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当前位置:科普经验站>综合知识>玛格丽特杜拉斯生平

玛格丽特杜拉斯生平

科普经验站 人气:2.47W

玛格丽特杜拉斯生平

玛格丽特杜拉斯(Marguerite Duras,1914年4月4日-1996年3月3日),法国女作家、编剧和电影导演,她以小说《廊桥遗梦》、电影《追忆似水年华》、《情人》等著名作品而广受好评。

杜拉斯出生于越南河内,她的父亲是法国官员,母亲是越南广西人。杜拉斯的童年和少年时期多是在法国和越南度过,二战中她加入了抵抗运动,并在此期间与自己的丈夫离婚。战后,杜拉斯开始写作小说和剧本,1947年发表了自己的第一部小说《风流年代》。之后,她又发表了《广平坝》、《酒味》、《海上日出》、《凄凉的情人》、《路易斯·马尔》等多部作品,其中不少被改编成了电影。

杜拉斯的作品常常涉及到身份认同、人性的黑暗面、历史重构等主题,写作风格多以叙事简洁而极具感染力,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她作为女性艺术家的存在,也对当时的文化界和社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小编还为您整理了以下内容,可能对您也有帮助:

玛格丽特·杜拉斯的人物生平

玛格丽特·杜拉斯(1914年4月4日-1996年3月3日),原名玛格丽特·陶拉迪欧,法国作家、电影编导。代表作有《广岛之恋》、《情人》等。

玛格丽特·杜拉斯1914年出生于法属印度支那。十八岁时定居巴黎。自1942年开始发表小说,1950年的《抵挡太平洋的堤坝》使杜拉斯成名。这段时期的作品富有自传色彩。自1953年的《塔基尼亚的小马群》起,杜拉斯探索新的叙事语言,逐渐抹去小说情节,更强调主观感受和心理变化。1955-1965年是她创作上的高峰期,代表作有小说《如歌的中板》、《副领事》,以及剧本《广岛之恋》等。1984年发表《情人》,获当年龚古尔文学奖。

1914年,玛格丽特·杜拉斯生于印度支那嘉定市(即后来越南的西贡/胡志明市)。她父亲是数学教师,母亲波雷诺(柬埔寨)是当地小学的教师。她有两个哥哥。1921年她父亲去世。1924年她住在金边、永隆、沙沥。

1930年左右,杜拉斯16岁那年遇见了一个中国男人李云泰 ,帮助她家渡过难关,也成为她的第一个也是终身难忘的情人。这段情感往事埋藏了50年后才向世人吐露。[1]

18岁首次返回祖国--法国。在巴黎大学攻读法律、数学、学,但却立志要做小说家。毕业后从1935年到1941年在法国殖民地部当秘书。[2] 1939年她同罗贝尔·昂泰尔姆结婚。

1940年-1942年她同菲利普·罗克合作,在伽利玛出版社出版《法兰西帝国》.在书业俱乐部工作,《塔纳朗一家》遭到伽里玛出版社的拒绝;她第一个孩子夭亡;她的小哥哥在中国抗日战争期间去世;同迪奥尼斯·马斯科洛相识。

1943年她参加莫尔朗(即弗朗索瓦·密特朗)领导的抵抗运动的活动。同年她自己把自己的姓改成了父亲故乡的一条小河的名字--Duras(杜拉斯)。她用玛格丽特·杜拉斯的笔名发表《无耻之徒》。1944年出版《自由人报》,刊登战俘和被放逐者的情况材料,发表《平静的生活》。

R·昂泰尔姆被捕并被放逐到布亨瓦尔德,然后放逐到达豪(参见《痛苦》)。她加入法国党,任维斯孔蒂街党支部,成立寻人处,出版了《自由人报》。

1945年R·昂泰尔姆回来。同R·昂泰尔姆一起成立万国出版社。1946年她夏天在意大利。同R·昂泰尔姆离婚。[27]

1947年,她的儿子让·马斯科洛出生。[27]

1950年,发表小说《太平洋大堤》,该作反映了童年时代的贫困生活。《直布罗陀海峡的水手》(1952)充满了镜头般的画面和口语式的对话。当法国掀起新浪潮后,法国文坛也随而产生了新小说运动。她也因在1958年出版的小说《麾狄拉特干达毕业》而被誉为新小说代表作家之一。

1955年,被开除出法国党党籍。她从1955年起反对继续进行阿尔及利亚战争,后又反对戴高乐政权。为各种周刊和杂志撰稿。[27]

1957年,同D·马斯科洛分居。[27]

1959年名导演阿仑·雷乃请她为他的第一部剧情长片《广岛之恋》(1959)撰写电影剧本。这部作品在法国大受欢迎,创下很高的票房纪录,而她的名字也传遍世界。

1960年,当选为美第奇奖评委,但于几年后辞职。[27] 1961年她为亨利·科尔皮的影片写《长别离》,这个电影剧本是同1963年美第奇文学奖获得者热拉尔·雅尔洛合作的结果。

1968年,她参加五月风暴。在《绿眼睛》中可读到关于大学生和作家行动委员会诞生的政论文,该文被委员会否定,委员会也在不久后解散。[27]

1974年,创作《印度之歌》,该作品于1975年在戛纳电影节期间获法国艺术片影院及实验电影院协会奖。

1976年,《整天在树木之中》获让·科克托奖。1982年,在纳伊的美国医院进行戒毒治疗。1984年发表小说《情人》,该作获龚古尔奖,[27] 并于1986年获里茨一巴黎一海明威奖,被译成40多种文字。

1985年发表《痛苦》。书中记录了她在'二战'期间的个人经历以及对战争问题的思考和她如何等待被关在纳粹集中营的丈夫的归来。[3]

1985年,发表《痛苦》,7月17日在《解放报》上发表一篇文章,玛格丽特·杜拉斯在"魏尔曼案件"中所持的立场引起一部分读者的敌对情绪和好几位女权主义者的论战。[27]

1988年-1989年昏迷住院。1991年发表《中国北方的情人》。[27] 1996年3月3日(星期天),玛格丽特·杜拉斯逝世,享年81岁,葬于蒙帕纳斯公墓。

玛格丽特 杜拉斯 生平简介 著作

杜拉斯 资料

玛格丽特·杜拉斯(Marguerite Duras, 台港澳地区译为玛格丽特·杜拉, 1914年4月4日-1996年3月3日),法国作家。

1914年玛格丽特·多纳迪厄生于印度支那嘉定市。她父亲是数学教师,母亲是当地人小学的教师。她有两个哥哥。在印度支那度过的童年和青少年时代成了她创作灵感的源泉。1943年她自己把自己的姓改成了父亲故乡的一条小河的名字杜拉斯。

杜拉斯的在大学里学过数学、法律和学。毕业后从1935年到1941年在法国殖民地部当秘书,后来参加过抵抗运动并加入党;1955年被党开除党籍。

她的成名作是自传体小说《抵挡太平洋的堤坝》(1950年)。在她后来的作品中通常描写一些试图逃脱孤独的人物的故事。她早期的作品形式比较古典,后期的作品打破了传统的叙事方式,并赋予心理分析新的内涵,给小说写作带来了革新,常被认为是新小说派的代表作家,但遭到作者本人的否定。1984年,她的《情人》获得龚古尔文学奖。

杜拉斯的文学作品包括40多部小说和10多部剧本,多次被改编成电影,如《广岛之恋》(1959)《情人》(1992)。同时她本人也拍摄了几部电影,包括《印度之歌》和《孩子们》。

