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当前位置:科普经验站>综合知识>循化撒拉族美食

循化撒拉族美食

科普经验站 人气:1.32W

循化撒拉族美食

1、手扒羊肉:将羊宰杀后,剥皮,取出内脏,去掉头蹄,然后将羊卸成若干块,放入锅内,不加调料和食盐,用清水煮至七八分熟,即可。

用手拿着吃,或是用蒙古刀剔着吃。

2、馓子:是一种油炸面食,以白面为原料,稍加盐和调料,搓成细条,一圈圈放入油中炸制而成,其形圈圈相连,外观纤细黄亮,入口浓香酥脆。

3、油香:制作时首先要和面、醒面。

和好的面揪或切成小面团,每个小面团擀成饼坯。

将油上锅烧热,放入擀好的饼坯,待锅中油香略有变黄后,翻一个个儿,当两面鼓起焦黄后,即可捞出。

4、白斩鸡:又叫白切鸡形状美观,皮黄肉白,肥嫩鲜美,滋味异常鲜美,十分可口。

肉色洁白皮带黄油,具有葱油香味,葱段打花镶边,食时佐以姜蓉、酱油,保持了鸡肉的鲜美、原汁原味,食之别有风味。

5、红烧羊筋:羊筋是羊蹄的韧带。

青海的羊筋在宰杀季节,经过剔取、拉直、阴干,扎成小把,可长期保存,久藏不坏。

具有色香味俱全的特点。

小编还为您整理了以下内容,可能对您也有帮助:

1、手扒羊肉:将羊宰杀后,剥皮,取出内脏,去掉头蹄,然后将羊卸成若干块,放入锅内,不加调料和食盐,用清水煮至七八分熟,即可。

用手拿着业容二眼饭吃,或是用蒙古刀剔着吃。

2、馓子:是一种油炸面食,以白面为原料,稍加盐和调料,搓成细条,一圈圈放入油中炸制而成,其形圈圈相来自连,外观纤细黄亮,入口浓香酥脆。

3、油香:制作时首先要和面、醒面。

和好的面揪或切成小面团,每个小面团擀成饼坯。

将油上锅烧热,放入擀好的饼坯,待锅中油香略有变黄后,翻一个个儿,当两面鼓起焦黄后,即可捞出。

4、白斩鸡:又叫白切鸡形状美观来自,皮黄肉白,肥嫩鲜美,滋味异常鲜美,十分可口。

肉色洁白皮带黄油,具有葱油香味,葱段打花镶边,食时佐以姜蓉、酱油,保持了鸡肉的鲜美、原汁原味,食之别有风味。

5、红烧羊筋:羊筋是羊蹄的来自韧带。

青海的羊筋在宰杀季节,经过剔取、拉直、阴干,扎成小把,可长期保存,久藏不坏。

具有色香味俱全的特点。

其他比较有用的内容推荐1:

1、手扒羊肉:将羊宰杀后,剥皮,取出内脏,去掉头蹄,然后将羊卸成若干块,放入锅内,不加调料和食盐,用清水煮至七紧方商请八分熟,即可。

用手拿着吃,或是用蒙古刀剔着吃。

2、馓子:是一种油炸面食,以白面为原料,稍加盐和调料,搓成细条,一圈圈放入油中炸制而成,其形圈圈相连,外观纤细黄亮,入口浓香酥脆。

3、油香:来自制作时首先要和面、醒面。

和好的面揪或切成小面团,每个小面团擀成饼坯。

将油上锅烧热,放入擀好的饼坯,待锅中油香略有变黄后,翻一个矛要损破哪个儿,当两面鼓起焦黄后,即可捞出。

4、白斩鸡:又叫白切鸡形状美观,皮黄肉白,肥嫩鲜美,滋味异常鲜美,十分可口。

肉色洁白皮带黄油,具有葱油香味,葱段打花镶边,食时佐以姜蓉、酱油,保持了鸡肉的鲜美、原汁原味,食之别有行轻势说亮以盟达风味。

5聚掌基望、红烧羊筋:羊筋是羊蹄的韧带。

青海的羊筋在宰杀季节,经过剔你轴必取、拉直、阴干,扎成小把,可长期保存,久藏不坏。

具有色香味俱全的特点。

撒拉族最具特色的民族特产是什么呢?

羊筋

羊筋是羊蹄的韧带。青海的羊筋在宰杀季节,经过剔取、拉直、阴干,扎成小把,可长期保存,久藏不坏。用羊筋做的菜肴品种很多,是青海回、汉族筵席中最常见也是很有声誉的地方菜之一。

由于羊筋是胶质组成,比起海参、鱼翅来,价廉味美,是烹制高筵美馔的重要佳料。清代的全羊席中有一道“蜜汁髓筋”就是以羊筋作全料的。先用菜油或羊滑油烧十分热,将油锅旁移,待温度降低些,放入干羊筋,慢慢再加温油锅炸透。

