踪。二人功迹尚如此,至今谁肯论英雄?」歌罢,又有一人击桌而歌。其歌曰:「吾皇提剑清寰海,创业垂基四百载;桓灵季业火德衰,奸臣贼子调鼎鼐。青蛇飞下御座傍,又见妖虹降玉堂;群盗四方如蚁聚,奸雄百辈皆鹰扬,吾侪长啸空拍手,闷来村店饮村酒;独善其身尽日安,何须千古名不朽!」

二人歌罢,抚掌大笑。玄德曰:「卧龙其在此间乎!」遂下马入店。见二人凭桌对饮:上首者白面长须,下首者清奇古貌。玄德揖而问曰:「二公谁是卧龙先生?」长须者曰:「公何人?欲寻卧龙何干?」玄德曰:「某乃刘备也。欲访先生,求济世安民之术。」长须者曰:「我等非卧龙,皆卧龙之友也:吾乃颍川石广元,此位是汝南孟公威。」玄德喜曰:「备久闻二公大名,幸得邂逅。今有随行马匹在此,敢请二公同往卧龙庄上一谈。」广元曰:「吾等皆山野慵懒之徒,不省治国安民之事,不劳下问。明公请自上马,寻访卧龙。」

玄德乃辞二人,上马投卧龙冈来。到庄前下马,扣门问童子曰:「先生今日在庄否?」童子曰:「现在堂上读书。」玄德大喜,遂跟童子而入。至中门,只见门上大书一联云:「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玄德正看间,忽闻吟咏之声,乃立于门侧窥之,见草堂之上,一少年拥炉抱膝,歌曰:「凤翱翔于千仞兮,非梧不栖;士伏处于一方兮,非主不依。乐躬耕于陇亩兮,吾爱吾庐;聊寄傲于琴书兮,以待天时。」

玄德待其歌罢,上草堂施礼曰:「备久慕先生,无缘拜会。昨因徐元直称荐,敬至仙庄,不遇空回。今特冒风雪而来。得瞻道貌,实为万幸,」那少年慌忙答礼曰:「将军莫非刘豫州,欲见家兄否?」玄德惊讶曰:「先生又非卧龙耶?」少年曰:「某乃卧龙之弟诸葛均也。愚兄弟三人:长兄诸葛瑾,现在江东孙仲谋处为幕宾;孔明乃二家兄。」玄德曰:「卧龙今在家否?」均曰:「昨为崔州平相约,出外闲游去矣。」玄德曰:「何处闲游?」均曰:「或驾小舟游于江湖之中,或访僧道于山岭之上,或寻朋友于村落之间,或乐琴棋于洞府之内:往来莫测,不知去所。」玄德曰:「刘备直如此缘分浅薄,两番不遇大贤!」均曰:「少坐献茶。」张飞曰:「那先生既不在,请哥哥上马。」玄德曰:「我既到此间,如何无一语而回?」因问诸葛均曰:「闻令兄卧龙先生熟谙韬略,日看兵书,可得闻乎?」均曰:「不知。」张飞曰:「问他则甚!风雪甚紧,不如早归。」玄德叱止之。均曰:「家兄不在,不敢久留车骑;容日却来回礼。」玄德曰:「岂敢望先生枉驾。数日之后,备当再至。愿借纸笔作一书,留达令兄,以表刘备殷勤之意。」均遂进文房四宝。玄德呵开冻笔,拂展云笺,写书曰:「备久慕高名,两次晋谒,不遇空回,惆怅何似!窃念备汉朝苗裔,滥叨名爵,伏睹朝廷陵替,纲纪崩摧,群雄乱国,恶党欺君,备心胆俱裂。虽有匡济之诚,实乏经纶之策。仰望先生仁慈忠义,慨然展吕望之大才,施子房之鸿略,天下幸甚!社稷幸甚!先此布达,再容斋戒薰沐,特拜尊颜,面倾鄙悃。统希鉴原。」玄德写罢,递与诸葛均收了,拜辞出门。均送出,玄德再三殷勤致意而别。方上马欲行,忽见童子招手篱外,叫曰:「老先生来也。」玄德视之,见小桥之西,一人暖帽遮头,狐裘蔽体,骑着一驴,后随一青衣小童,携一葫芦酒,踏雪而来;转过小桥,口吟诗一首。诗曰:「一夜北风寒,万里彤云厚。长空雪乱飘,改尽江山旧。仰面观太虚,疑是玉龙斗。纷纷鳞甲飞,顷刻遍宇宙。骑驴过小桥,独叹梅花瘦!」玄德闻歌曰:「此真卧龙矣!」滚鞍下马,向前施礼曰:「先生冒寒不易!刘备等候久矣!」那人慌忙下驴答礼。

诸葛均在后曰:「此非卧龙家兄,乃家兄岳父黄承彦也。」玄德曰:「适间所吟之句,极其高妙。」承彦曰:「老夫在小婿家观《梁父吟》,记得这一篇;适过小桥,偶见篱落间梅花,故感而诵之。不期为尊客所闻。」玄德曰:「曾见令婿否?」承彦曰:「便是老夫也来看他。」玄德闻言,辞别承彦,上马而归。正值风雪又大,回望卧龙冈,悒怏不已。后人有诗单道玄德风雪访孔明。诗曰:「一天风雪访贤良,不遇空回意感伤。冻合溪桥山石滑,寒侵鞍马路途长。当头片片梨花落,扑面纷纷柳絮狂。回首停鞭遥望处,烂银堆满卧龙冈。」

玄德回新野之后,光阴荏苒,又早新春。乃令卜者揲蓍,选择吉期,斋戒三日,薰沐,再往卧龙冈谒孔明。关、张闻之不悦,遂一齐入谏玄德。正是:高贤未服英雄志,屈节偏生杰士疑。

三十八回

却说玄德访孔明两次不遇,欲再往访之。关公曰:「兄长两次亲往拜谒,其礼太过矣。想诸葛亮有虚名而无实学,故避而不敢见。兄何惑于斯人之甚也!」玄德曰:「不然,昔齐桓公欲见东郭野人,五反而方得一面。况吾欲见大贤耶?」张飞曰:「哥哥差矣。量此村夫,何足为大贤;今番不须哥哥去;他如不来,我只用一条麻绳缚将来!」玄德叱曰:「汝岂不闻周文王谒姜子牙之事乎?文王且如此敬贤,汝何太无礼!今番汝休去,我自与云长去。」飞曰:「既两位哥哥都去,小弟如何落后!」玄德曰:「汝若同往,不可失礼。」飞应诺。