杜拉斯的一生就是一部小说,她不停的创作的正是这部小说。这个故事里充满着酷热、暴风雨、酒精和烦躁不安,对话和失语、闪电般的爱情等等。杜拉斯很难描述,温柔还是暴躁?天才还是自恋狂?(参看劳尔·阿德莱尔的杜拉斯传《玛格丽特·杜拉斯》)首先我们应该相信她自己写的:“我是作家。其它的都尽可忘掉”。她在作品中叙述了“说”的需要、艰难和恐怖。

为了能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必须忘掉纠缠我们的烦恼。可是写作既能掩盖也能曝露。所以杜拉斯在试探,重复,在寻找恰当的词语,“试着”写作,就像“试着”去爱一样,心里明知道永远也不可能达到。不可能的爱情和对爱情的追求是杜拉斯作品中一个非常重要的主题。

她的小说经常围绕着一个爆炸中心,通常由一个瞬间的暴力场面引起叙述。广岛与爱情,死亡和象征地的糅合在一起。“毁灭,她说”。这种语言又与音乐结合在一起——这是一种大海一样的音乐,围绕一个主题无穷的变幻,倾诉和欢庆,控制和失控……

玛格丽特·杜拉斯与1996年3月3日逝世,葬于蒙帕纳斯公墓。

杜拉斯的作品

《厚颜无耻的人》 1943年/小说 布隆出版社,1992年伽利玛出版社再版

《平静的生活》 1944年/小说 伽利玛出版社

《抵挡太平洋的堤坝》 1950年/小说 伽利玛

《直布罗陀的水手》 1952年/小说 伽利玛

《塔吉尼亚的小马》 1953年/小说 伽利玛

《树上的岁月》1954年/短篇小说集 伽利玛,收有《蟒蛇》、《多丹夫人》、《工地》

《街心花园》 1955年/小说 伽利玛

《慢板如歌》 1958年/小说 子夜出版社

《塞纳-瓦兹的高架桥》 1959年/戏剧 伽利玛

《夏日夜晚十点半》 1960年/小说 伽利玛

《广岛之恋》 1960年/电影脚本 伽利玛

《如此漫长的缺席》 1961年/电影脚本 与热拉尔·雅尔罗合作,伽利玛

《安德马斯先生的下午》 1962年/短篇小说 伽利玛

《劳儿·维·斯坦茵的迷醉》 1964年/小说 伽利玛

《戏剧——卷一》 1965年/戏剧 伽利玛

《副领事》 1965年/小说 伽利玛

《音乐》 1966年/电影 与保尔·瑟邦合作执导

《英国情人》 1967年/小说 伽利玛

《英国情人》 1968年/戏剧 伽利玛

《戏剧——卷二》 1968, 伽利玛

《毁灭,她说》 1969年 子夜

《毁灭,她说》 电影 伯努瓦·雅戈

《阿邦.萨芭娜和大卫》 1970年 伽利玛

《爱》 1971年/小说 伽利玛

《太阳》 1971年/电影 伽利玛

《娜塔丽·格朗热》 1972年/电影 伽利玛

《印度之歌》 1973年/戏剧,电影 伽利玛

《恒河女子》 1973年/电影 伯努瓦·雅戈发行

《娜塔丽·格朗热》 1973年 伽利玛

《谈话者》 1974年/与克萨维耶尔·高提埃的对谈 子夜

《巴克斯泰尔,蔽拉·巴克斯泰尔》 1976年/电影 伽利玛

《加尔各答的荒漠里她的名字叫威尼斯》 1976年/电影 伯努瓦·雅戈发行

《树上的岁月》 电影 伯努瓦·雅戈发行

《卡车》 1977年/电影

《卡车》1977年/剧本 子夜 收有与米歇尔·波尔特的对谈

《玛格丽特·杜拉斯的领地》1977年 子夜 与米歇尔·波尔特合作

《伊甸影院》 1977年/戏剧 商神出版社

《黑夜号轮船》 1978年/电影

《塞扎蕾》 1979年/电影

《墨尔本奥蕾里娅·斯坦纳》 1979年/电影

《温哥华奥蕾里娅·斯坦纳》 1979年/电影

《薇拉·巴克斯泰尔或大西洋海滩》 1980年 阿尔巴特罗斯出版社

《坐在走廊上的男人》 1980年/短篇小说 子夜

《80年夏》 1980年 子夜

《绿眼睛黑头发》 1980年 《电影日志》

《阿伽达》 1981年 子夜

《阿伽达或无限阅读》 1981年/电影

《外面的世界——卷一》 1981年 阿尔班·米歇尔出版社

《年轻姑娘和小孩》 1981年/录音磁带 扬·安德烈亚根据《80年夏》改编,玛格丽特·杜拉斯朗读

《罗马对话》 1982年/电影

《大西洋人》 1981年/电影

《大西洋人》 1982年/短篇小说 子夜

《萨瓦纳海湾》 第一版1982年,增补版1983年 子夜

《死亡的疾病》 1982年/短篇小说 伽利玛

《戏剧——卷三 1984/戏剧 伽利玛

《情人》 1984年/小说 子夜

《痛苦》 1985年 P.O.L.出版社

《音乐之二》 1985年 伽利玛

《契河夫的海鸥》 1985年 伽利玛

《孩子们》 1985年/电影 与让·马斯科罗和让·马克·图里纳合作制片

《蓝眼睛黑头发》 1986年/小说 子夜

《诺曼底海岸的妓女》 1986年 子夜

《物质生活》 1987年 P.O.L.出版社

《爱米莉·L.》 1987年/小说 子夜

《夏雨》 1990年/小说 P.O.L.出版社

《来自中国北方的情人》 1991年/小说 子夜

《扬·安德烈亚·斯坦纳》 1992年 P.O.L.出版社

《写作》 1993年 伽利玛

《一切结束》 1995年 P.O.L.出版社

《小说,电影,戏剧,1943年一1993年回顾》 1997年 伽利玛

说说你最喜欢的法国作家,并介绍一下其生平

玛格丽特·杜拉斯玛格丽特·杜拉斯,法国当代最著名的女小说家、剧作家和电影艺术家。法国一个堪称当代法国文化骄傲的作家,一个引导世界文学时尚的作家,一个坦荡走入通俗读者群体的严肃作家,一个与昆德拉、村上春树和张爱玲并列小资读者时尚标志的女作家,一个富有传奇人生经历、惊世骇俗叛逆性格、五色斑斓爱情的艺术家。

