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当前位置:科普经验站>综合知识>铜壶滴漏的制作方法

铜壶滴漏的制作方法

科普经验站 人气:3.14W

铜壶滴漏的制作方法

铜壶滴漏通常由以下几个步骤制作:

1. 选材:选择高质量的纯铜材料,因为纯铜不会生锈,可以保证滴漏的质量和寿命。

2. 制模:根据铜壶的设计和尺寸,制作一个“母模”,用来复制滴漏的大小和形状。这个模型通常是用木头或者石膏制作的。

3. 制造滴漏:将母模放在铜板上,用工具按照模型的形状剪下铜片。然后使用大锤和小刻刀将铜片打成形状,加上几个波浪形装饰,以使水流更加均匀。

4. 焊接和涂漆:将铜片卷成筒形,用火焰焊接好,焊缝要保证牢固和密闭。然后用磨光机打磨铜壶,涂上不锈钢涂层和漆,使其闪闪发光。

5. 安装滴管:安装一个尺寸适合的滴管,固定在铜壶上,用以控制水流量和方向。

6. 成品:铜壶滴漏制作完成,可以用于泡茶、咖啡和其他热饮料,具有美观、实用和耐用等特点。

小编还为您整理了以下内容,可能对您也有帮助:

铜壶滴漏怎么做

说来也巧了 这东西俺也做过

你没什么材料的话俺建议你用硬纸制作

不知道你是做模型 还是。。。。。

我觉得外形你肯定做的出来 也许就内部设计不好完成

主要注意各个壶都要开一个孔 流水或者流沙

最下面的壶里面放刻度表  是用尺上12时辰的刻度

自下而上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记时的

它们的长度你可以按比例 不怎么要求的话可以视具体情况而定

元代铜壶如下

最上层日壶,高75.5厘米,外口径74厘米,内口径68.2厘米,底径60厘米

第二层月壶,高58.5厘米,外口径59.5厘米,内口径54.5厘米,底径53厘米

第三层星壶,高55.4厘米,外口径51厘米,内口径44厘米,底径39厘米

底层受水壶,高75厘米,外口径38.5厘米,内口径32厘米,底径31厘米

铜尺66.5cm    这样就能换算比例了

希望你成功  我只能说   要是能帮你制作 我也很乐意的

铜漏壶的原理

铜漏壶的计时原理是在某一条件下,每个滴落水珠的大小及其形成的时间相等。

水从高度不等的几个容器里依次滴下来,最后滴到最底层的有浮标的容器里,根据浮标上的刻度也就是根据最底层容器里的水位来读取时间。

这样,无形的时间转换成了有形的尺寸。铜壶漏滴中的最底层容器里的水位,是由高处的水一滴一滴流下来,经过长时间的积累而形成的,因此铜壶滴漏的计时原理实质上就是水滴总数的自动累计。

古代铜漏壶:

据史载,漏壶的制造,我国在世界上是头一位。西方的水池钟和漏壶的功用一样,它是雅典法庭用来发言人的发言时间的。但它的制造比我国的漏壶晚得多。

早期的漏壶叫“沉箭壶”。它是这样制作的:在壶底部钻一个孔,壶的中间竖着一根标有刻度的箭杆。使用时,壶里装满水。随着壶里的水慢慢地从小孔里往下滴漏,壶里的水平面也逐渐地下降,箭杆露出水面的部分则越来越长。

古人就用箭杆露出水面的长度来计算时间,水面上箭杆上的刻度就表示时间数字。但这种壶水位高时,压力大,水漏得快,水位低时压力小,水漏得很慢。漏速不均,记时也缺乏准确性。

于是古人又发明了“浮箭壶”。这浮箭壶是在不同高度上放置三个壶,上下依次串联成为一组,每只漏壶都依次向其下一只漏壶中滴水。这样一来,对最下端的受水壶来说,其上方的一只泄水壶因为有同样速率的来水补充,壶内液位基本保持恒定。

其自身的滴水速度也就能保持均匀。随着接水壶内水平面的升高,箭杆便逐渐上升,人们看箭杆上的刻度,就能知道具体时间。

古代用水滴来计时的那个东西,叫什么名字?

