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当前位置:科普经验站>综合知识>准直器是扫描的硬件吗

准直器是扫描的硬件吗

科普经验站 人气:3.09W

准直器是扫描的硬件吗

准直器是扫描的硬件。它的作用是使光最大效率的耦合进入所需的器件中或光信号最大效率的接受,所以它有一个重要的参数-插损,工艺技术可达到0.15dB以下。

小编还为您整理了以下内容,可能对您也有帮助:

下面哪项不是扫描的硬件准直器

电脑主机。因为扫描的硬件准直器在扫描过程中可以确保激光束以及反射光线的直线性,从而保证扫描的精准度,而电脑主机并不能起到这样的作用。

简述CT中准直器和滤过器的作用?

准直器:

前准直器:减少对病人的辐射剂量,限定扫描的空间范围(层厚)

后准直器:减少进入探测器的散射线

滤过器:吸收掉低能的软X线光子,均衡X线光子的能量

自准直仪(准直器)是一种高精度测角用的精密光学仪器。它广泛用于测量导轨的直线性、精密平板的平面度、基面之间的垂直度和平行度、精密轴系的晃动误差等;同时还可以来测量各种棱镜的角度差和平镜的平行差以及测量检验各种棱镜、平镜与装配基准面之间的角度误差。

扩展资料:

采用复合散射过滤器或采用散射补偿箔(Compensating Foil)措施,亦可保证均匀的剂量分布,无需用限束器器壁散射电子,所需辐射野面积由光阑控制,限束器低部与皮肤保持一定距离,患者受挤压的危险大为降低。

为降低限束器的重量,通常就用辐射头中上下两对次级准直器作初步准直使用。由于限束器低部与皮肤保持一定距离,半影比完全接触皮肤要略大一些,但在靶区所在深度,侧散射的影响远大于限束器低部间距的影响。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准直器

ct探测器和准直器有什么区别

ct探测器和准直器的区别如下:

1、CT探测器主要分为固体探测器和气体探测器。其中,固体探测器按照闪烁体的材料区别,又分为闪烁探测器和稀土陶瓷探测器。气体探测器常用高压疝气。

2、CT机上有两个准直器,一个是X线管前端的为前准直器,决定CT扫描层厚。一个是探测器端的为后准直器,它的狭缝分别对准每一个探测器,使探测器只接收垂直于探测器方向的射线,尽量威少来自其他方向的散射产生的千扰。

谁能介绍一下光纤准直器是什么,有什么功能。

就是能将光纤出来的光线,通过凸透镜折射成平行光。倒过来就是 将分散的光收集聚焦至光纤上面,您可以在淘宝上搜 光纤准直器,有一家闻闻科技的我用过还不错。

高能准直器低能准直器区别

高能准直器低能准直器区别如下:

1、高能准直器性能为高分辨率,低能准直器性能为普通分辨率。

2、高能准直器显示图形为汇聚型,低能准直器显示图形为针孔型。

3、高能准直器适用范围为静态图像、断层和全身扫描,低能准直器适用范围为一般图像扫描。

准直器的工作原理

自准直仪(准直器)是一种高精度测角用的精密光学仪器。它广泛用于测量导轨的直线性、精密平板的平面度、基面之间的垂直度和平行度、精密轴系的晃动误差等;同时还可以来测量各种棱镜的角度差和平镜的平行差以及测量检验各种棱镜、平镜与装配基准面之间的角度误差。该仪器主要用于小角度的精密测量,如多面棱体的检定。也可测量高精度导轨等精密零件的直线性、平行性、垂直性及相对位置。在精密测量和仪器检定中还可作非接触式定位,又可作自动测量。该仪器具有安装、使用方便等特点,是精密机械、仪器制造及有关科研、计量部门必不可少的检测仪器。

该仪器是一种应用光学自准直成象测微原理的高精度测角仪器,它利用光学自准直法,把角度量变成线值量,由微型线位移光栅传感器测出线值变化量,间接地把角度变化量测出来。它广泛用于小角度的精密测量。如:配合多面棱体用来检验各种分度圆(多点分度台、光学分度台、转台、测角仪等)的分度误差;测量导轨的直线度、精密平板的平面度、基面之间的垂直度和平行度、精密轴系的晃动误差等;同时还可以用来测量各种棱镜的角度差和平镜的平行差以及测量检验各种棱镜、平镜与装配基准面之间的角度误差。因此该仪器可以在机械制造业、精密仪器制造业、计量室、光学实验室、光学冷加工车间及光学仪器的装配、调整、检验等多方面广泛得到应用。

HC0.1秒型 数显精密测微自准直仪分单向(HC-0.1D)和双向(HC-0.1S)。

技术指标:

1、仪器的规格与参数:

1)测角范围:0~10′

2)最小分辨率:0.1″

3)示值误差(测量精度):

10′范围内≤1.5″

任意1′≤0.5″

视场:单向:亮视场暗十字丝;双向:亮、暗视场可切换;

4)准直物镜:焦距:258mm,入瞳直径:Φ40mm

5)显微物镜:焦距:27.45mm,放大倍率:4倍

6)测微目镜:视场:8mm×8mm,视度调节:±5屈光度

7)组合焦距:1031.324mm

8)最大测量距离:30m(视场≥2′)

