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当前位置:科普经验站>综合知识>日本茶祖是谁

日本茶祖是谁

科普经验站 人气:8.76K

日本茶祖是谁

日本茶祖是谁:答案是神农。

日本茶祖指的是叶子祖(叶子太夫),他被认为是在日本最早开始种植和生产茶叶的人。据历史记载,叶子祖从中国唐朝带回了种植茶叶的技术,并开始在日本生产茶叶,这一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9世纪初。他还编写了有关茶叶制作工艺的书籍,被视为日本茶的始祖。

小编还为您整理了以下内容,可能对您也有帮助:

神农。茶祖,指的是茶的祖先。世界茶文化在中国,中国茶的祖先,神农也。在云南,孔明被视为茶祖。在蒙顶山,第一个种茶的吴理真被视为茶祖。在安化,蚩尤被视为安化黑茶茶祖。在日本,荣西禅师被尊为茶祖。

茶为国饮,湖南为先。2009年4月,全世界的茶人代表、中国茶叶行业社团领导和湖南省政府有关领导在炎陵县发表了《茶祖炎陵共识》,正式确立每年谷雨节为中华茶祖节。节日当天,政府官员、茶行业组织负责人、茶界专家学者、企业代表齐聚一堂共庆茶祖节,全省爱茶人都可在当地茶馆、茶叶推李良响搞继企业设立的品茶点,共品三湘名茶。

荣西和千利休对日本茶道的形成做出了哪些贡献

千利休继承、汲取了历代茶道精神,创立了日本正宗茶道。他是茶道的集大成者。

千利休提出的“和、敬、清、寂”日本茶道,成为融宗教、哲学、伦理、美学为一体的文化艺术活动。

处于历史转折点的划时代人物荣西撰写了日本第一部茶书——《吃茶养身记》。

荣西根据自己在中国的体验和见闻,记叙了当时的末茶点饮法。由于此书的问世,日本的饮茶文化不断普及扩大,导致三百年后日本茶道的成立。荣西既是日本的禅宗之祖,也是日本的“茶祖”。

茶祖的日本茶茶祖

荣西,于1141年生于日本冈山市一个神官之家。十四岁出家受戒,后到天台宗传播佛学的最高学府学佛。荣西在二十一岁时立志,步先哲的后尘,到中国学法,重开已中断了百年已久的中国学习之路。1168年,二十七岁的荣西,怀着求知的渴望,战胜了波涛汹涌的大海,在浙江明州(今之宁波)登陆。他怀着学到佛教的真谛,求得良师的心愿,遍访了江南的名刹古寺。最后到了浙江天台山国万年寺,拜禅宗法师虚庵怀敞大师为恩师,虔诚学习佛法。当虚庵禅师移居天童寺、景德寺,荣西亦相随移居。因景德寺年久失修而荒芜,需要改建,荣西为了报答恩师的厚恩,为筹集建寺良材,重回日本,经多方奔走,广集良材,组成木筏,在两年之后,历尽艰险,再次在明州登陆,并鼎力协助虚庵怀敞大师.完成了景德寺的改建计划。荣西的至诚学法和广结善缘的精神,备受天台国清、宁波天童两寺僧众的钦敬。虚庵大师有赞美荣西的诗句:“锋芒不露意已彰,扬眉早堕知情乡”。赞扬荣西有卓越的见解和非凡的洞察力。

荣西来中国学佛,是在南宋高宗绍兴初年,社会相对稳定,江南各地茶园,还处于兴旺发展的时期,在北宋兴起的饮茶风尚,早已普及到了民间。当时街头、驿站、寺院门前均设有茶座,出一二文钱,便随处有茶可饮。而唐宋以来,寺院中僧侣为坐禅破瞌睡,饮茶早已成风俗。荣西居住的国清寺一带,每年从春到夏都能看到农民采茶、制茶等茶事活动,社会上下僧俗嗜茶的情景,更是蔚然成风,这些都对荣西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荣西在钻研浩瀚的佛教经典之余,也在埋头于茶的研究。

荣西于1191年7月(南宋绍熙二年)离开天童寺与景德寺,拜别虚庵怀蔽大师回国时,除带了许多经典外,同时也带了大量的茶树种子,回到了日本博多港。荣西回国后,除了自己在筑前、肥前两国交界处的背振山一带播下中国茶树种子外,还将茶籽送给拇尾山寺的明惠上人。明惠上人在拇尾山(即今日之宇治)中播种了茶种。宇治后来发展成为日本的著名产茶地。宇治的茶被称为“真正的茶”,十分珍贵。

荣西回国后,[还将从中国带回去的岩山茶送给了正在患糖尿病的镰仓幕府的将军源实朝,并为其讲了吃茶养生之道。源实朝将军按荣西指点吃茶疗养,从而恢复了健康。荣西为了向日本全国推广饮茶之风,在归国后,用日式汉字写出了日本的第一部茶书《吃茶养生记》二卷,献给了镰仓幕府。这部后来被称为日本国民健身法鼻祖的《吃茶养生记》,在时隔五百年之后于1694年以木刻版在京都问世,引起了茶道界,以及学习中国医术养生之道的人们的广泛重视。

据日本茶书介绍,《吃茶养生记》开篇有这样的记述:“茶者养生之仙药也,延寿之妙木也:山谷生之,其地神灵也;人伦采之,其人长命也。天竺唐人均贵重之,我朝日本酷爱矣。古今奇特之仙药也。”《吃茶养生记》不仅引经据典地论证了茶是养生的仙药,并结合自身的实践作了论证。荣西在书中引用佛教经典关于五脏——心、肝、脾、肺、肾的协调乃是生命之本的论点,同五脏对应的五味是酸、辣、甜、苦、咸。心乃五脏之核心,茶乃苦味之核心,而苦味又是诸味中的最上者。因此,心脏(精神)最宜苦味。心力旺盛,必将导致五脏六腑之协调,每日每年时常饮茶,必将精力充沛,从而获致健康。

荣西禅师在日本被尊为“茶祖”。这同我们中国称陆羽为“茶圣”一样。荣西的《吃茶养生记》要比陆羽的《茶经》晚四百多年。但荣西的功绩正是他热诚研究中国茶文化,并广泛向日本大众传播,还将中国的茶树种子,播进了本国的土壤之中,使茶叶得以在]日本生根、繁殖,蔚成片片茶园。也正是由于荣西的这些奠基之功,为其后被称之为“茶道天才”的千利休所创造的、以“和敬清寂”为主旨的日本茶道文化开拓了道路。

日本茶道的起源

约在唐代,中国茶叶随着佛教的传播进入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最先将茶叶引入日本的是日本僧人。公元1168年,日本僧人荣西禅师历尽艰险至中国学习佛教,同时进行刻苦茶学研究。荣西回国时,将大量中国茶种与佛经带回日本,在佛教中大力推行“供茶”礼仪,并将中国茶籽遍植赠饮。荣西曾用茶叶治好了当时镰仓幕府的将军源实朝的糖尿病,又撰写了《吃茶养生记》、以宣传饮茶之神效,书中称茶为“上天之恩赐”,是“养生之仙药,延年之妙术”。荣西被尊为日本的“茶祖”。日本饮茶风尚经过15世纪日本著名禅师一休的高足村田珠光以及武野绍鸥、武野绍鸥的高足享有茶道天才之称的千利休的弘扬,发展形成今天以“和、敬、清、寂”为日本茶道的宗旨的日本茶道精神(“和”以行之;“敬”以为质;“清”以居之;“寂”以养志)。 日本茶道的精神实质,追求人与人的平等相爱和人与自然的高度和谐,在生活上恪守清寂、安雅、讲究礼仪,被日本人民视为修身养性、学习礼仪、进行人际交往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日本茶道洋溢着大和民族智慧之花的芬芳,也闪耀着中华文明的光辉。

