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当前位置:科普经验站>综合知识>行书的常怎么写

行书的常怎么写

科普经验站 人气:1.08W
1. 常这个字的行书怎么写

“常”,读音:[chang],第二声;部首:巾;具有以下几个含义:

行书的常怎么写

1. 长久不变:常年

2. 姓氏:常

3. 不止一次:经常

4. 普通的:平常、常人

造句:

5. 长久不变:我常年住在这个城市。

6. 姓氏:这位先生叫常三丰。

7. 不止一次:我经常来这家餐厅吃饭。

8. 普通的:这只是一次很平常的聚餐

“行书”的“行”是行走的意思,但不是快走也不是慢走,而是已正好的速度行走,它是在隶书的根源上发展的,所以和隶书有点相似,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比楷书写的更快,比草书容易辨认。

行书的书法家中,属王羲之最出名,可谓是行书的顶尖代表人物,他创立了南派行书艺术,对行书的影响颇为深远,代表作有《兰亭集序》等。

参考资料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新华字典.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

2. “常”字的行书写法

1. 常读音:[cháng];

2. 部 首: 巾;

3. 笔 画 :11;

4. 五 笔 :IPKH;

5. 释义:〈名〉形声。从巾,尚声。本义:旗;

〈量〉古代长度单位。一丈六尺为常;

〈形〉恒久;长久不变;

一般;普通;正常;

〈副〉经常,常常。

6. 通假字:“尝”。曾经。

7. 古文引用:载是常服。——《诗·小雅·六月》;

争寻常以故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墨子·尚贤》;

尽其民。——《左传·成公十二年》;

8. 相关组词:平常、非常、时常、正常、往常;

9. 造句:我时常在脑海里构思给您的信。

10. 出处:《新华字典》

3. 常字的行书怎么写,要图片

常字的行书写法如下图:拼音:cháng 部首:巾笔画:11五笔:IPKH释义:1.一般;普通;平常:~人。

~识。~态。

2.不变的;固定的:~数。冬夏~青。

3.时常;常常:~来~往。我们~见面。

4.指伦常:三纲五~。5.姓。

扩展资料出处:日月以为常。——《国语·越语》白话译文:日月变幻交替,是常象而已。

汉字演变:相关组词:1.常常[cháng cháng] (事情的发生)不止一次,而且时间相隔不久:他工作积极,~受到表扬。2.经常[jīng cháng] 属性词。

平常;日常:~费用。积肥是农业生产中的~工作。

3.往常[wǎng cháng] 过去的一般的日子:今天因为有事,所以比~回来得晚。4.常识[cháng shí] 一般的、普通的知识(对于专门知识而言)。

5.正常[zhèng cháng] 符合一般规律或情况:精神~。生活~。

~进行。6.超常[chāo cháng] 超过寻常;超出一般:~儿童(智商特别高的儿童)。

竞技水平~发挥。7.无常[wú cháng] 时常变化;变化不定:反复~。

这里气候变化~。8.随常[suí cháng] 平常;普通:出门时就带了两件~的衣服。

4. 行书的要点是什么

行书兼具楷书、草书的特点,但又绝非写好楷书便一定能写出一手漂亮 的行书字来,行书作为一种独立的书体,其发展过程中具有它自身的特点。

要学好行书,还要经过一段专门的临摹训练,以掌握它的笔法和结字的规律。 我们分两个方面介绍行书的技法特点: 笔法方面: 顺势入笔:行书笔法中不再如楷书那样,要求逆入回出,藏头护尾。

而 是落笔便顺锋而入,行笔中锋行走,收笔多是顺势带出,或牵连下笔,或钩 挑出锋。不再回锋作顿。

这样笔画多为露锋。笔势明显地流畅起来。

也使行书中更多地形成了曲 笔,笔画不可过于平直,增加了点画的动感,使之不至僵滞。笔法上的这些 变化,就自然使书写的速度加快了许多。

点画呼应:由于行书收笔不再回锋作顿,而多是将笔锋提出,所以形成 了点画的附钩和挑趯,即上笔终了时顺势带下,而下笔自然承上,使点画之 间虽断似连,笔断意连,产生了明显的顾盼呼应关系。 显然这些顾盼揖让和呼应使字型增加了生动活泼的意趣。

