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当前位置:科普经验站>综合知识>现在中考总分多少分

现在中考总分多少分

科普经验站 人气:3.41W

现在中考总分多少分

中考的决定权一般在地市一级,所以中考各科分数各地区不一样。多数地区把语文、数学、英语设定在120分为满分;把物理、化学、设置为理综,把历史、思想品德设置为文综,这样就与高考接轨,它们每科100分为满分;另外还有体育能力测试和理综实验操作考试都是要记入中考总分的。

小编还为您整理了以下内容,可能对您也有帮助:

中考成绩总分多少分

2023年中考成绩总分为700分。各学科满分分别为:语文、数学、英语(含听力口语考试)各120分,物理100分,化学80分,道德与法治、历史各60分,体育40分。综合素质评价和生物、地理考查以等级呈现。

初中学业水平考试(The Academic Test for the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简称“中考”,是检验初中在校生是否达到初中学业水平的考试;它是初中毕业证书发放的必要条件,考试科目将国家课程方案所规定的学科全部列入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的范围。考试时间一般在六月中旬。全国省市不统一,按当地时间计算。初中学业体育水平考试一般在3-4月份举行。

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是检测初中在校生是否达到初中学业水平的水平性考试和建立在九年义务教育基础上的高中选拔性考试。

初中学业水平考试主要衡量学生达到国家规定学习要求的程度,考试成绩是学生毕业和升学的基本依据。已经实行初中毕业、高中招生“两考合一”的统一规范为“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把《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所设定的全部科目纳入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的范围,引导学生认真学习每门课程,确保初中教育的基本质量。

也就是说,以往的“中考”是一考定输赢,而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则是全科开考、学完即考,结合综合素质评价结果,建立有利于高中学校优质、多样、特色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考试评价、多元录取机制。

新中考总分多少

中考语文分值各省市不同,但总体分为两个分值,一是总分120分,二是总分150分。

一,新中考总分变化

2022年实施新中考,中考总分、体育成绩、考核标准,物化生实验考试都有所变化。总分由原来的700分变为现在的710分。新中考采取4(语文、数学、外语、体育与健康)+6(道德与法治、历史、地理、生物、物理、化学)模式录取计分的,不再减少计分科目。

1,语文、数学、外语三科满分各150分;

2,物理成绩按70%计入,满分70分(含实验操作考试15分);化学成绩按50%计入,满分50分(含实验操作考试15分);

3,体育与健康满分60分(含体育素质综合评价考核10分);

4,道德与法治、历史、生物(含实验操作考试)、地理升学成绩每科总分按20分计算(A等20分,B等16分,C等12分,D等8分)。

初中毕业成绩以等级形式呈现。毕业成绩等级分为a(优秀)、b(良好)、c(及格)、d(不及格)四级。具体认定办法由市教育局另行制定。

二,新中考体育分数变化

体育考试由统一考试和体育素质综合评价考核两个部分组成,总分60分。

其中统一考试50分,体育素质综合评价考核10分,两个部分相加并四舍五入保留整数即为体育考试总分。

三,新中考改革五个优化

1,改革优化考试制度

减轻学生备考负担。初中学生学业水平考试科目将在现有基础上增加音乐、美术和地方课程,但新增学考科目不纳入升学计分,由学校组织实施,成绩合格即可。

2,改革优化考试方式

实行分类多样考核。按照学科特点,分类采取开卷与闭卷、纸笔考试与实验操作考试、必考与选考等不同的考试方式。

3,改革优化考试内容

引导发展素质教育。提高命题质量,重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培养。新增生物实验操作考试,并将理、化、生实验操作考试分值提高到15分。

4,改革优化录取方式

形成“一依据一结合”模式。将综合素质评价作为高中招生的依据或参考。将体育与健康分值由现50分増加到60分,升学总成绩目前的700分调整为710分。

5,改革优化招生计划

适当提高普通高中招生比例。建立科学合理的普职比例调节机制,加强普通高中建设,进一步扩大普通高中招生规模,提高普高升学率。

中考满分是多少分?

2023中考750分满分。

其中语文、数学、外语各150分;物理80分、化学70分,思想品德、历史各50分,中招体育考试以50分计入中考升学总分。

初中学业水平考试(The Academic Test for the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简称中考,是检验初中在校生是否达到初中学业水平的考试;它是初中毕业证书发放的必要条件,考试科目将国家课程方案所规定的学科全部列入初中学业水平考念高耐试的范围。

2023年中考满分分值将调整为700分,考试科目为14门。其中,体育的分值将和语数外的分值一样,满分为100分。2019年12月,云南省教育厅就已经下发《云南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深化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

从2020年秋季学期新入学的七年级(2023年中考)起,国家渣旁《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设定的科目全部纳入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范围,全科开考,并且全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由省教育厅统一制定要求、统一考试结果应用、统一发布全省初中教学质量分析报告

中考成绩总分是多少?