将炸好的羊筋,泡发一二十小时,剔去筋膜,拣去杂毛,再放开水中炖煮,加硷除油渍,浸泡松软,略加醋除去硷味,清水漂洗,用羊汤(鸡汤更佳)烧炖,以姜粉、胡椒、精盐、干辣椒、葱段等为佐料,即为烧羊筋。如将羊肉切为细末,加蒜泥拌勾,调佐料后和羊筋一并上笼蒸透,再浇汤汁,撒葱段、香菜,即是肉末羊筋。如将洗净的羊筋条用团粉蛋白调糊状挂芡过油,出锅乘热浇冰糖蜂蜜的浓汁,就是蜜汁羊筋。

西宁地区婚喜筵席上的一道名为“三烧”的菜就是以羊筋为主,肉久、肉块陪衬的地方菜,配海参、竹笋合烩者叫“海三鲜”。以羊筋作主料可作多种莱,品名众多,其味各有千秋。

青海线辣椒

青海省有个循化县,居住着7万多撒拉族群众。黄河从该县穿境而过,在其拐弯的地方孕育出了大片的河谷平地。这片河谷平地因为特殊的地理气候条件,数百年来成为循化线辣椒仅有的产地。

循化的线辣椒皮厚、细长、鲜红,都是西北地区出了名的!所以青海的菜肴口味,多以鲜辣见长,用青海省门源县出产的青油“泼”出的循化辣椒粉,是当地餐桌的必备食品。

撒拉族的民俗是什么?和他们交往有什么忌讳的吗?

撒拉族是中国信仰教的少数民族之一,民族语言为撒拉语,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西匈奴语支乌古斯语组,也有人认为属于撒鲁尔方言,无文字,通用汉文。

撒拉族男子头戴白色或黑色圆顶帽,上穿白色衬衫,外套黑色坎肩,束腰带,下穿黑色或蓝色长裤,冬季穿皮袄。妇女穿颜色鲜艳的衣服,外套坎肩,下穿各色长裤,戴头盖。

撒拉族习惯于日食三餐(农忙时根据情况适当加餐),主食以面粉为主。家常品种有花卷、馍馍、馒头、烙饼、面片、拉面、擀面、散饭、搅团等。在一年一度的斋月里,一般都只食早、晚两餐,饭菜比平时丰盛一些。   

按照教义,撒拉族严禁饮酒,一般在撒拉族的筵席上不备酒。平时更无饮酒的习惯。 日常饮料除清茶、奶茶和盖碗茶以外,还常饮麦茶和果叶茶。制作麦茶时,将麦粒炒焙半焦捣碎后,加盐和其他配料,以陶罐熬成,味道酷似咖啡,香甜可口;果叶茶是用晒干后炒成半焦的果树叶子制成,饮用别具风味。

撒拉族的禁忌有:忌食猪肉、狗肉、驴肉、骡肉和死的畜禽肉及动物的血;严禁在清真寺内及其附近地吐痰或携带污浊之物进入清真寺;作礼拜时,他人不得从面前走过;忌在水井、水塘附近洗涤衣物;与人谈话时忌咳嗽和擤鼻涕;在老人面前不能有失礼的行为。

撒拉族的族名由来

撒拉族自称“撒拉尔”,系“散鲁尔”的变音,简称“撒拉”。

据考证,“撒拉”这一名称最早可追溯至公元7世纪西突厥时期乌古斯部的撒鲁尔(salur)部落。撒鲁尔又译作“撒罗尔”或“撒卢尔”,为乌古斯汗6个儿子中五子塔黑(tag)之长子,撒鲁尔意为“到处挥动剑和锤矛者”。

汉文文献对“撒拉族”这一称谓记载有十几种之多,大部分是“撒拉尔”或“撒拉”的不同译名,如“撒剌”、“撒剌儿”、“沙剌”、“沙剌簇”、“萨拉儿”、“撒拉尔”、“撒喇”等,而邻近藏、汉、回等民族称之为“撒拉”,土族称之为“撒勒昆”。

新中国成立后,正式定名为“撒拉族”。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撒拉族

特色鲜明的青海饮食文化

我们都知道在青海省分布着我国许多少数民族,在漫长的岁月中,青海的各个民族也逐步形成了本族独特的风俗和习惯。但从饮食方面看,各个民族就表现出了不同的文化特点。这些民族的饮食习惯差异是青海文化中与众不同的地方,下面就让我们一起看看青海的各个民族的饮食文化吧。

汉族饮食习俗

汉族分布于青海各地,是青海人数最多的民族。青海的汉族大部分是从内地迁来的。这里的环境与内地大不相同,但汉族的饮食习俗基本与内地保持一致。当然,青海的汉族在长期演变过程中,饮食习俗也有了自己的特点。西宁市人口大多是解放后从内地各省迁来的,南方人仍保持主食大米的传统,而北方人则喜食面食,没有形成统一的饮食习俗。

汉族农民的传统主食是白面制品,有馒头、饺子、面条、烙饼、酿皮子等各种花样,其食法同甘肃、陕西接近,口味偏酸辣。面条多采用抻拉法,可宽可细。最有特色的是当地的揪面片儿。青海人揪面片的技术很高,站得离锅远远的,揪出的面片不停地抛到沸水中,速度可与山西刀削面高手相媲美,而且面片儿大小、厚度也很均匀。

