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当前位置:科普经验站>综合知识>东乡族是回民吗

东乡族是回民吗

科普经验站 人气:2.42W

东乡族是回民吗

东乡族是回民吗:答案是不是。

东乡族是回民吗:答案是不是。

东乡族是回民吗:答案是不是。

东乡族是回民吗? 东乡族不是回民,东乡族不属于回族。东乡族是中国甘肃省颇具特色的一个少数民族,信仰伊斯兰教,语言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没有本民族的文字,大多数东乡族都兼通汉语。 东乡族因居住在河州东乡地区而得名。东乡族的历史、民俗十分悠久,融合发展了多方文化,该民族自称“撒尔塔”。是以撒尔塔人为主,融合当地回族、汉族、蒙古族等逐渐形成的。

1、东乡族是中国甘肃省的一个少数民族,民族语言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没有本民族的文字,大多数东乡族都兼通汉语,汉文为东乡族的通用文字,信仰伊斯兰教逊尼派。

2、东乡族主要聚居在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境内洮河以西、大夏河以东和黄河以南的山麓地带,其余分别聚居在和政县、临夏县和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在甘肃的兰州市、定西地区和甘南藏族自治州等地,还散居着一小部分东乡族。新中国成立后,部分东乡族从甘肃迁徙到新疆居住。

小编还为您整理了以下内容,可能对您也有帮助:

1、东乡族是中国甘肃省的一个少数民族,民族语言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没有本民族的文字,大多数东乡族都兼通汉语,汉文为东乡族的通用文字,信仰伊斯兰教逊尼派。

2、东乡族主要聚居在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境内洮河以西、大夏河以东和黄河以南的山麓地带,其余分别聚居在和政县、临夏县和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在甘肃的兰州市、定西地区和甘南藏族自治州等地,还散居着一小部分东乡族。新中国成立后,部分东乡族从甘肃迁徙到新疆居住。

东乡族是回民吗

不是。

东乡族不是,东乡族不属于回族。东乡族是中国甘肃省颇具特色的一个少数民族,信仰教逊尼派,语言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没有本民族的文字,大多数东乡族都兼通汉语。东乡族因居住在河州东乡地区而得名。东乡族的历史、民俗十分悠久,融合发展了多方文化,该民族自称“撒尔塔”。是以撒尔塔人为主,融合当地回族、汉族、蒙古族等逐渐形成的。撒尔塔原始意思为“商贾”,指定居于中亚一带信仰教的各种人,主要有突厥人、波斯人,统称为色目人。

东乡族和回族的区别是什么?

东乡族和回族的区别:

东乡族是中国甘肃地区颇具特色的一个少数民族,其历史、民俗十分悠久,融合发展了多方文化。

东乡族是14世纪后半叶由聚居在东乡的许多不同民族成分融合而成的,因居住在河州(甘肃临夏地区)东乡地区而得名。

东乡族:

东乡族自称“撒尔塔”(Sarta),是以撒尔塔人为主,融合当地回族、汉族及少量的蒙古族等逐渐融合而成。

东乡族人口515000人,主要聚居在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的东乡族自治县,少数散居在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甘肃省的洮河以西。

在我国的西北有这样一个特有的民族——东乡族,他们只有属于自己的语言,而没有文字,大多数的东乡族都兼通汉语,他们还有一种称谓“撒尔塔”人。信仰教。

东乡族和回族有啥区别?

蒙古族与藏族的区别主要在名称来源、人口分布、历史源流三个方面。

一、名称来源

1、东乡族

东乡族因居住在河州(今临夏)的东乡而得名。新中国成立前并不被承认是单一的少数民族,往往称之为“东乡回”或“蒙古回回”。

这是因为,东乡族在生活习俗和宗教信仰方面,与西北的回族十分相似,历史文献上也常把它归诸于“回回”民族之内。由于东乡族在语言方面基本上同蒙古语相似,也有被称为“东乡土人”或“东乡蒙古人”的

2、回族

回族是回族的简称,“回回”最初为他称,后来才演变为自称。“回回”一词,最早见于北宋沈括的《梦溪笔谈》,指唐代以来安西(今新疆南部及葱岭以西部分地区)一带的“回纥”人(“回鹘”人)。“回回”可能是“回纥”、“回鹘”的音转或俗写。