日本茶道茶祖

  日本与中国的茶道的交流在十二世纪时候已经很流行了,日本的茶祖在双方的茶文化交流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日本茶祖是谁呢?下面是我精心为你整理的日本茶道茶祖,一起来看看。

  日本茶道茶祖

  十二世纪时,中日虽未有正式邦交,但民间已经贸易频繁,商人、僧侣的往来甚为活跃,日僧赴中国学禅返国弘扬者为数甚多。荣西禅师初学显密二教于比叡山,尤擅长于台密,为叶上流的创祖。荣西为研究禅法,两度入宋,参谒天台山万年寺虚庵怀敞禅师,承袭临济宗黄龙派的法脉,而后发展成日本禅宗的主流

  日本禅宗虽早于奈良时代即开始流传,但并不兴盛,真正成宗,造成广大影响者,首推荣西禅师所开创的临济宗。荣西禅师自宋归国后即全力倡弘禅法,在他不断推展下,禅宗呈现朝气蓬勃的景象,其后又陆续有宋、元高僧来到日本,使临济宗愈见兴隆,故荣西禅师被尊为日本临济禅门祖师。

  虽早在奈良朝时期日本已将茶引入,但并不盛行。由于荣西由宋携回茶种,种植于筑前背振山及博多圣福寺,又赠送高辨三粒种子栽植于母尾,不久分植于宇治,为宇治茶园之始,渐渐地使茶更广泛种植,荣西因此被尊为“日本的茶祖”。

  宋朝时期禅法已甚流行,而茶具有遣困、消食、快意等功效,故禅林逐渐有吃茶的风气;吃茶的礼仪、行法更成为禅门中重要的一环,于是有「茶禅一味」的说法。荣西将宋朝禅院的茶风引进日本,归国后首度于鎌仓寿福寺、博多圣福寺、京都建仁寺等寺院,设立每日修行中吃茶的风习。

  建历元年(公元一二一一年),荣西撰《吃茶养生记》一书,

  镰仓时代(公元1192—1333年)初期,处于历史转折点的划时代人物荣西撰写了日本第一部茶书——《吃茶养身记》。为其晚年最后的著作。建保二年(公元一二一五),荣西献上二月茶,治愈了源实朝将军的热病,自此,茶风更为盛行。

  荣西两度入宋,第二次入宋,在宋四年零四个月,1191年回国。荣西得禅宗临济宗黄龙派单传心印,他不仅潜心钻研禅学,而且亲身体验了宋朝的饮茶文化及其功效。荣西回国时,在他登陆的第一站——九州平户岛上的富春院,撒下茶籽。荣西在九州的背振山也种了茶,不久繁衍了一山,出现了名为“石上苑”的茶园。他还在九州的圣福寺种了茶。荣西还送给京都拇尾高山寺明惠上人5粒茶籽,明惠将其种植在寺旁。那里的自然条件十分有利于茶的生长,所产茶的味道纯正,由此被后人珍重,人们将拇尾高山茶称作“本茶”,将这之外的茶称为“非茶”。

  荣西回国的第二年,日本第一个幕府政权——镰仓幕府成立。掌握最高权力的不再是天皇,而是武士集团首领——源氏。的中心,也由京都转移到镰仓。建保二年(公元1214年),幕府将军源实朝醉酒,荣西为之献茶一盏,并另献一本誉茶德之书《吃茶养生记》。《吃茶养生记》分上下两卷,用汉文写成,开篇便写道:“茶也,末代养生之仙药,人伦延龄之妙术也”。荣西根据自己在中国的体验和见闻,记叙了当时的末茶点饮法。由于此书的问世,日本的饮茶文化不断普及扩大,导致三百年后日本茶道的成立。荣西既是日本的禅宗之祖,也是日本的“茶祖”。自荣西渡宋回国再次输入中国茶、茶具和点茶法,茶又风靡了僧界、贵族、武士阶级而及于平民。茶园不断扩充,名产地不断增加。

  荣西之后,日本茶文化的普及分为两大系统,一是禅宗系流,一是律宗系流。禅宗系统包括荣西及其后的拇尾高山寺的明惠上人,律宗系统则有西大寺的叡尊、极乐寺的忍性。饮茶活动以寺院为中心,并且是由寺院普及到民间,这是镰仓时代茶文化的主流。

  日本茶道历史

  一 奈良、平安时代

  据日本文献《奥仪抄》记载,日本天平元年(唐玄宗开元十七年,公元729年)四月,朝廷召集百僧到禁廷讲《大般若经》时,曾有赐茶之事,则日本人饮茶始于奈良时代(公元710-794)初期。

  据《日吉神道密记》记载,公元805年,从中国留学归来的最澄带回了茶籽,种在了日吉神社的旁边,成为日本最古老的茶园。至今在京都比睿山的东麓还立有《日吉茶园之碑》,其周围仍生长着一些茶树。

  与传教大师最澄从中国同船回国的弘法大师空海,在日本弘仁五年(公元814)闰七月二十八日上献《梵字悉昙子母并释义》等书所撰的《空海奉献表》中,有“茶汤坐来”等字样。

  《日本后记》弘仁六年(公元815)夏四月癸卯记事中,记有嵯峨天皇巡幸近江国,过崇福寺,大僧都永忠亲自煎茶供奉的事。永忠在宝龟初(公元770年左右)入唐,到延历二十四年(公元805年)才回国的,在中国生活了三十多年。嵯峨天皇又令在畿内、近江、丹波、播磨各国种植茶树,每年都要上贡。《拾芥抄》中更近一步说,在当时的首都,一条、正亲町、猪熊和大宫的万一町等地也设有官营的茶园,种植茶树以供朝廷之用。

  日本当时是如何饮茶的?从与永忠同时代的几部汉诗集中可以发现,日本当时的饮茶法与中国唐代流行的饼茶煎饮法完全一样。《经国集》有一首题为《和出云巨太守茶歌》描写了将茶饼放在火上炙烤干燥(独对金炉炙令燥),然后碾成末,汲取清流,点燃兽炭(兽炭须臾炎气盛),待水沸腾起来(盆浮沸浪花),加入茶末,放点吴盐,味道就更美了(吴盐和味味更美)。煎好的茶,芳香四溢(煎罢余香处处薰)。这是典型的饼茶煎饮法。

  这一时期的茶文化,是以嵯峨天皇、永忠、最澄、空海为主体,以弘仁年间(公元810-824)为中心而展开的,这一段时间构成了日本古代茶文化的黄金时代,学术界称之为“弘仁茶风”。

  嵯峨天皇爱好文学,特别崇尚唐朝的文化。在其影响下,弘仁年间成为唐文化盛行的时代,茶文化时其中最高雅的文化。嵯峨天皇经常与空海在一起饮茶,他们之间留下了许多茶诗,如《与海公饮茶送归山》。嵯峨天皇也有茶诗送最澄,如《答澄公奉献诗》等。

  弘仁茶风随嵯峨天皇的退位而衰退,特别是由于宇多天皇在宽平六年(894),永久停止谴唐使的派遣,加上僧界领袖天台座主良源禁止在六月和十一月的法会中调钵煎茶,于是中日茶文化交流一度中断。但在十世纪初的《延喜式》中,有献濑户烧、备前烧和长门烧茶碗等事的记载,这说明饮茶的风气开始在日本流传。