牵丝引带:点画间的勾挑使之顾盼呼应,有时将这种呼应通过笔锋提写 出游丝,连接起来形成两笔或几笔,连续写出,一气呵成,使字显得连贯、潇洒。 一般情况是凡字的固有笔画则重些,而两画之间的连接相应轻些,但不 可截然跳动,否则呆板无神。

牵丝形成连的效果是行书的主要特征之一,但 却要运用得当。一味的牵连缠绕,当断不断,反而弄巧成拙,形成浮滑薄弱 之病,是行书书写中的大忌。

一位书法家讲过“连与断效果不同,连易断难, 故当知断”。因此将牵丝引带与点画呼应分开来讲以区别它们的不同功用, 这是行书的又一重要特征。

简括省略:前面谈到连能把两笔或几笔连成一笔写下来,这其实已起到 了简化的作用,加快了书写的速度,但其原有笔画并未减少,只是笔画之间 有牵丝相连,不单独存在而已。在行书中还有更省简的情况,那就是索性合 并了原来的点画,形成行书中独有的写法。

收放变化:比较楷、隶、篆等规整严谨的字体,行书有一个与草书共同 的特点。即它可根据章法的需要和某字的特征,随时调整它的字形和笔画形 态.既可收敛些又可放纵些,可以任意屈伸、收放,即可使之长,如亦可 使之方. 离方遁圆:楷书方多圆少,折笔处多为方,即如赵孟頫的圆转为主的书 写也时露方意,这无疑是需要也使字增加了一定的力度。

而行书则随笔顺势 转折,变化无穷,方圆兼用,灵活生动。注意方圆的变化,使之自然融汇,使书写的效果既有方笔的雄劲 力度,又富圆笔的通畅灵动。

若一味方折,则显板滞、生硬,纯用圆转则又 俗滑、疲软。总之临习中要多观察,创作中要多思索。

重按轻提:楷书中的一些笔法,如顿笔回锋挫逆等,在行书的运笔中已 经不再应用或很少应用了,更多运用的是顺势提、按的运用。凡轻细之处需 收笔轻提起,速度稍快。

而粗重处则需将笔重按下,速度稍缓,当然,笔画 轻重粗细的交替要有合理的起浮过程,不可大起大落,忽轻骤重,应使其自 然。提按处在行书中几乎随处可见,一字之内的提按变化,一画之内也当有轻重之别, 至于一篇之内的根据章法的需要而出现的轻重布局,也是行书作品中屡 见不鲜的。

历代书家对此各有体会,我们仔细品味后面作品即可领会提按在 行书书写中的妙用。 运腕得宜:“书法之妙,全在用笔。”

今天看来,有人以为前人这个论 断未免偏颇。其他如章法、墨法之类固然也很重要。

但书法是线条的造型艺 术,提高线的表现力往往是书法家毕生追求探索的。章法、墨法之类也离不 开线条去完成表现,而线条的表现力全在于笔的运用,因此,前人的说法可 谓一语中的,不容忽视。

谈到用笔,不能不提到运腕,二者是不可分。这一点初学书法的人往往 容易忽略或不甚明确。

前面提到笔的运动可以组合出秀美、雄强、古朴、稚拙等不同风格的作 品,那么用笔的关键是什么呢?当然,是大脑,但大脑的设想是靠指、腕、臂的合理配合来完成的,指过于细弱,精巧处或许尚可,总体上却力不从心。 谁也不能运指写出盈尺大字来。

臂又过于粗大,写榜书或许差强人意,然要 精到完美却难尽如人意。那么只有腕居中承启,能兼领二者的功能。

尤其是 行书的灵动精妙处,有时全凭腕的运动来完成。 运腕是指在书写过程中腕要有意识地指挥毛笔左右挥洒,疾徐提按,使 转变幻。

以使书写效果灵动流畅。举例来说:写百字时百笔落纸后腕须往左 倾推笔向右,至横的末端即刻腕须转向右摆,提笔带过再向怀内压至小竖折 处提锋向右上,使转带下向内提笔作点收,这一系列的运动都是腕的左右推 移转动,如果光靠臂来运动则显然难以准确地使笔恰到好处地写出轻重变幻 的线条,一些灵巧之处更难准确地表现出来,写半尺以内的字则显得费力不 讨好了。