羊肉面片儿风味独特,食后令人难忘。青海人称锅盔为“焜锅”,藏族等民族也食,烙得很厚很大,外酥香,内松绵,耐存放。要切成四五厘米宽的长条儿食用。平川的农民认为白面食品不耐饥饿,还常常用白面同山区农民换杂粮吃。山区农民主食为杂粮,其食法同北方各省农民近似。

藏族饮食习俗

青海省藏族大多聚居在海南州、黄南州、海北州、海西州、果洛州、玉树州。以剽悍豪爽着称的藏族兄弟是古羌族的一支。他们长期生活在号称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上,过着游牧生活。这里牧草丰茂,主要牲畜是牦牛和羊。农作物以耐寒抗旱的青稞为主。藏族的食物主要是牦牛奶、牛羊肉、糌粑等。食品的花样虽不算多,却有独特的民族风味。

奶食类:在青海藏区,牛奶通常用来煮奶茶、制酥油和做酸奶。酸奶有一种芳香的气味,不少老年人夏季以酸奶为主食,认为酸奶能使他们益寿延年。

肉食类:青海藏区居民只食偶蹄动物,禁食奇蹄类动物。至于栖息在江河湖泊中的鱼类,虽说无蹄无爪,但在传说中它们是属于龙家族的,也不能食用。倘若有人竟然敢吃鱼,据说必会招来意想不到的灾难。

牧民们烹制肉食的方法比较单一,主要是白煮,从无烧、烤、煎、炸、炒之类的烹饪习惯。煮肉十分讲究火候,通常是将带骨头的大块肉投入锅中,用旺火煮开,滚沸一阵儿,捞出来就可以食用了。这种半熟的开锅肉,肉中见血,但吃起来鲜嫩不腻,越吃越香。

因为大块肉要用手抓着吃,所以当地把这种肉叫做“手抓”。吃手抓时一手抓肉一手执刀,把肉片削下来吃。也常常用牙咬住肉,拿起小刀顺着嘴唇把肉割断,大口大口地咀嚼。初次目睹这种吃肉方式的汉族客人往往为之瞠目,担心他们会割破嘴唇。其实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在青海藏区就连四、五岁的孩子也会用这种方法吃肉。他们吃过肉的骨头,都刮得干干净净。藏族人不允许将未啃干净的骨头扔掉。

米面食品:大米和面粉是牧民们喜爱的粮食。他们除用大米熬奶粥、肉粥,用面粉做面片、饺子、烤饼和油炸饼外,还做一些颇具草原风味的食品,有:糌粑、“仪贴”(油搅团)、安多面片、面条等。还有“雪吐”(水油饼),“卡什茨”、“曲什茨”、“郭勒洛洛”(以上均为烤饼类)、“醒”(酥酪糕)、“折阔”(大米汤)等,多在礼仪活动中食用。

青海藏区每年消费大量茶叶,牧民们可一日不吃饭,但不可一日无茶。其茶为砖茶,来自内地。藏区并不产酒,牧民们爱饮的青稞酒来自毗邻的城镇。藏民不分男女老幼对酒都有偏爱。青海藏区饮酒时不摆菜肴,不猜拳行令,而以歌伴酒,不用杯盏酒盅,而用平日饮茶的小碗,要记得碗是个人专用的哦。

撒拉族饮食习俗

撒拉族是我国兄弟民族中人口较少的民族之一。绝大多数聚居在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境内,其余分布在邻近的化隆回族自治县的甘都乡和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的一些地区。青海省西宁市和祁连、乌兰、贵德、同仁、兴海等县及新疆的一些地方,也有少量撒拉族人居住。

撒拉族自称“撤拉尔”,汉文史书中有“撒兰回回”、“沙刺族”、“撒拉回”、“撒鲁儿”、“萨喇”等称谓。至于撒拉族的来源等问题则无正式记述。根据一些史学家的研究和民间传说,撒拉族可能是古代来自中亚撒马尔罕一带的一个部族同青海省循化一带的藏、回、汉等民族长期融合后形成的一个民族。

传说他们的祖先赶着骆驼,驮着一部《古兰经》来到循化街子,只剩下18人(一说是7人)。因骆驼到此化为石头,遂定居于此,时间是明洪武三年(1370年)农历五月十三日。但这仅是一个传说,实际年代应是比这更早的元代。

撒拉族信仰教,他们的生活习惯,包括衣着、服饰、饮食、起居等,大致与当地回族相似,但在长期历史发展中,也形成了自己的一些特点。

撒拉族以务农为主。食用的粮食主要是小麦、青稞、荞麦。通常的吃法是做成馍馍、面条、散饭和搅团。散饭和搅团的做法,都是在沸水中撒面粉,搅成糊,只是搅团较稠些。吃搅团时,一般要另备汤菜和蒜、辣椒等调味料。每到农历六月,当青稞临近收割时吃“麦索儿”(即“吃青”)。方法是将青稞穗头剪下,捆成小捆,用柴草火烤熟。然后搓出青稞仁即可食,也叫“控青稞”。