考生中考总成绩由文化考试成绩、体育与健康科目成绩合成,总分为750分。

1.文化考试科目:语文、数学、英语(含听力)、理化综合(物理、化学合卷)、政史综合(道德与法治、历史合卷)、地理和生物(2021年6月已考),总分700分。各科分值为:语文、数学、英语各120分,其中英语含听力25分;物理80分,化学60分,道德与法治50分,历史50分,地理50分,生物50分。所有文化课科目均实行闭卷考试。理化综合、政史综合分别实行合卷同场考试。各学科考试均不得使用计算器。

2.体育与健康科目:50分。

中考成绩出来后应该做什么?

1.比较分数寻找正确的定位。

中考成绩查询之后,最重要的就是给自己一个合理、比较准确的定位。根据自己的成绩查询结果和区域排名,找出对应自己分数的学校,给自己定位。

2、多渠道了解今年的招聘信息。

考试结束后,考生和家长开始研究自己感兴趣的学校招生简章吧。现在应该做的是尽量面对意愿学校:参加中考招生咨询会,或者直接打高中招生电话咨询。

中考填志愿注意事项:

1、填报时间及地点

填报中考志愿学校一般会统一通知并安排,然后由我们自己在网上填报,具体网址学校会告知家长与学生。

2、关于账号密码

注册好账号后,我们就要牢牢记住自己的登录号码以及密码,直到自己进入高中或者其它学校。万一忘记密码,那么带来的麻烦可不是修改那么简单,又要班主任帮助才能重新换新密码。

3、三个投档志愿

填报志愿的时候,我们有三个投档,第一志愿我们可以填写自己心仪的学校。或者填报自己很有可能考到的学校。第二志愿就要填写自己最有把握考到的学校。第三志愿可填写自己发挥不正常的情况下可以考到的学校。总之,填报的各个志愿要合理的拉开差距,以免高不成低不就。

4、了解学校和专业是选报的基础

高中阶段招生的学校有普通高中、综合高中和中等职业技术类学校。普通高中从办学层次来分,有现代化寄宿制高中、市重点中学、区重点中学;从办学来分,又分为公办高中、公立转制高中和民办高中。综合高中是近几年一种新的教育模式,在普通教育中适当地渗透职业技术教育。中等职业技术类学校(含中专、职校、技校)主要是培养从事生产、服务、管理等第一线工作的中等专业技术人才。

5、定好自己的位、排好学校的序

其实中考志愿相对于高考比较容易填报,考生只要正确判断自己的学习状况,理清自己想要填报志愿学校的顺序即可。简单地说就是要“定好自己的位、排好学校的序”。在此提醒考生和家长要注意查看《招生简章》、《招生报考指南》、《中考特刊》等相关材料,并认真听取毕业学校召开的报考辅导会,从正规渠道了解报考信息。

6、排好志愿顺序增加录取机会

由于中招录取的原则是从高分到低分,按照考生的志愿顺序进行录取。因此,第一志愿可报与自己平时的水平相对或稍高一点的学校,下一个志愿要比平时水平报得稍低一点形成一个由高到低的“梯度”。这样,考生在考试中一旦超常发挥或出现失常时,不至于因未报自认为不可能去的学校而遗憾。考生应当把自己喜欢的学校放在前面,精心排好志愿顺序,做到每一批每一个志愿都有用,以增加录取机会。

中考志愿填报规则

1、如果不把本校或某校填在第一志愿,是否影响录取?

不影响。中招录取的原则是:德、智、体全面衡量,从高分到低分,按考生填报的志愿顺序择优录取。误导或强迫考生必须把本校或某校填报在第一志愿的做法是没有依据的,也是侵害考生权益的。(必须填报为第一志愿的学校和专业除外。)

2、考生志愿信息上交后能否再更改?

不能更改。这是因为考生填报志愿是在统一规定的时间内、在不知道所报学校的报考人数、不知道自己考试分数的情况下进行的,而且每个考生都希望争取到更多的录取机会,实现被最理想的学校录取的愿望。如果允许个别考生在得知学校报考人数、考试成绩等招生考试信息后更改志愿信息,则将破坏招生录取工作的公平、公正原则。为了维护广大考生的利益,招生部门规定,考生志愿信息一旦经确认被采集后,任何人不得以任何理由更改考生志愿信息。

中考填写志愿者的误区

1、按去年的分数线推算今年的。

每年的考试问题难易度不同,各分数段的人数不同,用去年的分数线简单地减少各学校的分数线,考试时会出现很大的录取不确定性。

2.根据所谓的中学排名参加考试。

业内专家认为,学校之间的排名完全不存在。在相似等级的学校之间,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优势。候选人应该准确分析自己,以及他们是否适合申请学校的优势。

TAG标签:#中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