当然如果写檗窠大字,则需臂的协助运动,而控制笔还靠腕来完成。 因此,运腕是行草至关紧要的练习课程。

当然,腕与臂、指的相互配合亦是 不容忽视的。 选帖与临摹方面: 有的朋友练字,喜欢随意挥洒,尽情抒发,这就创作而言是无可厚非的, 但练习字则不应如此。

因为书法的练习,应是将前人好的字借鉴过来,掌握 它,使之变成自己的技艺,克服自己的。

5. 长 用行书怎么写

长字的行书写法如下:

长,汉语汉字,念作cháng、zhǎng,常作为几何概念,又称长度,用来描述物体的横向延伸的程度或者时间的延伸。在围棋中也有长这个术语,表示双方棋子紧贴着向同一方向行棋,先前的一方,棋子始终高出对方一头。亦可念作zhǎng,表示生长,成长。

6. 行书的为字怎么写

行书的“为”字写法如下:

行书中,“行”是“行走”的意思,因此它不像草书那样潦草,也不像楷书那样端正。实质上它是楷书的草化或草书的楷化。楷法多于草法的叫“行楷”,草法多于楷法的叫“行草”。

为:[ wéi ] [ wèi ]

基本解释

为[wéi]

1. 做,行,做事 :~人。~时。~难。不~己甚(不做得太过分)。

2. 当做,认做 :以~。认~。习以~常。

3. 变成 :成~。

4. 是 :十两~一斤。

为[wèi]

1. 替,给 :~民请命。~虎作伥。~国捐躯。

2. 表目的 :~了。~何。

3. 对,向 :不足~外人道。

4. 帮助,卫护。

扩展资料:

《说文解字》解释“为”为“母猴” ,实际是根据已经讹变和最初字形很不一样的小篆妄自揣测而猜错的。

根据甲骨文和金文的字形,“为”字从手从象,是个明显的象形字,象人牵着象,表示人牵象、役使象劳动的意思。

7. “出”字行书的写法怎么写

以上为行书的写法

行书是在隶书的基础上发展起源的,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的。"行"是"行走"的意思,因此它不像草书那样潦草,也不像楷书那样端正。实质上它是楷书的草化或草书的楷化。楷法多于草法的叫"行楷",草法多于楷法的叫"行草"。

折叠用笔特点

黄东雷行书作品集

黄东雷行书作品集

行书是介于楷、草间的一种书体。写得比较放纵流动,近于草书的称行草;写得比较端正平稳,近于楷书的称行楷。

在书写过程中,笔毫的使转,在点画的各种形态上都表现得较为明显,这种笔毫的运动往往在点画之间,字与字之间留下了相互牵连,细若游丝的痕迹,这就是牵丝。

行书是楷书的快写,是楷书的流动。经过对几组楷书与行书个字的分析,发现楷书与行书书写时,点画的写法,用笔需遵循的准则,如中锋,铺毫,逆入平出,提按起主,藏锋等都是一致的,只是行书书写时比较舒展,流动。

行书的用笔有以下几个特点:

[1]点画以露锋入纸的写法居多;

[2]以欤侧代替平整;

[3]以简省的笔画代替繁复的点画;

[4]以勾、挑、牵丝来加强点画的呼应;

[5]以圆转代替方折;

出字在《新华字典》中的意思解释和说明

chū

(1)<;动词>;由内向外走,与“入”相对。《国殇》:“~不入兮往不反。”《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入则无法家拂士,~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又作<;动词使动用法>;使……出来。《中山狼传》:“先生举手~狼。”

(2)<;动词>;付出;支付。《礼·王制》:“量入以为~。”

(3)<; 动>;出发。《肴之战》:“吾见师~,而不见其入也。”《触龙说赵太后》:“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

(4)<;动词>;脱离,离开。《梅花岭记》:“其气浩然,常留天地之间,何必~世入世之面目。”《红楼梦》:“记得来了一个癞头和尚,说要化我去~家。”

(5)<;动词>;离京为官,外放,外迁。《张衡传》:“永和初,~为河间相。”《琵琶行》:“予~官二年,恬然自安。”

