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当前位置:科普经验站>综合知识>喝茶的七种境界

喝茶的七种境界

科普经验站 人气:2.59W

喝茶的七种境界

1. 蒸香气

在泡茶的过程中,水温高时茶叶散发出的气味,是茶最初的味道。这是最基本的境界。

2. 沸腾响

水烧开时的嘈杂声,茶叶渐渐开始展示它的特质。

3. 灌注清

茶叶落下的瞬间,水中的颜色瞬间变化,像是清澈的水中溶解了什么般。

4. 沉淀香

茶叶顶部的气味逐渐消散,然而,从进入水中的茶叶中传来的气味,呈现出数倍的香气。

5. 微醇甘

茶叶越来越多的提供茶叶本身的韵味和味道。当茶叶达到正常浓度时,它的这种味道开始展现。

6. 回味绵

茶叶的味道和气息在口中久久不散,同时,在喉咙深处留下的散发着的香气。

7. 余香存

留下来的是茶叶的香气和味道,在口中和鼻中慢慢欣赏茶的味道,已经过了初步的欣赏阶段而步入高级的口感境界。

小编还为您整理了以下内容,可能对您也有帮助:

喝茶之十八重境界,看看你在哪重境界

喝茶之十八重境界

看看你在哪一层境界

否茶境

惜茶境

离茶境

情茶境

离茶境

嗜茶境

美茶境

提神境

涅槃境

入道境

忠茶境

饭茶境

痴茶境

商茶境

悟茶境

传茶境

心茶境

学道境

第一重

离茶境

或许是不知道茶的好处,或许是享受不了茶的香

醇口感,这些人未能与茶结缘,实属遗憾。

第二重

否茶境

这部分人或比较年轻,或生活节奏快,喜欢咖啡

果汁等饮品,接受奶茶但喝不了真正的茶。

第三重

情茶境

会喝茶,不讨厌喝茶,但是比较懒,对泡茶不研

究,有了才喝。

第四重

离茶境

喜欢喝茶,得好茶则自己一人独饮,自娱自乐,

不能分享。

第五重

商茶境

爱喝茶,但是请人喝茶一般带有目的性,商业感

太强。

第六重

美茶境

此类人会喝茶,更追求喝茶的环境,更喜欢美丽

的茶艺师泡茶。

第七重

提神境

工作、生活压力较大,常常通过喝茶来提神。

第八重

饭茶境

爱茶,天天都要喝茶,如同吃饭一样。

第九重

学道境

喜欢喝茶,通过喝茶感受茶叶更深的魅力,开始

体会茶道。

第十重

入道境

对茶有一定研究,一些茶的茶汤、茶香、茶味比

较熟知,也了解茶的产地、年代、特色等。

第十一

忠茶境

茶品众多,只喝心中认可之茶。

第十二重

嗜茶境

特别喜欢喝茶,不追山头、年份,任何档次的

茶,都能喝出其中精髓。

第十三

痴茶境

迷醉于茶道,用尽方法,去追寻茶道的踪迹,甚

至“走火入魔”。

第十四重

悟茶境

对茶道有一定心得,有自己的茶道方向,稳步提升心境。

第十五重

惜茶境

不只是爱喝茶,更加珍惜茶,珍惜每一片茶叶背

后的汗水、情谊。

第十六重

心茶境

茶置于眼前,喝不喝都无所谓了,了然于胸,悠

然自得。

第十七重