人生经历

玛格丽特·杜拉斯(1914-1996)是法国当代最著名的女小说家、剧作家和电影艺术家。她于1914年4月4日出生在越南嘉定,父母都是小学教师。1914年生于法国统治越南时代西贡市北郊的朱登地方。18岁首次返回祖国法国。在巴黎在大学攻读法律、数学、学。但却立志要做小说家。   1942年出版作《厚脸皮的人们》,接着又出版《静静的生活》、《太平洋的波堤》、《吉尔布达的水手》等小说。当法国掀起新潮热潮后,法国文坛也随而产生了新小说运动。他也因在1958年出版的小说《麾狄拉特干达毕业》而被誉为新小说代表作家之一。曾获文学奖。1959年名导演亚兰勒纳请她为他的第一部剧情长片《广岛之恋》撰写电影剧本。这部作品在法国大受欢迎,创下很高的票房纪录,而她的名字也传遍世界。之后她编剧的另一部片又获大奖,她的名气更响了,她的小说纷纷被改为电影。1966年她开始了导演生涯。 杜拉斯以小说《厚颜无耻之辈》(1943)开始她的文学天涯,她的作品不仅内容丰富,体裁多样,而且尤其注重文体,具有新颖独特的风格。她早期的小说《太平洋大堤》(1950)充分反映了童年时代的贫困生活,还有不少作品也是以印度支那的社会现实为题材的。《直布罗陀海峡的水手》(1952)等充满了镜头般的画面和口语式的对话,因此,大都被改编成影片;后来的小说如《塔吉尼亚的小马》(1953),《琴声如诉》(1958),《洛尔·V.斯坦的迷醉》(1964)等则善于打破传统的叙述模式,把虚构与现实融为一体,因而使她一度被认为是新小说派作家,其实她的小说只是在手法上与新小说类似,重视文体的诗意和音乐性,但在构思方面却大不相同,她在作品中描绘对立和人的,是在以独特的方式揭露社会现实。杜拉斯在戏剧和电影方面同样成就卓著,她分别在1965、1968和1984年出版了三部戏剧集,在1983年还获得了法兰西学院的戏剧大奖。

作为法国重要的电影流派“岸派”的成员,她不仅写出了《广岛之恋》(1960)、《长别离》(1961)这样出色的电影剧本,而且从1965年起亲自担任导演,从创作优秀影片《印度之歌》(1974)开始,每年都有一两部影片问世,而且有不少获得了国际大奖。 杜拉斯的六十余种作品始终拥有广泛的读者和观众,其中最著名的是杜拉斯在七十岁时发表的小说《情人》(1984)。在这部十分通俗的、富有异国情调的作品里,她以惊人的坦率回忆了自己十六岁时在印度支那与一个中国情人的初恋,荣获了当年的龚古尔文学奖,并且被译成40多各种文字,至今已售出250万册以上,使她成为当今世界上最负盛名的法语作家。1996年3月3日,星期天。深受欢迎的法国当代女作家玛格丽特·杜拉斯走完了81年的生命旅程。她生前的最后一部作品具有一个预言般的名字--《这是全部》。

杜拉斯是谁?有何作为?

玛格丽特·杜拉斯(1914.4.4~1996.3.3)

Marguerite Duras

生平概况

1914年玛格丽特•多纳迪厄生于交趾支那(现为越南南部)嘉定市。她父亲是数学教师,母亲是当地小学的教师。她有两个哥哥。

1921年她父亲去世。

1924年她住在金边、永隆、沙沥。她母亲在波雷诺(柬埔寨)买了一块不能耕种的土地。

1939年她同罗贝尔•昂泰尔姆结婚。

1940年~1942年她同菲利普•罗克合作,在伽利玛出版社出版《法兰西帝国》.在书业俱乐部工作,《塔纳朗一家》遭到伽里玛出版社的拒绝。 她第一个孩子夭亡。她的小哥哥在中国抗日战争期间去世。同迪奥尼斯•马斯科洛相识。

1943年她用玛格丽特•杜拉斯的笔名发表《无耻之徒》。参加莫尔朗(即弗朗索瓦•密特朗)领导的抵抗运动的活动。

1944年R.昂泰尔姆被捕并被放逐到布亨瓦尔德,然后放逐到达豪(参见《痛苦》)。她加入法国党,任维斯孔蒂街党支部,成立寻人处,出版《自由人报》,刊登战俘和被放逐者的情况材料。发表《平静的生活》。

1945年R.昂泰尔姆回来。同R.昂泰尔姆一起成立万国出版社。

1946年她夏天在意大利。同R.昂泰尔姆离婚。

1947年她的儿子让•马斯科洛出生。

1950年她发表《抵挡太平洋的堤坝》。被开除出法国党。

1957年同D.马斯科洛分居。

1958年发表《琴声如诉》。她从1955年起反对继续进行阿尔及利亚战争,后又反对戴高乐政权。为各种周刊和杂志撰稿。

1959年为阿兰•雷内写《广岛之恋》电影剧本。

1960年当选为美第奇奖评委,但于几年后辞职。“如果存在一个否定的评委会,我就参加。”

1961年她为亨利•科尔皮的影片写《长别离》,这个电影剧本是同1963年美第奇文学奖获得者热拉尔•雅尔洛合作的结果。

1968年她参加了五月风暴的那些事件。在《绿眼睛》中可读到关于大学生和作家行动委员会诞生的政论文,该文被委员会否定,委员会也在不久后解散。

1975年,《印度之歌》在戛纳电影节期间获法国艺术片影院及实验电影院协会奖。

1976年,《整天在树木之中》获让•科克托奖。

1982年在纳伊的美国医院进行戒毒治疗。

1984年《情人》获龚古尔奖。

1985年发表《痛苦》。 7月 17日在《解放报》上发表一篇文章,玛格丽特•杜拉斯在“魏尔曼案件”中所持的立场引起一部分读者的敌对情绪和好几位女权主义者的论战。

1986年《情人》获里茨——巴黎——海明威奖,是"当年用英语发表的最佳小说"。

1988年~1989年严重昏迷。住院。 1990年R.昂泰尔姆去世。

1991年发表《华北情人》。

1996年玛格丽特•杜拉斯逝世。

法国当代最著名的女小说家、剧作家和电影艺术家。

因为电影而成就一个作家的事,总是屡见不鲜的。《情人》与杜拉斯就是这样。杜拉斯从十几岁开始写作,但直到她70岁的时候,《情人》的出版,不,是《情人》拍成电影后,她才广为人知。《情人》出版于一九八四年,当年就荣获龚古尔文学奖,这使得杜拉斯成为享有世界声誉的法语作家。一九九一年,法国著名导演让雅克阿诺成功地把这部名噪一时的自传体小说搬上银幕后,又使得杜拉斯成为当今世界几乎家喻户晓的女作家之一。也正是《情人》这部电影,才使得中国读者熟悉她。

杜拉斯在写作《情人》时,已是七十高龄。她18岁离开出生地越南,奔赴巴黎读书。念的是法学、数学与学,但她却迷恋上了文学,并且走上终生从事职业写作的道路。《情人》可以说是一部自传体小说,至少具有浓郁的自传色彩 。小说以一个年仅十六岁的法国少女,在渡江时与一个中国富家少爷邂逅开始,沿着这条叙述线索,渲染出一幕疯狂而绝望的爱情悲剧。

《情人》的独特魅力之一是它的语言,她的语言对历史具有俯瞰式的洞察力,对回忆的积压表现得富有张力、深邃、沉痛,从而使文章中充满了悲绝的意味,读后让人唏嘘不已而又回味无穷。杜拉斯是一位极端唯美的实验型作家,平庸与通俗为她所不屑,她是那种把风格与先锋视为至高目标的作家,也是那种善于制造警句的作家。对语言的挑剔使得她的小说具有极强的冲击力与震撼力。

《情人》的魅力之二是它场景唯美的描述。你看《情人》的场景:八十多年前的一个夏天,殖民地时期的越南,发黄的湄公河上漂浮着菜叶、杂物,河水湍急,大地倾斜。轮渡上伫立着一个打扮不伦不类的少女,她头戴一顶男帽,脚穿一双廉价却缀满饰片的鞋子,一只脚踏在舷栏上,眺望远方。“他们一次次地相拥,除了,还是,什么都不多想。屋外此起彼伏的吆喝声伴随着他们的;来来往往的人的影子,透过木格子的门和窗投进来……”大胆又不失含蓄的镜头处理;最后,那场不同寻常的唯美的离别;那首肖邦的圆舞曲,小姑娘终于轻轻滑落的泪水……