南宋时,“回回”,除包括唐代的“回纥”、“回鹘”外,还包括葱岭以西的一些民族。这都和现在所说的“回族”不同。十三世纪初叶,蒙古军队西征期间,一批信仰教的中亚各族人以及波斯人、阿拉伯人,不断地被签发或自动迁徙到我国来。

他们主要以驻军屯牧的形式,以工匠、商人、学者、官吏、掌教等不同身份,散布在我国各地。他们被称作“回回人”,是当时“色目人”的主要部分,后来他们也就以“回回”自称了。

二、分布

1、东乡族

东乡族主要聚居在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境内洮河以西、大夏河以东和黄河以南的山麓地带,其余分别聚居在和政县、临夏县和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在甘肃的兰州市、定西地区和甘南藏族自治州等地,还散居着一小部分东乡族。新中国成立后,部分东乡族从甘肃迁徙到新疆居住。

2、回族

关于回族分布的特点,总体上看,主要表现为“大分散,小聚居”的格局。“大分散”主要表现为全国2000多个县(市)几乎都有回族分布。

这还体现在回族人口占所在省区市总人口的比例上,在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回族人口占所在省区市总人口10%以上的只有两个(宁夏和青海),占1%-5%的有6个,占1%以下的有23个省区市。

三、历史源流

1、东乡族

关于东乡族的历史来源,缺乏直接的、完整的文献记录,只有零星史料和片段传说,就连东乡族世世代代居住的河州州志上,也没有单独记载,说法很不一致。主要有源于回回色目人、蒙古人和多民族融合说。

回回色目人说。这种说法主要来自于东乡族的传说。据说,东乡族的祖先是中亚西亚的撒尔塔人,他们随成吉思汗西征的蒙古军队回返时来到今东乡地区定居下来,并融合了当地的汉、蒙古等民族,逐渐形成了东乡族。所以,东乡族自称“撒尔塔”。

2、回族

回族的族源可以追溯到唐代。根据现有史料,唐高宗永徽二年(651年),阿拉伯和波斯的穆斯林商人陆续由海路来华,在广州、泉州、杭州、扬州及长安等城市定居。他们建筑了中国最早的一批礼拜寺,不少人娶妻生子,繁衍生息,世代定居,并建立公共墓地。他们被称为蕃客或土生蕃客,被视为回族的先民。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东乡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回族

东乡族和回族的区别是什么

一、分布地区不一样

1、回族分布总体上看,主要表现为“大分散,小聚居”的格局。宁夏回族自治区是其主要聚居区,全区拥有回族人口186.25万,占全国回族总人口的18.9%。另外,回族人口在20万以上的地区还有:北京、河北、内蒙古、辽宁、安徽、山东、河南、云南、甘肃和新疆等。

2、东乡族主要聚居在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境内洮河以西、大夏河以东和黄河以南的山麓地带,其余分别聚居在和政县、临夏县和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在甘肃的兰州市、定西地区和甘南藏族自治州等地,还散居着一小部分东乡族。

二、语言不一样

1、回族以汉语作为本民族的共同语言,并保留了一些阿拉伯语和波斯语的词汇后来还出现了经堂语和小儿锦。

2、东乡族民族语言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没有本民族的文字,大多数东乡族都兼通汉语,汉文为东乡族的通用文字,信仰教逊尼派。

三、服饰不一样

1、回族妇女一般都头戴白圆撮口帽,戴盖头(也叫搭盖头)。无论在泉州、广州、海南等沿海地区,还是在内地,一般都是绿、青、白三种颜色,有少女、媳妇、老人之分。一般少女戴绿色的,已婚妇女戴黑色的,有了孙子的或上了年纪的老年妇女戴白色的。

绿盖头清俊娇丽;白盖头干净持重;黑色盖头素雅端正。大都选用丝、绸、乔其纱、的确良等高中档细料制作。老年人的盖头较长,要披到背心处;少女和媳妇的盖头比较短,前面遮住前颈即可。