9)视轴与镜管机械轴平行度:<20″

视轴与支架底面平行度:<1′

10)圆水泡规格:8′;置平精度:4′

11)照明灯电压:6v;功率:2~5w

12光栅数显表规格:单坐标20细分,配50线对/mm光栅线位移传感器

13)光栅数显表电压:220V

14)仪器外形尺寸:490mm×162mm×180mm

15)仪器重量:7.8Kg

2、楔形镜规格与参数

1)镜面通光孔径:Φ46mm,中心反射面直径:Φ25mm

2)楔形镜角值:10′±15″(指内外反射像的夹角)

楔角标定精度:<1″

3)楔形镜两面形误差:<1/10光圈(1/20波长)

4)全反射面对底面垂直度:<20″

全反射面对侧面垂直度:<1′(做可调镜时)

5)外形尺寸:106mm×74mm×125mm

3、双向数显自准直仪(型号:HC-0.1S型)配双向数显读数头;单向数显自准直仪(型号:HC-0.1D型)配单向数显读数头;

标准配置:

1、仪器主机

2、反射镜

3、光源变压器

4、数据显示器

5、随机文件

注意事项:

(1)仪器及被测量零件应放在较稳定的工作台上。工作环境应力求温度恒定,做测件与仪器中间不得有抖动的气流,如通风口、暖气片、电烙铁、台灯、人体温度等,应尽量避免其影响。

(2)观察表而镀反射膜的反射镜自准像应选择小功率灯泡,观察表面未镀反射膜的光学零件(如平行平板、棱镜等)的自准像则应选择功率大的灯泡,该仪器可使用6v5w以下的小灯泡。

(3)在可能的情况下每一个自准像多次瞄准所读取的读数取平均值计算可降低瞄准误差,提高仪器精度。一般取3~5次。

光机扫描图像的地面覆盖度主要由什么决定

准直器。根据查询相关公开信息显示扫描图像时在非螺旋和单层螺旋扫描方式时,层厚等于准直器宽度,所以所采用的准直器宽度决定了层厚的宽度。遥感图像通过安装在遥感平台上的遥感器对地球表面摄影或扫描获得的影像称为遥感图像。

下面哪项不是扫描的硬件?

自动洗片机

光学部分是扫描仪的“眼睛”,用来获取原稿反射的光信息。为保证图像反射的光线足够强,由一根冷阴极灯管提供所需的光源。扫描仪对灯管也有比较严格的要求,首先是色纯要好,如果色纯不够,不是完全的白色,再加上色彩调校系统没能起到应有的效果,那么扫描出来的稿件就可能偏向某种色彩。

反过来说,一款扫描仪的所有扫描结果都有比较一致的偏色现象,可能和灯管的色纯有关系。当然造成偏色的因素很多,这只是在硬件方面的原因之一。

除了色纯要好,还需要强度均匀。如果强度不均匀,就会大大影响扫描的精度。第三个问题是能耗与色温,不管用什么原理,灯管肯定是扫描仪里面的主要能耗之一。要在节能上下功夫,就要涉及到灯管方面的节能。当然最有效的节能方法之一就是在不使用扫描仪的时候让灯管不工作

CT检查成了“家常便饭”,可你了解它吗?

CT几乎可以检查人体的所有器官,几乎成了医院的“标配”。研究机构报告显示,中国2020年采购了大约4000台CT,目前CT保有量2万多台。根据笔者观察,许多成年人都做过CT检查,但真正了解它的人并不多,对CT检查存在的潜在风险知道得更少。

1.CT发明离不开德国物理学家伦琴

提到CT,有一个人无法越过,这个人就是德国物理学家威廉·伦琴(1845年-1923年),没有他发现X射线,就不会有CT的发明,CT是在X线的基础上发明出来的。

1895年11月8日,伦琴发现了X射线,并于当年12月22日拍摄出人类 历史 上第一张医学X光片,X线诊断技术成为世界上最早的非创伤性检查技术,由此,伦琴被尊称为“放射诊断学之父”。

由于人体各组织的密度不同,对X线的吸收率也不相同,这样,X线穿过人体组织时会有不同程度的衰减,在胶片上的曝光度就不同,这就出现了灰度变化,由此形成影像,根据该影像,就能诊断出哪个部位发生了病变。

为永久纪念这位推动人类文明进程的科学巨匠,欧洲放射学会、北美放射学会、美国放射学会联合决议,把伦琴发现X线的日期11月8日定为“世界放射学日”。伦琴也上了美国科学家麦克·H·哈特精心编排的“ 历史 上最有影响力的100人排行榜”,他在该榜单上名列第71位。

2.美国医生奥尔登多夫创建CT理论

读者会问,“CT”就是两个洋文字母,它究竟是什么意思呢?