于是三人乘马引从者往隆中。离草庐半里之外,玄德便下马步行,正遇诸葛均。玄德忙施礼,问曰:「令兄在庄否?」均曰:「昨暮方归。将军今日可与相见。」言罢,飘然自去。玄德曰:「今番侥幸得见先生矣!」张飞曰:「此人无礼!便引我等到庄也不妨,何故竟自去了!」玄德曰:「彼各有事,岂可相强。」三人来到庄前叩门,童子开门出问。玄德曰:「有劳仙童转报:刘备专来拜见先生。」童子曰:「今日先生虽在家,但今在草堂上昼寝未醒。」玄德曰:「既如此,且休通报。」分付关、张二人,只在门首等着。玄德徐步而入,见先生仰卧于草堂几席之上。玄德拱立阶下。半晌,先生未醒。关、张在外立久,不见动静,入见玄德犹然侍立。张飞大怒,谓云长曰:「这先生如何傲慢!见我哥哥侍立阶下,他竟高卧,推睡不起!等我去屋后放一把火,看他起不起!」云长再三劝住。玄德仍命二人出门外等候。望堂上时,见先生翻身将起,忽又朝里壁睡着。童子欲报。玄德曰:「且勿惊动。」又立了一个时辰,孔明才醒,口吟诗曰:「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孔明吟罢,翻身问童子曰:「有俗客来否?」童子曰:「刘皇叔在此,立候多时。」孔明乃起身曰:「何不早报!尚容。」遂转入后堂。又半晌,方整衣冠出迎。

玄德见孔明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飘飘然有神仙之概。玄德下拜曰:「汉室末胄、涿郡愚夫,久闻先生大名,如雷贯耳。昨两次晋谒,不得一见,已书贱名于文几,未审得入览否?」孔明曰:「南阳野人,疏懒性成,屡蒙将军枉临,不胜愧赧。」二人叙礼毕,分宾主而坐,童子献茶。茶罢,孔明曰:「昨观书意,足见将军忧民忧国之心;但恨亮年幼才疏,有误下问。」玄德曰:「司马德操之言,徐元直之语,岂虚谈哉?望先生不弃鄙贱,曲赐教诲。」孔明曰:「德操、元直,世之高士。亮乃一耕夫耳,安敢谈天下事?二公谬举矣。将军奈何舍美玉而求顽石乎?」玄德曰:「大丈夫抱经世奇才,岂可空老于林泉之下?愿先生以天下苍生为念,开备愚鲁而赐教。」孔明笑曰:「愿闻将军之志。」玄德屏人促席而告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备不量力,欲伸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迄无所就。惟先生开其愚而拯其厄,实为万幸!」孔明曰:「自董卓造逆以来,天下豪杰并起。曹操势不及袁绍,而竟能克绍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此可用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地,非其主不能守;是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国,高祖因之以成帝业;今刘璋暗弱,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彝、越,外结孙权,内修政理;待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兵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以出秦川,百姓有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大业可成,汉室可兴矣。此亮所以为将军谋者也。惟将军图之。」言罢,命童子取出画一轴,挂于中堂,指谓玄德曰:「此西川五十四州之图也。将军欲成霸业,北让曹操占天时,南让孙权占地利,将军可占人和。先取荆州为家,后即取西川建基业,以成鼎足之势,然后可图中原也。」玄德闻言,避席拱手谢曰:「先生之言,顿开茅塞,使备如拨云雾而睹青天。但荆州刘表、益州刘璋,皆汉室宗亲,备安忍夺之?」孔明曰:「亮夜观天象,刘表不久人世;刘璋非立业之主:久后必归将军。」玄德闻言,顿首拜谢。只这一席话,乃孔明未出茅庐,已知三分天下,真万古之人不及也!后人有诗赞曰:「豫州当日叹孤穷,何幸南阳有卧龙!欲识他年分鼎处,先生笑指画图中。」玄德拜请孔明曰:「备虽名微德薄,愿先生不弃鄙贱,出山相助。备当拱听明诲。」孔明曰:「亮久乐耕锄,懒于应世,不能奉命。」玄德泣曰:「先生不出,如苍生何!」言毕,泪沾袍袖,衣襟尽湿。孔明见其意甚诚,乃曰:「将军既不相弃,愿效犬马之劳。」玄德大喜,遂命关、张入,拜献金帛礼物。孔明固辞不受。玄德曰:「此非聘大贤之礼,但表刘备寸心耳。」孔明方受。于是玄德等在庄宿一宵。

古隆中简介,,,急!!!

“古隆中”石牌坊高约六米,长约十米,其建造材料为青石开榫组装而成,依外观形式为柱不出头有楼,四柱三牌楼式。“古隆中”牌坊宽三间,中为中间,两旁为次间,四柱脚深埋土中,四周出土处铺地平石,柱前后及旁,以十个纹头砷石支撑。牌坊定盘枋斗口架正昂板,两正昂间置花板,并雕流空花纹,以为装饰。正昂上平铺脊筒檐板,其檐板叉出发戗,戗角作鸽尾形。牌坊脊板两端并饰鱼龙吻,置火焰珠。

“古隆中” 牌坊中间上、下枋以“古隆中”字碑分隔,上、下枋面浮雕渔樵耕读及二龙戏珠,两边门柱正面上雕刻“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作者陈维周,清安襄陨荆兵备使者。此联摘自杜甫《蜀相》诗,唐肃宗上元元年(公元760年),杜甫拜谒了成都武侯祠,时值国家多难,杜甫在上遭到打击,他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诗。对联在此表述了公元207年,刘备为了兴复汉室,三顾草庐以求天下大计。诸葛亮感激刘备三顾之恩,辅佐刘备开创蜀汉基业,匡济刘禅巩固、发展蜀汉大业,表现了老臣诸葛亮一片忠心。在牌坊背面的字碑上刻着“三代下一人”,作者陈维周此匾所题镇雄为地名,当属云南所辖,后学是歉词,意即后辈学生。匾额高度称颂诸葛亮是夏、商、周以后的第一人杰。门柱上雕刻“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作者陈维周,此联选自杜甫于唐代宗大历元年(公元766年)初夏到菱洲(今四川奉节)期间写的《咏怀古迹五首》之五中的诗句。对联在此称颂 诸葛亮的文韬武略与 伊尹(商汤佐臣)、吕尚(周代齐国始祖,俗称姜太公)不相上下,指挥调度从容镇定连萧何(西汉第一任臣相)、曹参(西汉大臣,曾任齐相9年,后继萧何为汉惠帝臣相)与 之相比都显得逊色。“古隆中” 牌坊次间上、下枋雕双凤朝日、鹿鹤同寿、麒麟送子、赤虎朋寿等浮雕,中间字碑雕刻“澹泊明志;宁静致远。”此联出自诸葛亮《诫子书》,意为恬静寡欲,志向才能明确;安宁清静,目标方可远大,苦学积才,明志致远,这一格言至今还让我们领悟