  总之,奈良、平安时期,日本接受、发展中国的茶文化,开始了本国茶文化的发展。饮茶首先在宫廷贵族、僧侣和上层社会中传播并流行,也开始种茶、制茶、在饮茶方法上则仿效唐代的煎茶法。日本虽于九世纪初形成“弘仁茶风”,但以后一度衰退。日本平安时代的茶文化,无论从形式上还是精神上,可以说是完全照搬《茶经》。

  二 镰仓、室町、安土、桃山时代

  (一) 镰仓时代

  镰仓时代(公元1192—1333年)初期,处于历史转折点的划时代人物荣西撰写了日本第一部茶书——《吃茶养身记》。荣西两度入宋,第二次入宋,在宋四年零四个月,1191年回国。荣西得禅宗临济宗黄龙派单传心印,他不仅潜心钻研禅学,而且亲身体验了宋朝的饮茶文化及其功效。荣西回国时,在他登陆的第一站——九州平户岛上的富春院,撒下茶籽。荣西在九州的背振山也种了茶,不久繁衍了一山,出现了名为“石上苑”的茶园。他还在九州的圣福寺种了茶。荣西还送给京都拇尾高山寺明惠上人5粒茶籽,明惠将其种植在寺旁。那里的自然条件十分有利于茶的生长,所产茶的味道纯正,由此被后人珍重,人们将拇尾高山茶称作“本茶”,将这之外的茶称为“非茶”。

  荣西回国的第二年,日本第一个幕府政权——镰仓幕府成立。掌握最高权力的不再是天皇,而是武士集团首领——源氏。的中心,也由京都转移到镰仓。建保二年(公元1214年),幕府将军源实朝醉酒,荣西为之献茶一盏,并另献一本誉茶德之书《吃茶养生记》。《吃茶养生记》分上下两卷,用汉文写成,开篇便写道:“茶也,末代养生之仙药,人伦延龄之妙术也”。荣西根据自己在中国的体验和见闻,记叙了当时的末茶点饮法。由于此书的问世,日本的饮茶文化不断普及扩大,导致三百年后日本茶道的成立。荣西既是日本的禅宗之祖,也是日本的“茶祖”。自荣西渡宋回国再次输入中国茶、茶具和点茶法,茶又风靡了僧界、贵族、武士阶级而及于平民。茶园不断扩充,名产地不断增加。

  荣西之后,日本茶文化的普及分为两大系统,一是禅宗系流,一是律宗系流。禅宗系统包括荣西及其后的拇尾高山寺的明惠上人,律宗系统则有西大寺的叡尊、极乐寺的忍性。饮茶活动以寺院为中心,并且是由寺院普及到民间,这是镰仓时代茶文化的主流。

  日本文永四年(公元1267年),筑前崇福寺开山者南浦绍明禅师,自宋归国,获赠径山寺茶道具“台子”(茶具架)一式并茶典七部。“台子”后传入大德寺,梦窗疏石国师率先在茶事中使用了台子,开点茶礼仪之先河。此后,台子茶式在日本普及起来。

  镰仓时代末期,上层武家社会的新趣味、新娱乐“斗茶”开始流行,通过品茶区分茶的产地的斗茶会后来成为室町茶的主流。

  (二) 室町时代

  室町时代(公元1333—1573,受宋元点茶道的影响,模仿宋朝的“斗茶”,出现具有游艺性的斗茶热潮。特别是在室町时代前期,豪华的“斗茶”成为日本茶文化的主流。但是,与宋代文人们高雅的斗茶不同,日本斗茶的主角是武士阶层,斗茶是扩大交际、炫耀从中国进口货物、大吃大喝的聚会。到了室町时代的中后期,斗茶内容是更复杂、奖品种类也更多,据记载有茶碗、陶器、扇子、砚台、檀香、蜡烛、鸟器、刀、钱等。比起中国宋代的斗茶来,室町时代的斗茶更富有游艺性,这是由日本文化具有游艺性的的特点决定的。摆弄进口货,模仿宋朝人饮茶,是一件风雅之事。当然,在室町时代的斗茶会里,也有一些高雅的茶会。室町时代的斗茶经过形成、鼎盛之后,逐渐向高级化发展,为东山时代的书院茶准备了条件。

  公元1396年,38岁的室町幕府第三代将军足利义满让位于儿子义持。次年,他在在京都的北边兴建了金阁寺。以此为中心,展开了“北山文化”。在他的指令、支持下,小笠原长秀、今川氏赖、伊势满忠协主持完成了武家礼法的古典著述《三义一统大双纸》,这一武家礼法是后来日本茶道礼法的基础,而观阿弥、世阿弥父子草创了能乐。公元1489年,室町幕府第八代将军足利义政隐居京都的东山,在此修建了银阁寺,以此为中心,展开了东山文化。东山文化是继北山文化之后室町文化的又一个繁荣期,是日本中世文化的代表。由娱乐型的斗茶会发展为宗教性的茶道,是在东山时代初步形成的。在第八代将军足利义政建造的东山殿建筑群中,除代表性的银阁寺外,还有一个著名的同仁斋。同仁斋的地面是用塌塌米铺满的,一共用了四张半。这个四张半塌塌米的面积,成为后来日本茶室的标准面积。全室塌塌米的建筑设计,为日本茶道的茶礼形成起了决定性的作用。日本把这种建筑设计称作“书院式建筑”,把在这样的“书院式建筑”里进行的茶文化活动称作“书院茶”。书院茶是在书院式建筑里进行、主客都跪坐,主人在客人前庄重地为客人点茶的茶会。没有品茶比赛的内容,也没有奖品,茶室里绝对安静,主客问茶简明扼要,一扫室町斗茶的杂乱、拜物的风气。日本茶道的点茶程序在“书院茶”时代基本确定下来。书院式建筑的产生使进口的唐宋艺术品与日本式房室融合在一起,并且使立式的禅院茶礼变成了纯日本式的跪坐茶礼。书院茶将外来的中国文化与日本文化结合在一起,在日本茶道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在以东山文化为中心的室町书院茶文化里,起主导作用的是足利义政的文化侍从能阿弥(1397—1471年),他是一位杰出的艺术家,通晓书、画、茶。 在能阿弥的指导下,当时所进行的点茶法是一种“极真台子”的茶法。点茶时要穿武士的礼服——狩衣,点茶用具放在极真台子上面,茶具的位置、拿发,动作的顺序,移动的路线,进出茶室的步数都有严格的规定,现行的日本茶道的点茶程序基本上在那时就已经形成了。能阿弥不愧是室町时代的一位划时代的大艺术家,他一生侍奉将军义教、义胜、义政三代,一扫斗茶会的奢靡嘈杂,创造了“书院饰”“台子饰”的新茶风,对茶道的形成有重大影响。他推荐村田珠光作足利义政的茶道老师,使得后者得以有机会接触“东山名物”等高水准的艺术品,达成了民间茶风与贵族文化接触的契机,使日本茶道正式成立之前的书院贵族茶和奈良的庶民茶得到了融会、交流,为村田珠光成为日本茶道的开山之祖提供了前提。如果说村田珠光是日本茶道的鼻祖,那么能阿弥就是日本茶道的先驱。