若将烤熟的麦仁磨成细粉,装进碗,浇上熟菜油,拌入蒜泥、油泼辣子、盐等,再配上拌菠菜等青菜,便成为麦索儿。不过,麦索儿要当天做当天吃,隔夜则变馊。面条制成雀舌状,极滑口。油香、馓子、焜锅饼、油搅团(以油拌面制成)也是撒拉族爱吃的面食。

撒拉族仍保留着牧民的许多饮食习俗,爱吃羊肉,尤其是手扒羊肉和羊肉火锅,还喜食酸奶,嗜好茯茶、麦茶和奶茶。同其他教信徒一样,也禁食猪肉和自死之动物。

回族饮食习俗

青海全省回族几乎遍布每个州和县,但绝大多数回族聚居在以西宁为中心的农业区各县。

回族平日一日三餐,按一般的饮食习俗,早餐是清茶、奶茶、馍馍,炒菜有粉条、洋芋、酸菜和花菜。午餐是馍馍、煮洋芋、炒洋芋、盖碗茶(放有冰糖等)。晚餐经常是旗花面(放有洋芋、萝卜、酸菜、葱)、寸寸面、杂面巴烙、长面、豆面搅团、豆面散饭、羊肉面片、拉面、臊子面、扁食(饺子)。回族喜饮茶,茶具多是细瓷,很讲究。不饮酒。

土族饮食习俗

土族大多聚居在青海互助土族自治县和民和县、大通县。土族的称谓各地不一,青海省互助、大通和甘肃省天祝一带自称“蒙古尔”、“蒙古尔孔”、“察汗蒙古尔”。民和和三川地区则多自称“土昆”。甘肃省卓尼地区则多自称“土户家”。

尽管土族同蒙古族有血源关系,也有人认为土族系突厥人的后代,但土族人民在漫长的生产和生活过程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俗和习惯。其中还保留了不少早期畜牧业时代流传下来的古老风俗。土族由于长期同汉、藏、蒙古族交错杂居,互相通婚,在宗教信仰方面同藏族一致;而在、经济方面则向汉族学习,并使用汉文。在饮食习惯方面,不仅同蒙古族相似,而且深受汉、藏民族的影响。

土族人的祖先在青海东部地区定居下来后,最初以经营畜牧业为主,人们吃的是肉类和乳品,后转以农业生产力主,改以吃粮食为主。但在许多方面仍保留畜牧业时代的痕迹,如喜食羊肉和乳品。馍馍、面条等制法同汉族一样。土族还有自己一些较奇特的食品,如“沓呼日”、“哈流”、“哈力海”等。土族人还嗜茶喜酒。

土族人忌食圆蹄牲畜(马、骡、驴)的肉。其原因有的说,昔日唐僧取经白龙马驮经有功,为给白龙马报恩,所以不吃;有的说,土族人供罗吉天王神(罗吉音近骡子),所以不吃;还有一种说法,吃了圆蹄牲畜的肉,来世转牲畜,不能投人胎了。由不吃圆蹄牲畜肉,也可以看出藏族饮食习俗对其影响之大。

土族的节日同当地汉族基本一致。土族人在不同的节日做不同花样的馍,吃不同花样的饭。诸多节日中,以春节、端午节、中秋节最为隆重。

土族人招待一般客人,先吃烘锅馍(即把发面团装在锅盒里,埋在草木灰火中烤熟的干饼),第二是喝茯茶,第三上清油煎饼和牛奶茯茶。上不上菜、上什么菜没有什么讲究。一般情况下,都要请客人喝酒,一敬就是三大杯,杯子较大,而且要求喝干,这叫“吉祥如意三杯酒”。

实在不能喝酒的客人,用无名指蘸酒对空弹三下,也可以应付过去。但能喝酒的人不得假装成不能喝,如果让主人知道了会很不高兴。敬过酒后,则边饮酒边唱歌,宾主相互赞颂,热闹非常。客人启程前要吃长面条或面片,叫做启程面。客人出门时,主人托酒杯等候在大门口,向客人每人敬上三杯酒,叫做“上马三杯酒”。这样再加上主人在客人刚到门前时敬的“临门三杯酒”,一个客人至少要喝九杯酒。

如果招待的是贵宾,除了像上面说的那样敬酒外,桌上要摆一个装饰着酥油花的炒面盒子;在一个长20厘米、宽14厘米的木制方盘中,摆一块同木盘大小相当的肥肉,上插一把长约16厘米的刀子;在酒壶上要系一撮白色羊毛。土族人认为这是对贵宾最隆重的招待。土族人家待客,以青稞酒和肥肉块为重,只要有这两样,客人就满意了。

56个民族 56种美食,知多少

56个民族 56种美食,知多少

56个民族56朵花,56个民族是一家。但这56个民族却又有着各自的习俗各自的传统和各自的饮食习惯。那么,今天就来科普一下56个民族的56种民族特色之美味佳肴吧!