传茶境

德高望重,授人以道,为茶文化的传播及继承,

做出最大的努力。

第十八重

涅槃境

据说这个境界的人,早已脱离茶之本相,由茶道

升华,抵达更深之道。

喝茶的十八种境界,你是哪一种

离茶境

或许是不知道茶的好处,或许是享受不了茶的香醇口感,这些人未能与茶结缘,实属遗憾。

2.否茶境

这部分人或比较年轻,或生活节奏过快,喜欢咖啡、果汁等饮品,接受奶茶但喝不了真正的茶叶。

3.惰茶境

会喝茶,不讨厌喝茶,但是比较懒,对泡茶不研究,有了才喝。

4.藏茶境

喜欢喝茶,得好茶则自己一人独饮,自娱自乐,不能分享。

5.商茶境

爱喝茶,但是请人喝茶一般带有目的性,商业感太强。

6.美茶境

此类人会喝茶,更追求喝茶的环境,更喜欢美丽的茶艺师泡茶。

7.提神境

工作、生活压力较大,常常通过喝茶来提神。

8.饭茶境

爱茶,天天都要喝茶,如同吃饭一样。

9.学道境

喜欢喝茶,通过喝茶感受茶叶更深的魅力,开始体会茶道。

10.入道境

对茶有一定研究,一些茶的茶汤、茶香、茶味比较熟知,也了解茶的产地、年代、特色等。

11.忠茶境

茶品众多,只喝心中认可之茶。

12.嗜茶境

特别喜欢喝茶,不追山头、年份,任何档次的茶,都能喝出其中精髓。

13.痴茶境

迷醉于茶道,用尽方法,去追寻茶道的踪迹,甚至“走火入魔”。

14.悟茶境

对茶道有一定心得,有自己的茶道方向,稳步提升心境。

15.惜茶境

不只是爱喝茶,更加珍惜茶,珍惜每一片茶叶背后的汗水、情谊。

16.心茶境

茶置于眼前,喝不喝都无所谓了,了然于胸,悠然自得。

17.传茶境

德高望重,授人以道,为茶文化的传播及继承,做出最大的努力。

18.涅槃境

据说这个境界的人,早已脱离茶之本相,由茶道升华,抵达更深之道。

泡茶心法——三度五静七禅

泡一杯好喝的茶,难吗?

——不简单,也不难。

泡茶,亦是一种修行。

一杯茶,随便也是喝,认真也是喝,亲自去泡,去感知,去体验。体验次数多了,茶味也就对了。

泡茶心法可大致概括为七点:三度五静七禅。

一度——温度

泡茶水温是泡茶三要素之一,虽说水温理论有很多不同说法和派别,但总的来说,应该“看茶泡茶”:根据茶类、发酵程度、焙火程度等要素选择合适水温。

适宜高温冲泡的(90到100度):乌龙茶、黑茶、白茶;适用中高温冲泡的(85到95度):红茶;适用中低温冲泡的(75到85度):绿茶、黄茶。

茶水比,水温,闷泡时间是决定浓度的三个基本要素。

一般而言,冲泡绿茶、红茶、花茶等的茶水比以1:50为宜,(每4g茶,冲入不低于200mg的水);冲泡铁观音、武夷岩茶等乌龙茶,对于茶香、茶汤浓度要求高,茶水比要放大,以1:20左右为宜。

投茶量越多,水温越高,闷泡时间越长,茶越浓。因此,综合把握,恰当调整这三个要素,才能泡出一杯不浓不淡刚刚好的茶。如投茶量一不小心少了,为了泡一杯好喝的茶,可减少泡茶水量,增加闷泡时间等。