2、东乡族古时的妇女爱穿一种有领圈、大襟和宽袖的绣花衣服,袖子宽大,袖口上镶一道花边。下穿套裤,裤管镶两道绣花边,裤管的后面开小叉,用飘带束住脚管。逢喜庆大事,穿绣花裙子,他们把这种绣花裙子叫“过美”。

足登后跟高寸许的绣花鞋,当时不戴盖头,只戴包头巾,发髻上插饰物,胸前一般都佩带银饰。当时妇女的上衣还流行用各色布缝成数段的假袖,并在假袖各段绣有花边。后来,妇女的服饰逐渐变化。女的一般都戴盖头,分绿、黑、白3种颜色。

少女和新媳妇戴绿绸和绿缎子盖头,结婚一两年后的妇女和中年妇女戴黑盖头,老年妇女戴白盖头。衣着都是藏青色或黑蓝色布衣,青年妇女穿红的或绿的,上衣宽大,齐膝盖,大襟在后边,并外加一件齐膝的坎肩,长裤一直拖到脚面。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东乡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回族

东乡族和回族有关系吗?东乡族是个古老的少数民族吗?

东乡族因居住在河州(今甘肃临夏地区)东乡地区而得名。该民族自称“撒尔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曾被称为“东乡回回”、“东乡蒙古”、“东乡土人”等。主要分布在临夏回族自治州东乡族自治县境内,少数散居在甘肃兰州市和广河、和政、临夏等县及新疆伊犁地区。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东乡族人口数为513805。主要从事农业,善种瓜果。使用东乡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大部分人会说汉语。没有本民族文字,通用汉文。

东乡族是14世纪后半叶由聚居在东乡的许多不同民族成分融合而成的。构成其族源的主要成分,是信仰教的色目人和蒙古人。从13世纪以来,河州一带就是包括色目人和蒙古人在内的蒙古军驻守、屯田之地。13世纪末,镇抚陕西、甘肃、宁夏等地的元朝安西王阿难答皈依教,其属下蒙古部相从。信仰教的色目人也相聚在西北地区。14世纪初,元成宗死,安西王阿难答与皇后伯要贞氏等策谋政变,事泄被杀,但其属下势力仍很强大。其子曾联合教群众反叛,为元朝,阿难答属下纷纷逃避。当时交通不便、偏僻闭塞的东乡,就成为阿难答属下信仰教的色目人、蒙古人退避的地区之一。他们在这里与当地汉族、藏族等长期共同生活,互相婚嫁,逐渐融合成为东乡族。

对东乡族的族源,还有一些不同的说法。主要有二:一说成吉思汗于1226年征西夏时,兵临河州、临洮一带,将部分蒙古军留驻此地,这些人以后进入东乡,形成东乡族;一说成吉思汗西征时,从中亚、波斯掳来大批工匠,其中一部分被安置于东乡,以后形成为东乡族。还有一说认为东乡族源于吐谷浑。但关于东乡族源和形成问题,大部分学者持上一种看法。

保安族 东乡族 和回族有区别吗 为什么要讲他们划分不同的民族

1、语言文字的区别

保安族民族语言为保安语,民族语言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

东乡族民族语言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没有本民族的文字,大多数东乡族都兼通汉语,汉文为东乡族的通用文字,信仰教逊尼派。

当代回族通用汉语,不同地区持不同方言。

2、饮食方面

回族禁食猪、马、驴、骡、狗和一切自死的动物、动物血,禁食一切形象丑恶的飞禽走兽,无论牛、羊、骆驼及鸡禽,均需经阿訇或做礼拜的人念安拉之名然后屠宰,否则不能食用。日常生活中,回族不抽烟、不饮酒,但特别喜欢饮茶和用茶待客。

东乡族主要以小麦、豆子、青稞等面食和洋芋为主食,以牛、羊、鸡、鸭、鱼等为副食,但肉食需经阿訇或品行端正的长辈宰杀,放血后才能吃,忌吃猪、狗、马、驴、骡和凶猛禽兽的肉,不能反手倒水,吃饼子、馒头都要掰开或掰碎后吃,不能吃整的。

保安族的肉食品以牛羊肉为主,忌食猪、马、驴、骡等和其它凶猛禽兽的肉,忌食一切自死动物的肉和血,而且须经阿訇或教的长辈屠宰,喜欢炖食,如手抓羊肉、碗菜等,以全羊席最为知名。