“CT”是“Computed Tomography”的缩写,是“计算机断层成像技术”的意思。正如上文所讲,CT技术的基础是X线,所以,这项技术更完整的叫法是“X线计算机断层成像技术”(X-ray CT)。

早在1959年,美国神经外科医生威廉·亨利·奥尔登多夫 (1925年-1992年)便有了用X线对人体头部进行断层扫描的想法。X线断层扫描时,接收器收到衰减了的X线后把它转变为电信号,再把电信号转变成数字信号交给计算机计算,然后逆转过来,把计算机计算后的数字信号转变成电信号,再把电信号转变成影像,这样就可以通过再建的影像检查颅脑病变。这便是CT的基本原理。

1961年,奥尔登多夫在家中研制出了一个很粗糙的CT原型机,该原型机大部分部件取自家庭废弃物,如儿子的玩具火车、留声机转盘、闹钟等,并针对该项研究发表了论文,同时向美国专利局申请了专利。1963年10月,美国专利局批准了奥尔登多夫的CT专利。

后来,美国马萨诸塞州塔夫茨大学教授阿兰·麦克劳德·科马克(1924年-1998年)对奥尔登多夫提出的CT理论产生了兴趣,并提出了新的计算机算法,因为让CT从理论变为临床应用的关键还是数学问题。

奥尔登多夫找了多家公司生产CT,但都没有人愿意投资生产它,因为生产这个机器成本太高,而且当时也被很多人认为临床用途不大。由于找不到厂家生产,奥尔登多夫也就放弃了继续推动CT商业化的想法,改行从事别的科学研究。很遗憾,奥尔登多夫距离把CT推向临床应用仅一步之遥。

为纪念奥尔登多夫为CT理论创建作出的卓越贡献,美国神经影像协会设立了“奥尔登多夫奖”,每年评选一次,奖给那些在CT临床诊断、核磁共振、光子扫描以及电子扫描领域的突出贡献者。

临床CT发明人戈弗雷·纽博尔德·亨斯菲尔德

3.英国百代唱片公司开发临床CT

英国百代唱片公司(EMI,也制造电子产品)工程师戈弗雷·纽博尔德·亨斯菲尔德在前人理论的基础上经过反复研究试验,于1971年9月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台可被应用于临床的CT,并把它安装在伦敦附近温布尔顿的阿特金森-莫利医院。当年10月1日,他与放射科的一名医生共同操作这台CT,为一名脑瘤患者进行了头部CT扫描并获得脑颅影像。

世界上第一台临床CT检查时,X线在180个角度上(间隔1度)对脑颅扫描,每次扫描用时大约5分钟,但计算机重建影像计算却要花费2.5个小时。由此可见,CT后来的快速发展得益于计算机的发展,因为它依赖于计算机的计算速度。

百代唱片公司研发的临床CT获得成功,并很快量产投放市场,第一代CT就叫“百代唱片扫描机”。1973年,百代唱片公司因研发出临床CT获“女王技术发明奖”。

有人认为,百代唱片公司能搞出CT来,这要归功于20世纪60年代披头士乐队(也叫“甲壳虫乐队”),因为百代唱片公司从发行披头士乐队唱片上收入颇丰,这才有足够的资金投入CT研发以及后期的商业化,有人说:“CT是披头士乐队唱出来的。”

亨斯菲尔德与科马克作为临床应用CT的共同发明人获得197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不过,这个诺贝尔奖颇有争议,因为CT理论的创建者奥尔登多夫未能获奖,很多人撰文为他鸣不平。

4.CT不断更新换代

上文已述,初期的CT扫描很慢,基本上只用于颅脑扫描。1974年,美国华盛顿特区乔治城大学医学院教授罗伯特·史蒂文·莱德利(1926年-2012年)研发出全身CT,从此,CT可以检查人体的任何部位。

1989年,螺旋CT问世,扫描速度大大提高。1998年4层螺旋CT诞生,即X光管绕身体一周可同时获得4幅断层影像,进一步提高了扫描速度,扫描精度也随之提高。

螺旋CT是相对于常规CT而言的。常规CT的X线管在扫描架内作往复运动,即X线管旋转一周扫描完一个断层就要停下来,向前移动设定的距离扫描下一个断层,以此类推,直至把要扫描的部位扫描完,而且用电缆供电,容易缠绕,扫描速度提高遇到瓶颈。螺旋CT则不同,X线管在扫描架内不间断旋转,边旋转边前进形成螺旋运动,就像把螺丝母拧到螺丝上一样,大大提高了扫描速度,同时,螺旋CT通过滑环供电,不存在电缆缠绕问题。

2007年,日本东芝公司研发出320层螺旋CT,并于2010年升级为640层,一次CT扫描可在一秒内完成,并实现了容积扫描。螺旋CT后又出现了双源CT和能谱CT等不断更新换代的CT。

目前,世界上的主要CT生产厂家是荷兰的飞利浦、德国的西门子、美国的通用电气、日本的东芝和日立。

CT属于精密仪器,在CT设备上,看上去最简单的扫描床的定位精度误差要求不得超过0.1毫米。CT所需要的三相交流电压为380伏,正负误差不得超过38伏;频率为50赫兹,正负误差不得超过2.5赫兹。机房温度为18 -22 ,湿度为40%到60%。

现在的CT都是高度智能化的,操作人员将基本参数输入计算机,由计算机控制自动完成扫描和图像重建,无需人为干预。即便是CT出现一般故障,计算机自检系统也会自动排除,如果自检系统无法自动排除故障,则通过互联网与维修中心连接,由维修中心对设备进行远程诊断,排除故障。

头部和颈部CT血管造影(VR)

