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当前位置:科普经验站>综合知识>乞巧的风俗

乞巧的风俗

科普经验站 人气:9.85K

乞巧的风俗

乞巧节有哪些习俗:吃巧果、穿针乞巧、投针验巧、喜蛛应巧、晒书晒衣、拜织女、拜魁星、香桥会等。七夕巧果是一种传统节日食俗。传说是因为过去女孩子在未嫁之前都想自己能心灵手巧,所以用这样的方式来祈求织女来送巧,希望织女也能赐自己一双巧手,于是巧果也就诞生了。

小编还为您整理了以下内容,可能对您也有帮助:

乞巧节的风俗

乞巧节的风俗有:乞巧活动、拜织女、吃巧果、青苗会、送巧人。

1、乞巧活动

乞巧活动是七夕节最传统的民俗活动。乞巧,就是乞求智巧,乞求织女能够赐给自己技巧,让自己也变得心灵手巧。在山东济南一带,人们陈列瓜果乞巧,如果有蜘蛛在瓜果上结网,就意味着乞巧成功了。

2、拜织女

七夕节的夜晚,少女、们“拜织女”。少女、们把自己的亲朋好友聚集起来,一起祭拜织女。人们在月光下摆上桌子,摆上供品,少女、们斋戒一天,沐浴完毕,大家一起到案前焚香礼拜。

礼拜完毕后,大家一起围坐在桌子前,一面吃着瓜子、花生,一面向着织女星座的方向默默祈祷自己的心愿,比如长得越来越漂亮、找个如意郎君、早生贵子、丈夫将来有出息等等,一般到了半夜时分才会散场。

3、吃巧果

浙江杭州、温州、宁波一带,在七夕节这一天,人们用面粉制作成各种小型物品,放到油锅里烹炸后称为“巧果”。

到了晚上,大家在院子里摆上桌子,摆上巧果、水果等食品,亲友们围坐在一起,一边欣赏着美丽的夜色,一边吃着巧果等食品,期盼自己或者亲友都能够变得灵巧起来。

4、青苗会

七夕节期间,传说乌鲁木齐部分地区,每年都要举办为期十天的“青苗会”。“青苗会”是是淳朴善良的农民举办的一种祈祷活动,期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这种活动非常具有民俗文化底蕴,到了七月七这一天,四面八方、各村各庄的农民都会放下手中的活计,潮水般的涌向“青苗会”举办地,就跟过大年似的,各种小商小贩、各种节目表演,应有尽有,热闹非凡。

5、送巧人

在七夕节这一天,浙江台州地区流行送“巧人”。“巧人”就是一种织女形象的酥糖,然后在头上、脚上染上各种颜色,俗称“巧人”、“巧酥”,商贩出售时,就称“送巧人”。在这一天,长辈们都要给孩子们购买“巧人”,希望她们能够像织女一般心灵手巧。

乞巧节的风俗

乞巧节的风俗有:穿针乞巧、对月穿针、喜蛛应巧、投针验巧、兰夜斗巧、种生求子、为牛庆生、晒书晒衣、供奉“磨喝乐”、拜织女、拜魁星、吃巧果。

乞巧节的风俗有:穿针乞巧、对月穿针、喜蛛应巧、投针验巧、兰夜斗巧、种生求子、为牛庆生、晒书晒衣、供奉磨喝乐、拜织女、拜魁星、吃巧果。

一、穿针乞巧

穿针乞巧是最早的乞巧方式,始于汉,流于后世。西京杂记说: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具习之。

穿针乞巧也叫赛巧,即女子比赛穿针,她们结彩线,穿七孔针,谁穿得越快,就意味着谁乞到的巧越多,穿得慢的称为输巧,输巧的人要将事先准备好的礼物送给得巧者。

南朝梁宗谋荆楚岁时记说:七月七日,是夕人家妇女结彩楼穿七孔外,或以金银愉石为针。舆地志说:齐武帝起层城观,七月七日,宫人多登之穿针。世谓之穿针楼。

元陶宗仪元氏掖庭录说:九引台,七夕乞巧之所。至夕,宫女登台以五彩丝穿九尾针,先完者为得巧,迟完者谓之输巧,各出资以赠得巧者焉。

二、对月穿针

这是一种针乞巧方式。 始于汉,流于后世。南朝梁诗人刘遵七夕穿针诗云:步月如有意,情来不自禁。向光抽一缕,举袖弄双针。

对月穿针是指七月初七这天傍晚,家家户户都把庭院清扫干净,年轻妇女和姑娘们先要向织女星虔诚跪拜,乞求织女保佑自己心灵手巧。

然后,她们把事先准备好的五彩丝线和七根银针拿出来,对月穿针,谁先把七根针穿完,就预示着将来她能成为巧手女。

对月穿针是不容易的:七夕之月即使再亮,也是弦月之光,并不能朗照,而且时有微云漂浮;再则,所穿之针称为七子针,这是种特制的扁形七孔针,即针末有七个针孔。

三、喜蛛应巧

喜蛛应巧也是较早的一种乞巧方式,其俗稍晚于穿针乞巧,大致起于南北朝之时。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说;是夕,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网于瓜上则以为符应。”

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说:七月七日,各捉蜘蛛于小盒中,至晓开;视蛛网稀密以为得巧之侯。密者言巧多,稀者言巧少,民间亦效之”。