  应永二十四年(1417年)六月五日,一种由一般百姓主办参加“云脚茶会”诞生,云脚茶会使用粗茶、伴随酒宴活动,是日本民间茶活动的肇始。云脚茶会自由、开放、轻松、愉快,受到欢迎,在室町时代后期,逐渐取代了烦琐的斗茶会。

  在饮茶文化大众化的潮流中,奈良的“淋汗茶”引人注目。文明元年(1469年)五月二十三日,奈良兴福寺信徒古市播磨澄胤在其馆邸举办大型“淋汗茶会”,邀请安位寺经觉大僧正为首席客人。淋汗茶会是云脚茶会的典型,古市播磨本人后来成为珠光的高徒。淋汗茶的茶室建筑采用了草庵风格,这种古朴的乡村建筑风格,成为后来日本茶室的风格。

  日本茶道的鼻祖村田珠光(1423—1502),珠光11岁时进了属于净土宗的奈良称名寺做了沙弥,由于怠慢了寺役,被赶出了称名寺。之后,他来到京都,19岁时进了大德寺酬恩庵(今称一休庵),大德寺是著名的临济禅宗的寺院。珠光跟一体宗纯(1394—1481年)参禅,获得一休的印可。他将禅宗思想引入茶道,形成了独特的草庵茶风。珠光通过禅的思想,把茶道由一种饮茶娱乐形式提高为一种艺术、一种哲学、一种宗教。珠光完成了茶与禅、民间茶与贵族茶的结合,为日本茶文化注入了内核、夯实了基础、完善了形式,从而将日本茶文化真正上升到了“道”的地位。

  日本茶道宗师武野绍鸥(1502—1555年)承先启后。大永五年(1525年),武野绍鸥从界町来到京都,师从当时第一的古典学者、和歌界最高权威、朝臣三条西实隆学习和歌道。同时,师从下京的藤田宗理、十四屋宗悟、十四屋宗陈(三人皆珠光门徒)修习茶道。他将日本的歌道理论中表现日本民族特有的素淡、纯净、典雅的思想导入茶道,对珠光的茶道进行了补充和完善,为日本茶道的进一步民族化、正规化作出了巨大贡献。武野绍鸥的另一个功绩是对弟子千利休的教育和影响。

  室町时代末期,茶道在日本获得了异常迅速的发展。

  (三) 安土、桃山时代

  室町幕府解体,武士集团之间展开了激烈的争夺战,日本进入战国时代,群雄中最强一派为织田信长—丰臣秀吉—德川家康系统。群雄争战,社会,却带来了市民文化的发达,融艺术、娱乐、饮食为一体的茶道便受到空前的瞩目。宁静的茶室可以慰藉武士们的心灵,使他们得以忘却战场的厮杀,抛开生死的烦恼,所以,静下心来点一碗茶成了武士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战国时代,茶道是武士的必修课。

  千利休(1522-1592年)少时便热心茶道,先拜北向道陈为师学习书院茶,后经北向道陈介绍拜武野绍鸥为师学习草庵茶。天正二年(1574年)作了织田信长的茶道侍从,后来又成了丰臣秀吉的茶道侍从。他在继承村田珠光、武野绍鸥的基础上,使草庵茶更深化了一步,并使茶道摆脱了物质因素的束缚,还原到了淡泊寻常的本来面目上。利休是日本茶道的集大成者,是一位伟大的茶道艺术家,他对日本文化艺术的影响是无可比拟的。

  镰仓时代,日本接受了中国的点茶道文化,以镰仓初期为起点,日本文化进入了对中国文化的反刍消化时期,茶文化也不例外。镰仓末期,茶文化以寺院茶院为中心,普及到了日本各地,各地都出现了茶的名产地。寺院茶礼确立。

  总之,镰仓、室町、安土、桃山时期,日本学习和发扬中华茶文化,民族特色形成,日本茶道完成了草创。

  三 江户时代

  由织田信长、丰臣秀吉开创的统一全国的事业,到了其继承者德川家康那里终于大功告成。公元1603年,德川家康在江户建立幕府,至1868年明治维新,持续了260多年。

  千利休自杀后,其第二子少庵继续复兴利休的茶道。少庵之子千宗旦继承其父,终生不仕,专心茶道。宗旦去世后,他的第三子江岑宗左承袭了他的茶室不审庵,开辟了表千家流派;他的第四子仙叟宗室承袭了他退隐时代的茶室今日庵,开辟了里千家流派;他的第二子一翁宗守在京都的武者小路建立了官休庵,开辟了武士者路流派茶道。此称三千家,四百年来,三千家是日本茶道的栋梁与中枢。

  除了三千家之外,继承利休茶道的还有利休的七个大弟子。他们是:蒲生化乡、细川三斋、濑田扫部、芝山监物、高山右近、牧村具部、古田织部,被称为“利休七哲”。其中的古田织部(1544-1615)是一位卓有成就的大茶人,他将利休的市井平民茶法改造成武士风格的茶法。古田织部的弟子很多,其中最杰出的是小掘远州(1579-1647)。小掘远州是一位多才多艺的茶人,他一生设计建筑了许多茶室,其中便有被称为日本庭园艺术的最高代表——桂离宫。

  片桐石州(1605-1673年)接替小掘远州作了江户幕府将军秀纲的茶道师范,他对武士茶道作了具体的规定。石州流派的茶道在当时十分流行,后继者很多。其中著名的有松平不昧(1751-1818年)、井伊直弼(1815-1860年)。

  千利休去世后,由他的子孙和弟子们分别继承了他的茶道,400年来形成了许多流派。主要有:里千家流派、表千家流派、武者小路流派、远州流派、薮内流派、宗偏流派、松尾流派、织部流派、庸轩流派、不昧流派等。

  由村田珠光奠其基,中经武野绍鸥的发展,至千利休而集大成的日本茶道又称抹茶道,他是日本茶道的主流。抹茶茶道是在宋元点茶道的影响下形成的。在日本抹茶道形成的之时,也正是中国的泡茶道形成并流行之时。在中国明清泡茶道的影响下,日本茶人又参考抹茶道的一些礼仪规范,形成了日本人所称之的煎茶道。公认的“煎茶道始祖”是中国去日僧隐元隆琦(1592-1673),他把中国当时流行的壶泡茶艺传入日本。经过“煎茶道中兴之祖”卖碳翁柴山元昭(1675-1763)的努力,煎茶道在日本立住了脚。后又经田中鹤翁、小川可进两人使得煎茶确立茶道的地位。

  江户时期,是日本茶道的灿烂辉煌时期,日本吸收、消化中国茶文化后终于形成了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日本抹茶道、煎茶道。日本茶道源于中国茶道,但是发扬光大了中国茶道。

  四 现代时期

  日本的现代是指1868年明治维新以来。日本的茶在安土、桃山、江户盛极一时之后,于明治维新初期一度衰落,但不久又进入稳定的发展期。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中日间的茶文化交流频繁,另一方面,更主要的是日本茶文化向中国的回传。日本茶道的许多流派均到中国进行交流,日本里千家流派茶道家千宗室多次带领日本茶道代表团到中国访问,第100次访问中国时,在人民大会堂接见了千宗室。千宗室以论文《<茶经>与日本茶道的历史意义》获南开大学哲学博士。日本茶道丹月流家元丹下明月多次到中国访问并表演。日本当代著名的茶文化学者布目潮风、沧泽行洋不仅对中华茶文化有着精深的研究,并且到中国进行实地考察。2001年4月,日本中国茶协会会长王亚雷,秘书长藤井真纪子等一行到安徽农业大学中华茶文化研究所进行茶文化交流。