5.CT是如何扫描成像的

普通X片是人体各器官组织叠加在一起的透视照片,给某些病灶的诊断带来一定的难度。CT属于断层扫描,人体组织无重叠,影像分辨率高,便于诊断,临床应用十分广泛。

CT由三个系统组成,即扫描系统、计算机系统和图像显示存储系统。扫描系统最复杂,部件包括X线管、高压发生器、探测器、准直器、滤过器、数据采集系统、扫描架、扫描床等。

CT扫描时,要把人体某一断层分成若干个成像单元,X线围绕这个断层旋转,另一端的探测器便接收到每个成像单元上衰减后的X线,并把它们转换成电流信号,再把这些电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供计算机计算出每个单元上X线的衰减值;然后再逆转过来,把计算机计算后数字信号转换成电信号,继而把电信号转换成光信号,这些光信号形成不同灰度的像素,这些像素按矩阵排列就构成了CT影像。CT影像可储存在硬盘、U盘、光盘等存储介质上,当然,也可激光打印出来。

矩阵越大,被分割出来的单个像素面积越小,成像越细腻,越便于诊断。

读者也许会问,X线的衰减是如何计算的呢?

X 线穿过不同物质的衰减系数是不同的,水的X线衰减系数为1,空气的X线衰减系数接近0。为了在CT扫描时便于操作,CT用的衰减系数单位是“亨氏单位”(Hu,取自临床CT发明人亨斯菲尔德的名字),简称“CT值”。水的CT值是0亨氏单位,空气的CT值是-1000亨氏单位,致密骨的CT值是+1000亨氏单位,人体各组织的CT值在-1000亨氏单位到+1000亨氏单位之间,跨度为2000亨氏单位。

人体组织密度越高,吸收的X线越多,CT值越大,再建的图像偏白;反之,人体组织密度越低,吸收的X线越少,CT值越小,再建的图像偏黑。我们从CT影像上可以看到,骨骼组织是白色的,而中空组织是黑色的。

6.CT有多种扫描模式并可得到立体影像

CT扫描和我们用智能手机拍摄照片一样,有多种模式可供选择。如“Std”模式主要用于、腹部和盆骨常规扫描;“Soft”模式主要用于密度相似器官扫描;“Lung”模式主要用于肺部扫描;“Detail”模式主要用于后部脊髓扫描;“Bone”模式主要用于骨骼细节扫描;“Edge”模式主要用于头部小骨扫描;“Bone Plus”模式主要用于头部细节扫描;“CE”模式主要用于血管造影。

CT既然是断层扫描,这就存在一个断层厚度的选择问题。断层厚度越薄,图像的纵向连续性越好,纵向空间分辨率越高。但这并不意味着扫描断层越薄越好,主要还是根据检查部位和病灶性质而定,因为如果断层太薄,探测器接收到的X线光子数就少,这会降低分辨率。断层厚度通常在零点几毫米到几毫米之间进行设置。扫描器官越小,设置的层厚越小;反之,扫描的器官越大,设置的层厚越大。

读者读到这里可以想象得到,CT虽然是断层扫描,但如果把这些断层影像依次摞起来,就可得到三维影像,这也叫“容积扫描”。有了容积扫描,便可以实现仿真成像,即不通过内窥镜,用CT便可清楚地观察到人体器官管腔内部情况。

7.CT检查存在一定的风险

CT检查对患者的伤害主要来自X线,X线致癌,而CT检查是各种影像检查中X线剂量最大的。一次标准模式CT扫描X线剂量是拍X光胸片的700倍,这个剂量相当于人在自然环境中吸收的两年X线剂量总和。CT检查越频繁,患癌可能性越大。

2013年3月,哈佛大学医学院网站发文称,美国每年有7000万次CT临床检查,其中不少是非必要的,文章建议患者尽量避免CT检查,如有可能,选择替代检查方法。

美国放射医学院建议,一个人一生接受的X线医学检查剂量不应超过100毫西弗,大致相当于25次标准模式CT检查。当诸如癌症治疗检查时,一次CT检查X线剂量就会超过100毫西弗,这就意味着,在尝试治疗已有癌症的同时,也在诱发新的癌症形成。

当然,由于被X线照射后患癌需要一定的周期,年龄越小接受CT检查患癌可能性越大。65岁以上的人接受CT检查患癌可能性极低,因为X线诱发癌症大约需要20年,如果65岁接受CT检查,再过20年才有患癌的可能,这时已经85岁了,可能在患癌前就去世了。

X线剂量与图像质量成正比,这就需要在X线剂量和图像质量之间折中,不能一味追求图像质量而加大X线剂量,给患者身体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CT检查时还应注意对生殖腺、甲状腺和眼睛进行保护,孕妇、婴儿不宜接受CT检查。

另外,增强CT扫描时,有的患者会对造影剂起过敏反应,同时,造影剂也会伤害肾脏。

鉴于CT检查存在一定的风险,公众应了解这些常识,医生也有责任对患者说清楚CT检查的利弊,避免滥用CT检查,减少患者经济负担和 健康 风险。

文、部分供图/硕宽

螺旋CT将X线管,准直器,探测器,数据采集系统安装在什么上

螺旋CT将X线管,准直器,探测器,数据采集系统安装在扫描架上。扫描架是CT机的重要组成部分,上面装有X线球管、滤线器、 准直器、参考探测器、探测器及各种电子线路,扫描架能做旋转、前后倾斜运动。

下面哪项不是扫描的硬件准直器

电脑主机。因为扫描的硬件准直器在扫描过程中可以确保激光束以及反射光线的直线性,从而保证扫描的精准度,而电脑主机并不能起到这样的作用。

简述CT中准直器和滤过器的作用?