3、服饰衣着方面

回族妇女一般都头戴白圆撮口帽,戴盖头(也叫搭盖头)。无论在泉州、广州、海南等沿海地区,还是在内地,一般都是绿、青、白三种颜色,有少女、媳妇、老人之分。一般少女戴绿色的,已婚妇女戴黑色的,有了孙子的或上了年纪的老年妇女戴白色的。

东乡族古时的妇女爱穿一种有领圈、大襟和宽袖的绣花衣服,袖子宽大,袖口上镶一道花边。下穿套裤,裤管镶两道绣花边,裤管的后面开小叉,用飘带束住脚管,逢喜庆大事,穿绣花裙子,他们把这种绣花裙子叫“过美”,足登后跟高寸许的绣花鞋,当时不戴盖头,只戴包头巾,发髻上插饰物,胸前一般都佩带银饰。

保安族起先与蒙古族相邻而居,服饰与蒙古族相似,在青海同仁居住的后期(元朝后期),受藏、土族的影响,服饰有所变化:男女在春、夏、秋三季穿长衫、戴礼帽,有的男子还穿高领的白色短褂,外套黑色的坎肩。女子脚穿绣花鞋,服饰色彩比较鲜艳。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保安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东乡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回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少数民族

为什么把中国的撒拉族和东乡族要从回族中划分

按语言划分的。撒拉族讲撒拉语,属于突厥语族;回族讲汉语;东乡族讲东乡语,类似于蒙古语与突厥波斯语的融合语言。从族源上看,东乡族与回族族源没有区别,只不过东乡人选择了当时元朝统治阶级的蒙古语,回族选择了汉语。撒拉族是西突厥萨拉尔后裔追答东乡、撒拉、保安、回族统称为。顺便说一句,现在东乡族会讲东乡话的人越来越少了

东乡族和回族的不同

中国共有十个少数民族信仰教,中国历史上把教称为回教 天方教。

在以前,习惯上把新疆的维吾尔 哈萨克 等6个穆斯林少数民族称为“缠头回”;

在内地生活的 回族 撒拉 东乡 保安 4个穆斯林少数民族称为“老回回”。

至于后来把 撒拉族 东乡族 保安族,从回族中分出去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我个人认为,其中的一点是由于 民族语言的不同:回族的日常用语(尤其口语)通用汉语,而撒拉族 东乡族 保安族 这3族都具有各自的民族语言。

甘肃少数民族有哪些

甘肃省位于中国西北地区,地域辽阔,既有汉族人口,也有众多少数民族的聚居地。以下是甘肃省的主要少数民族。

一、回族

回族是甘肃省的第二大民族,主要分布在兰州市、白银市、定西市、天水市、平凉市等地。回族是中国的一个特殊民族,信仰教,保持着自己的语言、文化和传统习俗。

二、藏族

藏族是甘肃省的第三大民族,主要分布在甘南藏族自治州和临夏回族自治州等地。藏族是中国的56个民族之一,信仰藏传佛教,拥有独特的文化、语言和服饰等特征。

三、土族

土族是甘肃省的第四大民族,主要分布在张掖市、武威市、定西市、陇南市等地。土族是中国的一个古老民族,保留着自己独特的语言、文化和传统习俗。

四、蒙古族

蒙古族是甘肃省的第五大民族,主要分布在酒泉市、金昌市、嘉峪关市等地。蒙古族是中国的一个民族,保留着自己的语言、文化和传统习俗,信仰藏传佛教,也有一部分信仰萨满教。

五、东乡族

东乡族是甘肃省的第六大民族,主要分布在甘南藏族自治州。东乡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拥有自己独特的语言、文化和传统习俗,信仰藏传佛教和土教。

六、苗族

苗族是甘肃省的第七大民族,主要分布在甘南藏族自治州等地。苗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拥有自己独特的语言、文化和传统习俗,信仰土教和一些本土宗教。

七、其他少数民族

此外,甘肃省还有撒拉族、裕固族、保安族、京族、塔吉克族、布朗族、阿昌族、纳西族、羌族、彝族等多个少数民族聚居区,这些少数民族共同构成了甘肃省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

56个民族分别是哪56个民族?