《情人》的魅力之三是它的基调的绝望。杜拉斯笔下的爱情是绝望的,灵魂是绝望的,肉体是绝望的……甚至连语言都是绝望的……在《情人》里,湄公河上十六岁的白人小姑娘与中国北方的黄皮肤男人的爱情就是如此。

《情人》的最大魅力还在于它的自传性 ,真实的自传性。作为“情人”的杜拉斯,以一个白发苍苍的女人,在岁月的风尘染白鬓发之际,回眸那段尘封已久的异国恋情,依然有力量用极其惨痛的语言表达出人生的悲剧,把爱与恨演绎得如此分明、紧密,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情人》中绝望无助的,无言悲怆的离别,爱到尽头的孤独感,使人流涕,令人痴迷。只有杜拉斯才能把把爱情的本质阐述得如此淋漓尽致。

也许,那份伤痛,那份绝望的无助,那份无法理解只可体察的苍茫。

作品目录

《厚颜无耻的人》 1943年/小说 布隆,1992年伽利玛出版社再版。

《平静的生活》 1944年/小说 伽利玛出版社

《抵挡太平洋的堤坝》 1950年/小说 伽利玛

《直布罗陀的水手》 1952年/小说 伽利玛

《塔吉尼亚的小马》 1953年/小说 伽利玛

《树上的岁月》,收有《蟒蛇》、《多丹夫人》、《工地》 1954年/短篇小说集 伽利玛

《街心花园》 1955年/小说 伽利玛

《琴声如诉》 1958年/小说 子夜出版社

《塞纳-瓦兹的高架桥》 1959年/戏剧 伽利玛

《夏日夜晚十点半》 1960年/小说 伽利玛

《广岛之恋》 1960年/电影脚本 伽利玛

《如此漫长的缺席》 1961年/电影脚本 与热拉尔·雅尔罗

合作,伽利玛

《安德马斯先生的下午》 1962年/短篇小说 伽利玛

《劳儿· V·斯坦茵的迷狂》 1964年/小说 伽利玛

《戏剧——卷一:水和森林——广场——音乐之一》 1965年/戏剧 伽利玛

《副领事》 1965年/小说 伽利玛

《音乐》 1966年/电影 与保尔·瑟邦合作执导

《英国情人》 1967年/小说 伽利玛

《英国情人》 1968年/戏剧 伽利玛

《戏剧——卷二:苏珊娜·安德莱尔——树上的岁月——是的,也许——莎伽王国——一个男人来看我》 1968年 伽利玛

《毁灭吧,她说》 1969年 子夜

《毁灭吧,她说》 电影 伯努瓦·雅戈发行

《阿邦.萨芭娜和大卫》 1970年 伽利玛

《爱》 1971年/小说 伽利玛

《太阳》 1971年/电影 伽利玛

《娜塔丽·格朗热》 1972年/电影 伽利玛

《印度之歌》 1973年/戏剧,电影 伽利玛

《恒河女子》 1973年/电影 伯努瓦·雅戈发行

《娜塔丽·格朗热》 1973年 伽利玛

《谈话者》 1974年/与克萨维耶尔·高提埃的对谈 子夜

《巴克斯泰尔,蔽拉·巴克斯泰尔》 1976年/电影 伽利玛

《加尔各答的荒漠里她的名字叫威尼斯》 1976年/电影 伯努瓦·雅戈发行

《树上的岁月》 电影 伯努瓦·雅戈发行

《卡车》 1977年/电影

《卡车》,收有与米歇尔·波尔特的对谈 1977年 子夜

《玛格丽特·杜拉斯的领地》 1977年/与米歇尔·波尔特合作 子夜

《伊甸影院》 1977年/戏剧 商神出版社

《黑夜号轮船》 1978年/电影

《塞扎蕾》 1979年/电影

《墨尔本奥蕾里娅·斯坦纳》 1979年/电影

《温哥华奥蕾里娅·斯坦纳》 1979年/电影

《薇拉·巴克斯泰尔或大西洋海滩》 1980年 信天翁出版社

《坐在走廊上的男人》 1980年/短篇小说 子夜

《80年夏》 1980年 子夜

《绿眼睛》 1980年 《电影日志》

《阿加莎》 1981年 子夜

《阿加莎或无限的阅读》 1981年/电影

《外面的世界——卷一》 1981年 阿尔班·米歇尔出版社

《年轻姑娘和小孩》 1981年/录音磁带 扬·安德烈亚自《80年夏》改编,玛格丽特·杜拉斯朗读

《罗马对话》 1982年/电影

《大西洋人》 1981年/电影

《大西洋人》 1982年/短篇小说 子夜

《萨瓦纳海湾》 第一版1982年,增补版1983年 子夜

《死亡的疾病》 1982年/短篇小说 伽利玛

《戏剧——卷三:<丛林猛兽>,根据亨利·詹姆斯小说改编,詹姆斯·洛德和玛格丽特·杜拉斯合作改编;<阿斯珀恩文件>,根据亨利·詹姆斯小说改编,杜拉斯和罗伯特·安泰尔姆合作改编;<死亡的舞蹈>,根据奥古斯特·斯特林堡的小说改编,杜拉斯改编》

1984年/戏剧 伽利玛

《情人》 1984年/小说 子夜

《痛苦》 1985年 P.O.L.出版社

《音乐之二》 1985年 伽利玛

《契河夫的海鸥》 1985年 伽利玛

《孩子们》 1985年/电影 与让·马斯科罗和让·马克·图里纳合作制片

《蓝眼睛黑头发》 1986年/小说 子夜

《诺曼底海岸的妓女》 1986年 子夜

《物质生活》 1987年 P.O.L.出版社

《爱米莉·L.》 1987年/小说 子夜

《夏雨》 1990年/小说 P.O.L.出版社

《来自中国北方的情人》 1991年/小说 子夜

《扬·安德烈亚·斯坦纳》 1992年 P.O.L.出版社

《写作》 1993年 伽利玛

《一切结束》 1995年 P.O.L.出版社

《小说,电影,戏剧,1943年~1993年回顾》 1997年 伽利玛

法语名MARGUERITE的含义

玛格丽特(MARGUERITE) 花语:预言恋爱 种类:菊科 原产地:非洲西北部、加那利岛 花色:白 「喜欢、不喜欢、喜欢、不喜欢.」。一面一片片摘下花瓣,一面紧张地期待结果出现,这就是花的恋爱占卜。 和雏菊一样,是许多纯真少女所喜爱的花。

有个名人也叫这个名字

玛格丽特·杜拉斯 Marguerite Duras

女,生于1914年4月4日,越南,嘉定

逝世于1996年3月3日

(法国,巴黎)

星座: 白羊座

更多译名:

玛格丽特·杜拉

生平

玛格丽特·杜拉斯是法国当代著名的小说家、剧作家和电影艺术家。她于1914年4月4日出生在越南嘉定,十八岁时到巴黎求学,获巴黎大学法学学士和学学士学位。杜拉斯以小说《厚颜无耻之徒》(1943)开始她的文学生涯。她的作品不仅内容丰富,体裁多样,而且尤其注重文体,具有新颖独特的风格。代表作品有《抵挡太平洋的堤坝》、《琴声如诉》、《情人》、《痛苦》等。