志见出师表;好为梁父吟。 ——郭沫若题武侯祠 此联落款署有:“一九年岁首题为襄阳隆中诸葛草庐,寄自北京什刹海,郭沫若”。《出师表》:即建兴五年诸葛亮出祁山伐曹魏前上后主刘禅的表。《梁父吟》:乐府《楚调曲》名,属齐地土风。据《三国志·诸葛亮传》载:“玄卒,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诸葛亮藉以寄托自己的抱负。 垂功刘氏业;遗范汉家风。 ——李铎题武侯祠 李铎,当代书法家。落款署有“湘醴李铎为襄阳隆中诸葛故居撰联,甲子孟夏于隆中”。此联刻木悬挂于武侯祠内正厅。垂:流传。刘氏:刘备父子。业:统一大业。范:楷模,典范。

三顾频烦天下计;一番晤对古今情。 ——董必武1965年1月题武侯祠 董必武,无产阶级家,创始人之一,原国家副。(注)此联刻木悬挂于武侯祠内正厅。一番晤对:指刘备与诸葛亮隆中对策。千百年来,“三顾茅庐”一直被视为礼贤下士的典范,而《隆中对》更是千古绝唱。董老对此大加讴歌。

伯仲之间见伊吕;先生有道出羲皇。 ——黎天才集杜甫句题武侯祠 黎天才,1863年出生,将领,曾任职于张学良手下。此联刻木悬挂于祠内楹柱上。道:立国策略和治国方略。羲皇:神话传说中的帝王,一作伏羲、宓牺、包牺。传说他很有圣道,教人们结网捕鱼,造字画卦。联句集杜甫诗句,上联见《咏怀古迹五首》之五,下联出自杜甫《醉时歌》。

二表深心透武略;三分鼎足见文韬。 ——王学仲题武侯祠 此联刻木悬挂于祠内正厅两侧楹柱。透:显露。武略:武艺,即治国理民、战略战术方面的才华。文韬:文才。二表:指前、后《出师表》。三分,指预定天下三分的《隆中对》。

问鼎三分三顾地;出师两表两朝心。 ——阎钧天题武侯祠 闻钧天,湖北浠水人,花鸟画家。此联落款署有“壬戌七月,阎钧天八十三岁时书”。现刻木悬挂于正厅两侧楹柱。问鼎:夏、商、周三代以九鼎为传国之宝,楚子向王孙满问鼎,有觊觎周室之意,后遂以问鼎喻篡夺。《晋书·王敦传》:“有问鼎之心,帝畏而恶之”。这里借喻策划重振汉室,一统天下。

当年正气扶元气;万世人心仰赤心。 ——静轩题武侯祠三义殿 静轩,襄樊人,在书法、美术、文学、历史学等方面,都有一定的造诣。此联刻木悬挂于祠内偏厅“三义殿”门侧楹柱。元气:中国哲学概念,指产生和构成天地万物的原始物质。《言毒》:“万物之生,皆禀元气”。这里借喻汉统。

空山苹藻思灵泽;故国松楸梦惠陵。 ——佚名题武侯祠

抱膝梦回梁父吟;鞠躬泪洒老臣心。 ——襄阳王树人题武侯祠 抱膝:《三国志·诸葛亮传》注引《魏略》:亮“每晨夜从容,常抱膝长吟”。宋刘光祖《祭诸葛丞相文》:“究厥抱膝,伊吕比纵”。

三顾草庐知节操;两出师表见精忠。 ——襄阳王树人题武侯祠 节操:气节,操守。左思《咏史》:“功成耻受赏,高节卓不群”。联句意为:三顾方知亮气节,两表反映臣忠心。

冈枕南阳,依旧田园谈泊;统开西蜀,尚留遗像清高。 ——佚名题武侯祠 这副对联是建筑武侯祠时嵌入大殿正门两侧的。南阳:南阳郡,东汉属郡之一,时辖37县,郡治宛(今河南南阳市)。隆中当属南阳郡邓县所辖,故称。

大猷是经,谋国早读隆中对;谈泊明志,慕公好为梁父吟。 ——襄阳县地方财务委员会题武侯祠 此联落款署有“重修诸葛武侯祠落成纪念,襄阳县地方财务委员会谨志”。大猷:道术,法则。郑玄笺:“猷,道也”。《书经·周宦》:“若昔大猷,制治于未乱,保邦于未危。”经:被推为典范的著作或宗教典籍。

两表一对,鞠躬尽瘁酬三顾;鼎足六出,威德咸孚足千秋。 ——曹立庵题武侯祠 此联刻木悬挂于祠内楹柱。两表:前、后《出师表》。一对:《隆中对》。酬:酬谢。鼎足:比喻三分鼎峙,犹如鼎之三足。《史记·淮阴侯列传》:“天下三分,鼎足而居”。孚:为人信服。《左传·庄公十年》:“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隆中山育英才,英才弼国家;武侯祠敬先贤,先贤作楷模。 ——佚名题武侯祠

沧海正横流,策笔敢忘天下计;云霄一羽毛,耕桑长见古人心。 ——徐源泉题武侯祠 徐源泉,湖北黄冈人,生活于时期。此联落款“癸酉季夏重建武侯祠落成。黄冈徐源泉”横流:海水四处奔放,这里比喻混乱,社会动荡不安。云霄一羽毛:指鸾凤。这里称诸葛亮的才干和品德于万古的历史长河中像在高空中飞翔的鸾凤。见:显现。

画三分、烧博望、出祁山,大名不朽;气周瑜、辱司马、擒孟获,古今流传。 ——李云题武侯祠 此联刻木悬挂于正厅两侧楹柱上,落款署有“甲戊孟秋,黄冈李云题”。画:谋划,预定。三分:天下三分。博望:古县名,西汉置,治所在今河南方城西南。祁山:在甘肃祁县东,汉代在西汉水北岸筑城,即今祁山堡,为军事必争之地。诸葛亮北伐曹魏,六出祁山。周瑜:三国时吴国名将,曾助孙策创立孙吴政权,后辅孙权。司马:司马懿,魏大臣,多智谋,善权变,数与诸葛亮战。《晋书·宣帝纪》:“亮数挑战,帝(司马懿)不出,因遗帝巾帼妇人之饰。”孟获:三国时彝族首领之一。建兴三年,诸葛亮南征,他被七擒七纵,心悦诚服。后仕蜀。