这个叫“铜壶滴漏”,能精确计算24小时,也就是12时辰的规律和变化,是古代中国人的创举。此物件最早诞生于西周时期,当时青铜工艺很发达,但是黄铜也就是不生锈的才刚开始,兴盛于西汉,从皇宫贵族向民间演变,但总的来说还是当时的奢侈品了。

古代用水计时的工具

古人发现,一定直径流出水的速度是有规律的,滴水的时间建个是一样的,由此想出用流水来计时,并且发明了滴漏。

铜壶滴漏又名“漏刻”或“漏壶”。即用一个在壶底或靠近底部凿有小孔的盛水工具,利用孔口流水使铜壶的水位变化来计算时间。 我国发明的铜壶滴漏比外国制作的滴水计时器要早的多,应用也普遍,成为历代计时的重要工具。

古人是怎样想到用流水来做成计时的工具的水钟的制作必须解决什么问题

应用也普遍,滴水的时间建个是一样的,成为历代计时的重要工具,由此想出用流水来计时,利用孔口流水使铜壶的水位变化来计算时间,并且发明了滴漏。

铜壶滴漏又名“漏刻”或“漏壶”。即用一个在壶底或靠近底部凿有小孔的盛水工具。

我国发明的铜壶滴漏比外国制作的滴水计时器要早的多古人发现,一定直径流出水的速度是有规律的

水钟的工作原理

水钟工作原理

要讲“泄水型”、受水型 具有自动报时装置的水钟被认为是韩国科学史上的一大成就。其工作原理是利用水量来测量时间。

水钟有大、中、小三个容器。把水注入最上面的、也是最大的容器中,水就会自动往下流。当最下面的、最小的容器中的水位不断升高并达到一定高度时,容器中的木条触动方木,方木中的小金属球就一路向下滚动,触动与铜锣、鼓和钟相连的大球。因而,每20分钟铜锣响一次,每100分钟鼓响一次,而每两小时也就是一个时辰,钟就响一次。在钟响的同时,水钟窗口也会显现出代表十二个时辰的标志形象。

古代的计时器“水钟”( 在中国叫作“刻漏”,也叫“漏壶” )。据古代锲形文字记载和从埃及古墓出土的实物可以看到,巴比伦和埃及在公元前1500年以前便已有很长的水钟使用历史了。约在公元前三世纪中叶,亚历山大里亚城的斯提西比乌斯(Ctesibius)首先在受水壶中使用了浮子(phellossive tympanum)。按迪尔斯(Diels)本世纪初复原的样品,注入的水是由圆锥形的浮子节制的。而这种节制方式即已含有负反馈的思想 (尽管当时并不明确)。[1]中国有着灿烂的古代文明。中国古代的科学家们对水钟十分得重视,并进行了长期的研究。据<<周礼>>记载,约在公元前 500年,中国的军队中即已用漏壶作为计时的装置。约在公元120年,著名的科学家张衡 (78-139,东汉)又提出了用补偿壶解决随水头降低计时不准确问题的巧妙方法。在他的“漏水转浑天仪”中,不仅有浮子,漏箭,还有虹吸管和至少一个补偿壶。最有名的中国水钟“铜壶滴漏”由铜匠杜子盛和洗运行建造于公元1316年(元代延佑三年),并一直连续使用到1900年。现保存在广州市博物馆中,但仍能使用。[2][3]北宋时期,苏颂等于1086年-1090年在开封建成“水运仪象台”。仪象台上的浑仪附有窥管,能够相当准确地跟踪天体的运行,“使它自动地保持在窥管的视场中”。这种仪象台的动力装置中就利用了“从定水位漏壶中流出的水,并由擒纵器(天关、天锁)加以控制”。苏颂把时钟机械和观测用浑仪结合起来,这比西方罗伯特.胡克早六个世纪。