参考资料:http://movie.msn.com.cn/person/895976/

世人只道她一生不羁,我却独爱伊风华绝代

初识杜拉斯,是年少时在一本期刊上读到她与雅恩的情感轶事。都说“深情不及久伴,厚爱无需多言”,雅恩不离不弃陪她至生命最后一刻,我确信这是个有魔力的女人。

后来,第一次阅读她的小说《情人》。我的脑海中不禁烙下湄公河畔中国男子忧郁难言的身影。

再后来,开始接触庆山的早期作品,她每本书的作者简介里“喜欢”一栏皆写有“杜拉斯”。同样,在王小波的文字里,杜拉斯和她的《情人》被推崇备至,王小波更盛赞其“风华绝代”。

然而,在平凡大众的解读里,提得最多的却莫过于杜拉斯那句:如果我不是个作家,我会是个妓女。

杜拉斯究竟是一位什么样的女性?当我带着好奇与疑惑走进她的生平故事,所有谜底一一揭晓。 她那与小说一般跌宕起伏的人生,惊世骇俗的恋情,特立独行的个性,执著无悔的信仰,卓尔不群的才华,皆让我深深着迷、震撼。

-1-

1914年4月4日凌晨4点,杜拉斯出生在越南西贡附近的嘉定。她本名玛格丽特•道纳迪厄。父母皆是从法国远赴印度支那寻梦的教师,分别担任过师范学校和私人寄宿学校的校长,父亲还曾升任教育。父母共同生养了三个孩子,杜拉斯是他们唯一的女儿。

在杜拉斯七岁那年,父亲病逝。家庭的重担全部落在母亲一个人身上。母亲是一位严厉、苛刻、辛劳又充满悲剧色彩的妇人,她深深地影响着女儿杜拉斯,让杜拉斯又爱又恨又惧。

杜拉斯有两个亲哥哥,大哥皮埃尔性格乖张暴戾却深得母亲欢心,是个游手好闲的不良青年,二哥保尔年长杜拉斯三岁,性情温和懦弱,被杜拉斯称为亲爱的小哥哥。“小哥哥”在越南语中是“情人”的意思,而保尔也的确是杜拉斯一生中最亲近且怀有特殊依恋的男子。

十五岁半那年,杜拉斯在从母亲执教并暂住的沙沥去到西贡学校的途中,于湄公河的轮渡上邂逅了此生给她带来无数回忆及深远影响的二十七岁中国男子李云泰。后来,这段经历被她写进小说《情人》,荣获1984年法国龚古尔文学奖。

在梁家辉与珍·玛奇主演的电影《情人》里,这初遇的镜头被演绎得深情而浪漫。事实上,这个中国男子成为杜拉斯青春岁月的一束光芒,照亮了她的整个生命。

李云泰是一个富商子弟,祖辈是中国北方抚顺人,父亲很有钱,家在沙沥,在河岸上有一幢豪宅。他在巴黎求学,能说一口流利的法语。在那个年代,白人女孩不可以下嫁黄种人,中国人的习俗又讲究门当户对,最终,李云泰听从父命娶了大户人家的千金,杜拉斯十九岁那年离开越南回到法国读书,从此再未踏上那片土地。

1971年,李云泰和妻子来巴黎时,曾打电话给杜拉斯。小说《情人》如此描述:

1990年,杜拉斯从朋友处得知李云泰已于几年前去世,闻讯后,她老泪纵横。

与李云泰的相遇,让杜拉斯萌动少女的爱恋,亦燃起杜拉斯写作的热情。在她七十岁那年,她和她的《情人》风靡全世界。

而在越南十九年的生活经历,更成为杜拉斯一生取之不尽的灵感源泉。 被法国殖民统治的交趾支那,那辽远的湄公河,那片费尽母亲大半生心血换来却亳无用处的海边土地,那段“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的初恋,都深深烙印在杜拉斯的回忆里,陪伴和影响了她整整一生。

-2-

回到法国。1935年,杜拉斯进入巴黎法学院学习。

大学期间,她学习成绩优异,为今后的人生积累了丰富的知识能量。此间,她结识了回法兰西后的第一任恋人让•拉格罗莱。

这个气度不凡的小伙子给杜拉斯带来了莫大影响。且不论他给杜拉斯的文学艺术世界开启了一扇大门,他让杜拉斯接触到美国文学,为她最初的两部小说《厚颜无耻的人》、《平静的生活》奠定某种基调,他还让杜拉斯发现并疯狂迷恋上了戏剧,后来她不仅实现了作家梦,而且成为了风格独特的编剧、导演。最重要的是在1936年,拉格罗莱将杜拉斯引荐给自己最好的两位朋友,其中一位叫罗伯特•安泰尔姆,后来,这位博学多才、智慧优雅的男子成为了杜拉斯的丈夫。这段持续8年的婚姻,是杜拉斯一生中唯一的一次婚姻。

大学毕业后,杜拉斯进入法国殖民部工作,受聘于国际信息资料处。1939年,她与罗伯特结婚,两人搬进圣伯努瓦街五号。巧合的是,他们的住处亦是当年萨特与波伏瓦活动的区域,而杜拉斯去世后,她的墓地也与萨特、波伏瓦的长眠之穴毗邻。虽然,杜拉斯生前与波伏瓦相处并不友好。

1942年对于杜拉斯而言似乎是凤凰涅槃的一年,在这年,杜拉斯的第一个孩子刚产下便夭折,她深爱的小哥哥保尔在越南病故。也是在这一年,她正式将自己的名字改为玛格丽特•杜拉斯。

值得一提的是,在法国,原本只有杜拉而没有杜拉斯这个姓氏的,杜拉斯是位于法国南部的一个小镇,是玛格丽特父亲的家乡。她的第一部小说《厚颜无耻的人》就是以杜拉斯镇为背景写的,她也是第一次以“杜拉斯”这个地名作为自己的姓氏出版了这本书。 许多年后,杜拉斯成为享誉全球的一个名号。而世间亦只此一个杜拉斯。

-3-

如果你认为杜拉斯仅仅是个沉迷男欢女爱作风大胆的女作家,那你对她的了解定是不够深入。杜拉斯和她的丈夫罗伯特一样,是一名坚定的反法西斯战士,还曾是一名法国党员。她在1957年拍摄的《广岛之恋》体现了她的反战情结。她的小说《痛苦》则真实再现了二战期间自己和身边人不屈不挠、坚持斗争的经历。

杜拉斯的第一处居所——圣伯努瓦街五号,在和平年代是法国知识精英们高谈阔论的精神家园,战时,则成为抵抗组织成员躲避追捕的藏身之处。“二战”胜利前后,这里是党员聚会的场所。

杜拉斯于1944年加入法共。“ 她是一名狂热的、乌托邦式的、理想主义的党员”,并为这份信仰奋斗、实践了六年。 她穿上所谓的“党员”,在巴黎走街串巷,去敲别人家的门,甚至走进咖啡馆兜售她的信仰。她加入党的“七二二小组”,并一次不落地参加小组所有会议。她认真负责地在自己街区卖《人道报》,还记下售出的份数……战时她曾加入法国抵抗组织,被后来成为法国总统当时同为战友的密特朗称赞为出色的联络员,她主要负责传送信件,并为全国战浮及被放逐者运动的报纸工作。

这是一段为自由而战的岁月,亦是一段燃烧的岁月。

在此期间,杜拉斯丈夫罗伯特及其姐姐在抵抗运动中被捕入狱。为试图打探二位亲人的消息,杜拉斯不惜铤而走险,主动接近亲德法歼查尔斯•戴瓦尔,以致于给世人留下一段彼此有私情的传说。