汉族·饺子

汉族是中国的主体民族。“汉”原指天河、宇宙银河,《诗经》云:“维天有汉”。华夏族称为“汉人”,始于汉朝。汉族是一个历史从未中断过的、历史悠久的民族,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汉族主食以稻米、小麦为主,辅以蔬菜、肉食和豆制品,茶和酒是汉族的传统饮料。汉族菜一般被分为的川、粤、闽、皖、鲁、湘、浙、苏等八大菜系。

而饺子源于古代的角子。饺子原名“娇耳”,相传是我国医圣张仲景首先发明的,距今已有一千八百多年的历史了。是深受中国汉族人民喜爱的传统特色食品,又称水饺,是中国北方民间的主食和地方小吃,也是年节食品。有一句民谣叫“大寒小寒,吃饺子过年。”饺子多用面皮包馅水煮而成。

蒙古族·烤全羊

蒙古族是一个历史悠久而又富有传奇色彩的民族,过着“逐水草而迁徙”的游牧生活。蒙古族牧民视绵羊为生活的保证、财富的源泉。日食三餐,每餐都离不开奶与肉。以奶为原料制成的食品,蒙古语称“查干伊得”,意为圣洁、纯净的食品,即“白食”;以肉类为原料制成的食品,蒙古语称“乌兰伊得”,意为“红食”。

回族·面点

回族是族的简称。十三世纪,大批穆斯林从中亚迁入中国,并同当地的汉族、维吾尔族、蒙古族等融合,在长期历史过程中通过通婚等多种因素,逐渐形成了回族。回族的典型食品主要有:清真万盛马糕点、羊筋菜、金凤扒鸡、翁子汤圆和绿豆皮等。

苗族·酸汤鱼

苗族的音乐舞蹈历史悠久,挑花、刺绣、织锦、蜡染、首饰制作等工艺美术在国际上享有盛名。苗族的先祖可追溯到原始社会时代活跃于中原地区的蚩尤部落。各地苗族普遍喜食酸味菜肴,酸汤家家必备。酸汤是用米汤或豆腐水,放入瓦罐中3-5天发酵后,即可用来煮肉,煮鱼,煮菜。典型食品主要有:血灌汤、辣椒骨、苗乡龟凤汤、绵菜粑、虫茶、万花茶、捣鱼、酸汤鱼等。

傣族·猪肉干巴

傣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远在公元1世纪,汉文史籍已有关于傣族的记载。1949年后,按照傣族人民的意愿,定名为“傣族”。以大米和糯米为主食。德宏的傣族主食粳米,西双版纳的傣族则主食糯米。日常肉食有猪、牛、鸡鸭,不食或少食羊肉。典型食品有狗肉汤锅、猪肉干巴、腌蛋、干黄鳝等。

傈僳族·漆油炖鸭

傈僳族在唐代称为“栗粟”。傈僳族最早生活在四川、云南交界的金沙江流域一带,后因战争等原因,逐步迁到滇西怒江地区定居下来。傈僳族普遍日食三餐。仍然习惯于饭菜一锅煮的烹制方法,即在做饭时,先把米放入锅内熬煮,中间更换两次水,待米快熟时,放进青菜、白菜直至菜烂。典型食品:有漆油炖鸭、清水煮小猪、猪蹄珍珠粥等。

藏族·酥油茶

藏族是汉语的称谓。在藏语中称为“博”,生活在这里的藏族自称“博巴”。素有“世界屋脊”之称的,美丽神奇,是藏族的主要聚居地,在现有130多万人口中,藏族占95%,是中国古老的民族之一。藏族的典型食品除糌粑、青稞酒、酥油茶外,还有很多,例如:足玛米饭,藏族传统宴席食品,用足玛、大米、酥油等煮制而成。

壮族·宁明壮粽

壮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是岭南的土着民族。有“布壮”、“布土”、“布侬”、“布雅依”等20余种自称。新中国成立后,统称“僮族”,后来改为“壮族”。壮族擅长烤、炸、炖、腌、卤成熟法,嗜酒,口味辣麻偏酸,喜食酥香菜品。典型食品:壮族有许多着名的菜肴和小吃,主要有:马脚杆,鱼生,烤乳猪,花糯米饭、宁明壮粽,状元柴把等。

朝鲜族·泡菜

朝鲜族主要分布在吉林、黑龙江和辽宁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是主要聚居区。朝鲜族的先民,是从朝鲜半岛迁入中国东北的朝鲜族人。咸菜是日常不可缺少的菜肴。朝鲜族泡菜做工精细,享有盛誉,是入冬后至第二年春天的常备菜肴。朝鲜族节日菜肴品种繁多,并备时令名菜。朝鲜族名菜名点很多,主要有神仙炉、补身炉(又称补身汤、狗肉火锅)、冷面、打糕、朝鲜泡菜等。另外还有:酱牛肉萝卜块;铁锅里脊;生拌鱼等朝鲜族风味菜肴。