  与此同时,国际茶业科学文化研究会会长陈彬藩、浙江大学教授童启庆、台湾中华茶文化学会会长范增平、天仁集团总裁李瑞河、浙江湖州的蔻丹、安徽农业大学中华茶文化研究所顾问王镇恒、安徽农业大学副校长宛晓春等纷纷前往日本访问交流。北京大学的滕军博士在日本专习茶道并获博士学位,出版了《日本茶道文化概论》一书。

 

茶祖是谁

神农。茶祖,指茶的祖先。世界茶文化在中国,中国茶的祖先,神农也。在云南,孔明被视为茶祖。在蒙顶山,第一个种茶的吴理真被视为茶祖。在安化,蚩尤被视为安化黑茶茶祖。在日本,荣西禅师被尊为茶祖。

神农。茶祖,指的是茶的祖先。世界茶文化在中国,中国茶的祖先,神农也。在云南,孔明被视为茶祖。在蒙顶山,第一个种茶的吴理真被视为茶祖。在安化,蚩尤被视为安化黑茶茶祖。在日本,荣西禅师被尊为茶祖。

荣西的聪敏超群,苦修精励

荣西(公元一一四一~一二一五年),为鎌仓时代前期僧,俗姓贺阳,字明庵,号叶上房,备中(冈山)吉备津人。父亲为吉备津神社的祠官,母田氏夜梦明星而有妊,怀胎八月即降诞。田氏本无忧恼,但听邻人说:「传闻不满期而生者,不利其父母。」田氏于惊吓之余,因此拒绝哺乳,然而三天之中,婴儿竟不啼不死。当时有沙门阳严来至贺家,告诫应该专爱鞠育,田氏才开始为他洗浴。

荣西自幼聪敏超群,八岁就随父亲读《俱舍》、《婆沙》等深奥的经论;十一岁师事吉备郡安养寺静心上人;十四岁登比叡山出家受具足戒;十七岁静心上人入灭,即依师遗言,追随师兄千命法师禀受虚空藏法,于苦修精诚中,屡见灵异。

当时曾经有人嘲笑他:「汝有辩才,惜身貌矮丑。」

荣西答说:「虞舜王于赤县,晏婴相于齐国,未闻身长也。」这些人听了觉得惭愧,但荣西却因此为自己的矮丑感到羞赧,于是立愿百日修法。当他入坛前,刻身长于堂前柱,坛会毕后再测,发觉已比从前高四寸余。

荣西十九岁跟随比叡山有辩法师修学天台教义。应保二年(公元一一六二年),全国流行疫病,荣西遂归乡觐省双亲,并谒见伯耆大山的基好法师,学习密乘法义,尽得其旨,尔后返回比叡山重受显意法师的密法灌顶,掩关八年,细阅藏经。 荣西虽深入经藏,却常感不足,又闻中国禅法兴盛,于是在二十八岁这一年,兴发南游之思。仁安三年(公元一一六八年)四月,荣西乘商船由博多出发,抵达明州(今浙江宁波)。

途中,适遇国人俊乘房重源,遂相伴上天台山巡礼灵山圣迹,见到种种瑞相,如青龙现于石桥;遥拜罗汉于饼峰,供茶汤而感现异华于茗碗;又诣阿育王山,见舍利放光。同年秋季大旱,郡主请荣西祈雨,修法之间,荣西身发千光,遍达霄汉,顿时滂沱大雨,解除旱象,故郡主赐「千光」之号,因而世称为「千光祖师」。是年九月,与重源同船返日,携回天台新章疏三十余部,共六十卷,以及天台时彦的书信,呈赠天台座主明云僧正,僧正赞叹:「子于支那揄扬台教,实我国之光华也。」

荣西初次归国,至第二次入宋,期间约有二十年,一方面致力于禅与密法的研究和实践;另一方面暂居九州,作再度入宋的准备。这段期间,他曾巡锡备前、备中两国弘法布教,传授灌顶法会,并埋首撰着密教典籍,如《出缠大纲》、《胎口决》、《誓愿寺缘起》、《教时义勘文》、《盂兰盆一品经缘起》等。

荣西虽兼修显密二教,然尤其专力于密教,曾随穴太流派的基好法师受两部灌顶,又从川流派的显意法师禀受离作业灌顶,一身承继两流。由于荣西挂锡于叡山东塔东谷佛顶尾观泉房及叶上房,故称为「叶上流」,属台密山寺六流派之一,或又称为「建仁寺流」,后来所谓的叶上派,即以荣西为祖师。 文治三年(公元一一八七年),荣西四十七岁时再度入宋,希望经由中国转赴印度。荣西于四月由日本渡海出发,到达临安(杭州),参见知府安抚侍郎,表奏拟赴印度之意,然知府以「关塞不通」回绝,故荣西转往赤城天台山,依止万年寺虚庵怀敞禅师学禅。

虚庵禅师为临济宗黄龙派第八代嫡孙,为禅门之耆老。荣西于虚庵禅师处尽心钻研,参究数年后,终于悟入心要,得虚庵禅师的印可,继承临济正宗的禅法。

建久元年(公元一一九○年),荣西在天台山取道邃法师所栽之菩提树枝,交付商船运回日本,植于筑前国(福冈)香椎神祠。当时荣西说:「我国未有此树,先移植一株于本土,以验我传法中兴之效,若树枯槁,则吾道不行。」建久六年(公元一一九五年)春分,将菩提树分种于东大寺;元久元年(公元一二○四年)再取分枝,种于建仁寺,两处皆繁茂垂荫,迄今依然。

建久二年秋,荣西临行辞别,虚庵禅师授予菩萨戒及法衣、印书、钵、坐具、宝瓶、柱杖、白拂等法物,以及释迦牟尼佛以下二十八祖图,并嘱咐荣西应善护持,归国布化,开示众生,继正法命。荣西顶戴信受,于七月扬帆归日,安抵平户岛苇浦。

据史传记载,荣西在宋时,曾舍钱三百万于万年寺以构筑山门两廊,并修建观音院、智者塔院。又因虚庵禅师欲兴建千佛阁于天童山,故荣西于归国后,翌年即遣送巨材若干,捆载于大舶,送往天童。待阁成,寺主即作堂祠以资志焉。 荣西归国后,当时户部侍郎清贯正在建造寺院,延请荣西驻锡教化,并颁行禅规,开始时才数十人依止,未久即道俗满堂。翌年,荣西于筑前建造报恩寺,行菩萨大戒布萨,为日本最早的禅戒布萨。续后三年间,荣西以肥前、筑前、筑后、萨摩、长门及九州为中心,展开布教活动,全力倡扬禅法,亦开创寺院、制订禅规、撰述经论等,渐受教界的瞩目。

建久五年,荣西受请入京都大唱禅道,当禅风日盛时,却引发南都北岭旧宗派僧徒的嫉妒。其中筑之筥崎有良辩嫉其禅法,遂诱叡山僧徒上奏朝廷,终导致朝廷宣令禁禅。据《延宝传灯录》记载,皇帝下诏征问,荣西答称:「我国禅宗非今始有,昔传教大师尝撰《内证佛法相承血脉》一卷,是为最初举扬达摩直指的禅法。良辩昏愚无知,兴发天台山僧众诬蔑我,禅宗若非,则传教大师亦非;传教大师若非,则天台宗的教法亦不能成立;天台教法不能成立,则台徒岂能拒我乎?甚矣!可见其僧徒不明祖师意也。」当时有识之士闻后,以禅师之言为善,遂更加辅助其禅法的宣扬。建久六年,荣西在博多建立圣福寺,参禅者四方云集,声名远播,此为日本禅寺的创始。建久九年,荣西撰《兴禅护国论》三卷,是日本最早的禅书,说明禅对国家的重要性及佛法与王法的相依相关,主张佛法的至极即是禅,甚受欢迎。又着《出家大纲》一卷,叙述僧众的天职。