后来,巴黎解放,罗伯特从狱中归来,杜拉斯却最终选择了夫妻俩共同的朋友、战友马斯科罗。在与马斯科罗的婚外恋中,杜拉斯孕育了她此生唯一的孩子乌塔。罗伯特友好退出,并从此与杜拉斯保持了大半辈子亦兄亦友的真挚情谊。

在失去婚姻三年后,杜拉斯于1950年被开除党籍。据传记作家劳拉在法共档案馆看到的资料显示,杜拉斯及其同伴被驱逐出党,原因是有人揭发他们对党内的某些同志(笔者猜测是斯大林)不够尊重,并且进行了过度的讽刺。

虽说主义理想已然破灭,可杜拉斯却从未放弃过对主义的信仰,直到她生命尽头,她都认为自己是一名党员。

-4-

失去了婚姻,离开了党组织,杜拉斯的创作及生活热情却并未减退。

1958年,44岁的杜拉斯来到巴黎近郊美丽的小城镇诺弗勒,一座古老的房屋在此等候了她200年。杜拉斯用《抵挡太平洋的堤坝》的版税买下了这座庄园,并称其为“城堡”。在诺弗勒城堡,从墙面粉刷的颜色,到各个房间家具的配置,都由她亲自挑选。2002年,当一位台湾女作家慕名前往此地瞻仰,她说:我在这所房子里发现了。

是的,正是在诺弗勒城堡,杜拉斯完成了她的“沉沦三部曲”:《劳儿的劫持》、《副领事》和《爱》,还有与之相对应的《恒河女子》、《印度之歌》和《在荒芜的加尔各答她名叫威尼斯》。有评论家认为这几本奇特的小说是她文学创作的颠峰。

杜拉斯说:“在我之前,住在这所房子里的人没有一个写过书……从来没有。”从1950年开始,杜拉斯拿起手中的笔,几乎是以一年一本的速度,不停地写作。的确, 杜拉斯不单会写书拍电影弹钢琴,她在料理家务方面也是一把好手。 她擅长烹饪和缝制衣服,且有着不同于常人的特点:她能用头一天剩下的残渣剩饭烩制一锅美味的杂烩汤;能用旧衣服或者边角废料缝制出一件合体的新衣裳。这或许与她贫困的童年生活有关,她从小便养成了勤俭的习惯。在她家里,决不会发生缺吃少穿的事儿,她厨房的墙上钉着一张生活必备品清单,像杂货铺一样一应俱全。 她喜欢把家里打理得妥妥帖帖,花草照料得稳稳当当,就连被她插在各种瓶子里的干花都有一种颓废的物哀之美。

杜拉斯还有着自己独特的品味。 大约从七十年代起,她给自己设计了一套一成不变的服装:一条筒裙,羊毛套衫加上一件无袖坎肩,脚上是一双高跟短靴,再加上那副黑色的宽边眼镜,几十年如一日,既克服了她身材矮小的缺陷,在当时来说又很时髦。 一家服装店老板还为此特意设计这样的套装,一时间,杜拉斯竟引领了时装新潮流。

在诺弗勒城堡,杜拉斯送走了文学界的朋友,又迎来了电影界的名家。大家为电影而来,更为杜拉斯而来。有段时间,想挤进这个圈子而不计报酬的人很多很多。

杜拉斯一生拍过近二十部电影,且每部电影的脚本都由她自己撰写,同时,作为一名职业作家拍摄如此多电影,这些大概都是绝无仅有的。

-5-

特鲁维尔,是芒什海峡边上一个美丽的小镇,从巴黎乘火车至此,大约两个半小时。距海边不远处,有一栋雄伟的建筑,人称黑岩楼,是个著名的宾馆。在黑岩楼临海的“111”号房间,普鲁斯特曾写出传世名著《追忆似水年华》。

1963年,杜拉斯买下了黑岩楼后面临街的一个小套间。她在这里找到了灵魂的栖息地,也等来了一场举世瞩目、荡气回肠的爱情。

1975年,61岁的杜拉斯来到法国西北部的一座城市卡昂参加电影研讨会,彼时,在前来见面的公众中,有位在马莱伯中学法国高等师范学校预科班学哲学的23岁大学生,他名叫雅恩。这名年轻腼腆的男生在三年前偶然读到杜拉斯的《塔吉尼亚的小马》,从此疯狂迷恋上杜拉斯的文字。 “她已经跟我在一起,但她本人还不知道。” ——雅恩道出了所有脑残粉对偶像的崇拜。在那次座谈会结束后,雅恩鼓足勇气要到了偶像的地址,因为他想给她写信。而这次邂逅,竟拉开了二人爱情的序幕。

雅恩坚持给杜拉斯写了五年信,却未得到只言片语的回复。但他的真诚打动了杜拉斯,在第六年,她给他寄新书,写回信。1980年7月,雅恩来到杜拉斯居住的特鲁维尔黑岩楼,从此陪她走过了人生的最后十六年。

在长达十六年的时间里,雅恩一直以“您”相称,可见他对杜拉斯的敬爱。而在杜拉斯最后的时光里,雅恩对她的照顾无微不至。雅恩基本上不出门,如果出门他会带上手机,每隔十五分钟给家里的打一次电话。雅恩的活动范围不会超过圣伯努瓦街区。这是一般的情人、丈夫或者儿子都做不到的。而看过雅恩的书便知道,他给杜拉斯洗澡、喂饭的情景真让人动容至极。

1996年3月3日上午八时,杜拉斯在圣伯努瓦街的床上去世。临终前,她用尽气力说:“ 雅恩,永别了。我走了。拥抱你。”

他们的故事,被法国大导演何塞.达扬搬上银幕,拍成电影《这份爱情》,成为世间永远的传奇。

2014年,在杜拉斯诞辰100周年之际,雅恩于巴黎寓所神秘去世。

从此,世间再无杜拉斯。

她带着她的才华与爱恨永远地离去。红尘里徒留念念不忘的回想……

五个版本的“情人”:折射杜拉斯的心路历程

跳出“呈现传主生平”写作桎梏的这本《玛格丽塔·杜拉斯:写作的暗房》(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21年6月版),是从就读硕士研究生起就开始关注杜拉斯的南京大学法语系教授黄荭的新作。在她自己撰写的后记中有这样一段话: “国内外关于杜拉斯的传记,就我知道的,光法国就已经出了十几种,国内已经翻译引进的也有不下六种……”

这也不足为怪,自从小说《情人》出版特别是根据小说改编的同名电影在全球热映以后,玛格丽特·杜拉斯的知名度遍及海角天涯,人人争说杜拉斯,也在意料之中。只是, 被写作者如此深扒,属于杜拉斯的传奇应该已经稀薄了吧?“我能有什么新的材料、新的角度、新的发现?”读罢此书, 我们知道那是黄荭的自谦。

书中第一章第三节《情人》,黄荭开宗明义地写道: “杜拉斯用五个文本,《战争笔记和其他文本》《抵挡太平洋的堤坝》《伊甸园影院》《情人》《中国北方的情人》——为读者打造了五个版本的“情人”。问题来了,又不是没有题材可写,杜拉斯为什么要写五遍“情人”的故事? 在杜拉斯的文本天地里沉潜了那么多年的黄荭,果然深谙其中的道道。