古代有哪些计时工具

圭表、刻漏、沙漏、水运仪象台、大明殿灯漏等。

1、圭表

圭表是古代汉族科学家发明的度量日影长度的一种天文仪器,圭表直立于平地上测日影的标杆和石柱,叫做表;

正南正北方向平放的测定表影长度的刻板,叫做圭。当太阳照着表的时候,圭上出现了表的影子,根据影子的方向和长度,就能读出时间。

2、刻漏

刻漏引又称漏刻﹑漏壶,是中国古代的漏水计时器。漏壶主要有泄水型和受水型两类。早期的刻漏多为泄水型。水从漏壶底部侧面流泄,使浮在漏壶水面上的漏箭随水面下降,由漏箭上的刻度指示时间。

後来创造出受水型,水从漏壶以恒定的流量注入受水壶,浮在受水壶水面上的漏箭随水面上升指示时间,提高了计时精度。

为了获得恒定的流量,首先应使漏壶的水位保持恒定。其次,向受水壶注水的水管截面面积必须固定,水管采用“渴乌”(虹吸)原理,便於调整和修理。

3、沙漏

因刻漏冬天水易结冰,故有改用流沙驱动的。《明史·天文志》载明初詹希元创造了“五轮沙漏”。后来周述学加大了流沙孔,以防堵塞,改用六个轮子。

宋濂(1310~1381)著《宋学士文集》记载了沙漏结构,有零件尺寸和减速齿轮各轮齿数,并说第五轮的轴梢没有齿,而装有指示时间的测景盘。

4、水运仪象台

水运仪象台是北宋时期苏颂、韩公廉等人发明制造的以漏刻水力驱动的,集天文观测、天文演示和报时系统为一体的大型自动化天文仪器。

标志着中国古代天文仪器制造史上的高峰,被誉为是世界上的最早的天文钟。

水运仪象台的构思广泛吸收了以前各家仪器的优点,尤其是吸取了北宋初年天文学家张思训所改进的自动报时装置的长处;

在机械结构方面,采用了民间使用的水车、筒车、桔槔、凸轮和天平秤杆等机械原理,把观测、演示和报时设备集中起来,组成了一个整体,成为一部自动化的天文台。

5、大明殿灯漏

大明殿灯漏是中国钟表史上最为著名的计时仪器之一,由元代著名科学家郭守敬创制。

著名科技史专家英国李约瑟博士在研究了欧洲钟表与中国宋代水运仪象台后,曾在他的《中国天文钟》一文中断言“中国天文钟是欧洲中世纪天文钟的直接祖先”。欧洲最早出现机械钟是1320~1350年间。

它的工作原理属漏水计时,而造型似宫灯,放置于皇宫的大明殿,所以称之为大明殿灯漏。古文献《元史 天文志》对它有专条记叙,试作今译如下:

灯漏高一丈七尺(合今尺五米四),它的框架用金制作。上部有弯曲的梁,梁的中间是一颗云珠,云珠二侧有象征日月的球体,日在左,月在右,云珠之下再悬有一颗珠子。这曲梁的两端各装有龙头,龙的嘴能张合,龙的眼珠能转动,用这样的动作显示灯漏内的水流是快了还是慢了。

曲梁的下面有一中梁,在中梁上,一左一右有两条戏珠的龙,它们随着珠子的下降或上升而俯仰,用这样的姿态显示灯漏内的水位是否适应运行的需要。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圭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刻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沙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水运仪象台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大明殿灯漏

古人计时有巧招,晚上计时的工具和方法有哪三种?