三度——心度

茶是为“人”泡的,泡茶待客,一定要细心。

不同的品茶人,对茶的要求是不同的。要时时注意品茶人的感受,及时调整水温、浓淡、泡茶的速度,或更换茶品等。

一净

• 台要净:去除茶桌上无关茶的物件,去除茶桌上多余的摆设,一切服务于茶本身。

•器要净:茶具要清洁无渍。茶是洁净的, 稍有不洁,都会影响茶的韵味。

•人要净;衣着干净整洁,清洁双手,泡茶时摘下手上不必要的饰品,保持干净大方。

•心要净:没有杂念,一心侍茶。茶无挂碍,心无挂碍;心无挂碍,茶亦得味。杂心净,茶汤净。

•茶室静:环境布置要静,去除室内嘈杂,安静的环境,泡茶的心情也会放静。

•水要静:水静茶才明,刚烧开的水还在沸腾,不适合立刻泡茶,应该等水“静”下来,泡出的茶汤会更加清明透亮。

•茶人静:放下纷扰,让心宁静下来。心静,是泡好一杯茶的基础。

茶是“活”的,人静了,茶也就静了。反之,心中浮躁,手下会慌乱,茶汤在激烈运动过程中,易起混汤,混汤易涩,影响口感。

• 对茶敬:茶是天地精华。每一片茶叶都来之不易,我们应当无比珍惜之。

如果去过茶山,就会知道制作精细的茶,茶农们努力采摘一天,也采不了多少,更何况4~5斤鲜叶才能制作1斤干茶。

• 对器敬:轻拿轻放,不要对器物太粗鲁或不耐烦。不要令茶器在取拿时敲击出多余的声响。

与器物们做朋友,不但了解它们、珍惜它们、还知道如何将它们最好的品质与功能表现出来。一位与茶器物相处得很好、又懂得怎样享用它们的泡茶人,会多出一份独特的谦逊与安静。

• 对人敬:敬是从心底生起的。无论你之前是什么身份,是什么职业,是男女老少,只要坐在茶桌前坐下,就都是平等的品茶人、爱茶人。茶是没有分别心的,泡茶喝茶,也是不需要分别心的,

当你去真诚的奉这一杯茶,给予喝茶者朴实无华的祝福,相信,茶汤的美好已融入这个人的内心;又或是你谦卑的接过杯盏,以感恩的心来接受泡茶者的祝福,相信,你学习到的不仅是对他人的和敬,更是谦恭和包容。

人应以茶为师,对人敬,亦是对己敬。

茶如明镜,镜子里面是茶水,亦是人的心思。

同一种水,同一片茶,同一个壶,同样的程序,同样的动作,同样的温度,不同的人,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心境,泡出来的是不同口味的茶!

茶是修行,观茶,实则观己观心。

纵使有好茶好器,燥郁不安时,满腹心事时,心思涣散时,茶汤都会很好的呈现出你当下的状态。当你如此地冲一泡茶,会发现,茶味不纯粹了。

一杯茶如一面镜子,沏一杯茶,杯中是自己的倒影,静下心来,自省。

再沏一杯茶,修正自己,再品一杯,是否此杯来得更醇厚甘甜呢?

以茶为镜,可以明己修心正身。

当你做到了以上,你就进入了一种境界。

泡茶时全身心地投入,祛除杂念,万法一如。

静心、用心,专注于泡茶的每一个细节,从则茶、冲水、洗杯、倒茶、闻香、品茶规范地完成,

在这个当下,感知每一个动作,眼观茶叶,耳听水生,鼻闻香气,身体入定,意在品茗,带着感恩的心与茶交融,达到忘我、无我,茶如你,你如茶,人茶合一无分别。

这个时候,才能感受到那份自然赐予茶人的微妙。一举一动都那么自如优美,似行云流水,似清风明月,这个时候,就到了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境界了。

茶,是一种修行的途径与方法。于茶人而言,借茶修禅,于禅人而言,以茶助禅,通向的最高境界,是禅茶一味、是真实的生活。

欲证“禅茶一味”,只了解茶不行,只了解禅也不行,需要二者具通,证知两者“不二”始完成。

禅是生活:禅和茶同为苦中甘甜,回味悠长。无论多好的茶,必须用适当的水冲泡;无论多高深的禅,也当在生活中体悟。在正式的茶空间里,我们可以用20几种茶具,燃一柱上等的沉香,供上鲜花、伴上雅乐,用精美的动作,繁复的步骤,泡一壶高档的茶叶。这,是禅茶一味吗?

茶,在一百个人眼中有一百种解读,却永远不能被我们剥离在生活之外。因为有茶的地方就有生活,茶的温度,就是生活的温度。

当工作了一周后,礼拜天全家人来到公园,带上家乡的小吃,泡上几碗盖碗茶,在冬日的阳光下聊天、打牌,亲情融融,老少乐乐,也许,这也是禅茶一味;