1、壮族:壮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壮族的先民是属古代百越族群,与西瓯、骆越有血缘递承关系,是岭南的土著民族。

2、藏族:藏族是汉语的称谓。在藏语中称为博、生活在这里的藏族自称“博巴”。素有“世界屋脊”之称的,美丽神奇,是藏族的主要聚居地。

3、裕固族:裕固族起源于唐代游牧在鄂尔浑河流域的回鹘。明初陆续迁至祁连山一带,逐渐形成了裕固族。裕固族的节日习俗反映着本民族物质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4、彝族:彝族分布于云南、四川、贵州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彝族自称繁多,因地而异,有诺苏密撒、“罗罗”、“撒尼”、“阿细”等。 

5、瑶族:瑶族是中国南方一个比较典型的山地民族。瑶族人自称“勉”、“金门”。

6、锡伯族:锡伯族世居呼伦贝尔大草原和嫩江流域。18世纪中叶西迁至新疆察布查尔等地,现多数居住在新疆、东北,内蒙东部以及黑龙江省的嫩江流域有散居。

7、乌孜别克族:乌孜别克族有自己的语言,信仰教。乌孜别克族主要节日有圣纪节、“肉孜节”、“古尔邦节”等。 

8、维吾尔族:维吾尔族主要聚居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天山以南一带,族源可追溯到公元前3世纪游牧过生活的“丁零人”。 

9、佤族:佤族分布在云南省西部和西南部、澜沧江以西和怒江以东的怒山山脉南段。原称卡佤族,1963年4月经批准改为现称。

10、土家族:土家族自称“毕兹卡”(意为本地人),有自己的语言。大多数人通汉语,只有为数不多的几个聚居区还保留着土家语。 

11、土族土族主要聚居在青海省互助、民和、大通等县、其余散居在乐部、门源和甘肃天祝等地。土族自称“蒙古勒”或“蒙古尔孔”(意为蒙古人),旧称“青海土人”,藏族称之为“霍尔”。

12、塔塔尔族:“塔塔尔”一词原意为“茅舍”。塔塔尔语属阿尔泰语系,现一般通用维吾尔文或哈萨克文,主要经营商业和手工业,信仰教。    

13、塔吉克族:从远古时代起,他们就生息繁衍在中国这块土地上。现百分之六十的塔吉克族人聚居在新疆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其余分布在沙东、泽普、叶城和皮山等县。   

14、水族水族自称“海水”,意为水人。早在秦汉以前,岭南地区以及东南沿海一带就居住着许多部落,据考水族是从其中一个叫做“骆越”的部落发展起来的。

15、畲族:畲族自称“山哈”,意为住在山里的客户,传说畲族的祖籍是广东潮州。主要分布在福建福安、浙江景宁、广东汕尾深汕区、江西、安徽等省,多数与汉族杂居。

16、撒拉族撒拉族男儿,多以上山伐木、下河板筏为生。此外、养蜂是撒拉人最喜爱的副业生产,园艺也是他们的特长。撒拉族主要节日有开斋节、古尔邦节等。最大的传统节日为古尔邦节。   

17、羌族:羌族现主要聚居在四川西部茂汶,羌族自称“尔玛”,意为“本地人”。三千年前,殷代甲骨文中就有关于羌人的记载,他们主要活动在中国的西北部和中原地区。

18、普米族:主要居住在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丽江地区的丽江纳西族自治县、永胜县和宁蒗彝族自治县。普米族过去崇拜多神,敬奉祖先,节日大都与祭祀活动密切相关。