正治元年(公元一一九九年),由于叡山僧徒的攻击、诋毁甚为激烈,荣西遂转赴鎌仓进谒幕府将军源实朝,幸得幕府信任。次年适逢源赖朝周年忌法会,源实朝即礼请荣西为导师,源赖朝未亡人平政子等人亦皈依,并奉献土地建寺,即后来的寿福寺,为鎌仓五山之一。其后平政子又以十六罗汉进呈寿福寺,并举行开眼供养。由于得到幕府的支持,禅法于是在关东弘传开来。 虽早在奈良朝时期日本已将茶引入,但并不盛行。由于荣西由宋携回茶种,种植于筑前背振山及博多圣福寺,又赠送高辨三粒种子栽植于母尾,不久分植于宇治,为宇治茶园之始,渐渐地使茶更广泛种植,荣西因此被尊为「日本的茶祖」。

宋朝时期禅法已甚流行,而茶具有遣困、消食、快意等功效,故禅林逐渐有吃茶的风气;吃茶的礼仪、行法更成为禅门中重要的一环,于是有「茶禅一味」的说法。荣西将宋朝禅院的茶风引进日本,归国后首度于鎌仓寿福寺、博多圣福寺、京都建仁寺等寺院,设立每日修行中吃茶的风习。

建历元年(公元一二一一年),荣西撰《吃茶养生记》一书,为其晚年最后的著作。建保二年(公元一二一五),荣西献上二月茶,治愈了源实朝将军的热病,自此,茶风更为盛行。 建仁二年(公元一二○二年),征夷大将军源赖家(源赖朝之子,实朝之兄)于京都洛东鸭河畔创立建仁寺,授命荣西为开山祖师。翌年六月,荣西设置台、密、禅三宗兼学的道场,创立真言院和止观院,融和此三宗而形成日本的临济宗,一时人才荟萃,声誉日隆,震动朝野。

建永元年(公元一二○六年),荣西任东大寺劝进一职,负责监督修缮,历四年完成。承元二年(公元一二○八年),洛东法胜寺九层塔火灾,荣西奉命修复,因有功而蒙帝赐紫衣。建保元年(公元一二一三年),荣西受擢为僧正。建保三年,龟谷寿福寺落成。同年夏天,荣西示现微疾,午后,安详迁化,世寿七十五,法腊六十三。

荣西世称千光派之祖、台密叶上流之祖、遍照金刚、智金刚、渡宋巡礼沙门。着有《一代经论总释》、《日本佛法中兴愿文》、《三部经开题》、《不二门论》等。门下弟子有观海、明全、行勇、严琳、荣朝、心海、道圣等人,其中以行勇、荣朝最为著名。

由于荣西禅师鼓吹禅风,提高时人研究禅宗的兴趣,促成入宋学禅的风潮。如公元一二二四年,明全和尚偕弟子道元禅师入宋求法,归国传曹洞宗法脉,开创越前永平寺;尔后中国南宋灭亡,不满于元朝统治的禅僧,纷纷避难于日本,使得日本禅宗得以迅速发展,在各宗派中取得极大的优势,此皆为荣西禅师之功。

最早将茶带回日本的僧人是谁?

A最澄

在唐朝的时候,日本僧人最澄在浙江天台山留学,回国时,不仅将天台宗带到日本,还将茶种带到了京都比睿山。后来的僧人荣西也在天台山研习佛法并修学茶艺,写成了著名的《吃茶养生记》,记录了南宋时期流行于江浙一带的制茶过程和点茶法,从而被誉为日本的“茶祖”。而之后的留学僧圆尔辩圆带回了径山茶的种子,种植在自己的故乡静冈县,茶风从此开始流传。

中日间到底有什么文化关系?我要详细的

中日两国一衣带水,风俗文化的交流源远流长。秦汉时期稻作文化传入日本,唐朝时期儒学

传入日本,宋元时期饮茶习俗通过荣西之手传入日本,无论是物质方面精神方面以及国家制

度方面,中国都在全面的影响着日本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可以说,中日两国风俗文化的相互

关系异常紧密。到近代,日本的发展快于中国,汉字回流到中国开始丰富汉语言,中日两国

风俗文化的交流过程中,无不体现两者关系的紧密程度。本文通过中日两国语言的相互影响、

宋元时期中日两国的交流、和服中的中国元素以及古代日本对中国文化的吸收来论述中日两

国风俗文化的相互关系。日本在中国的影响下风俗文化、社会的文明度都得到了大大的提高,

中国在近代落后于世界的时候,也得到了日本的影响,通过日本间接的同西方先进文明接轨。

中日两国一衣带水,两国间风俗文化方面的交流源远流长。从隋朝时期的遣隋使,到宋朝时

期的入宋僧,从汉语言文字的交流到服装以及交通工具,无处不存在中日风俗文化的相互影

响。关于中日风俗文化交流的单方面的先行研究很多,但综合进行论述的研究较少。本文将

在先辈们先行研究的基础上,从汉字语言的交流、宋元时期的中日文化交流、和服中的中国

元素、日本对中国文化的吸收四个方面对中日风俗文化的相互关系展开论述。

1.中日两国语言的相互影响---汉字为中心

在中日长期的历史交往中,汉字称为两个民族之间文化交流的一个符号和象征。在鸦片战争

以前的历史时期,中国是文化的输出者,汉字作为先进文化的代表,促进了日本文化的发展。

而近代之后,却出现了另一个倾向,日本汉字回流到中国,开始回馈中国汉字。

1.1 中国对日本的影响

鸦片战争以前,中日两国的交往中,中国长期居于文化输出国的地位。从秦汉时期开始,汉

文化就开始慢慢的向日本渗透。进入唐代之后,更是以强大的声势影响着日本。中国的

法令、学术思想、文学艺术、风俗习惯以及娱乐游戏个个方面,都成为日本人的学习对象。

比如,儒家的《孝经》,在日本就广为流传。文武天皇时期,《孝经》传入日本,并成为科举考试必考科目。日本孝经的版本,数量之多,品类之全,堪称世界之最。

汉书在日本的流传必然影响到对汉字的学习。日本遣唐使到唐朝学习,要遵从日本学制的规

定,不遗余力地学习使用汉字。比如,著名的遣唐使阿倍仲麻吕就是学识丰富的汉学家。汉

字不仅是日本人学习汉文化的工具,而且还促进了日本文字的产生,奠定了平、片假名产生

的文字基础。据文献记载,日本原本是没有文字的,汉字传入日本以后经过种种摸索,终于

创造出了日本人自己的文字平假名(由汉字的草书演变而来)、片假名(由汉字楷书的偏旁

部首演变而来),两者读音相同只是书写不同。另外,假名也是标语汉字之上的读音,又相

当于汉语中的拼音。他们组合在一起形成了自身的意思,也形成了日本独特的文章书写方式

---汉字假名混写体。

总的来说,近代以前,中国的汉文化以汉字为媒体,对日本文化的发展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促