退休了,几个老工人、老干部泡一大壶保温茶,在寺庙的后院子风中对弈欢饮,不相让步,也许,这也是禅茶一味。

对境而生意,于缘而起禅,本不可强求。

这一切都是真情实感,茶从不装,即使我们给了它一个多么华丽的外衣。入口的那一刻,它就是原本的样子。一口好喝的味道,才是真实的美好。

一切束缚不在外面,而在我们的内心。看破妄想,当下解脱。解脱在心,不在外。

不论是茶的风味、人的味道,还是茶器的生动,都是一种“味道”。

当所有的所有,全都融入一体,互相包容、相融、共融时,一切,就自然而然、浑然天成,尽在不言中了。

爱茶,是一条不归路。

在这条路上,茶,会赋予每一个爱茶人的一份独特的气场——清明、从容、安宁。

以茶为师,我们的身、心,会修正很多,这便是修行——习茶久了,茶味,就入身、入骨、入心了。

世人若解茶之道,不羡仙人做茶人。

​茶,亦是一种修行。

泡茶无二,心法由人。

喝茶的最高境界是什么?

茶,解渴之物。饮茶的经历与心境,有相似也有不同。茶中的五种境界,你是在境里还是境外?

一、境外之境。

凡开始喝茶时,茶味都是一个样——苦的。茶味单一,味蕾尚未打开,甚至喝所有茶都是如此的感觉。此时,“茶味”尚未入境,故称“境外之境”。

二、初境。

喝茶一小段时间后,对茶渐渐有了分别的能力。可以喝到茶的苦涩甘甜,可以对茶的种类有了明显的分辨。再细分还是无法体会茶味,但已可以渐渐入境,故称“初境”。

三、韵境。

喝了更多的茶,可以更敏感的体会茶味的细节,开始能分辨入口时水与茶的结合度,茶汤的质感、厚度、绵度、饱满度,口感的留存度、生津、回甘、喉韵、舌底鸣泉等的茶味。此时,品茶者渐渐的追求茶的“韵”味,故称“韵镜”。

四、觉境。

“觉”,不是睡觉的“觉”,是“发觉”的“觉”。当此时,喝茶已经是喝一种感觉:人泡茶的感觉,茶给人带来的感觉,人与人之间的感觉。

当此时,初境与韵境已可渐渐不再在意,而惊“觉”于生命的感知,一种美好或不良的气息都可以轻松被你捕捉。前辈们常说:此茶一看已经知道是什么样的了,不需要喝。当说的是此境。当此时,你已完成对生命的觉醒,故称“觉境”。

五、修境。

既已达“觉境”,则应于觉悟后而入“修境”。茶本为药,而却多可学之处。如大地之平凡,却能生养万物,包容万物。低头向大地学习,对视则跟茶相见。

茶,性静而不燥,恬淡有度,平等待人。品茶或泡茶者,也该有此情志,以茶作媒,修心修身于平生,故称“修境”

如何泡好一杯茶之泡茶的第一境界?

泡茶技术的正确与否由所泡茶的茶品与喝茶的目的决定。仅从泡茶技术层面来说,当茶品确定后,须在择水、配具、水温、水流控制、出水入水手法几方面来把握。

根据饮茶目的的不同,泡茶技术的繁简程度也是不同的,具体要求也有很大差异。根据我的经验,这里提出泡茶的七个境界。

法无定法,对一个真正的茶道高手,七个境界既是相异又是相通的。入手或有不同,但在最高层面上完全一致。

需要注意的是,无论我们从何种境界入手,在手法上都要遵循共同的原则,即:

柔和优美,不要呆板僵硬;

简洁明快,不要多余动作;

圆融流畅,不要直来直往;

连绵自然,不要时断时续;

寓意雅正,不要故弄玄虚。

第一境界:饭余共举此瓯茶-生活中的泡茶

围坐团栾且勿哗,饭余共举此瓯茶。

粗知道义死无憾,已迫耄期生有涯。

一个耄耋之年的老人,在家中享受天伦之乐,没有繁琐的礼仪,没有复杂的茶具,一家人围坐一起共举茶瓯,寓教于乐,其乐融融。这就是我们说的生活泡茶法,此法用于日常起居,重在实用、方便、卫生。