古代人们晚上计时的工具有:刻漏、沙漏、水运浑天仪、水运仪象台、大明灯漏。

计时的方法分为两大类,一类利用流体力学计时,有刻漏和后来出现的沙漏;一类采用机械传动结构计时,有浑天仪、水运仪象台等。

1、刻漏又称漏刻、漏壶。

漏壶主要有泄水型和受水型两类。早期的刻漏多为泄水型。水从漏壶底部侧面流泄,格叉和关舌又上升,使浮在漏壶水面上的漏箭随水面下降,由漏箭上的刻度指示时间。后来创造出受水型,水从漏壶以恒定的流量注入受水壶,浮在受水壶水面上的漏箭随水面上升指示时间,提高了计时精度。

2、沙漏

因刻漏冬天水易结冰,故有改用流沙驱动的。《明史·天文志》载明初詹希元创造了“五轮沙漏”。后来周述学加大了流沙孔,以防堵塞,改用六个轮子。宋濂(1310~1381)著《宋学士文集》记载了沙漏结构,有零件尺寸和减速齿轮各轮齿数,并说第五轮的轴梢没有齿,而装有指示时间的测景盘。

3、水运浑天仪

一具依靠水力而使其运转,能模仿天体运行的仪器,并可以测定时间。这个浑天仪改进了汉代科学家张衡的设计,注水激轮,令其自转,昼夜一周,除了表现星宿的运动以外,还能表现日升月落,当然比张衡的水运浑象仪更加精巧、复杂了。

4、水运仪象台

是一套比较复杂的齿轮传动系统。 在枢轮的上方和圆周旁有“天衡”装置──擒纵机构,这是计时机械世界史上继一行之后的重大创造的继续,它把枢轮的连续旋转运动变为间歇旋转运动。

5、大明灯漏

1276年,中国元代的郭守敬制成大明灯漏。它是利用水力驱动,通过齿轮系及相当复杂的凸轮机构,带动木偶进行“一刻鸣钟、二刻鼓、三钲、四铙”的自动报时。

扩展资料:

星象定时:

这种方法比用动物报时的方法更加古老,它是根据月亮和星星的晚上位置变化来确定晚上时间阶段的。

根据月亮有“初一升初二长,初三初四见月亮”“二十月亮一扭”开始计算时间,一般由“十五月中天”,“二十二三,月亮落在正南”等计算夜间时间,到了冬天还有“参落正南”——半夜之说(参指三星)。

另外,根据北斗星在每个季节的晚上转动位置则更是古代晚上报时和研究四季的重要方法。北斗星在春分和秋分、冬至和夏至的黄昏6点和早6点位置和晚上12点的位置——卯时、申时和子时是十分准确的,北斗七星正好在正东西和正南北方位。

夜行的人们经常根据季节看北斗七星的位置判断夜间的时辰应该是什么时间,所以古人有“斗转星移”一整套夜观天象之术。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古代计时器

铜壶滴漏是什么时候发明的

元延祐三年(公元1316年)通高264.4厘米

此件滴漏是中国古代的计时工具,由广州人冼运行、杜子盛等铸造于元延祐三年(公元1316年)。整件滴漏由四个铜壶组成,分别是日壶、月壶、星壶、受水壶。也有一种说法称为日天壶、夜天壶、平水壶和受水壶。日壶壶壁铸有圆形太阳图,月壶壶壁铸有月形图,星壶壶壁铸有北斗七星图,受水壶壶壁铸有八卦图。使用时四壶自上而下依次安放,最上为日壶,最下为受水壶。在日、月、星壶的底部各有一个出水的龙头。受水壶壶盖正中立一铜表尺,上有时辰刻度,自下而上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铜尺前放一木制浮箭,木箭下端是一块木板,称作浮舟。壶身刻有关于制作年份和人员的文字。

古代的人们确定时间的方法有哪些?

