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当前位置:科普经验站>IT科技>戊戌变法是什么

戊戌变法是什么

科普经验站 人气:7.72K

戊戌变法,又称百日维新、维新变法、维新运动,是晚清时期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人士通过光绪帝进行倡导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戊戌变法从1898年6月11日开始实施。其主

戊戌变法是什么

1、请问什么是戊戌变法?

在100多年前,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面临着领土被帝国主义国家瓜分完毕的危险。那时候,不少爱国志士非常焦急,纷纷寻找救国之路。其中有个叫康有为的人,他读了一些翻译成中文的外国书,这才逐渐明白:原来和日本这两个国家,从前也不

戊戌变法,又称百日维新、维新变法、维新运动,是晚清时期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人士通过光绪帝进行倡导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1. 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 2. 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3. 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 4. 创办报刊,开放言论; 5. 训练新式军队;

2、戊戌变法的内容有哪些呢?

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 (1)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符合中国历史发展趋势,具有进步意义. (2)爱国救亡运动,激发了人民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 (3)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性质:戊戌变法是一次

戊戌变法从1898年6月11日开始实施。其主要内容有: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开办新式学堂吸引人才,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创办报刊,开放言论;训练新式陆军海军,在科举考试中废除八股文,等等。但因变法损害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的利益而遭到强烈抵制与反对。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等发动戊戌政变,光绪帝被囚,康有为、梁启超分别逃往海外,谭嗣同等戊戌六君子被杀,历时103天的变法失败。

戊戌变法,又称百日维新、维新变法、维新运动,是晚清时期维新派人士通过光绪帝进行倡导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其主要内容有: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鼓励私人兴

3、戊戌变法带来了什么影响?

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符合中国历史发展趋势,具有进步意义。戊戌变法激发了人民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戊戌变法是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激起了新一轮向西方寻求救国真理的热

戊戌变法是一次具有爱国救亡意义的变法维新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改革,也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促进了思想解放,对社会进步和思想文化的发展、促进中国近代社会的进步起了重要推动作用。戊戌变法不仅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前奏,还为13年之后爆发的辛亥打下了思想基础。

戊戌变法的意义是: ①戊戌变法,是一次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是资产阶级变革社会制度的初步尝试。维新派试图在上建立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 ②它是一次爱国救亡的运动。在民族危机加剧的时刻维新派以变法图强、救亡图存为目标,进行广泛的宣

扩展阅读,以下内容您可能还感兴趣。

戊戌变法的背景是什么 戊戌变法的内容是什么

戊戌变法产生的社会背景:

1.民族危机的加深。《马关条约》签订后,列强趁机扩大对中国的*侵略与经济掠夺。它们对中国的经济侵略由商品输出进入资本输出为主的阶段。西方列强利用借款,修筑铁路和开采矿山和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面临空前严重的危机。

2.清政府的统治危机:

(1)财政赤字越来越大:自1896年起,巨额的外债,兴修水利和赈灾的巨额资金,使政府财政赤字扩大。

(2)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激化:为应付财政危机,清政府采取一些节支增收措施,如增加地丁银等旧税的额度,降低官员薪俸、增加商税等,遭到官员的抵制和人民的反对,使得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更加激化。

3.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中国的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迫切要求实行*改革,改善社会环境,为发展资本主义开辟道路。

内容: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

意义: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它要求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和扩大资产阶级*权力,符合近代中国发展的历史趋势,因此也是一次进步的*改良运动.它传播了资产阶级新文化、新思想,批判封建主义旧文化、旧思想,又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

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

“戊戌变法”是什么意思

中国古代纪年一种是皇帝纪年,如康熙多少多少年,乾隆多少多少年。还有一种就是干支纪年法,

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这个跟十二生肖对应)

天干地支合一起进行纪年,第一年称甲子年、第二年为乙丑年,以此类推,第六十年为癸亥年,第六十一年又是甲子年,这样六十年一轮回。其中第三十四年为戊戌年,比如过完这个春节(2018)就是戊戌年。

戊戌变法就是发生在戊戌年(也就是120年前1898)的一次变法。具体就是,一个叫康有为的秀才忽悠一个年号叫光绪的皇帝,进行了一个为期一百天变法,最终失败了。

什么是戊戌变法?