(6)<;动词>;发出,发布。《屈原列传》:“每一令~,平伐其功。”

(7)<;动词>;出产。《捕蛇者说》:“殚其地之~,竭其庐之入。”

(8)<;动词>;出现,发现。《教战守策》:“战者,必然之势也。…… 不~于西,则~于北。”《醉翁亭记》:“……水落而石~者,山间之四时也。”

(9)<;动词>;超出,超过。《师说》:“古之圣人,其~人也远矣。” 《冯婉贞》:“敌~不意,大惊扰。”

(10)<;名词>;花瓣。任昉《述异记》:“花杂五色,六~。”

(11)<; 名>;古代戏曲的一个大段落叫一出。

【出尘】1.超出尘俗。孔稚珪《北山移文》:“耿介拔俗之际,潇洒~之想。”2.佛教用语。脱离烦恼的尘俗。《四十二章经》二三:“故曰凡夫透得此门,~罗汉。”

【出贷】出钱。

【出合】1.皇子出就封国。《南齐书·江谧传》:“诸皇子~用文武主帅,皆以委谧。”2.指阁臣出任外职。《梁书·江蒨传》:“初,王泰~。”3.公文出嫁。元稹《七女封公文制》:“虽秾华可尚,~未期,而汤沐先施,分封有据。”后用为女子出嫁的通称。

【出官】京官外调。

【出降】1.公主下嫁。2.指宫女出嫁。

【出没】1.隐现。2.出入,不一致,不相符。

【出妻】遗弃妻子。《荀子·解蔽》:“孟子恶败而~,可谓能自强矣。”也指被遗弃的妻子。《仪礼·丧服》:“~之子为母期。”

【出首】1.自首。《晋书·华轶传》:“寻而轶败,(高)悝藏匿轶二子及妻,崎岖经年,既而遇赦,悝携之~。”2.检举;告发。王实甫《西厢记》三本二折:“我将这简贴儿去夫人行~去来。”

【出赘】旧时指男子到女家成婚,成为女家的一员。

8. 怎样写行书行书入门练习教程

有的同学练字,喜欢随意挥洒,尽情抒发,这就创作而言是无可厚非的,但在练习的时候则不应如此。

书法的练习,是将前人好的字形结构借鉴过来,使之变成自己的东西,克服结体上的不足,初学者之所以要认真临帖,是已经认识到字体书写有不足之处,需要改进,但练习时不讲究方法还是达不到目的的。常看到有的朋友抱一本帖写了很长时间,字的变化不大,究其原因,不外是临习的方法问题。

写字要临帖,这是常识。临就是对照字帖上的字体会它的运笔方法和结字规律,必要时还要用薄纸收一些字钩摹影拓下来熟记于心,运用于笔,从而改变自己的书写习惯。

对初学行书者来说,临习中对字形的外观、大小、聚散、攲正,笔画的提按、收放、长短、角度、方圆、呼应等都是要仔细观察、分析、体会的。较好的方法是先选出一些结构与笔画均有代表性的字,按照以上方面进行分析,有了印象之后即可动笔临习,临一遍后即对照原字进行比较,找出不合处再对照临习,这样反复几遍,逐渐与接近或相似了,即可移开,背临一遍。

学习行书首先要学习用笔,谈到用笔,又不能不提到运腕,二者密不可分。这一点初学书法的人往往容易忽略或不甚明确。

运腕是指在书写过程中腕要有意识地指挥毛笔左右挥洒,疾徐提按,使转变幻。以使书写效果灵动流畅。

写百字时百笔落纸后腕须往**推笔向右,至横的末端即刻腕须转向右摆,提笔带过再向怀内压至小竖折处提锋向右上,使转带下向内提笔作点收,这一系列的运动都是腕的左右推移转动,如果光靠臂来运动则显然难以准确地使笔恰到好处地写出轻重变幻的线条,一些灵巧之处更难准确地表现出来,写半尺以内的字则显得费力不讨好了。当然如果要写大字,则需臂的协助运动,而控制笔还靠腕来完成。