人们发明了很多计时的方法或工具。

圭(读作guī)表是一种既简单又重要的测天仪器,它由垂直的表(一般高八尺)和水平的圭组成。它利用了立竿见影的道理来测量日影长度。主要功能是测定冬至日所在,并进而确定回归年长度。此外,通过观测表影的变化可确定方向和节气。

日晷(读作guǐ)又称“日规”,是我国古代利用日影测得时刻的又一种计时仪器。通常由铜制的指针和石制的圆盘组成。铜制的指针叫做“晷针”, 石制的圆盘叫做“晷面”。使用时,观察日影投在盘上的位置,就能分辨出不同的时间。日晷的计时精度能准确到刻(15分钟)。

铜壶滴漏又名“漏刻”或“漏壶”。即用一个在壶底或靠近底部凿有小孔的盛水工具,利用孔口流水使铜壶的水位变化来计算时间。 我国发明的铜壶滴漏比外国制作的滴水计时器要早的多,应用也普遍,成为历代计时的重要工具。

除了以上的计时方法之外,我国古代人们还用“沙漏”、“火计时”、“烛光计时”等方法来计时。

查看全部2个回答

大专怎么升本-已累计报名10万+学生

大专怎么升本?学历低?基础差?不怕,正规名校文凭轻松拿,千余热门专业等您选。成功拿证学生达10万+,详情请点击咨询

新疆海童教育咨询有..广告 

专接本报考条件-正规学历,自考报名时间已公布

专接本报考条件,96个热门专业,自考·成考·远程·函授·报名/考试/证书/。教务老师全程管理,上班轻松考文凭。

昆明青年外语专修学院广告 

相关问题全部

古代人是用什么来确定时间的?

浏览22672020-03-17

三、1、古代,人们都有哪些计时的方法?

1.太阳、月亮和星星 古代,人们仰望天空来判断时间。太阳显示日期,月亮显示月份。古巴比伦人把一天分成24个部分,也就是24小时。 2.日晷 人们注意到,随着太阳由东向西移动,树木和岩石投下的影子从一边移到另一边,以此可确定一天时间的变化。 3.水计时 古罗马人和古希腊人使用水钟计量时间。水从一个碗滴到另一个碗。 4.火计时 古代中国人通过燃烧一根以固定间隔打结的湿绳子来计时。后来,人们记下了燃烧一根蜡烛或一盏油灯里的油所需的时间。 5.沙漏 沙子以均匀的速率从一个玻璃球流到另一个玻璃球。许多年来,水手们携带这些计时工具出海航行。

4 浏览299

在古代人们到底是如何区分时辰的,用的都有什么方法?

古代人区分时辰主要是用太阳的升落来进行划分的,划分的仪器叫座日晷,划分为12个时辰,一个时辰是两个小时,一共是,直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12个时辰。这是中古代人们用的比较常见的,而且比较准的一种计时方法。 12个时辰中,又分四个刻时,一个刻时大概就是15分钟。这是白天计算时间的一种方法。到了晚上没有太阳,水滴也是有计算时间的方法。比如说水滴计时法,计算时间用的仪器是水漏,通过水滴落的时间来计算,过了多长时间。嗯,我们在一些,小说和古代文献中也有,一柱香,一盏茶,这也是用来计算时间的一种方法。 在古代也设有钟楼,通过敲钟来告诉人们,是几时几刻。古代计算时间的方法没有那么精确,但是也是有自己的一套体系,比如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在孔子游历各国教学的时候,就是太阳升起教学黄昏鸡鸣,教学结束。 在孔雀东南飞里也有两句诗“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人们早上出事和晚上休息都是有关佛这方面来确定时间和规定。告诉人们的方法就是通过钟楼打中的方式,上的时候也会有打更人。我们在好多小说里也听说过。在历史进程中,我们的祖先留下了不同的发明和制造了为了适应当代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需求所需要的计时仪器。他们都是我国古代伟大智慧的结晶。

浏览642019-07-16

古代的人是用哪三种方法看时间?