准直器:

前准直器:减少对病人的辐射剂量,限定扫描的空间范围(层厚)

后准直器:减少进入探测器的散射线

滤过器:吸收掉低能的软X线光子,均衡X线光子的能量

自准直仪(准直器)是一种高精度测角用的精密光学仪器。它广泛用于测量导轨的直线性、精密平板的平面度、基面之间的垂直度和平行度、精密轴系的晃动误差等;同时还可以来测量各种棱镜的角度差和平镜的平行差以及测量检验各种棱镜、平镜与装配基准面之间的角度误差。

扩展资料:

采用复合散射过滤器或采用散射补偿箔(Compensating Foil)措施,亦可保证均匀的剂量分布,无需用限束器器壁散射电子,所需辐射野面积由光阑控制,限束器低部与皮肤保持一定距离,患者受挤压的危险大为降低。

为降低限束器的重量,通常就用辐射头中上下两对次级准直器作初步准直使用。由于限束器低部与皮肤保持一定距离,半影比完全接触皮肤要略大一些,但在靶区所在深度,侧散射的影响远大于限束器低部间距的影响。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准直器

ct探测器和准直器有什么区别

ct探测器和准直器的区别如下:

1、CT探测器主要分为固体探测器和气体探测器。其中,固体探测器按照闪烁体的材料区别,又分为闪烁探测器和稀土陶瓷探测器。气体探测器常用高压疝气。

2、CT机上有两个准直器,一个是X线管前端的为前准直器,决定CT扫描层厚。一个是探测器端的为后准直器,它的狭缝分别对准每一个探测器,使探测器只接收垂直于探测器方向的射线,尽量威少来自其他方向的散射产生的千扰。

谁能介绍一下光纤准直器是什么,有什么功能。

就是能将光纤出来的光线,通过凸透镜折射成平行光。倒过来就是 将分散的光收集聚焦至光纤上面,您可以在淘宝上搜 光纤准直器,有一家闻闻科技的我用过还不错。

高能准直器低能准直器区别

高能准直器低能准直器区别如下:

1、高能准直器性能为高分辨率,低能准直器性能为普通分辨率。

2、高能准直器显示图形为汇聚型,低能准直器显示图形为针孔型。

3、高能准直器适用范围为静态图像、断层和全身扫描,低能准直器适用范围为一般图像扫描。

准直器的工作原理

自准直仪(准直器)是一种高精度测角用的精密光学仪器。它广泛用于测量导轨的直线性、精密平板的平面度、基面之间的垂直度和平行度、精密轴系的晃动误差等;同时还可以来测量各种棱镜的角度差和平镜的平行差以及测量检验各种棱镜、平镜与装配基准面之间的角度误差。该仪器主要用于小角度的精密测量,如多面棱体的检定。也可测量高精度导轨等精密零件的直线性、平行性、垂直性及相对位置。在精密测量和仪器检定中还可作非接触式定位,又可作自动测量。该仪器具有安装、使用方便等特点,是精密机械、仪器制造及有关科研、计量部门必不可少的检测仪器。

该仪器是一种应用光学自准直成象测微原理的高精度测角仪器,它利用光学自准直法,把角度量变成线值量,由微型线位移光栅传感器测出线值变化量,间接地把角度变化量测出来。它广泛用于小角度的精密测量。如:配合多面棱体用来检验各种分度圆(多点分度台、光学分度台、转台、测角仪等)的分度误差;测量导轨的直线度、精密平板的平面度、基面之间的垂直度和平行度、精密轴系的晃动误差等;同时还可以用来测量各种棱镜的角度差和平镜的平行差以及测量检验各种棱镜、平镜与装配基准面之间的角度误差。因此该仪器可以在机械制造业、精密仪器制造业、计量室、光学实验室、光学冷加工车间及光学仪器的装配、调整、检验等多方面广泛得到应用。

HC0.1秒型 数显精密测微自准直仪分单向(HC-0.1D)和双向(HC-0.1S)。

技术指标:

1、仪器的规格与参数:

1)测角范围:0~10′

2)最小分辨率:0.1″

3)示值误差(测量精度):

10′范围内≤1.5″

任意1′≤0.5″

视场:单向:亮视场暗十字丝;双向:亮、暗视场可切换;

4)准直物镜:焦距:258mm,入瞳直径:Φ40mm

5)显微物镜:焦距:27.45mm,放大倍率:4倍

6)测微目镜:视场:8mm×8mm,视度调节:±5屈光度

7)组合焦距:1031.324mm

8)最大测量距离:30m(视场≥2′)