进作用。这后面的背景就是汉文化的优势低温,而语言文字的影响不过是优势文化影响的一

个表现而已。

2.2 日本对中国的影响

鸦片战争清朝战败,中国和日本的交流中角色也发生了戏剧性的逆转。中国知识分子开始寻

求日本富强的经验,模仿日本变法维新成为了一种社会思潮桌布蔓延开来。最典型的就是康

有为,其变法的核心由“托古改制”转变为“仿日维新”。

在中日两国文化交流关系发生转变的过程中,日本汉字开始回流到中国,开始回馈汉语。明

治时代,日本人为了加快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必须大量翻译西方的科学技术文献。原

有汉字已经不能满足日本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于是日本人开始大量创造新的汉语词汇。

如服务、方针、申请、想象等词汇是对汉字的从新组合,立场、手续、取消等是意译西方的

概念。这些用法和词汇在日本广泛应用之后,随着大批中国青年奔赴日本求学和中日之间的

文化交流,中国人将其引入汉语,极大丰富了汉语的词汇。

几乎现代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所有领域,中国人都大规模采用了日本人用汉字创造的新词汇。

现在我们常用的一些基本术语、词汇,大都是来自日语。如服务、组织、、纪律、方针

哲学等等,实际上全是来自日语的外来语。

2 宋元时期的文化交流和相互影响

宋元时期中日之间虽然基本上没有正式使臣互聘,但是民间贸易和僧侣往来却十分活跃,两

国也通过这些途径进行官方联系和文化交流,尤其是僧人,在宋元时期的中日文化交流中充

当着重要的角色。比如,无准师范、荣西、成寻等。

2.1 医学的发展

宋代中日两国的医学、陶瓷、建筑等都有了很大的发展,两国之间的交流更加频繁。984年,

日本著名医生丹波康赖以中国唐代孙思邈的《千金方》为主要参考资料,编成《医心方》30

卷,根据当时的实际需要,取舍摘录了隋唐名医书中关于内、外、妇产、小儿、针灸、眼等

科的学说,成为当时日本医学发展重要成果的重要总结。

2.2 陶瓷业和建筑业

日本的陶瓷业有着悠久的历史,享有很高声誉的“濑户烧”是由日本著名陶工加藤藤四郎发

展起来的。他于1223年来中国学习烧制陶瓷的技术,逗留五年,1228年回到日本在山田郡

的濑户村(今爱知县濑户市)试烧,成功后在濑户大量烧制。宋代传入日本的建筑式样有两

种,一种叫天竺式,一种叫唐式。

2.3 饮茶习俗

日本的“茶祖”荣西。荣西是日本临济禅宗的创始人。出生于日本现冈山县的一个神官家庭,

自由学习佛法,造诣深厚。中国茶叶在8世纪传入日本以后,日本完全依赖中国输入,但饮

茶风俗只限于宫廷贵族等阶层,很难普及到民间。9实际后,随着停派遣唐使,从中国进口

茶叶剧减,饮茶之习俗逐渐衰亡。宋朝时期随着荣西深入学习中国佛教,多次渡海入宋,将中国茶籽带回日本培植并广为传播。使中国的茶种及茶得栽培饮用方法在日本得到推广。随

着茶树栽培的普及,饮茶也开始成为日本广大民众的习俗。荣西把他所著的《吃茶养生记》

献给当权者,更加快了茶的推广。书中介绍了茶的功能、种类、茶具,以及采茶、制茶、点

茶的方法,奠定了日本茶道的基础,荣西被尊为日本茶祖。

2.4 入宋僧

宋元时期,中日僧侣往来络绎不绝,出现了为数众多的入宋僧和赴日僧,禅僧的往来成为了

当时文化交流的桥梁和中介。这一时期,中日两国没有官方的正式外交关系,之间没有

使节往来,两国的联系除了宋商以外,就是佛教僧侣。日本入宋僧侣较多,其中最著名的有

裔然、成寻等人。

裔然是宋朝时期从日本到中国的第一个文化僧侣,他虽没有带来官方文件,不是正式使者,

但他第一个把有关日本国的情况相当正确而具体的介绍给中国,增进了中日两国人民的相互

了解,沟通了中断已久的中日关系,实际上起到了使者的作用。

3 和服中的中国元素

根据史书《三国志》的描述,日本弥生时期的男性用长布将身体裹起来,这种形式的衣服成

为“袈裟”,女性在布得剪一个能够让头露出来的孔,将布披在身上,还没有真正意义

上的服饰。公元6世纪,开始出现“服色制度”,头冠统一规定为黑色,门襟采用左衽,领

尖至腰间,袖子为筒形袖,长度在膝盖以上。这就是初步的和服。

公元8世纪,中国正值盛唐时期(日本平安时代)。随着中日文化的交流中国的唐装传入日

本,对日本的和服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日本天皇宣布,全国不论男女老少穿衣服都要以唐朝

的模式进行。当时和服的名称叫“唐草”、“唐花”、“唐锦”等。日本人穿衣习惯由原来的左

衽变为右衽,也是在这个时代开始的。

日本的平安时代、镰仓时代是日本服装走向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894年日本撤回遣唐

使,中日上断绝了往来。和服的发展有了日本自身的文化特色,开始建立区别于中国服

饰的独特风格。尤其是染色技术的发展,使当时的和服色彩有了多样化的发展,但和服的样

式却朝着简单化的方向发展。元朝时期,中国得到统一,并连续十次侵犯日本。日本人为了

便于战争,服装又回复朴素,宽袖变回窄袖。

从面料选用到制造工艺上不断受到中国的影响。古代中国的纺织技术发达,至今丝绸忍让是

中国江浙地区的代表性产物。日本最初的和服面料以丝绸、麻为主,随着纺织技术的发展其

面料更加丰富。和服的刺绣工艺和图案,也随着唐代中国文化的输出,中国吴越地区(现在

的杭州、苏州、无锡一带)的刺绣传到了日本,吴服称为日本当时上流社会的正式服装,至

今日本仍将带有刺绣的和服称为“吴服”。日本刺绣中的各种图形大都来源于具体生活中的

各种道具。题材非常丰富,大都受中国古代文化的影响。

4 古代日本对中国文化的吸收

中日两国风俗文化的相互关系可以说是中日两国风俗文化交流的过程。从绳纹时期与日

本列岛的原始居民可以自由往来到894年停派遣使团,在这1000多年的古代中日交往中,

日本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的吸收中国文化并加以选择、甄别和融合,最终形成了日本特

色的民族文化。古代日本对中国文化的吸收大致可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个

方面。

4.1 物质文化的吸收

日本原本没有稻种等农作物,其主要食物来源是禽、兽以及鱼、贝类。睡到的传入改变了日

本的饮食结构,也改变了整个日本社会的发展。将日本推进了一个崭新的时期,即进入文明

社会的“农耕文化”。随着睡到的普及,人们的生活场所由以前的山地、森林、海滨地带移

到湿润的低洼地带。并且,水稻的种植及农作物产量的增多,使弥生人定居下来,形成了村

落。其次,随着水稻的广泛种植及栽培技术的发展,分工越来越细。男子的社会低温越来越凸显,妇女主导地位开始动摇。日本逐步由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转变。

物质文化的另一个主要方面是金属器的传入。日本在进入农耕时代的同时也步入了金属文化

时代。水稻及金属的传入给日本带来了农耕文明和金属文明,加速日本由原始落后的渔猎社

会向先进的阶级社会转变的进程。这次物质文化的大量吸收从整体上改变着日本社会。

4.2 精神文化的吸收

在汉文字传入日本的同时,儒学也随之传到日本。在日本的发展史上,日本儒学随着中国儒

学的发展自身需要而不断发展。日本学者说,“日本儒学史可以看做是带有相应变形而压缩

地重复了中国的儒学史”。

儒学自传入日本,其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有起有伏。但儒学作为古代较为先进的文化思想