在杜拉斯去世十周年之际,法国出版了根据她生前捐献的手稿和笔记本整理而成的《战争笔记和其他文本》。 在这本书中,被杜拉斯唤作雷奥的那个男人, 就是“情人”的1.0版本: “有高级轿车、手上戴着硕大的钻石戒指、穿柞丝绸西装、会说法语、从巴黎来、彬彬有礼”,此时未被杜拉斯明确国籍的雷奥像后来数个版本中的他一样,迷恋上了“个子矮小、身材扁平、脸上还有雀斑,身后拖着两条沉甸甸辫子的白人女孩”,而白人女孩呢?“与其说白人女孩为雷奥倾倒,不如说是受到了他的豪车和豪车背后巨大的家族财富的”。

在笔记本内容的基础上创作的《抵挡太平洋的堤坝》,出版于1950年。在这个2.0版的“情人”故事里,男人已更名为若,白人小女孩则有了名字苏珊。 被苏珊家人称作“猴儿”和“癞”的若先生,依旧是苏珊和她家人的钱袋子,苏珊乐享若先生送给她的礼物,但当若先生的嘴唇吻她时,她“仿佛挨了一记耳光似的”。

1979年《伊甸园影院》的问世,标志着3.0版“情人”诞生。 依旧是那个若先生,依旧是那身打扮的若先生,依旧是对白人女孩一片痴情的若先生,但经过作者29年的发酵,苏珊对这份情感的反馈,有了改观,她对他的亲吻少了几分嫌恶 ,“情人的雏形已经完成”,黄荭说。

情人的形象丰满起来,要等到5年以后。1984年《情人》出版,如我们所知,以第一人称讲述的4.0版“情人”故事,已完全蜕变为一个懵懂凄美的爱情故事。

随着由小说改编的电影《情人》风靡世界,随着小说《情人》荣获龚古尔奖,那个写在笔记本里的情人故事已经“功成名就”,可以从杜拉斯的记忆中消褪了吧?但记忆的拥有者杜拉斯却觉得,《情人》还没有为笔记本里的“情人”故事画好句号。 1991年,《中国北方的情人》问世。5.0版的“情人”故事里,白人女孩的情人,非但倾倒了白人女孩,还因谈吐风趣、知识渊博,迷倒了母亲、镇住了大哥——从1.0版到5.0版,“情人”的衣着打扮、行为举止没有变化,可由杜拉斯投射给他的价值判断,却一版一版地更新着。

一本传记,有必要启用通常进行作品分析时才使用的作品比对法吗?黄荭告诉我们,情人版本更新的背后,是杜拉斯的心路历程,更对应了世界格局的变迁。1950年,当杜拉斯写作《抵挡太平洋的堤坝》时,国际形势根本由不得杜拉斯坦诚地呈现她眼里特别是她心里情人的模样,且这种心理压力一直持续到她写作《伊甸园影院》时。创作《情人》的杜拉斯,用黄荭说:“已经老了,记忆也在有意无意地遗忘和复现的反复作用下发生了变化。而且丑闻对她也已经无所谓了”,此言极是,只是,还应该添加一句,就是1984年的中国,已经开始以一种新的面貌屹立于世界之林,这让杜拉斯不再忌惮向读者公布情人的真实面貌以及自己对情人的真实感受。到了出版《中国北方的情人》的1991年,“当中国崛起站在世界舞台上的时候,情人也终于找回了迟迟到来的自信和爱情”,女作家终于有勇气坦荡地表述自己与情人的爱情故事。

不屑于去纠缠那些流于表面的杜拉斯传奇的黄荭,整本传记都在引导读者潜入到杜拉斯的文本里理解杜拉斯,于是,这一本杜拉斯传,就秀出于林了。

杜拉斯有孩子吗?看了她的生平介绍,好像没有看出这个线索,请高手回答,谢谢!

有,她活了82岁,25岁与罗贝尔·昂泰尔姆结婚,27岁第一个孩子夭亡,28岁认识了迪奥尼·马斯科洛一见钟情,32岁与昂泰尔姆离婚,33岁儿子让·马斯科洛出生。追问也就是说她就一个儿子是吗?

追答应该是

谁能告诉我法国著名文学家的名字'生平'及其著作。!

巴尔扎克

奥诺雷·德·巴尔扎克(1799年5月20日-1850年8月18日),法国19世纪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和杰出代表,法国现实主义文学成就最高者之一。他创作的《人间喜剧》(Comédie Humaine)共91部小说,写了两千四百多个人物,”,充分展示了19世纪上半叶法国社会生活,是人类文学史上罕见的文学丰碑,被称为法国社会的“百科全书。

维克多·雨果

(1802—1885)19世纪法国伟大的小说家、著名诗人。生于军官家庭。一生著有大量诗歌、小说、戏剧和文学理论作品。代表作有《巴黎圣母院》和《悲惨世界》。他的作品以精细的手法,广阔的生活画面和丰富的内容,对制度和反动教会的罪恶,进行了愤怒揭发和有力控诉,对下层贫民悲惨遭遇寄于同情。深刻反映19世纪法国社会生活中的重大事件和社会现实。他的作品对后世作家发生了巨大影响。

罗曼罗兰

20世纪初,他的创作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罗兰为让世人“呼吸英雄的气息”,替具有巨大精神力量的英雄树碑立传,连续写了几部名人传记:《贝多芬传》(1902)、《米开朗琪罗传》(1906)和《托尔斯泰传》(1911)统称《名人传》。同时发表了他的长篇小说《约翰·克利斯朵夫》,这是他的代表作,被高尔基称为“长篇叙事诗”。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小说,并且为了表彰“他的文学作品中的高尚理想和他在描绘各种不同类型人物所具有的同情和对真理的热爱”,罗兰获得1915年诺贝尔文学奖。这部巨著共10卷,以主人公约翰·克利斯朵夫的生平为主线,描述了这位音乐天才的成长、奋斗和终告失败,同时对德国、法国、瑞士、意大利等国家的社会现实,作了不同程度的真实写照,控诉了资本主义社会对艺术的摧残。全书犹如一部庞大的交响乐。每卷都是一个有着不同乐思、情绪和节奏的乐章。该小说于1913年获法兰西学院文学奖金,由此罗曼·罗兰被认为是法国当代最重要的作家。他是20世纪上半叶法国著名的人道主义作家。

玛格丽特杜拉斯

1984年,她的《情人》获得龚古尔文学奖。杜拉斯的文学作品包括40多部小说和10多部剧本,多次被改编成电影,如《广岛之恋》(1959)《情人》(1992)。同时她本人也拍摄了几部电影,包括《印度之歌》和《孩子们》。杜拉斯的一生,就是她不停创作的一部小说。这个故事充满着酷热、暴风雨、酒精和烦躁不安,对话和失语、闪电般的爱情等等。描述杜拉斯很难: 温柔还是暴躁?天才还是自恋狂?(参看劳尔·阿德莱尔的杜拉斯传《玛格丽特·杜拉斯》)她自己写到:"我是作家。其它的都尽可忘掉”。她在作品中叙述了“说”的需要、艰难和恐怖。“试着”写作,就像“试着”去爱一样,心里明知道永远也不可能达到。不可能的爱情和对爱情的追求,是她作品的重要主题。 她的小说经常围绕着一个爆炸中心,通常由一个瞬间的暴力场面引起叙述。广岛与爱情,死亡和象征地糅合在一起。“毁灭,她说”。这种语言又与音乐结合在一起——这是一种大海一样的音乐,围绕一个主题无穷的变幻,倾诉和欢庆,控制和失控。玛格丽特·杜拉斯与1996年3月3日逝世,葬于蒙帕纳斯公墓。

杜拉斯情人经典名句

  玛格丽特·杜拉斯,原名玛格丽特·陶拉迪欧,法国著名作家、剧作家、电影编导。 下面是关于 杜拉斯情人经典名句,欢迎阅读参考!