草庐三顾,鼎足三分,不朽当年三义;君臣一德,兄弟一心,无双后汉一人。 ——静轩题武侯祠三义殿 此联落款署有“辛酉冬,静轩书”。朽:磨灭、消失。三义:指刘、关、张桃园三结义。德:德操。联中称诸葛亮是无双的国士。

使先帝不三顾茅庐,笑布衣贱当如我;若后主可终承社稷,想巴蜀乐亦如人。 ——白雉山题武侯祠

才须学也,自布衣且致卿相,耕读本始;法以威之,亲贤臣而远小人,纪纲当先。 ——方滨生题武侯祠 方滨生,书法家。工作于成都武侯祠博物馆。(注)“才须学”句出于诸葛亮《诫子书》。布衣:平民。《盐铁论·散不足》:“古者庶人耄老而后衣丝,其余则麻�而已,古命曰布衣。”卿相:古代高级官吏。“法以威之”语源于《答法正书》。“亲贤臣而远小人”则隐于《出师表》。纪纲:法制,伦常。《礼记·乐记》:“纪纲既正,天下大定”。

出处媲耕莘,寄命托孤,卓尔卧龙诚国士;忠勤昭伐魏,大星遽陨,咄哉司马叹奇才。 ——尧城题武侯祠 尧城,清道光年间均州知州。此联刻木悬挂于祠内楹柱上。落款署有“道光戊申仲春月,知均州事仁和县尧城敬题”。出处,进退。《易·系辞》上:“君子之道,或出或处。”耕莘,同“莘野”。《孟子·万章》上:“伊尹耕于有莘之野,而乐尧舜之道焉。”此处将诸葛亮比之于伊尹。

汉室溯臣劳,当运际扶危,合让先生出头地;蜀都崇庙祀,幸恩承秉臬,更从遗像仰擎天。 ——白英祥题武侯祠 白英祥,清同治年间(1862-1875)四川按察使(管司法的),湖北安襄郧荆兵备道长(在安襄郧荆设立的整饬兵备的道员)。此联书于已巳春三月,即同治八年(1869)。汉室:蜀汉王室。溯:追溯。运:运数。际:适逢其时。合:应当。出头地:高人一头。蜀都:蜀汉都城成都。庙祀:祭祀。恩:有幸蒙恩。承:担任;秉:执掌。臬:臬司(清代一省之察省官)。擎天:喻担负重任。

鹿门学道,跪床下,不耻下问,方得一声聪慧;西蜀施政,坐府中,非慎不断,才使八方肃静。 ——佚名题武侯祠

此邦是南北咽喉,筹策定孙刘,毕竟不无遗恨;今日又河山板荡,驰驱遍荆楚,何从更觅先生。 ——陶继侃题武侯祠 陶继侃,年间黄冈人。此邦:指襄阳一带。板荡:《诗·大雅》有《板》、《荡》二篇,皆吟周厉王的无道,后指政局混乱,社会动荡不宁。《五岳祠盟记》:“自中原板荡,夷狄交侵”。驰驱:策马疾驰,引申为战争中的弥漫烽火。荆楚:两湖一带。

谁谓将略非其所长?当时予智矜才,终逊此一生谨慎;可惜天心未曾厌乱,至今知人论世,岂徒传两表文章。 ——杨霈题武侯祠 杨霈,字慰农,清末曾任湖广总督。

行藏以道、出处因时,使无三顾频烦,亦以水镜鹿门甘心肥遁;成败论人、古今同慨,似此全才难得,尚有子由承祚刻意讥评。 ——张曜孙题武侯祠

布衣吟啸足千秋,草庵频顾,收起潜龙,蜀承相尽瘁鞠躬,非得已也;竹帛勋名惟两代,汉祚初终,霄沉羽鹤,杜少陵酸心呕血,有由来哉。 ——吴耀斗题武侯祠 吴耀斗,清光绪年间浔阳(今江西九江一带)文人。此联落款中署“光绪七年三月之吉,当阳吴耀斗谨识”。吟啸:指诸葛亮抱膝长吟,好为《梁父吟》一事。潜龙:旧时常喻有大德而未被世用的人,这里借喻诸葛亮。竹帛:竹简、帛书,古代供书写之用。许慎《说文解字》:“著于竹帛谓之书。” 这里指史册。《吕氏春秋·情欲》:“故使庄王功迹著乎竹帛,传乎后世。”祚:运祚历数。霄沉羽鹤:比喻一位出类拔萃的人物没有取得最后的成功。酸心呕血:比喻心情沉痛。杜甫(即杜少陵)《谒先主庙》:“杂耕心未已,呕血事酸心。”

少年时,失双亲,流寓襄阳苦读;青年时,交流士林,躬耕陇亩;受任时,内困外乱,国中惊扰;托孤时,一身国任,君主诚信;临终时,巧安排,死而后已;新野时,烧博望,取信关张众服;赤壁时,出使东吴,运筹帷幄;联川时,东念北顾,天下知晓;南片时,七擒夷酋,孟获悦服;北伐时,任指挥,鞠躬尽瘁。 ——佚名题武侯祠

【三顾堂】

三顾堂,建于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是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隆中对策的纪念堂。其外泽清荷香,茂林修竹。传说,当年刘备三顾茅庐时拴马的古柏至今耸立门前。其内金匾银对,古碑林立,具有很高的历史研究和书法艺术研究价值。

两表酬三顾;一对足千秋。 ——游俊题三顾堂 此联刻木悬挂于三顾堂内。

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 ——佚名题三顾堂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王任重题三顾堂 王任重,原全国常委会副委员长。此联作者于1984年4月,为“诸葛故居题”。八阵图:古战场上的一种布阵方法和战术,其中孕育着许多神秘色彩。诸葛亮运用八阵图一事,在史籍中有载,后人考其遗迹有3处:一是陕西勉县东南诸葛亮墓东;二是在四川奉节县南江边;三是在四川新都县北30里牟弥镇。