在日本的传播中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其影响领域是非常广泛的。方面,为统治者加强

思想统治和维护政局起到了积极作用。教育方面,成为了私塾传授的主要思想。在道德和风

俗方面,将“孝”的思想移植于日本道德观念中。

4.3 制度文化的吸收

隋唐时期是日本大幅度、全方位吸收中国文化的时期。除物质文化精神文化之外,日本还如

饥似渴地效仿中国的制度文明,进行改革以求日本社会的稳定进步,增强国力。古代日本全

面吸收中国制度文化的历史事实中以推古朝改革和大化改新两次制度革新最为明显,这

两次改革将日本推向了封建文明社会。

结束

中日两国交流源远流长,封建时期,中国的强大和兴盛引来了日本的学习和效仿,大量的吸

收中国文化建立起了本民族独特的风俗文化。但同中国的关系并没有消失,处处留有中国古

代文明的印记。语言、服饰、思想等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交流。本文主要论述了日本对

中国风俗文化的吸收以及近现代日本对中国的影响。从中日语言的交流、宋元时期中日文化

的交流、和服中的中国元素以及古代日本对中国风俗文化的吸收进行了论述。使中日风俗文

化的相互关系更加明朗。可能还有论述不到的地方,但今后将继续收集资料,继续中日风俗

文化相互关系的研究。

茶知识|茶史十大名人

茶史十大名人

茶不止是一款饮品,更是一种文化迁徙。回首世界茶史,有十个人物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茶圣——陆羽

陆羽,自小被智积禅师抚养,但不愿学佛而更喜茶,安史之乱期间,陆羽流落湖州,隐居苕溪,从此开始了他长达数十年的茶事实践。

于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年)定稿并出版了世界上第一部茶学专著《茶经》。这本书也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茶的百科全书,陆羽也因此被尊为茶圣。

二、茶道大成者——宋徽宗

宋徽宗赵信有着极高的艺术追求,茶文化也就直达顶峰,如果说宋徽宗时是中国茶文化发展到的极致,“前无古人、后无来者”都不为过。

除了影响深远的点茶艺术外,痴茶爱茶的赵信还留下了一部独一无二的茶学专著--《大观茶论》,是继陆羽《茶经》之后,又一部全面论述一个时代主流茶道艺的茶书。

三、日本茶祖——荣西禅师

荣西禅师为日本的“茶祖”,字明庵14岁出家为僧,曾两次来宋留学。荣西禅师不仅将禅宗引入日本,还带回了中国的茶树种子、制茶技术以及饮茶技巧等,可谓是日本的“玄奘”。撰写了日本历史上第一部关于茶的著作《吃茶养生记》。

四、日本茶圣——千利休

因天皇敕赐“利休居士”号,故称之为千利休。出生于商人家庭,热衷于茶道。18岁时拜日本茶道史上承前启后的伟大茶师武野绍鸥为师。先后成为织田信长和丰臣秀吉的茶头。茶道形式的完成者,创建“和、敬、清、寂”的“草庵茶道”。

五、茶皇后——凯瑟琳

虽然葡萄牙传教士克鲁兹将中国茶文化引入欧洲,但要谈到茶叶在欧洲的风靡,更要归功于葡萄牙的凯瑟琳公主。

1661年,凯瑟琳公主嫁给了英国国王查尔斯二世,将茶带入了英国皇宫。此后,饮茶之风迅速风麻整个英国。迄今为止,无论是皇室成员还是普通百姓,都保留着喝下午茶的习惯。

六、第一茶品牌开创者——汤姆斯·立顿

汤姆斯立顿是立顿品牌的创始人。1890年,他在英国推出了立顿红茶。1892年,立顿开始了品牌全球化之路。1898年,立顿被英国女王授予爵位,得到“世界红茶之王”的美名。

黄牌福活江茶

1992年,立顿进入了世界茶的发源地一中国,极大地推动了茶成为全球第一大饮料。

七、中国近代茶业开创者——池秉德

池秉德,出身于乌龙茶世家。1898年,池秉德在广州创办“德记茶庄”,后迁至香港后改名“龙德记茶庄”。

“龙德记茶庄”以香港为跳板,一度发展成为近代比肩立顿的中国茶叶公司,被誉为中国近代茶业复兴的先行者。

八、袋泡茶推广者——托马斯沙利文

在英国,人们每天至少要喝掉1.3亿杯袋泡茶,说起袋泡茶就不得不提到袋泡茶的推广者——托马斯沙利文。

托马斯苏利文当时为了提升茶叶的销量,就将茶叶放在丝绸袋中作为一种促销手段。没想到这一做法给许多顾客带去了便利,广受欢迎,袋泡茶就此推广开来。

九、《茶叶全书》——威廉乌克斯

美国人威廉·乌克斯于20世纪初叶撰写了《茶叶全书》,它与陆羽的《茶经》和日本荣西和尚的《吃茶养生记》,并称世界三大茶叶经典。

荼叶全书

《茶叶全书(套装上下卷]》从六个方面详细阐述了茶叶所涉及到的各个领域,包括:历史方面、技术方面、科学方面、商业方面、社会方面及艺术方面,是一部关于茶叶的百科全书。

十、当代茶圣——吴觉农

吴觉农(1897-1989),浙江上虞人,他创建了中国第一个高等院校的茶叶专业和全国性茶叶总公司,又在福建武夷山麓首创了茶叶研究所。

他所著的《茶经述评》是当今研究陆羽《茶经》最权威的著作,被誉为当代“茶圣”。他这一生都奉献给了茶,为发展中国茶叶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被誉为中国现代茶业复兴的先驱!

谁将中国的茶传到日本的

中国茶的文化早在隋朝(公元593年左右)就传入日本,距今巳有一千多年。据日本《古事根源》及《奥仪抄》两书谈到,日本圣武帝于天平元年(729)召集僧侣百人,在宫中诵经四天,事毕各赐以粉茶,人人感到荣幸。又记载当时有高僧行基(658-749)一生建筑寺院不少,并在寺院中种茶之语。

日本最澄(被称传教大师)于公元804年(唐德宗贞元20年)来到浙江天台山国清寺学佛教,翌年归国时,携归若干茶籽试种于近江(滋贺县)。相传池上茶园即太师所种。806年,日本空海(弘法大师)来我国学佛,也携回不少茶籽,分种各地,不过系试种性质,主要供药用。嵯峨天皇弘仁六年(公元815)巡游至滋贺的梵择寺,寺僧南茶,天皇饮后大悦,赐以御冠。当年天皇命近江、丹波、播磨等地种茶,作为贡茶,在这以后,民间饮茶风气普遍兴起。

南宋时荣西禅师曾两次来到中国,到过浙江天台,四明、天潼等地,对佛学造诣很深,被宋孝宗赠于千光法师称号。他把茶籽带回日本,亲自种植于肥前脊振山(即福冈西南),并著有《吃茶养身记》上下两卷,大力提倡吃茶养生之道,日本吃茶风气才逐渐兴盛起来。《吃茶养生记》被日本认为是日本的第一部茶书,荣西被尊为“日本茶祖”。(资料来源:庄晚芳茶学论文选集)

TAG标签:#茶祖 #日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