高山族·米酒

高山族是台湾省境内少数民族的统称,包括十多个族群。高山族以稻米为日常主食,辅以薯类和杂粮。高山族普遍爱食用生姜,有的直接用姜蘸盐当菜;有的用盐加辣椒腌制。高山族过去一般不喝开水,亦无饮茶的习惯。泰雅人喜用生姜或辣椒泡的凉水做为饮料。据说此种饮料有治腹痛的功能。过去上山狩猎时,还有饮兽血之习。不论男女都嗜酒,一般都是饮用自家酿制的米酒,如粟酒、米酒和薯酒。

纳西族·丽江火腿粑粑

纳西族原游牧在青海省黄河、湟水谷地的古羌人,辗转南迁至川西南、滇西北一带,并分化成不同的民族,其中就包括纳西族。“纳”有大或尊贵之意,“西”意为人。勤劳节俭的纳西人,喜欢喝酒、饮浓茶,爱吃酸、辣,甜味的食品。典型食品主要有:丽江火腿粑粑、麻补、雪莲花拼盘、丽春铜火锅等。

布朗族·竹筒茶

布朗族是古代濮人的后代。唐时称“朴子蛮”,元、明、清时称“蒲蛮”,由于居住的地区各异,昔日的布朗人有不同的自称。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意愿,统称为布朗族。喝茶是布朗族的另一个嗜好,并且善作茶。竹筒茶和酸茶是布朗族所特有的。民间还常把酸茶做馈赠亲友的礼品。

阿昌族·酸辣谷花鱼

阿昌族大部分聚居在云南,是中国云南境内最早的世居民族之一。阿昌族喜吃芋头,传说古代收时,杀狗和吃芋头必不可少。稻田养鱼是日常吃鱼的主要来源,食用时多将鲜鱼用油煎或油炸,再加水和酸辣椒煮熟或蒸熟即可上桌。以酸辣谷花鱼(栽秧时将鱼苗放入田内,谷熟后取鱼,称谷花鱼)最具特色。

怒族·琵琶肉

怒族是云南的古老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省,怒族自称“怒苏”、“阿怒”和“阿龙”。怒族习惯于日食两餐。其主食绝大部分以玉米为主。怒族饮茶是仿制藏族的酥油茶而制作的漆油茶。常可作为产妇或体弱者食用的补品。典型食品主要有:琵琶肉、漆油焖鸡、烧羊肚、漆油茶、咕嘟酒等。

鄂温克族·鄂温克酸

鄂温克族人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北黑龙江省和内蒙古自治区。鄂温克是民族自称,意思是“住在大山林里的人们”。纯畜牧业生产区的鄂温克族以乳、肉、面为主食,每日三餐均不能离开牛奶,不仅以鲜奶为饮料,也常把鲜奶加工成酸奶和干奶制品。主要奶制品有:稀奶油、黄油、奶渣、奶干和奶皮子。最常见的吃法是将提取的奶油涂在面包或点心上食用。

鄂伦春族·鄂伦春烤肉

“鄂伦春”是民族自称,其含义有两种解释,一是“住在山岭上的人们”,二是“使用驯鹿的人们”。清朝以前,人们一般把鄂伦春族称为“索伦部”、“打牲部”或“使鹿部”。新中国成立后,统称为鄂伦春族。有特色的食品主要有晒肉干、晒肉条、灌血清、手把肉、烤肉、烧肉、桦树汁等。

赫哲族·杀生鱼

赫哲族的先民自古在黑龙江、松花江和乌苏里江流域繁衍生息。历史上曾有“黑斤”、“黑真”、“赫真”、“奇楞”、“赫哲”等不同名称。新中国成立后,统一族名为赫哲,意为居住在“东方”及江“下游”的人们。赫哲族的饮食,分鱼肉、兽肉、野菜、野果、食用菌等多个种类,其中,尤以食鱼为独特。赫哲人的食鱼,有杀生鱼(塔拉克)、鱼片(拉铺特克)、刨花(苏拉克)、烤鱼(稍鲁)、烤鱼片(达勒格切)等。

门巴族·荞麦饼

门巴族据藏文史籍记载,门巴族的先民很早就在南部的喜马拉雅山区繁衍生息。门巴族主要聚居在墨脱、林芝、错那等县。在勒布地区的门巴族人,他们有自己的一套吃荞麦的方法,其作法是:用一块圆形的薄石板,放在火塘的三角架上,以野蜂蜜代油,摊上糊状的荞面烙成饼,然后再抹奶渣、辣椒、盐水等佐食。

白族·柳蒸猪头

白族主要聚居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其余分布于云南各地、贵州省毕节地区及四川凉山州。白族的风味菜肴很多。生皮是为白族逢年过节必备的菜肴之一,是用多种辛麻辣拌成的冷荤菜。毛驴汤锅,是用毛驴肉烧制而成。柳蒸猪头也是白族传统名菜之一,是用猪头放在柳条架上入锅蒸制而成的。大面糕是白族中秋节特制的糕饼,用发酵面团加佐料蒸制而成。