因此,运腕是行草至关紧要的练习课程。当然,腕与臂、指的相互配合亦是不容忽视的。

9. 写行书要点

行书兼具楷书、草书的特点,但又绝非写好楷书便一定能写出一手漂亮 的行书字来,行书作为一种独立的书体,其发展过程中具有它自身的特点。

要学好行书,还要经过一段专门的临摹训练,以掌握它的笔法和结字的规律。 我们分两个方面介绍行书的技法特点: 笔法方面: 顺势入笔:行书笔法中不再如楷书那样,要求逆入回出,藏头护尾。

而 是落笔便顺锋而入,行笔中锋行走,收笔多是顺势带出,或牵连下笔,或钩 挑出锋。不再回锋作顿。

这样笔画多为。笔势明显地流畅起来。

也使行书中更多地形成了曲 笔,笔画不可过于平直,增加了点画的动感,使之不至僵滞。笔法上的这些 变化,就自然使书写的速度加快了许多。

点画呼应:由于行书收笔不再回锋作顿,而多是将笔锋提出,所以形成 了点画的附钩和挑趯,即上笔终了时顺势带下,而下笔自然承上,使点画之 间虽断似连,笔断意连,产生了明显的顾盼呼应关系。 显然这些顾盼揖让和呼应使字型增加了生动活泼的意趣。

牵丝引带:点画间的勾挑使之顾盼呼应,有时将这种呼应通过笔锋提写 出游丝,连接起来形成两笔或几笔,连续写出,一气呵成,使字显得连贯、潇洒。 一般情况是凡字的固有笔画则重些,而两画之间的连接相应轻些,但不 可截然跳动,否则呆板无神。

牵丝形成连的效果是行书的主要特征之一,但 却要运用得当。一味的牵连缠绕,当断不断,反而弄巧成拙,形成浮滑薄弱 之病,是行书书写中的大忌。

一位书法家讲过“连与断效果不同,连易断难, 故当知断”。因此将牵丝引带与点画呼应分开来讲以区别它们的不同功用, 这是行书的又一重要特征。

简括省略:前面谈到连能把两笔或几笔连成一笔写下来,这其实已起到 了简化的作用,加快了书写的速度,但其原有笔画并未减少,只是笔画之间 有牵丝相连,不单独存在而已。在行书中还有更省简的情况,那就是索性合 并了原来的点画,形成行书中独有的写法。

收放变化:比较楷、隶、篆等规整严谨的字体,行书有一个与草书共同 的特点。即它可根据章法的需要和某字的特征,随时调整它的字形和笔画形 态.既可收敛些又可放纵些,可以任意屈伸、收放,即可使之长,如亦可 使之方. 离方遁圆:楷书方多圆少,折笔处多为方,即如的圆转为主的书 写也时露方意,这无疑是需要也使字增加了一定的力度。

而行书则随笔顺势 转折,变化无穷,方圆兼用,灵活生动。注意方圆的变化,使之自然融汇,使书写的效果既有方笔的雄劲 力度,又富圆笔的通畅灵动。

若一味方折,则显板滞、生硬,纯用圆转则又 俗滑、疲软。总之临习中要多观察,创作中要多思索。

重按轻提:楷书中的一些笔法,如顿笔回锋挫逆等,在行书的运笔中已 经不再应用或很少应用了,更多运用的是顺势提、按的运用。凡轻细之处需 收笔轻提起,速度稍快。

而粗重处则需将笔重按下,速度稍缓,当然,笔画 轻重粗细的交替要有合理的起浮过程,不可大起大落,忽轻骤重,应使其自 然。提按处在行书中几乎随处可见,一字之内的提按变化,一画之内也当有轻重之别, 至于一篇之内的根据章法的需要而出现的轻重布局,也是行书作品中屡 见不鲜的。

历代书家对此各有体会,我们仔细品味后面作品即可领会提按在 行书书写中的妙用。 运腕得宜:“书法之妙,全在用笔。”

今天看来,有人以为前人这个论 断未免偏颇。其他如章法、墨法之类固然也很重要。

但书法是线条的造型艺 术,提高线的表现力往往是书法家毕生追求探索的。章法、墨法之类也离不 开线条去完成表现,而线条的表现力全在于笔的运用,因此,前人的说法可 谓一语中的,不容忽视。