诸葛大名垂宇宙;隆中胜迹永清幽。 ——董必武题三顾堂 此联作者于1965年1月所题,上联集用杜甫诗句,下联自拟以对。

往时文采动人主;万古云霄一羽毛。 ——朱佑保题三顾堂

问鼎三分三顾地;出师两表两朝心。 ——阎钧江题三顾堂

智谋隆中对,三分天下;壮烈出师表,一片丹心。 ——陆定一题三顾堂 此联落款为“一九八二年四月,陆定一为诸葛故居”题。陆定一,原全国政协副。丹心:赤心,忠心。文天祥《过零丁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1982年4月,陆定一同志视察隆中,当步入三顾堂内廊时,走到《隆中对》、《出师表》两石碑前,驻足凝视,有感而作此联。

两表一对,鞠躬尽瘁酬三顾;鼎足六出,威德咸孚足千秋。 ——曹立庵题三顾堂 此联落款署有“壬戌岁之初夏,曹立庵书于襄阳古城”。

风雪历三番,欲致高贤甘折节;江山谋一统,愿撑危局藉酬知, ——吴丈蜀题三顾堂

凤凰台栖凤凰,凤凰行影何在?三顾堂纪三顾,三顾遗迹尚存。 ——佚名题三顾堂

隆中对、出师表,壮志未遂,长使英雄泪;三顾堂、梁父吟,遗址尚在,想见古人心。 ——沈鹏题三顾堂 此联落款署有“沈鹏壬戌端午后三日客次襄阳,为隆中诸葛武侯故居书”。遂:成功。《礼记·月令》:“仲秋之月百事乃遂”。古人心:古圣人的思想。

与孟德同时,先后相汉,而行谊判若霄壤,大节凛孤忠,孟德能无死悔;为仲达所畏,进退视蜀,倘将星不陨渭滨,王师捷六出,仲达焉得生还。 ——杨铎题三顾堂 此联落款署有“中华二十七年,夏口杨铎拜撰”。杨铎,夏口(今属武汉)人,生活于时期。孟德:曹操,字孟德,东汉建安时任丞相。行谊:品行、道谊,谊同义。霄壤:天上、地下。仲达:司马懿,字仲达。六出:指诸葛亮六出祁山。

【卧龙深处】

卧龙深处建于清雍正七年(1729),是诸葛亮和他的亲朋密友聚会畅怀处所。这里隆山怀抱,松鹤常鸣,庭园幽深清静。其内庞德公、黄承彦、庞统、少年诸葛亮等名人志士的塑像栩栩如生。两旁回廊里镶嵌着8块苍劲有力的石碑,一块饱经风霜的清雍正七年重修记事碑,傲然挺立在庭园。

楚国离兴废鉴;南州多土栋梁才。 ——李国平书卧龙深处 李国平,数学家,现任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武汉大学教授。此联落款处署有“甲子冬十月,李国平并书”。兴废:兴旺与衰败。鉴:借鉴。《新唐书·魏徵传》:“以古为鉴,可以见兴替。”南州:荆州。

文章两汉两司马;经济南阳一卧龙。 ——李尔重题卧龙深处 李尔重,作家,原湖北省顾问委员会委员。李于1984年6月游襄阳武侯祠,为卧龙深处景点撰书此题意联。两司马:指西汉辞赋家司马相如,文学家、史学家司马迁。两人在文学上造诣很深。经济:经世济民,治国安民。杜甫《水上遣怀》:“古来经世才,何世独罕有”。

自古宇宙垂名,布衣有几;能使山川生色,陋室何妨。 ——单家驹题卧龙深处 此联落款署有“光绪十中年七月既望,山阴布衣单家驹”。生色:增添光彩。李贺《秦宫诗》:“内屋深屏生色画。”王琦注引陈仁锡曰:“生色画,谓画之鲜明,色像如生者。”陋室:简陋狭小的屋子。《韩诗外传》卷五:“彼大儒者,虽隐居穷巷陋室,无置锥之地,而王公不能与争名矣。”

才堪王佐,松风犹识隆中对;业济两朝,世上常叹蜀道难。 ——静庵题卧龙深处 此联落款处署有“乙丑孟春,静庵”。堪:足以胜任。佐:辅佐。济:救助,接济。蜀道难,乐府《瑟调曲》名,此喻创业道路上的险阻。

隆中山有幸,龙蟠虎踞留遗貌;大业功未成,鞠躬尽瘁感后人。 ——波啸书题卧龙深处 波啸即静轩。此联落款处署有“乙丑年孟春月,波啸敬书”。龙蟠虎踞:隆中山的一条支脉起伏盘旋,势若蟠龙,隔谷相望的旗山形如卧虎,历来人们都称赞隆中龙蟠虎踞,山势佳奇。这是其表意,深刻的含义是以此指代诸葛亮。苏轼《隆中诗》:“山中有遗貌,矫矫龙之姿”。遗貌:诸葛亮的塑像。

躬耕志未忘,终成伯业西川富;三顾迹长存,赢得隆中草木香。 ——静轩再题卧龙深处 此联落款处署有“乙丑孟春,静庵”。

不识荆山贵璞,景升父子长遗笑;若无玄德诚意,卧龙先生空抱膝。 ——云轩题卧龙深处 云轩即静轩。此联落款处署有“乙丑年孟春月,云轩撰句,晓州书”。联句借以讥讽刘表父子不能发现和重用人才,最后落了个败亡的下场。下联则大加称颂刘备礼贤下士、任贤用能的品德,若无此举,诸葛亮这块璞玉会碌碌无为一生。正如南宋郑思肖的《先主三顾草庐图》诗中所言:“若无三顾草庐意,剖出心肝卖与谁”。

才须学也,自布衣且致卿相,耕读本始;法以威之,亲贤臣而远小人,纪纲当先。 ——方滨生书卧龙深处 此联落款署有“一九八三年岁次癸亥之秋,附骥之思因附记之,蜀人方滨生书”。

鹿门乃沔南名士,水镜知人,伏龙、凤雏皆俊杰,崔、徐独谓信然,魏何多士,屈石韬、孟建,为有同志才相酬;豫州系汉室后裔,高祖风气,云长、翼德敌万人,周、程尝称枭雄,军无善计,奔袁绍、刘表,不得卧龙定难飞。 ——静轩题卧龙深处 鹿门:指庞德公,汉末名士,刘表数招为士不就,隐居襄阳鹿门山,故名。沔南:汉水以南。《汉书·地理志》:“汉水受氐道水,一名沔。”水镜:指司马徽,汉末古文经学家,善知人,德公称之为水镜,曾向刘备举荐诸葛亮。伏龙:即诸葛亮。凤雏:庞德公的侄子庞统,后任刘备的军师中郎将。崔、徐、石韬、孟建,分别指崔州平、徐元直、石广元、孟公威,皆为汉末名士贤士,诸葛亮的好友。豫州:指刘备,因他曾任豫州刺史,故名。云长、翼德,分别为关羽、张飞,均为刘备的五虎上将之一,以骁勇善斗著称。周、程,即周瑜和程昱,周为吴大将,程乃魏谋臣。袁绍:东汉世族豪强。刘表:荆州牧,号为“八俊”之一。枭雄:雄勇异常的将领。