我国古代,人们发明了很多计时的方法或工具。 圭(读作guī)表是一种既简单又重要的测天仪器,它由垂直的表(一般高八尺)和水平的圭组成。它利用了立竿见影的道理来测量日影长度。主要功能是测定冬至日所在,并进而确定回归年长度。此外,通过观测表影的变化可确定方向和节气。 日晷(读作guǐ)又称“日规”,是我国古代利用日影测得时刻的又一种计时仪器。通常由铜制的指针和石制的圆盘组成。铜制的指针叫做“晷针”, 石制的圆盘叫做“晷面”。使用时,观察日影投在盘上的位置,就能分辨出不同的时间。日晷的计时精度能准确到刻(15分钟)。 铜壶滴漏又名“漏刻”或“漏壶”。即用一个在壶底或靠近底部凿有小孔的盛水工具,利用孔口流水使铜壶的水位变化来计算时间。 我国发明的铜壶滴漏比外国制作的滴水计时器要早的多,应用也普遍,成为历代计时的重要工具。 除了以上的计时方法之外,我国古代人们还用“沙漏”、“火计时”、“烛光计时”等方法来计时。更点———古代把晚上戌时作为一更,亥时作为二更,子时作为三,丑时为四,寅时为五更。 把一夜分为五更,按更击鼓报时,又把每更分为五点。每更就是一个时辰,相当于现在的两个小时,即120分钟,所以每更里的每点只占24分钟。由此可见“四更造饭,五更开船”相当于现在的“后半夜1时至3时做饭,3时至5时开船”。“五更三点”相当于现在的早晨5时又72分钟,即6时12分,“三更四点”相当于现在的午夜1时又96分钟,即2时36分。 刻———古代用漏壶计时。 漏壶分播水壶和受水壶两部。播水壶分二至四层,均有小孔,可滴水,最后流入受水壶,受水壶里有立箭,箭上刻分100刻,箭随蓄水逐渐上升,露出刻数,以显示时间。而一昼夜24小时为100刻,即相当于现在的1440分钟。可见每刻相当于现在的14.4分钟。所以“午时三刻”相当于现在的中午11时43.2分 0

12 浏览1135

古时候的人们是怎么算时间的?

根据水滴的规律而制造的计时装置,也就被命名为“滴漏”.这也是最早的计时器.   在公元前1400年,出现的漏壶(沙漏或者滴漏)是第一个摆脱天文现象的计时仪器.它根据流沙从一个容器滴漏到另一个容器的数量来计量时间.古代人设计的“五轮沙漏”通过流沙从漏斗形的沙池流到初轮边上的沙斗里,以此来驱动初轮,从而带动各级机械齿轮的依次旋转.最后一级齿轮带动在水平面上旋转的中轮,中轮的轴心上有一根指针,指针则在一个有刻线的仪器圆盘上转动,以此来显示时刻,这种古老的显示方法几乎与现代时钟的结构完全相同。 日晷~利用太阳投射的影子来测定时刻的装置.又称“日规”,是我国古代利用日影测得时刻的一种计时仪器.通常由铜制的指针和石制的圆盘组成.铜制的指针叫做“晷针”,垂直地穿过圆盘中心,起着圭表中立竿的作用,因此,晷针又叫“表”,石制的圆盘叫做“晷面”,安放在石台上,呈南高北低,使晷面平行于天赤道面,这样,晷针的上端正好指向北天极,下端正好指向南天极.在晷面的正反两面刻划出12个大格,每个大格代表两个小时.当太阳光照在日晷上时,晷针的影子就会投向晷面,太阳由东向西移动,投向晷面的晷针影子也慢慢地由西向东移动.晷面的刻度是不均匀的.于是,移动着的晷针影子好像是现代钟表的指针,晷面则是钟表的表面,以此来显示时刻.早晨,影子投向盘面西端的卯时附近.接着,日影在逐渐变短的同时,向北(下)方移动.当太阳达正南最高位置(上中天)时,针影位于正北(下)方,指示着当地的午时正时刻.午后,太阳西移,日影东斜,依次指向未、申、酉各个时辰。

5 浏览43642016-03-31

评论两句15

下一条回答

被赞4次

精彩推荐

2020专升本_报考流程_专升本报考详情

2020专升本,名校直招专升本报名点,稳定通过率,1.5年拿...

ynchengkao.cn广告 

专升本_报名网 成考2020报名入口

云南专升本-年承认学历改革通知,名校成考新增减科目在线...

yskao.net广告 

TAG标签:#铜壶 #滴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