9)视轴与镜管机械轴平行度:<20″

视轴与支架底面平行度:<1′

10)圆水泡规格:8′;置平精度:4′

11)照明灯电压:6v;功率:2~5w

12光栅数显表规格:单坐标20细分,配50线对/mm光栅线位移传感器

13)光栅数显表电压:220V

14)仪器外形尺寸:490mm×162mm×180mm

15)仪器重量:7.8Kg

2、楔形镜规格与参数

1)镜面通光孔径:Φ46mm,中心反射面直径:Φ25mm

2)楔形镜角值:10′±15″(指内外反射像的夹角)

楔角标定精度:<1″

3)楔形镜两面形误差:<1/10光圈(1/20波长)

4)全反射面对底面垂直度:<20″

全反射面对侧面垂直度:<1′(做可调镜时)

5)外形尺寸:106mm×74mm×125mm

3、双向数显自准直仪(型号:HC-0.1S型)配双向数显读数头;单向数显自准直仪(型号:HC-0.1D型)配单向数显读数头;

标准配置:

1、仪器主机

2、反射镜

3、光源变压器

4、数据显示器

5、随机文件

注意事项:

(1)仪器及被测量零件应放在较稳定的工作台上。工作环境应力求温度恒定,做测件与仪器中间不得有抖动的气流,如通风口、暖气片、电烙铁、台灯、人体温度等,应尽量避免其影响。

(2)观察表而镀反射膜的反射镜自准像应选择小功率灯泡,观察表面未镀反射膜的光学零件(如平行平板、棱镜等)的自准像则应选择功率大的灯泡,该仪器可使用6v5w以下的小灯泡。

(3)在可能的情况下每一个自准像多次瞄准所读取的读数取平均值计算可降低瞄准误差,提高仪器精度。一般取3~5次。

光机扫描图像的地面覆盖度主要由什么决定

准直器。根据查询相关公开信息显示扫描图像时在非螺旋和单层螺旋扫描方式时,层厚等于准直器宽度,所以所采用的准直器宽度决定了层厚的宽度。遥感图像通过安装在遥感平台上的遥感器对地球表面摄影或扫描获得的影像称为遥感图像。

下面哪项不是扫描的硬件?

自动洗片机

光学部分是扫描仪的“眼睛”,用来获取原稿反射的光信息。为保证图像反射的光线足够强,由一根冷阴极灯管提供所需的光源。扫描仪对灯管也有比较严格的要求,首先是色纯要好,如果色纯不够,不是完全的白色,再加上色彩调校系统没能起到应有的效果,那么扫描出来的稿件就可能偏向某种色彩。

反过来说,一款扫描仪的所有扫描结果都有比较一致的偏色现象,可能和灯管的色纯有关系。当然造成偏色的因素很多,这只是在硬件方面的原因之一。

除了色纯要好,还需要强度均匀。如果强度不均匀,就会大大影响扫描的精度。第三个问题是能耗与色温,不管用什么原理,灯管肯定是扫描仪里面的主要能耗之一。要在节能上下功夫,就要涉及到灯管方面的节能。当然最有效的节能方法之一就是在不使用扫描仪的时候让灯管不工作

CT检查成了“家常便饭”,可你了解它吗?

CT几乎可以检查人体的所有器官,几乎成了医院的“标配”。研究机构报告显示,中国2020年采购了大约4000台CT,目前CT保有量2万多台。根据笔者观察,许多成年人都做过CT检查,但真正了解它的人并不多,对CT检查存在的潜在风险知道得更少。

1.CT发明离不开德国物理学家伦琴

提到CT,有一个人无法越过,这个人就是德国物理学家威廉·伦琴(1845年-1923年),没有他发现X射线,就不会有CT的发明,CT是在X线的基础上发明出来的。

1895年11月8日,伦琴发现了X射线,并于当年12月22日拍摄出人类 历史 上第一张医学X光片,X线诊断技术成为世界上最早的非创伤性检查技术,由此,伦琴被尊称为“放射诊断学之父”。

由于人体各组织的密度不同,对X线的吸收率也不相同,这样,X线穿过人体组织时会有不同程度的衰减,在胶片上的曝光度就不同,这就出现了灰度变化,由此形成影像,根据该影像,就能诊断出哪个部位发生了病变。

为永久纪念这位推动人类文明进程的科学巨匠,欧洲放射学会、北美放射学会、美国放射学会联合决议,把伦琴发现X线的日期11月8日定为“世界放射学日”。伦琴也上了美国科学家麦克·H·哈特精心编排的“ 历史 上最有影响力的100人排行榜”,他在该榜单上名列第71位。

2.美国医生奥尔登多夫创建CT理论

读者会问,“CT”就是两个洋文字母,它究竟是什么意思呢?