19、怒族:与傈僳族、独龙族、藏族、白族、汉族、纳西族等民族交错杂居。怒族传统节日有过年、鲜花节和祭谷神、祭山林节,其中以过年的节日气氛最浓,既隆重又古朴。    

20、纳西族:纳西族原游牧在青海省黄河、湟水谷地的古羌人,辗转南迁至川西南、滇西北一带,并分化成不同的民族,其中就包括纳西族。

21、仫佬族:仫佬族,在他们本民族的语言中,“仫佬”一词就是“母亲”的意思。主要聚居于广西罗城等县,仫佬族有自己的语言,但无文字,多数人通汉语和壮语,使用汉文。

22、苗族:苗族的先祖可追溯到原始社会时代活跃于中原地区的蚩尤部落。苗族过去信仰万物有灵,崇拜自然,祀奉祖先。

23、蒙古族:蒙古族是一个历史悠久而又富有传奇色彩的民族,过着“逐水草而迁徙”的游牧生活。中国的大部分草原都留下了蒙古族牧民的足迹,因而被誉为“草原骄子”。

24.、门巴族:门巴族主要聚居在墨脱、林芝、错那等县。“门巴”意为居住在门隅的人。门巴族沿用藏历,节日也与藏族相同。节日期间要杀牛宰羊,置办丰盛的酒菜,宴请宾客。     

25、毛南族:毛南族是岭西的土著民族。唐以前的傣、宋元明的伶是他们的祖先。史籍记载称毛南族为“茅滩”、“毛难”,1986年8月经批准,改名为今称。 

26、满族:在中国55个少数民族中仅次于壮族、回族居第三位。前身为女真族,汉-晋时期称“挹娄”,清朝以后,“女真”称为“满洲”,1911年辛亥后,满洲族改称满族。   

27、珞巴族:珞巴族主要分布在东南部,解放前仍存在家庭奴隶制。1965年8月正式确认为单一民族。居住在墨脱、米林一带的珞巴族沿用藏历,所有的节日和祭祀活动与藏族无多大区别。 

28、僳僳族:傈僳族在唐代称为“栗粟”,傈僳族最早生活在四川、云南交界的金沙江流域一带,后因战争等原因,逐步迁到滇西怒江地区定居下来。1985年6月11日,建立云南维西傈僳族自治县。

29、黎族:黎族聚居在海南岛通什镇等地,据考证,黎族是由古代“百越”族的一支发展而来。早在四五千年前,黎族的先民们就在海南岛繁衍生息,成为该岛最早的居民。黎族自称“孝”、“歧”、“美孚”等。

30、拉祜族:拉祜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南部的澜沧、孟连、双江、勐海、西盟等县。“拉祜”一词是这个民族语言中的一个词汇,“拉”为虎,“祜”为将肉烤香的意思。

31、柯尔克孜族:柯尔克孜族多数居住在新疆南部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柯尔克孜族一年之中最大的节日是诺若孜节,按柯尔克孜族的历法,新月每出现一次为一个月,十二个月为一年。每年第一个月出现时即过诺若孜节,类似于汉族的春节。   

32、景颇族:。1953年7月24日建立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县,1956年改为自治州。目瑙纵歌(目脑纵歌)是景颇族人民驱恶扬善,预祝吉祥幸福的传统节日,一般在农历正月十五之后举行,为期2至3天。  

33、京族:历史上自称为“京”、“越”或安南,1958年,根据本民族意愿,经批准正式定名为京族、京族主要信仰道教,少数人信仰天主教传统节日有春节、清明节、端午节、节及唱哈节 

34、基诺族基诺族聚居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县基诺乡及其附近地区基诺族自称基诺,汉文译称“攸乐”。1979年被正式确定为中国的第55个少数民族。基诺族过去信仰万物有灵原始宗教,但对祖先的崇拜居主要地位。

35、回族:十三世纪,大批穆斯林从中亚迁入中国,并同当地的汉族、维吾尔族、蒙古族等融合,在长期历史过程中通过通婚等多种因素,逐渐形成了回族。     

36、赫哲族:赫哲族的先民自古在黑龙江、松花江和乌苏里江流域繁衍生息。新中国成立后,统一族名为赫哲,意为居住在“东方”及江“下游”的人们。河灯节是赫哲族的民间传统节日,世世代代靠捕鱼为生的赫哲人。    

37、哈萨克族:哈萨克族源远流长。西汉时,天山北部的乌孙即是哈萨克族的先民。这些东迁的牧民得名“哈萨克”,意即“避难者”或“脱离者"。

38、哈尼族:据史载,哈尼族与彝族、拉祜族等同源于古代的羌族,现主要分布在云南西南。 

39、仡佬族:仡佬族主要分布在贵州省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和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其余居住在贵阳市、六盘水市、遵义市和铜仁、毕节、安顺、黔西南等4个地区,少数散居于云南和广西。