甲午战争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逐渐形成了一股*力量,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迅速发展,从而酝酿成一场变法维新的*运动。

光绪十四年(1888年),康有为到北京参加顺乡试,在京期间,他第一次上书光绪皇帝,请求朝廷批准,实行变法维新,提出了“变成法,通下情,慎左右”这一挽救民族危亡的*主张。由于当政大臣的阻挠,此书没有送到皇帝手中。两年后,康有为回到广州,开始招收学生讲学,后来正式设立“万木草堂”学馆,宣传变法维新的道理,康有为变法维新的思想体系趋于成熟。在这里听讲的有他的*梁启超、徐勤等人。在讲学的同时,康有为先后撰写出《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等著作,为变法维新运动做了思想准备。

戊戌变法时期学会、学堂、报馆分布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五月,康有为和梁启超联络十八省在京应试的1300多举人,联名上书光绪帝。于五月二日齐集都察院门前,*上书,反对《马关条约》的签订,提出“拒绝议和,迁都抗战,变法图强”的主张,史称此举为“公车上书”。上书虽未到达光绪皇帝之手,却引起朝野各界巨大震惊,成为资产阶级改良思潮发展成为*运动的起点。

“公车上书”后,康有为中进士,授职工部主事。是年六月,他又第三次上书光绪皇帝,得到光绪帝的赞同;七月,康有为和梁启超主办《万国公报》(后改为《中外纪闻》),日印1000份,一个月后,增至日印3000份,这是改良派在维新运动中创办的第一份报纸;同年八月,康、梁又联合帝党官员侍读学士文廷式,在北京组织了强学会,推陈炽为提调、梁启超为*员。强学会吸引了许多知识分子,又得到帝党官员翁同和等人的支持,发展很快。同年十月,康有为又到上海组织强学会,吸收了章炳麟等人入会,并出版《强学报》。强学会由北京发展到上海,声势愈大,愈加引起顽固派的憎恨。次年,强学会和《中外纪闻》被查封。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八月,维亲派又在上海创办《时务报》,由梁启超任主笔。梁启超写的《变法通义》,在该报上连载。阐述了中国需要变法的必要性。上海的《时务报》和严复在天津创办的《国闻报》居于南北*界的领导地位。严复并译述《天演论》,介绍西方进化论学说,推动了变法运动的发展。《时务报》在几个月之内,发行额达到一万多份,风靡全国。第二年十月,湖南成立“时务学堂”,培养变法人才,梁启超应聘任中学总教习,谭嗣同也经常在学堂讲学,并发表《仁学》一书,批判了封建君主*制度和封建伦理道德,主张冲破封建主义的一切罗网。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春,谭嗣同等人又在长沙创同学会,湖南成为不断推动变法运动走向*的又一个中心。从此维新派在全国许多省的活动迅速发展。

维新运动的迅猛高涨,变法思想的广泛传播,同统治阶层发生尖锐矛盾,在清政府中掌握实权的顽固派,形成了以慈禧为首的“后党”,对变法维新思想和活动,发动还击。改良派与顽固派围绕三个问题进行了论战:一是要不要变法、要不要改变封建君主*制度;二是要不要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的问题;三是要不要废除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要不要提倡新学、提倡西学的问题。这场论战,推动了变法维新运动向前发展。

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十一月,德国出兵强占胶州湾,*派舰队占领旅顺、大连。改良派抓住这个时机,把救亡图存的维新运动推向一个新*。同年十二月,康有为从上海到北京,向光绪皇帝第五次上书,提出若不及时变法,将会面临外国侵略者的“瓜分豆剖”,人民也会“揭竿斩木”起来反抗,并提出了救亡的上、中、下三策。上策是“采法俄、日以定国是,愿皇上以*大彼得之心为心法,以日本明治之政为政法”,即全面实行变法;中策是精选有才能的官员,听他们关于变法的意见,谋议既定,决策施行;下策是朝廷通令各省督抚,根据各省的不同情况,实行变法。康有为认为:三策中间,能行上策,可以自强;能行中策,也可以保持一个弱国的地位;仅行下策,或者不至于全部沦亡。这次上书虽未及时送到光绪皇帝面前,却在全国广为流传,产生了巨大影响。于是光绪皇帝命李鸿章、翁同和、荣禄等五人召见康有为问话,康有为陈述了变法的意见,并批驳了荣禄的“祖宗之法不能变”的顽固思想和李鸿章的维持现状的保守思想。随后,康有为又呈递了上清帝的第六书,也就是《应诏统筹全局折》,提出了全面变法的三条根本办法。即第一条“大誓群臣惟*旧维新”;第二条“开制度局于宫中,将一切政事重新商定”;第三条在午门设立“待治所”,派御使为监收,许天下人上书。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二月,康有为向皇帝呈进第七次上书《俄大彼得变政记》,并附一奏折,再次要求实行变法。光绪皇帝看到康有为的这些奏折,对康有为的变法主张,越来越加以重视,维新运动开始与光绪皇帝结合起来。