【草庐亭】

草庐亭建于清康熙年间,傍依明襄简王墓。此处本是草庐故址,明襄简王朱见淑仰慕隆中山水,于弘治二年(1489)毁草庐建陵墓。清康熙五十九年(1794),郧襄观察使赵宏恩为了纪念诸葛亮于草庐故址修建了此亭。

扇摇战月三分鼎;石黯阴云八阵图。 ——佚名摘赵宏恩诗句题草庐亭 作者简介:此联出自清康熙年间郧襄观察使赵宏恩所写的《隆中武侯草庐诗》。(注)扇摇:羽扇、纶巾是诸葛亮服饰特点,这里代指诸葛亮。战月:混战不息的年代。黯:不明,昏暗。《隆中武侯草庐诗》原文是:“汉季群奸探赤符,独吟梁父独扶孤。扇摇战月三分鼎,石黯阴云八阵图。泣鬼文成何有魏,陨星人去失吞吴。至今不泣英雄气,襄水缠绵晓夜呼。”

【抱膝亭】

抱膝亭位于隆中山畔一高阜之上,是三层六角亭,“高四丈有奇,周七丈余”。它是湖北提督程文炳于光绪十四年(1888)所建。建造此亭目的在于后人来游来歌时联想到诸葛亮在隆中抱膝长吟时的情景,从而“慨然思巾扇之度,虽在小隐,未尝须臾忘天下事焉”。

亭势凌云,抱膝迥留千古胜;台形丽日,观星总括万年奇。 ——佚名题抱膝亭 这副对联是建亭时镌刻在石柱上的,无题款。凌云:直上九霄。何晏《景福殿赋》:“尔乃建凌云之屈盘。”迥:遥远。台:观星台。丽日:朝阳,光彩焕发。联句表明,作者对诸葛亮预言天下三分称奇不已。

【丹青苑】

丹青苑,为隆中建筑群之一。

西亩躬耕,岩端神犹在;嘉宾时来,余典歌未衰。 ——云轩题丹青苑 此联落款署有“丹青苑落成,题此联以恭候嘉宾。云轩”西亩躬耕:《诸葛亮故宅铭》:“躬耕西亩,咏啸东峦,迹遗林中,神凝岩端”。余典:余下可作为典范的书籍。此处指诸葛亮的品德、精神和著作。西晋永兴二年,太傅缘李兴同镇南将军、荆州刺史刘弘一起来到隆中,写下了《祭诸葛丞相文》,文中写到:“咏歌余典,懦夫将励”。此后60余年,著名史学家、襄阳人习凿齿也瞻仰了隆中,并写下了《诸葛故宅铭》,该铭文有言:“躬耕西亩,咏啸东峦,迹遗中林,神凝岩端”。此联即据这两篇铭文而撰。

【老龙洞】

老龙洞位于隆中山脚下,是一口历史悠久的泉水古洞,当年诸葛亮躬耕隆中时就是利用此洞泉水灌溉农田。这里山峦回旋,隐若玉�;修竹苞茂,林木葱郁,奇石林立,花香鸟语,真是别有天地。明吴绶有诗曰:“泉深岩穴古,时有老龙眠。门掩云中石,功成涧下田。一溪青草合,千古碧萝悬。欲觅英雄迹,高风尚宛然。”

老龙洞泉水,滋故土莘野;诸葛公智慧,济西蜀生灵。 ——佚名题老龙洞

竹下满宾朋,半盏香淳堪慰己;座上无虚言,一席清谈亦醉人。 ——涂廷多题老龙洞 作者简介:涂廷多,书法家,现任襄樊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注)香淳:代指清香爽口的隆中茶。清谈:高雅的谈论。相传老龙洞泉水能增智健身,延年益寿。诸葛亮智慧超人就是饮用了此水的缘故。

让彼苍松翠竹,共绘人间美景;得此古洞幽泉,尽销眼底俗尘。 ——刘鸣冈撰、王树人书题老龙洞 彼:指示代词,作“那”讲。苍:青色。翠:青绿色。销:消除,取消。俗尘:凡庸俗念。

老龙洞泉水不竭,应思躬耕古贤者;小虹桥溪流焉断,该想开拓今后人。 ——佚名题老龙洞

诸葛亮的故乡在哪,河南南阳还是湖北隆中?我要证据,谢谢了

http://www.0898.net/2005/12/07/205132.html

2002年12月,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制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语文》第六册第五单元,节选了两篇关于诸葛亮的古文:一是《隆中对》,二是《出师表》,如此集中地反映一个历史文化现象,在解放后的教材中还是第一次。可是,在教材使用中,人们却发现了许多问题。

首先,《隆中对》的题解中注明:“隆中,山名,在现在的襄樊。”这倒不错。其次,在《出师表》中对“躬耕于南阳”的解释是:“南阳,郡名,在现在湖北襄阳一带。”这倒让人纳闷了:湖北的襄阳在汉代属南郡,与南郡一水之隔的南阳郡辖37县,是并立的两个郡,南阳什么时候到南郡去了?第三,教材前边的彩页上,上边是岳飞书写的《前出师表》,下边是隆中的武侯祠牌坊,给人的感觉是岳飞书写《前出师表》是在隆中所为。岳飞在南阳武侯祠一气呵成的书法名篇《前出师表》,这可是没有争议的!更见“技巧”的是岳飞的这篇书法有头有尾,就是没有“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的话,因为这是诸葛亮说的,如果有了这句话,躬耕地的“隆中说”岂不是动摇了?把这三处联系起来看,似乎存在一条明显的逻辑推理:《隆中对》应是在隆中的谈话(其实应该是《草庐对》),南阳又在襄阳,岳飞书法《前出师表》和古隆中又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样,诸葛亮躬耕地在襄阳似乎真的是千古铁案了。

正当人们对国家颁布的通用教材何以出现如此错误问题而百思不得其解时,2003年7月18日《襄樊晚报》刊发了该报记者释喻的文章——《〈隆中对〉复出的背后》,该文用五个部分(起源、提案、奔波、成功、声音)较为详细地介绍了襄樊方面为使《隆中对》重上语文教材而五上北京“做工作”等一系列鲜为人知的内幕。文章还引用一学生家长的话说:“当我们的孩子长大后,就不会再有襄阳、南阳之争了,毕竟在教科书上已经把这件事情说得很明白了。”他们“明白”了,我们却糊涂了——到底诸葛亮躬耕在南阳,还是襄阳?