“CT”是“Computed Tomography”的缩写,是“计算机断层成像技术”的意思。正如上文所讲,CT技术的基础是X线,所以,这项技术更完整的叫法是“X线计算机断层成像技术”(X-ray CT)。

早在1959年,美国神经外科医生威廉·亨利·奥尔登多夫 (1925年-1992年)便有了用X线对人体头部进行断层扫描的想法。X线断层扫描时,接收器收到衰减了的X线后把它转变为电信号,再把电信号转变成数字信号交给计算机计算,然后逆转过来,把计算机计算后的数字信号转变成电信号,再把电信号转变成影像,这样就可以通过再建的影像检查颅脑病变。这便是CT的基本原理。

1961年,奥尔登多夫在家中研制出了一个很粗糙的CT原型机,该原型机大部分部件取自家庭废弃物,如儿子的玩具火车、留声机转盘、闹钟等,并针对该项研究发表了论文,同时向美国专利局申请了专利。1963年10月,美国专利局批准了奥尔登多夫的CT专利。

后来,美国马萨诸塞州塔夫茨大学教授阿兰·麦克劳德·科马克(1924年-1998年)对奥尔登多夫提出的CT理论产生了兴趣,并提出了新的计算机算法,因为让CT从理论变为临床应用的关键还是数学问题。

奥尔登多夫找了多家公司生产CT,但都没有人愿意投资生产它,因为生产这个机器成本太高,而且当时也被很多人认为临床用途不大。由于找不到厂家生产,奥尔登多夫也就放弃了继续推动CT商业化的想法,改行从事别的科学研究。很遗憾,奥尔登多夫距离把CT推向临床应用仅一步之遥。

为纪念奥尔登多夫为CT理论创建作出的卓越贡献,美国神经影像协会设立了“奥尔登多夫奖”,每年评选一次,奖给那些在CT临床诊断、核磁共振、光子扫描以及电子扫描领域的突出贡献者。

临床CT发明人戈弗雷·纽博尔德·亨斯菲尔德

3.英国百代唱片公司开发临床CT

英国百代唱片公司(EMI,也制造电子产品)工程师戈弗雷·纽博尔德·亨斯菲尔德在前人理论的基础上经过反复研究试验,于1971年9月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台可被应用于临床的CT,并把它安装在伦敦附近温布尔顿的阿特金森-莫利医院。当年10月1日,他与放射科的一名医生共同操作这台CT,为一名脑瘤患者进行了头部CT扫描并获得脑颅影像。

世界上第一台临床CT检查时,X线在180个角度上(间隔1度)对脑颅扫描,每次扫描用时大约5分钟,但计算机重建影像计算却要花费2.5个小时。由此可见,CT后来的快速发展得益于计算机的发展,因为它依赖于计算机的计算速度。

百代唱片公司研发的临床CT获得成功,并很快量产投放市场,第一代CT就叫“百代唱片扫描机”。1973年,百代唱片公司因研发出临床CT获“女王技术发明奖”。

有人认为,百代唱片公司能搞出CT来,这要归功于20世纪60年代披头士乐队(也叫“甲壳虫乐队”),因为百代唱片公司从发行披头士乐队唱片上收入颇丰,这才有足够的资金投入CT研发以及后期的商业化,有人说:“CT是披头士乐队唱出来的。”

亨斯菲尔德与科马克作为临床应用CT的共同发明人获得197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不过,这个诺贝尔奖颇有争议,因为CT理论的创建者奥尔登多夫未能获奖,很多人撰文为他鸣不平。

4.CT不断更新换代

上文已述,初期的CT扫描很慢,基本上只用于颅脑扫描。1974年,美国华盛顿特区乔治城大学医学院教授罗伯特·史蒂文·莱德利(1926年-2012年)研发出全身CT,从此,CT可以检查人体的任何部位。

1989年,螺旋CT问世,扫描速度大大提高。1998年4层螺旋CT诞生,即X光管绕身体一周可同时获得4幅断层影像,进一步提高了扫描速度,扫描精度也随之提高。

螺旋CT是相对于常规CT而言的。常规CT的X线管在扫描架内作往复运动,即X线管旋转一周扫描完一个断层就要停下来,向前移动设定的距离扫描下一个断层,以此类推,直至把要扫描的部位扫描完,而且用电缆供电,容易缠绕,扫描速度提高遇到瓶颈。螺旋CT则不同,X线管在扫描架内不间断旋转,边旋转边前进形成螺旋运动,就像把螺丝母拧到螺丝上一样,大大提高了扫描速度,同时,螺旋CT通过滑环供电,不存在电缆缠绕问题。

2007年,日本东芝公司研发出320层螺旋CT,并于2010年升级为640层,一次CT扫描可在一秒内完成,并实现了容积扫描。螺旋CT后又出现了双源CT和能谱CT等不断更新换代的CT。

目前,世界上的主要CT生产厂家是荷兰的飞利浦、德国的西门子、美国的通用电气、日本的东芝和日立。

CT属于精密仪器,在CT设备上,看上去最简单的扫描床的定位精度误差要求不得超过0.1毫米。CT所需要的三相交流电压为380伏,正负误差不得超过38伏;频率为50赫兹,正负误差不得超过2.5赫兹。机房温度为18 -22 ,湿度为40%到60%。

现在的CT都是高度智能化的,操作人员将基本参数输入计算机,由计算机控制自动完成扫描和图像重建,无需人为干预。即便是CT出现一般故障,计算机自检系统也会自动排除,如果自检系统无法自动排除故障,则通过互联网与维修中心连接,由维修中心对设备进行远程诊断,排除故障。

头部和颈部CT血管造影(VR)

5.CT是如何扫描成像的

普通X片是人体各器官组织叠加在一起的透视照片,给某些病灶的诊断带来一定的难度。CT属于断层扫描,人体组织无重叠,影像分辨率高,便于诊断,临床应用十分广泛。

CT由三个系统组成,即扫描系统、计算机系统和图像显示存储系统。扫描系统最复杂,部件包括X线管、高压发生器、探测器、准直器、滤过器、数据采集系统、扫描架、扫描床等。