与康有为连续上书的同时,改良派和各省在京的人士纷纷组织学会,号召推行新政。同年四月,康有为等人在各学会的基础上,扩大成立“保国会”,会章提出:“保国、保种、保教”三项宗旨,并规定在北京、上海两地设立总会,各省各县设立分会。“保国会”实际上是一个维新派的具有全国性的政党的刍型。不久,保浙会、保川会、保滇会等又相继成立。

六月十一日,光绪皇帝颁布《明定国是》上谕,下诏变法。光绪皇帝在宣布变法后的第五天,召见康有为,授予他“总理衙门章京上行走”,允其专折奏事;七月三日,光绪帝又破例召见只有举人身份的梁启超,赏他六品衔,办理译书局事务;九月五日又任命谭嗣同、杨锐、刘光弟、林旭等四人为军机处章京,赏四品衔,参与新政。改良派同光绪帝进一步接近,纷纷上奏折,递条陈,提出许多新政建议。光绪皇帝把其中认为可以采纳的作为诏书,谕令颁布。在103天变法维新时间内,共颁布诏令一百多种,其中重要的有:一,振兴农工商业,设立工商局,设立路矿总局,办邮政,改划财政,编制国家预算;二,裁汰冗员,取消重叠的行政机构,允许官民上书言事,取消旗人由国家供养的特权,许自谋生计;三,裁汰绿营,训练陆海军,各省军队均改用洋*、洋操,许私人办兵工厂;四,废八股取士制度,改试策论,广设新学堂,提倡西学,在北京设京师大学堂,设译书局,许民间创办报馆等。然而顽固派却用各种方式阻挠新政的推行。后党和帝党的斗争日益激化。在《明定国是》诏书颁布后不久,以慈禧为首的后党,连续采取措施,恐吓和防范光绪和维新派。先是突然免去翁同和一切职务,勒令回藉:然后令新授二品以上文武大臣到慈禧面前谢恩;继而又任命荣禄为直隶总督,统率北洋三军。帝党和后党维新和守旧的斗争越来越激烈。光绪帝感到事态严重,又亟谋对策。九月二十一日,慈禧发动戊戌政变,宣布自己重新“亲政”,软禁光绪,除京师大学堂外,百日维新期间的所有新政全部废除,并下令速扑、杀害维新派人士。康有为、梁启超先后逃往香港和日本。九月二十八日,谭嗣同、畅锐、林旭、刘光弟、康广仁、杨深秀等六人被杀害,时人称之为“戊戌六君子”。戊戌变法运动失败。

戊戌变法的性质是什么?

戊戌变法的性质:是一次资产阶级性质的社会改良运动和爱国*运动

戊戌变法加快了中国近代化进程。这次变法广泛传播了资产阶级*学说和自然科学知识,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这句既是性质也是意义)戊戌变法失败的血的教训,促使资产阶级的*斗争由改良转向了*。

戊戌变法,又称百日维新、维新变法,是指1898年6月11日至9月21日维新派人士通过光绪帝进行倡导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的*改良运动。

戊戌变法的实质是什么?

维新派主张在中国实行变法维新,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制度,改革教育制度,大力发展工商业。

以慈禧太后为头子的地主阶级顽固派——反动的封建*势力的代表顽固派极力维护腐朽没落的封建*制度,反对一切*改革,仇视资本主义的文明,一方面,他们害怕外国势力促使封建社会解体和资本主义因素发展,因而盲目地排外;另一方面又极其害怕国内人民的*斗争,不惜出*家主权和民族利益,勾结帝国主义对之进行*,他们虽在垂死挣扎,却得到朝野上下一切反动的封建势力的支持,形成强大的同盟,牢牢地掌握着军政大权.

故戊戌变法实质是维新派与顽固派的斗争。

TAG标签:#戊戌变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