南阳、襄阳的躬耕地之争,绝不是从兹而始,但为了争名人诸葛亮的“躬耕之地”,竟然不惜五上北京“做工作”,这种事情也真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了,不知道诸葛亮地下有知,听到这样的事会哭还是会笑,抑或是哭笑不得。

诸葛躬耕在南阳

关于诸葛亮受刘备三顾之地的最初记述是在蜀汉建兴五年(公元227年)诸葛亮出师北伐前所作的《出师表》中:“臣本布衣,

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西晋陈寿在其所著的《三国志·诸葛亮传》中全文收录了诸葛亮的《出师表》。

至东晋时期,王隐所撰《蜀记》称隆中有诸葛亮“故宅”及习凿齿的《汉晋春秋》称隆中隶属南阳郡邓县,由此引发了一场旷日持久的南阳、襄阳躬耕地之争。自习凿齿肇始,南北朝时期不断有记载襄阳隆中与诸葛亮有关的文献,郦道元为《水经》作注时,根据东晋时期的王、习诸说,再加上自己的臆断,将诸葛亮的“家”、“宅”明确为躬耕之地,自此而后,诸葛亮躬耕襄阳隆中说正式形成。

此后唐、宋、元、明诸代,议者纷纷,争持南阳、襄阳者各执其说,互不相让,明代《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未知孰是,在书中既说襄阳三顾,复云南阳躬耕,云里雾里,让人不明就里。至清代时,双方争执到水火不容的地步,以至于当时在南阳任知府的顾嘉蘅作了这样一副对联:“心在朝廷,原无论先主后主;名高天下,何必辨襄阳南阳。”虽意图息事宁人,但却并不能让双方心服。

1987年,国家决定发行“三顾茅庐”邮票,“三顾”事件发生于何处成为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因此引发了一场波及全国的学术之争。待到邮票问题尘埃落定,南阳方面小胜一局的情况下,却又出现了大哗的“教科书事件”,本报曾发表评论员文章指出:“教科书事件中的南阳襄阳躬耕地之争,已经不再是一场学术之争,而是变成了一种利益之争。”

《隆中对》这个名称,其实本应作《草庐对》。陈寿整理《诸葛亮文集》的时候,用的还是《草庐对》这个名字,至南朝梁昭明太子《文选》收录此文时,惑于习凿齿《汉晋春秋》所言,定名《隆中对》。后世以讹传讹,而清代流传最广的古文读本《古文观止》也沿用了这个说法,这大概就是中学语文课本的主要依据。

之所以会出现襄阳与南阳的“躬耕地”之争,是因为诸葛亮既曾生活在襄阳,又与南阳有着不解之缘,他是先随叔父到襄阳投奔刘表,又因叔父病亡自己不愿投靠刘表,转入南阳并躬耕于此,所以襄阳有诸葛故宅,南阳则为躬耕之地,三顾茅庐的事就发生在卧龙冈上。

隆中原本属南郡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明确无误地说:“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所以,南阳的武侯祠应当是名正言顺的。襄阳方面则说,诸葛亮隐居隆中,而隆中当时属南阳郡的邓县。因此隐居隆中即躬耕南阳,隆中才是诸葛亮真正的隐居之地。这是南阳、襄阳两地争论的焦点。看来,问题的关键在于:汉代的南阳郡究竟包括不包括隆中?

“隆中”这一地名,较早出现于东晋王隐《蜀记》及习凿齿的《汉晋春秋》。《蜀记》曰:“晋永兴中,镇南将军刘弘至隆中,观亮故宅,立碣表闾,命太傅掾犍为李兴文曰‘天子命我于沔之阳,听鼓鼙而永思,庶先哲之遗光。登隆山以远望,轼诸葛之故乡……’”这里的“隆山”是否即今日隆中呢?并不一定。因为李兴谓“天子命我于沔之阳”,这个“阳”字值得研究。中国古代一般是山南水北曰阳,汉代也不例外。这里的“沔之阳”,指的应该是汉水以北,那就显然不是今日汉水以南的隆中了。

习凿齿的《汉晋春秋》讲得明确一些:“亮家于南阳之邓县,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然而,习凿齿“隆中属邓县”的说法,目前尚未从汉晋的史籍中找到根据。南阳郡之得名,基本上符合古代山南水北之意。《史记·秦本记》载,秦昭襄王三十五年(前272年)“初置南阳郡”。注引《正义》曰:“秦置南阳郡,在汉水以北。”东汉时期,著名的科学家、南阳人张衡曾表述自己的家乡为“陪京之南,居汉水之阳”。即是说,南阳在洛阳之南,居汉水以北。《晋书·地理志》记“荆州”时,曰:“六国时,其地为楚。及秦……以楚之汉北立南阳郡。”胡三省注《资治通鉴》也说:“秦置南阳郡,以南山之南,汉水之北也。”这些记载,都说明汉代的南阳郡是在汉水以北。而襄阳则隶属于南郡。据《秦会要订补》中的《名胜志》引习凿齿《襄阳记》曰“秦兼天下,自汉以南为南郡”。看来,秦汉时期的南阳郡和南郡是以汉水为界的。当然,这种以汉水为界的并不绝对。它只是就一个大的区域范围而言,即南阳郡的大部分地区在汉水以北。因为秦置南郡、南阳郡之初,以汉水为界,汉代已开始突破了这种界限,如南阳郡之武当、筑阳两县在汉水以西即是。然而就山都到襄阳东的百余里地而言,直到东汉末年,两郡仍以汉水为界。

若参照《中国历史地图集》,这个问题就更清楚了。汉水自武当县起,从西北向东南流。过了山都县(今湖北谷城南),则开始向东流。襄阳东地又折向南流。一般所说的汉水南北即是指从山都南到襄阳东这一百多里间。既然南阳郡和南郡在此以汉水为界,位于汉水以南的隆中怎么能属南阳郡的邓县呢?难道隆中竟成了“阿拉斯加”一样的“飞地”?