很多人在外面同我喝茶时问我,在家中我自己如何喝茶,我笑答:如果没有客人,我坐在电脑旁,手捧一杯茶像每一个在家喝茶的人一样喝茶,有了飘逸杯之后用一个飘逸杯,已经是很讲究的事了。茶是生活的必需品,只要茶本身没有问题,按所泡茶品的要求,用最普通的方法泡即可。

建议:

生活中泡茶最好用茶壶或飘逸杯,泡好之后倒在茶杯里再喝。倒茶时将水控干,随喝随续新水。茶忌讳长时间浸泡,那样会将茶中一些对人体不利的重金属类物质浸出,同时还会影响茶汤的滋味。不仅乌龙茶,花茶、绿茶等其他茶类人冲泡均用此法。

喝茶的境界

喝茶的第一个境界,是解渴。跟喝开水一样,也许比白开水还要更加容易生津。

喝茶的第二个境界,是品味。白开水有点无味,茶比它多了一层滋味,好像更容易入口。解决渴的问题同时,还满足了味蕾。不同的茶有不同的滋味,有些清新淡雅,有些浓烈回甘,有些苦中带甜,有些甜中有涩。

喝茶的第三个境界,是解忧。通过一泡茶,让自己从繁杂中解放出来,回到当下。通过茶气茶香让重新链接身心,链接大自然,链接这个世界。不在人为创造的那个小小的窄窄的世界徘徊跌撞,而是徜徉在无边的心的海洋。有功底的,或许可以通过这泡茶打通任督二脉,到达另一个境界。那个境界的你我,又怎么可能会有人世的烦忧?

喝茶的第四个境界,是悟道。有人说,一定时常的打坐或者冥想,能让人的脑部处于一种特殊的状态,并且即使不再坚持打坐或者冥想了,也能维持这种状态。这样的状态,用佛教的语言说,也许就是“中正”。但是也许比中正再往上的那个状态,那个可以超越世俗烦忧的平和无为,就是悟道吧。但能达到这样状态,一来需要资质,二来需要努力,三来需要缘分。

我认识的茶友不多,毕竟才刚刚开始喝茶。能被称为“茶友”的人,其实已经进入了第三个境界。毕竟绝大多数只是把茶当成一种饮料的人们,太多太多。而商业中的茶也确实只有通过鼓励人们把喝茶代替水,才能实现把茶的生意做大。

那些能够喝茶解忧的人,也许茶道只是一种载体,帮助他从忧中解脱。即使没有茶,也能够找到其他的途径。选择茶,这种淡然有丰富滋味的大自然的物品,也许其实也等于已经选择了一种生活方式了吧。不要那么多纷争不要那么多烦忧,简简单单,清清淡淡像茶一样才是最适合。

至于我自己,喝惯了白开水,很容易在茶的滋味体会到美好,第三个境界也已经达成。至于接下来,是希望能悟道。

喝茶最高的境界是什么

喝茶的最高境界可以说是没决对的答案,

喝茶本身是一种文化.也是一种享受,

喝茶可以因心情的不同而喝出不同的味道.

也可以因不同的地点,不同的茶类,不同的年龄,不同的阅历,喝出不同的感受.

比如忙里偷闲,寒夜客来茶当酒,喝茶不分富贫,

富人腰缠万贯,吃饭喝茶不觉香,

穷人一无所有,能吃饱喝足就是觉得很幸福了,

不刻意挑剔,能知足常乐也许就是最高境界了。

怎样喝茶才能喝出最高境界?

喝茶的最高境界——识道

茶饮到一定程度,便要讲究境界。第一是识茶。中国茶品类繁多,各有特色。饮者的最起码功夫,要一尝便知什么茶。至少也要懂得花茶、绿茶,红茶,乌龙茶、黑茶的区别。其次便是要分辨得出茶的优劣。茶的品质差别极大,也极细。同是绿茶,龙井与碧螺春有差别;同是龙井,特级与一级有差别;同是乌龙茶,岩茶与铁观音有差别;同是岩茶,本山与外山有差别。虽然不必如专业茶师那么精确,至少也要闻得出香型,喝得出醇厚浅薄,这才能品出韵味。