CT扫描时,要把人体某一断层分成若干个成像单元,X线围绕这个断层旋转,另一端的探测器便接收到每个成像单元上衰减后的X线,并把它们转换成电流信号,再把这些电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供计算机计算出每个单元上X线的衰减值;然后再逆转过来,把计算机计算后数字信号转换成电信号,继而把电信号转换成光信号,这些光信号形成不同灰度的像素,这些像素按矩阵排列就构成了CT影像。CT影像可储存在硬盘、U盘、光盘等存储介质上,当然,也可激光打印出来。

矩阵越大,被分割出来的单个像素面积越小,成像越细腻,越便于诊断。

读者也许会问,X线的衰减是如何计算的呢?

X 线穿过不同物质的衰减系数是不同的,水的X线衰减系数为1,空气的X线衰减系数接近0。为了在CT扫描时便于操作,CT用的衰减系数单位是“亨氏单位”(Hu,取自临床CT发明人亨斯菲尔德的名字),简称“CT值”。水的CT值是0亨氏单位,空气的CT值是-1000亨氏单位,致密骨的CT值是+1000亨氏单位,人体各组织的CT值在-1000亨氏单位到+1000亨氏单位之间,跨度为2000亨氏单位。

人体组织密度越高,吸收的X线越多,CT值越大,再建的图像偏白;反之,人体组织密度越低,吸收的X线越少,CT值越小,再建的图像偏黑。我们从CT影像上可以看到,骨骼组织是白色的,而中空组织是黑色的。

6.CT有多种扫描模式并可得到立体影像

CT扫描和我们用智能手机拍摄照片一样,有多种模式可供选择。如“Std”模式主要用于、腹部和盆骨常规扫描;“Soft”模式主要用于密度相似器官扫描;“Lung”模式主要用于肺部扫描;“Detail”模式主要用于后部脊髓扫描;“Bone”模式主要用于骨骼细节扫描;“Edge”模式主要用于头部小骨扫描;“Bone Plus”模式主要用于头部细节扫描;“CE”模式主要用于血管造影。

CT既然是断层扫描,这就存在一个断层厚度的选择问题。断层厚度越薄,图像的纵向连续性越好,纵向空间分辨率越高。但这并不意味着扫描断层越薄越好,主要还是根据检查部位和病灶性质而定,因为如果断层太薄,探测器接收到的X线光子数就少,这会降低分辨率。断层厚度通常在零点几毫米到几毫米之间进行设置。扫描器官越小,设置的层厚越小;反之,扫描的器官越大,设置的层厚越大。

读者读到这里可以想象得到,CT虽然是断层扫描,但如果把这些断层影像依次摞起来,就可得到三维影像,这也叫“容积扫描”。有了容积扫描,便可以实现仿真成像,即不通过内窥镜,用CT便可清楚地观察到人体器官管腔内部情况。

7.CT检查存在一定的风险

CT检查对患者的伤害主要来自X线,X线致癌,而CT检查是各种影像检查中X线剂量最大的。一次标准模式CT扫描X线剂量是拍X光胸片的700倍,这个剂量相当于人在自然环境中吸收的两年X线剂量总和。CT检查越频繁,患癌可能性越大。

2013年3月,哈佛大学医学院网站发文称,美国每年有7000万次CT临床检查,其中不少是非必要的,文章建议患者尽量避免CT检查,如有可能,选择替代检查方法。

美国放射医学院建议,一个人一生接受的X线医学检查剂量不应超过100毫西弗,大致相当于25次标准模式CT检查。当诸如癌症治疗检查时,一次CT检查X线剂量就会超过100毫西弗,这就意味着,在尝试治疗已有癌症的同时,也在诱发新的癌症形成。

当然,由于被X线照射后患癌需要一定的周期,年龄越小接受CT检查患癌可能性越大。65岁以上的人接受CT检查患癌可能性极低,因为X线诱发癌症大约需要20年,如果65岁接受CT检查,再过20年才有患癌的可能,这时已经85岁了,可能在患癌前就去世了。

X线剂量与图像质量成正比,这就需要在X线剂量和图像质量之间折中,不能一味追求图像质量而加大X线剂量,给患者身体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CT检查时还应注意对生殖腺、甲状腺和眼睛进行保护,孕妇、婴儿不宜接受CT检查。

另外,增强CT扫描时,有的患者会对造影剂起过敏反应,同时,造影剂也会伤害肾脏。

鉴于CT检查存在一定的风险,公众应了解这些常识,医生也有责任对患者说清楚CT检查的利弊,避免滥用CT检查,减少患者经济负担和 健康 风险。

文、部分供图/硕宽

螺旋CT将X线管,准直器,探测器,数据采集系统安装在什么上

螺旋CT将X线管,准直器,探测器,数据采集系统安装在扫描架上。扫描架是CT机的重要组成部分,上面装有X线球管、滤线器、 准直器、参考探测器、探测器及各种电子线路,扫描架能做旋转、前后倾斜运动。

TAG标签:#硬件 #器是 #准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