宋朝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说,七月七夕以小蜘蛛安合子内,次日看之,若网圆正谓之得巧。”宋周密《乾淳岁时记》说;以小蜘蛛贮合内,以候结网之疏密为得巧之多久”。

由此可见,历代验巧之法不同,南北朝视网之有无、唐视网之稀密,宋视网之圆正,后世多遵唐俗。不过这一传统斗巧习俗如今已经失传。

四、投针验巧

这是七夕穿针乞巧风俗的变体,源于穿针,又不同于穿针,是明清两代盛行的七夕节俗。所谓投针验巧,先准备一只面盆倒入鸳鸯水,即把白天取的水和夜间取的水混合在一起。

但常常把河水、井水混在一起倒入面盆就算成了,面盆和水要露天过夜,再经第二天即七月初七白天太阳一晒,到中午或下午就可以验巧了。

原来面盆里的水,经过半天太阳光照射,表面依稀生成薄膜,于是取缝衣针,轻轻平放在水面上,针不会下沉,水底下,就出现针影。

这针影若是笔直的一条,即是乞巧失败,若是针影形成各种形状,或弯曲,或一头粗,一头细,或是其他图形,便是得巧。

五、兰夜斗巧

七月旧时称为兰月,而七月初七即七夕这天晚上又叫作兰夜。所以,古人把七夕这天晚上的斗巧游戏统称为兰夜斗巧。

该活动起源于汉朝宫廷的游戏,汉高祖爱妃戚夫人的宫女贾佩兰在离开宫中嫁给扶风人段儒为妻后,经常跟人们谈起在汉宫七夕的事。

汉宫在每年的七月七日,首先在百子池畔,奏于阗乐之后,就用五色彩缕,互相绊结起来,叫做相怜爱。随后,宫中的宫娥彩女们,一起到闭襟楼上,大家学习穿七巧针乞巧。

其中有个宫女,可以把生的菱藕雕刻成各种奇花异鸟呈献给皇上,皇上把这些小玩意在晚上随手放置在宫中的桌角上让宫女们摸黑寻找,这种游戏就叫做兰夜斗巧。

乞巧节的风俗是什么

1、祭月之仪,夏人的文化里上古遗传的祭祀月神,古时女子多有祭拜月亮的习俗,在传统文化里,月亮始终是女子的祥瑞。她们常常对月祈愿或倾诉心事。

2、婚育恋曲,作为古老的汉族节日,先人于朔日祭月,本身就是一种乞求繁衍生息意愿的反映,盖因月之盈长暗喻了长生与兴旺。

3、乞巧之俗,最早的乞巧方式,始于汉,流于后世。记载最早见于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具习之。

4、接露水,浙江农村有流行用脸盆接露水的习俗。传说七夕节时的露水是牛郎织女相会时的眼泪,传说抹在眼上和手上,可使人眼明手快。

5、香桥会,每年七夕,人们都赶来参与搭制香桥。入夜,人们祭祀双星、乞求福祥,然后将香桥焚化,象征着双星已走过香桥,欢喜地相会。

乞巧的习俗是怎么样的?

乞巧的习俗是如下:

1、乞巧

乞巧意思是乞求智巧,希望织女能将其手艺传给自己,这样女孩子就可以心灵手巧。在曹县有吃乞巧饭的习俗,选择七个关系不错的姑娘一起包饺子,并将红枣、针、铜钱这3种东西放在3个饺子里。

饺子煮熟后,7个女孩聚在一起吃饺子,如果吃到针就证明手巧、枣子代表可快速结婚、钱意味今后有福。

2、求子

旧时社会里讲究“母凭子贵”,如果女人生了儿子,那家庭地位就会上升。因此不少人都会去观音庙里求子,而在七月七这天也会向织女求子。如制作一个胖娃娃一样的泥人偶,摆放在正屋祭拜,不然就是在七夕前种上一些农作物种子,对其悉心照料,让其长出嫩芽,这也就寓意着多子多福。

3、穿针比赛

七夕时,不少地方会进行穿针比赛,这个习俗早在汉代时就已流行。当天女孩子会走出家门,聚在葡萄架下,猜测此时的牛郎织女会说上什么悄悄话,然后再将针线拿出来,看谁穿的最快,快者为巧。

在广州地区,七夕前后未出嫁的女孩子会穿上精美衣服,佩戴首饰,并在三更、四更、五更时对天空连拜七次,之后再通过月影穿阵引线,如果能一次性穿7个针孔,那就为巧。

4、拜魁星、拜织女

牛郎织女的神话传说相信每个人都明白,织女本是仙女,爱上了凡间的牛郎,并生下孩子,但后来却被王母阻扰,只能在七夕这天跨过天河相见。而织女心灵手巧,女孩子会在这一天祭拜,期待自己和织女一样手巧。

七夕除了是牛郎织女约会的日子,也是魁星诞辰,而民间认为魁星主文事,男人会在这一天跪拜魁星,期待能够考取功名、高中状元。

5、染指甲

在西南地区有染指甲的习俗,此时女孩们会来到花园、田野里寻找花朵,并将其收集起来,再用上明矾碾碎,黏在手脚指甲之上,时间长了指甲就会变得光亮红润,几个月都不会褪色。

TAG标签:#乞巧 #风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