  杜拉斯情人经典名句 1

  1、多少春秋风雨改,多少崎岖不变爱,多少唏嘘的你在人海。

  2、恨之所在,是沉默据以开始的门槛。

  3、泪水既安慰了过去,也安慰了未来。

  4、爱,之于我,不是一饭一蔬;不是肌肤之亲;是平凡生活中的英雄梦想;是一种不死不老的。

  5、当你不能控制别人,就要控制你自己,赛车和做人一样,有时要停,有时要冲。

  6、当初,您很美,但如今,我更爱您饱经风霜的容颜。

  7、与你年轻时的面貌相比,我更爱你现在备受摧残的容颜。

  8、我爱你如今凋残的容貌胜过你昔日的红颜。

  9、如果爱,请深爱,爱到不能再爱的那一天。

  10、人们身上似乎都沾染了某种古怪的特征,我们也是那样,我母亲身上那种疏懒迟钝,在我们身上也出现了。在这个地方,人们什么都不知道,只是张望着森林,空空等待,哭泣。

  11、他对她说,和过去一样,他依然爱她,至死不渝。

  12、向往生活的幸福尽管那么强烈,也不可能完全分散她的这种绝望。

  13、与你那时的面貌相比,我更爱你现在备受摧残的面容。

  14、今天这份悲哀,我认为它是与生俱来来,我几乎可以把我的名字转给它,因为它和我那么相像,那么难解难分。

  15、对于罪人的定义,我想律法给的还是太过简单,如果一个人伤害了他人,打乱了他人的生活,而这些人甚至是他最亲的人,他就是个不折不扣的罪人了,我想是这样的。

  16、那时候你还年轻,人人都说你美丽。

  17、许多年过去了,我结婚、生育、离婚并开始写作,他和他太太来到巴黎并给我打了电话。他说他和从前一样,还爱着我,他不停止对我的爱,他将爱我,一直到死……

  18、当你正在经历一生中最年轻、最受赞美的年华时,这段时光的突然推进有时会使你感到吃惊。

  19、我认识你,永远记得你。那时候你还年轻,人人都说你美。现在我是特地来告诉你,和你那时的面貌相比,我更爱你现在倍受摧残的容颜。

  20、那时候,你还很年轻,人人都说你美。现在,我是特意来告诉你,对我来说,我觉得现在你比年轻的时候更美。

  杜拉斯情人经典名句 2

  一、生平和创作

  玛格丽特·杜拉斯,原名玛格丽特·陶拉迪欧,法国著名作家,剧作家,电影编导,1914年生于法属印度支 那嘉定市,即后来越南西贡,现在的胡志明市,父母为教师,有两个哥哥,16岁遇到一个中国情人,帮她的家里渡过难关,18岁返回祖国,在巴黎大学攻读法律,数学,学,1935到1941年在法国殖民地部当秘书,笔根不辍,1996年去世。

  从1943年以杜拉斯为笔名发表《无耻之徒》开始,到最后一部作品《这是全部》,在长达半个多世纪里,共发表三十多部小说,参与制作的戏剧和电影有20多部,在她众多著名的'小说中,以发表于1985年的《情人》最为著名,这部小说获得了法国龚古尔文学奖,为她赢得了世界性的声誉。

  二、具有异域情调的中国情人形象分析

  1.文化“混血儿”

  他的身上,有古老中国的烙印,长相俊美,金灿灿的皮肤,没有肌肉,少髭须,浑身乏力,自卑,胆怯,颓废,懒散,柔弱,优雅,深情,爱哭,身上有烟草和香料的味道,臣服于父亲和父亲的财产。

  同时,又具有具有法国绅士文化的色彩,如:留学法国,会说法语,言谈举止优雅,穿西装,坐穆新汽车,有穿着的专职司机,家里有很大的房子。

  如果说,他长相俊美,优雅,身上有一些法国文化色彩,有钱,满足了一个贫穷的法国少女对情人的想象,那么他身上的深深的中国烙印,他的黄皮肤,他的胆怯和阴柔,代表了法国及其西方社会对中国文化的想象,而他的财富和他身上的文化混血现象代表了海外投机和海外殖民的西方国家对东方国家的集体想象。

  2.被压抑者

  在恋爱关系中,小姑娘一直处于主导地位,掌控着主动权,第一次见面,他胆怯,自卑,小心翼翼的和小姑娘搭话,小姑娘出于好奇,以一种施舍者的态度跟他交流,在两性关系中,小姑娘主动将自己献给了他,最后也是小姑娘主动离开了他,所以在整个恋爱关系中,他始终被小姑娘居高临下的姿态压抑着,所以他沉默,他爱哭;

  在与我家的交往中,我的家人并没有因为他有钱而高看他一眼,相反,极度鄙视他,同样,也是以一种施舍者的态度,赏赐或者恩赐给他一个请他们家吃饭的机会,在饭桌上,他试着和我家人说点什么,却无人理睬,所以他沉默,在舞会上,他被我的两哥哥侮辱,他也是沉默的,这是我家人对他的压抑;

  在家庭关系中,他恪守宗法观念,完全听命于父亲,寄生在父亲的巨额财产中,谦卑柔顺,毫无反抗之力和反抗之心,他被他的父亲所压抑;

  在文化上,他虽然留学法国,会说法语,但他的身上,依然流淌着古老中国文化的血液,与这个古老的国度一样,慵懒,无力,死板,毫无生机可言,他依然是一个被中国传统文化规训和压抑的巨婴;

  3.绝望的等待和被等待者

  《情人》中的男主人公以一个永远等待者的形象出现,而且这种等待从一开始就是无果的,绝望的,第一次见面的时候,他在胆怯和自卑中跟我打招呼,当我回应他的时候,他显得很吃惊,说想不到我会和他说话,由此可见,他打招呼,但并没有指望小姑娘会回应他,他等待着,一个等不到的结果;

  出人意料地是,小姑娘回应了他,在接下来的交往中,小姑娘的开放,野性让他始料未及,也措手不及,他对此惊慌,也对此惊喜,他等待着小姑娘说爱,他觉得他们之间应该是爱情,但小姑娘却要求他象对待别的性 伙伴一样对待她,因此,他的等待有一次落空了;

  在和小姑娘的家人的交往中,他试探着跟他们说话,等待着他们的回应和接纳,但他们只顾埋头吃饭,完全忽视了他的存在,他沉默了,他的等待有一次落空了;

  小姑娘离开了,对小姑娘来说,他们的爱情也结束了,但是对于杜拉斯来说,他们的爱情还在继续,或者刚刚开始,她需要用他绝望的,无果的等待来构建她的爱情,对杜拉斯来说:等待——爱情——现实——离开——继续等待,经历了这五个阶段,才算是完整的爱情,从一开始的等待,到最后继续等待,再到很多年后相见,他们的爱情才算真正的完成,因此,他是一个等待者,那是他的深情,而对她来说,深情固然有,但深情背后,她需要他的等待,来构建她的爱情,所以他又是一个被等待者。

TAG标签:#杜拉斯 #生平 #玛格丽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