有了识茶的基础,才能进入更高境界:首先是识水。茶既是一种饮料,就要讲究泡茶之水的质量。对此古人已有许多高论,经典的说法是“山泉最佳,井水次之,江水又次之”。而且要如王安石一样能喝得出江中水与江尾水的区别。今天情况已有许多变化。对于都市饮者来说,真正的泉水井水无处可觅,江水则污染得不能饮用。比较容易得到的就是优质矿泉水。注意不要用纯净水,更不宜用自来水。有了好水后,还要懂得冲泡的方法。一般来说,绿茶比较简单,八十度左右开水即可。乌龙茶的温度要求则较高,既要现烧,又不能沸滚太久。有了好茶好水,还要有好的茶具。这便是识器。中国的茶器,是一门洋洋大观之艺术。最好的当然要数江苏宜兴紫砂壶。名壶价值胜过黄金。除此,还有许多茶器如德化、景德镇的瓷茶器也很漂亮。对于一般饮者来说,要懂得欣赏。但是最重要的是要懂得茶水与器具相配的道理。比如,乌龙茶要用“曼生壶,若琛瓯”,必须将茶水从壶里倒到小瓯里,考究的还配有拇指大小的闻香杯,先闻后饮,所以又叫功夫茶。绿茶就最好用玻璃杯,看茶叶在晶莹剔透中如花般绽放,未饮先醉,自然别有风味。识器的还一重意思是要能识大器。即饮茶时的外部环境。品茶是一种高雅的休闲活动,可在陈设典雅的茶室中边饮边听若隐若现的轻音乐;可在朋友家中自泡自饮,随心所欲,慢慢啜品。可在花前月下,树旁水边,席地持壶,与自然为伍。不管什么环境,当以清静、洁净为上,方有情趣。

识得水识得器,就该识人了。现在人们饮茶,已经不仅仅是解渴解乏,而是一种交际、休闲的方式。这也是如今都市中茶馆大兴的根本原因。俗话说“人以群分,物以类聚”。若要使这茶饮的身心两畅,选择什么样的人一起喝茶就十分重要。因为喝茶跟喝酒不同,酒是越喝越热闹,越喝越兴奋,所以人多一些,杂一些不要紧。而茶呢,一般来说是越喝越清醒,越喝越淡泊,所以共饮者就不宜多,品格也要高雅。若与势利小人之流共座,就只会糟蹋好茶,败坏胃口。

饮茶的最高境界,则是识道。饮茶有道,道在何处?有人说:茶禅一味;有人说:和敬清寂;有人说:道在屎橛;种种说法都有一定道理,可惜都叫人一头雾水。按我的理解,如果将茶作为一种精神的物质载体,茶道就是饮者通过饮茶这个活动形式,感悟到某种人生境界。感悟越深,境界越高。这个过程,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很难用儒、释、道任何一家的理论来固定。有时候,哪怕只要有一些小小的,甚至很世俗的感悟,也就够了。到了此种境界,就不再是一般的饮而是“品”了。饮茶之乐趣,或许也就在于此。

喝茶分为几种境界?

第一种境界是“喝茶是茶”。

“茶之为饮,发乎神农。”虽然茶起源于神农氏还只是一个传说,但却揭示了茶来源于普通百姓日常劳动的事实。可以断定,当初中国人将茶作为饮品,主要是由于茶能解渴甚至药用等本身之特性;茶最早也流行于民间,并由民间逐步流向王公贵族阶层。总之,茶为饮者之始,茶只是茶,并无后人所赋于的种种哲理与玄妙,这也算是喝茶最朴素的境界了。