保安族·馓子

保安族因信仰教和风俗习惯与当地回族略同,又被称为“保安回”。1950年根据本民族人愿,定名保安族。保安族的饮食多以小麦、青稞和玉米为主,一般做成馒头、面条、油香、馓子等;肉食只吃羊、牛肉,忌食血和猪、马、驴等非反刍动物的肉和血以及凶禽猛兽。

布依族·五色花米饭

布依族是中国西南部一个较大的少数民族。解放前,布依人被称为“仲家”、“水户”、“夷族”、“土边”、“本地”、“绕家”等。布依族传统小吃很多,特别是居住在云南的布依族,善作米线、饵块、豌豆粉、米凉糕等。布依族豪爽好客,特点是在每年“二月三”(或三月十三)的枫叶节,很多布依族都用枫香叶等各种植物色素把糯米染成五颜六色,做花糯米饭招待客人和分送给亲朋好友。

达斡尔族·“二米饭”

达斡尔族主要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和黑龙江省,少数居住在新疆塔城县。主食中以稷子米和荞麦面为主。平时,喜用肉炖蔬菜。常吃鱼,主要烹调方法是清炖和清蒸。典型食品有燕麦炒米、面等。所谓“二米饭”是荞麦米和小米或稷子米混煮而成。

德昂族·酸笋炖鸡

德昂族原名“崩龙族”。1985年9月17日经批准正式改名为德昂族。酸笋用途十分广泛,即使在炖鸡、炒肉或烹鱼时都要加酸笋调味。受当地汉族的影响,许多汉族风味的腌菜、腐卤也是德昂族餐桌上常见的小菜。

东乡族·东乡族栈羊肉

东乡族是十四世纪后半叶由聚居在东乡的许多不同民族成份融合而成的,其中主要为信仰教的回族人和蒙古人。聚居在甘肃省境内,其中半数以上居住在甘肃东乡族自治县。东乡族制作'栈羊'肉,独具特色,一般都是清水下全羊,锅上蒸'发子',屠宰栈羊吃发子是东乡族改善生活的一种形式,当地有句谚语说:'先来的发子比后来的肉香'。东乡族还善于把栈羊肉制成清汤羊肉,美味可口,滋补营养,老少皆宜。

侗族·侗族生酸菜

侗族来源于秦汉时期的“骆越”。魏晋以后,这些部落被泛称为“僚”,侗族即“僚”的一部分。现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等地。日常蔬菜十分丰富,除鲜食南瓜、苦瓜、韭菜外,大部分腌成酸菜。如:酸黄瓜、酸萝卜、酸刀豆、酸蕨菜等。侗族日常菜肴以酸味为主。不仅有酸汤,还有用酸汤做成的各种酸菜、酸肉、酸鱼、酸鸡、酸鸭等。相传腌酸菜始于宋代。

独龙族·蜂蛹

独龙族曾被称为“俅人”、“曲人”等。解放后根据本民族的愿望,正名为独龙族。现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贡山独龙河谷。蜂蛹是独龙族民间最讲究的菜肴之一,有说独龙族百岁老人较多,与常食蜂蛹有关。独龙人的典型食品有:河麻煮芋头、烧酒焖鸡、吉咪等。

俄罗斯族·烤面包

俄罗斯族是从18世纪后逐渐从沙皇南迁到中国新疆等地的少数民族。在封建军阀盛世才统治新疆时期,被称为“归化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改称俄罗斯族。“苏波”在俄语中是汤或汤菜之意。俄罗斯人切土豆、胡萝卜多切成块,而不切条。俄罗斯族人喜爱饮酒,善于制作各种食品和饮料。着名的是烤制面包和制作啤酒。俄罗斯人称啤酒为“毕瓦”,自制的味甜,不像一般啤酒味苦。

哈尼族·竹筒鸡

据史载,哈尼族与彝族、拉祜族等同源于古代的羌族,现主要分布在云南西南。哈尼族地区物产丰富,烹饪方法独特,具有本民族风味特点的典型食品很多。如竹筒鸡、生炸竹虫等,比较有名的风味菜肴还有蜂蛹酱、暴腌芭蕉心、酸笋炒麂子肉、肉松酱、清汤橄榄鱼、螃蟹炖蛋清、煮蛇圆子等。

哈萨克族·奶疙瘩

哈萨克族源远流长。西汉时,天山北部的乌孙即是哈萨克族的先民。这些东迁的牧民得名“哈萨克”,意即“避难者”或“脱离者”。日常食品主要是面类食品、牛、羊、马肉、奶油、酥油、奶疙瘩、奶豆腐、酥奶酪等。典型食品大部分来自畜牧业生产,如:冬肉,马,奶疙瘩。

基诺族·芭蕉肉

基诺族聚居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县基诺乡及其附近地区。基诺族自称“基诺”,汉文译称“攸乐”。1979年被正式确定为中国的第55个少数民族。基诺族食用大米很讲究,要吃好米,新米,陈仓米多用来喂养家畜或做烤酒。平时肉类来源多依靠狩猎。典型食品主要有:芭蕉肉、全肉条等。还有竹筒烧麂排,油煎扫把虫。