40、高山族:高山族是台湾省境内少数民族的统称,包括十多个族群。“高山族”这个名称是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对台湾省民族的总称。

41、鄂温克族:鄂温克族有自己的语言,属阿尔泰语系通古斯-满语族通古斯语支,分海拉尔、陈巴尔虎、敖鲁古雅三种方言。没有文字,牧区一般用蒙文,农区和林区通用汉文。

42、俄罗斯族:俄罗斯族是从18世纪后逐渐从沙皇南迁到中国新疆等地的少数民族。

43、鄂伦春族清朝以前,人们一般把鄂伦春族称为“索伦部”打牲部”或“使鹿部”。 

44、独龙族   

45、东乡族:东乡族是十四世纪后半叶由聚居在东乡的许多不同民族成份融合而成的,其中主要为信仰教的回族人和蒙古人。聚居在甘肃省境内,其中半数以上居住在甘肃东乡族自治县。

46、侗族:侗族来源于秦汉时期的“骆越”。魏晋以后,这些部落被泛称为“僚”,侗即“僚”的一部分。现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等地。信仰多神,崇拜自然物。

47、德昂族:德昂族是西南边疆现有居民中最古老的民族之一,远在公元前二世纪就居住在怒江西岸。德昂族民间传统节日主要有泼水节、关门节、开门节、烧白柴等,大都与佛教活动有关。    

48、傣族:傣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远在公元1世纪,汉文史籍已有关于傣族的记载。1949年后,按照傣族人民的意愿,定名为“傣族”。 

49、达斡尔族:“达斡尔”意即“开拓者”族源契丹。十七世纪中叶,这个民族为维护祖国统一,打响了武装抗击沙俄入侵的第一。达斡尔族称春节为“阿涅”,也把春节当做一年之中最盛大的节日。

50、朝鲜族:朝鲜族主要分布在吉林、黑龙江和辽宁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是主要聚居区。 

51、布依族:布依族是中国西南部一个较大的少数民族。布依族内部自称高度统一,因为是百越人后裔,所以布依族绝大部分都以“布依(布越)”自称。

52、布朗族: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意愿,统称为布朗族。布朗族过去崇拜多神,普遍信仰小乘佛教,许多传统节日大都与宗教活动有关。 

53、保安族:保安族主要分布在中国西北甘肃省一带。保安族通用汉文,多信仰教。著名的保安腰刀的生产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尤为藏族人民所喜爱。

54、白族     

55、阿昌族:会街,是阿昌族人民的传统集会多在每年农历九月中旬举行。阿昌族信仰小乘佛教,会街原属宗教集会。主要宗教节日有进洼(关门)、出洼(开门)、烧白柴、泼水节等。除宗教节日外,还有许多本民族特有的传统节日。如:火把节、窝罗节、浇花节和春节。    

56、汉族:汉族旧称汉人是因中国的汉王朝而得名,汉朝以前称“华夏”或“诸夏”。汉族还是一个历史从未中断过的、历史悠久的民族,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

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其中汉族人口比重最大,约占全国人口总数的91.51%左右。其它55个民族总人口偏少,约占全国总人口的8.49%左右,故称其为少数民族。55个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是壮族,人口超过1600万(2000年) ;

最少的是珞巴族,人口不足3000人(2000年且未包括中印争议的藏南地区60万珞巴族人 )。

扩展资料

民族分布的特点:

(1)大杂居、小聚居、相互交错居住。

(2)汉族地区有少数民族聚居,少数民族地区有汉族居住。这种分布格局是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民族间相互交往、流动而形成的。中国少数民族人口虽少,但分布很广。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有少数民族居住,绝大部分县级单位都有两个以上的民族居住。

中国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内蒙古、新疆、宁夏、广西、、云南、贵州、青海、四川、甘肃、黑龙江、辽宁、吉林、湖南、湖北、海南、台湾等省、自治区。中国民族成分最多的是云南省,有25个民族。

百越文自秦朝书同文后已失传;古壮字为汉字边旁组合成的方块古壮字,现代壮文为拉丁壮字。壮族传统服饰为壮服。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56个民族

TAG标签:#东乡族 #回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