再从南郡和南阳郡建立的时间来看,南郡建于公元前278年(《史记·秦本记》载:秦昭襄王二十九年,“大良造白起攻楚,取郢为南郡”),南阳郡则建于前272年。南郡的建立早于南阳郡六年,秦在汉水以南置南郡时,不可能独独留下一个隆中,六年以后再划归汉水以北之邓县。另外习凿齿自己关于襄阳、南阳的记载也多歧异之处。习凿齿既在《襄阳记》中说“秦兼天下,自汉以南为南郡”,未言汉代有所改易,又说隆中属汉北之邓县。这岂不是自相矛盾吗?

刘备至襄罪“擅兴”

刘备三顾诸葛草庐,那么诸葛亮的草庐或者说他的躬耕地,应当在什么地方呢?以古代将领领军之通制,应在刘备驻屯的新野城附近的某个地方。

我们可以从刘备与刘表的关系看躬耕地的所在。刘备来到荆州后,从军队到驻兵地乃至军粮的供给,无一不是从刘表手中得到的,事实上已经成为刘表麾下的部将,自然要处处受其节制。况且新野之地北有强敌曹操,南有“带甲十余万”的刘表,而刘备自己势单力薄,不敢轻举妄动,“备时羁旅,客主势殊”,只能老老实实地寄人篱下,为刘表防守荆州的北大门。

尽管刘表对刘备是“以上宾之礼待之”,然而并不信任他,此中主要的原因是刘表“惮其为人”。刘备自起兵以来的10多年里,始终没有争取到自己的固定地盘,掌握的军队数量也不多,他先后投靠过曹操、袁术、袁绍等人。由于他暗中培植个人势力并发展自己的军事力量,时间不长,不是被人驱赶出去,就是他叛离对方。因之时人如曹操、孙策兄弟以及陆逊等人都骂他是“奸猾”之人,刘备朝三暮四,对他的为人刘表心里颇为清楚。而刘表在性格上又恰恰是个“外宽内忌,好谋无决,有才而不能用,闻善而不能纳”的心胸狭窄之人,所以他对刘备表面上虽然“厚待之”,但在内心里却是很不信任的,“然不能用”,“不甚信用”。

建安十二年春夏之际,曹操北征乌桓,这时“刘备说表袭许,表不从”。曹操率军北上亲征,趁其后方兵力空虚,刘备建议攻打许都,应该说这个建议是正确的,但是刘表对他怀有戒心,并未采纳。为笼络刘备,刘表有时把他请到襄阳来“宴会”一番,做做“外貌儒雅”的表示,以安抚其心,让刘备防守好北大门,但对其始终是采取不信任的态度,“重任之则恐不制,轻之则刘备不为用”,所以刘表不能不对之多加防范。随着刘备在新野驻屯日久,影响逐渐扩大,刘表对他的戒心就更大了,“表疑其心,阴御之”,对其警惕性更高了,不会允许刘备随意到自己和军事重地襄阳来的。而刘备对刘表的此种态度不会没有觉察,无奈自己正处于走投无路之时,没有办法。

秦汉时期有普遍实行的著名军法——“擅兴法”,此法规定:率兵将领未经皇帝或上级主将的命令擅自发兵,或是将领擅自出界、离部,都要受到军法的严厉制裁。《汉书·功臣表》载:“侯李寿坐为卫尉居守,擅出长安界,送海西侯至高桥……诛。”李寿乃京师宿卫军官,未经允许擅自离开长安城送客,依军法被处以死刑。又《汉书·王尊传》载:“护羌转军校尉王尊,于押运军粮途中,遭羌族军队包围,尊以千余骑突羌贼,功未列上,坐擅离部属,会赦免归家。”可见军法规定了对将领擅自出界和离部是要严惩不贷的。

汉末军阀混战乃至三国鼎立时期,军阀们对各自的率兵将领和士兵都控制得极为严格,因之也都在坚持实行“擅兴法”和“士亡法”。曹操“时天下草创,多捕逃,故重士亡法,罪及妻子”;孙权“时法:谋叛,刑三族”。实施此法的目的不外乎牢固掌握将领和军队,把握战机,以取得战争胜利。

寄人篱下的刘备自然懂得违反“擅兴法”的结果,只能忠于职守,在刘表指定的驻军范围内活动,不敢越雷池一步,没有刘表的命令他是不敢擅自兴兵或外出的。建安七年“刘表使刘备北侵至叶”,建安八年刘表“使(备)拒夏侯�、于禁等于博望”。说明刘备的军事行动是受刘表节制的,没有刘表的命令他绝不能擅自行动。

从新野到襄阳(今湖北襄樊市)直线距离有一百多华里,古代军将最方便的交通工具莫过于骑马。刘备三顾诸葛草庐,兴师动众,惊动乡里,刘表对此不会没有耳闻,这肯定会触犯他的“疑忌”之心,而且刘备的举动一旦超出新野地界,擅离部属,就违反了“擅兴法”。刘备绝不会冒此风险,到襄阳的隆中去访求诸葛亮的。因此诸葛亮的躬耕地不可能在襄阳隆中。

掩映于苍松翠柏中的南阳武侯祠,是诸葛亮当年曾经结庐居住、荷锄躬耕的地方。全国目前尚保存九处武侯祠,南阳武侯祠仅次于成都的武侯祠而位居第二,位于南阳市区的卧龙冈上。据说从晋代开始,南阳人就在卧龙冈上建祠修院,对诸葛亮进行纪念。以后历经兵火,屡建屡毁,直到清康熙年间才又按照原貌再次重建。

在元、明、清历朝的《南阳府志》中称:“卧龙冈在南阳府西七里,起自嵩山之南,绵亘数百里,至此截然而止,回旋如巢,然草庐在其内……其下平如掌,即侯躬耕处。”这一段文字描述了卧龙冈的地理形势,它绵亘数百里,宛若一条回旋的巨龙。显然,这里是风水宝地,因号曰“卧龙冈”,诸葛亮则选择于此躬耕陇亩,并因地而“藏修发迹”,人称“伏龙”或“卧龙”。明《地理志》曰:“时人喻孔明为卧龙,因号其冈云。”明代将领俞大猷在《重建诸葛亭记》称:“昔诸葛亮先生躬耕南阳时,人以‘伏龙’称之,故名曰其所居之冈曰卧龙冈,是山因先生而得名也。”不论是人因地而得名或山因先生而得名,都说明诸葛亮在南阳卧龙冈居住过,卧龙冈即武侯躬耕之处。

TAG标签:#隆中 #诸葛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