谈到用笔,不能不提到运腕,二者是不可分。这一点初学书法的人往往 容易忽略或不甚明确。

前面提到笔的运动可以组合出秀美、雄强、古朴、等不同风格的作 品,那么用笔的关键是什么呢?当然,是大脑,但大脑的设想是靠指、腕、臂的合理配合来完成的,指过于细弱,精巧处或许尚可,总体上却力不从心。 谁也不能写出盈尺大字来。

臂又过于粗大,写或许差强人意,然要 精到完美却难尽如人意。那么只有腕居中,能兼领二者的功能。

尤其是 行书的灵动精妙处,有时全凭腕的运动来完成。 运腕是指在书写过程中腕要有意识地指挥毛笔左右挥洒,疾徐提按,使 转变幻。

以使书写效果灵动流畅。举例来说:写百字时百笔落纸后腕须往左 倾推笔向右,至横的末端即刻腕须转向右摆,提笔带过再向怀内压至小竖折 处提锋向右上,使转带下向内提笔作点收,这一系列的运动都是腕的左右推 移转动,如果光靠臂来运动则显然难以准确地使笔恰到好处地写出轻重变幻 的线条,一些灵巧之处更难准确地表现出来,写半尺以内的字则显得费力不 讨好了。

当然如果写檗窠大字,则需臂的协助运动,而控制笔还靠腕来完成。 因此,运腕是行草至关紧要的练习课程。

当然,腕与臂、指的相互配合亦是 不容忽视的。 选帖与临摹方面: 有的朋友练字,喜欢随意挥洒,尽情抒发,这就创作而言是无可厚非的, 但练习字则不应如此。

因为书法的练习,应是将前人好的字借鉴过来,掌握 它,使之变成自己的技艺,克服自己的不足,也是钻研任何一门学问。

10. “的”字用行书怎么写

“的”字用行书如上图。

的dí,dì,de:

1. [ dí ] 真实,实在:~确。~当(dàng )。~情。~真。~证。

2. [ dì ] 箭靶的中心:中(zhòng )~。有~放矢。众矢之~。目~(要达到的目标、境地)。

3. [ de ] 1.用在词或词组后表明形容词性:美丽~。2.代替所指的人或物:唱歌~。3.表示所属的关系的词:他~衣服。4.助词,用在句末,表示肯定的语气,常与“是”相应:这句话是很对~。5.副词尾,同“地2”。

〈助〉

4. 用在定语后,表示词与词或短语之间的修饰关系。如:红色的气球;小小的进步

5. 用在定语后,表示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的领属关系。如:中国的水稻;农民生活的提高

6. 〈代〉pron.附着在词或短语之后,构成“的”字结构,代替所指的人或物。如:卖菜的;吃的

7. 助词。“的”字前后用相同的动词、形容词等,连用这样的结构,表示有这样的,有那样的。如:推的推,拉的拉

8. 用在谓语动词后面,强调这动作的施事者或时间、地点、方式等。如:谁买的书?;他是昨天进的城;我是在预售处订的票

9. 用在两个同类的词或词组之后,表示“等等、之类”的意思。如:破铜烂铁的,他捡来一大筐

10. 用在陈述句的末尾,表示肯定的语气。如:这件事儿我是知道的

11. 用在两个数量词中间

12. ∶表示相乘。如:这间房子是五米的三米,合十五平方米

13. 〈方〉∶表示相加。如:两个的三个,一共五个

14. 同“得”,后面带补语

那知进了园门,园子里已结坐的满满的了。——《老残游记》

15. 同“地”(de)。用在状语后,表示状语和中心词之间的修饰关系

16. 另见dí;dì

〈名〉

17. (形声。本作“旳”,从日,勺声。本义:鲜明、明亮的样子)

18. ∶箭靶的中心目标。如:众矢之的;有的放矢

19. ∶鲜明的样子

朱唇的其(语气词)若丹。——战国楚·宋玉《神女赋》

20. 另见de,dí

〈副〉

21. 确实;实在

不因霜叶辞林去,的当山翁未觉秋。——秦观《淮海集》

22. 又如:的对;的据(真凭实据);的觉(果然;的确);的是(的确是)

23. 必定;一定。如:的决(处决;处斩);的的(特意)

24. 另见de;dì

TAG标签:#行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