今日人们口渴之际端杯即饮,漫长的商业谈判和商谈之中举杯随饮,无聊之际闲坐茶楼小饮打发时间,都算是喝茶之朴素境界,此时人们并不太在意如何冲泡和茶之味道。

第二种境界是“喝茶不是茶”。

茶流入王公贵族之后,喝茶被赋于了各种哲理和思想,人们喝的已经不再是茶。现在人们津津乐道的茶道、茶艺、茶文化即是“喝茶不是茶”的典型表现。就如茶道,人们认识不一,有最简单的“以茶水待客之道”之说,也有如已故的浙江农业大学茶学专家庄晚芳先生认为的“茶道是一种通过饮茶的方式,对人民进行礼法教育、道德修养的一种仪式”之谈,还有周作人“茶道的意思,用平凡的话来说,可以称作为忙里偷闲,苦中作乐,在不完全现实中享受一点美与和谐,在刹那间体会永久”之论。不管论述简单复杂,凡事一旦上升为道,就会被赋予一种超乎寻常的哲理与玄妙,一以言之,即是“茶以载道”。因此时空不同,所载之道也即不同了,譬如中国茶道吸收了儒、佛、道三家的思想精华,佛教强调“禅茶一味”以茶助禅,以茶礼佛,道家强调“天人和一 ”;日本茶道的基本精神是“和、敬、清、寂”,要求人们通过饮茶进行自我思想反省,彼此思想沟通,于清寂之中去掉自己内心的尘垢和彼此的芥蒂,以达到和敬的目的;朝鲜茶道则提倡“中正”的茶礼精神,要求人们处事不偏不倚,不枉不正,都充分体现了“喝茶不是茶”的特点。

今日茶之流行于中国社会各界的最大原因应在于“茶可载道”,通俗的说是茶是可以任人和意淫的。商人眼里喝茶是制造金钱,文人眼里喝茶是创作,政客眼里喝茶是谋权,僧人眼里喝茶是求禅,道家弟子则喝出“重生、贵生、养生”之念。

第三种境界是“喝茶还是茶”。

日本茶道宗师千利休曾说过:“须知道茶之本不过是烧水点茶。”此话一语道破喝茶之本质,确实是从微不足道的日常生活、琐碎的平凡生活中去感悟宇宙的奥秘和人生的哲理。这与佛教之禅相似,禅也是要求人们通过静虑,从平凡的小事中去契悟大道。所谓茶道、茶艺、茶文化,透过浮华背后还是原本之茶也。只是此时之茶,已然与朴素境界之喝茶有本质之飞跃,就如佛教修行特别强调“放下”一样,内六根,外六尘,中六识,这十八界都已放下。放下了一切,人自然轻松无比,看世界天蓝海碧,月明星朗,纵俗务繁杂,也能偷得浮生半日闲,解放被囚禁已久的行性。

喝茶的境界

爱茶的人,但凡是真爱,不会不知道唐代的卢仝。这位老先生写了一首喝茶诗,写出了一种境界,把喝茶的个中韵味写得是淋漓尽致。这首诗叫《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描述了卢老先生午间小寐之际,朋友差人送来新茶,虽惊了他的美梦,却也唤醒了他体内的茶虫。泡上茶连喝七碗,喝出了羽化升仙的感觉。

全诗最精彩、最让人拍案叫绝的是,中间“七碗茶”那一段———所以后来也有人把这首诗叫做《七碗茶》。来看看七碗茶它是怎么喝的,喝出了什么样的感觉?

“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

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

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七碗茶下肚,一点点浸润,一层层递进,一步步深化,从最初较浅的“润喉”到后来“升仙”,从味觉触觉到感觉,从物化可知到精神体悟,从口舌开始逐渐深入肌骨血液最后灵魂,甚至恍惚的喊出“吃不得也”,那一种通透,那一种通灵,羡煞有心之人,惊艳世俗之众。

喝茶喝出这种境界。唯有卢仝。后世爱茶者,包括东坡先生在内,莫不惊其为天人。卢仝也就凭此一诗,奠定了在茶界无人可撼的至高地位。

关键的是,卢仝以隐士谪仙之态示于世,却无时不心系苍生。在这首诗的最后几句,他向友人发出天问:

“山上群仙司下土,地位清高隔风雨。

安得知百万亿苍生命,堕在巅崖受辛苦。

便为谏议问苍生,到头还得苏息否?”

———这与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尽欢颜”难道不是异曲同工吗?又与刚刚离开我们的袁隆平院士”让更多的人吃饱肚子”的朴素愿望难道不是隔数世而相通吗?我想,这大概就是从古至今中国知识分子的风骨所在了!

TAG标签:#七种 #喝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