京族·鲶汁

京族主要聚居在素有“京族三岛”之称的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各族自治县江平乡的澫尾、巫头、山心三个小岛上。日常菜肴以鱼虾为主,常用鱼虾做成鱼汁,作为每餐不离的调味品。家庭饲养的猪鸡,也是日常主要肉类来源。京族的典型食品有:鱼汁,又称“鲶汁”,是京族民间传统调味品,以各种小鱼经腌制而成。

景颇族·砂锅炖竹鼠

景颇族由唐代“寻传”部落的一部分发展而来。近代文献多称为“山头”,主要聚居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各县的山区。典型食品主要有:竹筒烤鱼、撒皮、舂鳝鱼、砂锅炖竹鼠。

柯尔克孜族·柯尔克孜族抓饭

“柯尔克孜”是民族自称,其含义有多种解释:“四十个部落”、“四十个姑娘”、“山里放牧人”或“草原人”等。柯尔克孜族多数居住在新疆南部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柯尔克孜人的日常饮食有馕、锅贴、库依玛克(油馕)、包尔沙克(油炸面块)、曲依包尔沙克(油炸果)、烙饼、油饼、奶皮面片、油炸疙瘩、沙木沙(烤包子)、曲曲尔(水饺)、油馓子、奶油稀饭、抓饭、拌面、花卷等。

拉祜族·拉祜族烤肉

拉祜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南部的澜沧、孟连、双江、勐海、西盟等县。“拉祜”一词是这个民族语言中的一个词汇,“拉”为虎,“祜”为将肉烤香的意思。拉祜族烤肉别具风味,大都猎获的野兽肉,或直接用火烤,或用芭蕉叶将肉包住埋入火中,烧熟而食。典型食品主要有:拉祜族烤肉、松鼠干巴、干糁、香草烤牛肉等。

黎族·竹筒饭

黎族聚居在海南岛通什镇等地,据考证,黎族是由古代“百越”族的一支发展而来。早在四五千年前,黎族的先民们就在海南岛繁衍生息,成为该岛最早的居民。黎族习惯一日三餐,主食大米,有时也吃一些杂粮。习惯将收割的稻穗储于仓中,吃时拿一把在木臼中脱粒。做米饭的方法一是用陶锅或铁锅煮,与汉族焖饭的方法大体相同。特色美食:竹筒饭。

珞巴族

珞巴族主要分布在东南部,人口只有2300多人,是中国人口最少的民族。珞巴,是藏族对他们的称呼,意为南方人。烧烤,是珞巴族最常见的一种加工食物的方式。不管是植物性食物,还是动物性食物,都可以烧烤。整条鱼投入火塘,埋上热灰,用不多时便焖熟可吃。在山上捕获到大的动物,除烤吃外,还切成肉条,烤熟后长期贮藏。

满族·萨其玛

满族主要分布在中国的东三省,以辽宁省最多。在中国55个少数民族中仅次于壮族居第二位。满族历史悠久,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肃慎人,黑水靺鞨是满族的直系祖先,后发展为女真。满汉全席是我国最着名的、规模最大的古典筵席。又称满汉燕翅烧烤全席。满、汉族合宴名称。它是我国烹饪技艺发展的一个高峰。萨其玛是满族传统风味糕点。“萨其玛”是满语,汉语叫金丝糕、蛋条糕。它用精粉、鸡蛋、糖、芝麻、瓜子仁、青红丝等做成。

毛南族·酸食

毛南族主要聚居在广西环江县上、中、下南山区,毛南族是岭西的土着民族。唐以前的傣、宋元明的伶是他们的祖先。毛南山地盛产红薯,并在食物中占一定份量。为能充饥和享受各种美味,吃的方法有火煨、水煮,切片煮糖水,蒸干片,水磨取浆制作红薯粉丝,整个儿煮、烤,或切片混入米饭中煲熟。酸食:是毛南族传统的饮食习惯。夏天天气炎热,劳动归来吃些螺蛳酸,不仅清新爽口,而且还会防治肠胃消化不良和腹泻等疾病。

仫佬族·腌豆角

仫佬族,在他们本民族的语言中,“仫佬”一词就是“母亲”的意思。主要聚居于广西罗城等县,仫佬族有自己的语言,但无文字,多数人通汉语和壮语,使用汉文。仫佬族喜食酸辣,家家备有酸坛腌制各种腌菜,有腌豆角、蒜头等。

普米族·红烧琵琶肉

米族的族源属于中国古代西北游牧民族氏羌支系,“普米”意为白人。主要居住在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丽江地区的丽江纳西族自治县、永胜县和宁蒗彝族自治县。普米族普遍以饲养的畜禽为其肉食来源。常见的有猪、牛、羊肉,并能制作酥油、乳饼等乳制品。典型食品主要有:红烧琵琶肉、醉鸡、竹叶菜炒西红柿等。

羌族·羊肉附片汤

羌族现主要聚居在四川西部茂汶,羌族自称“尔玛”,意为“本地人”。羌族无论男女老少,均喜饮用青稞、大麦自家酿制的咂酒,咂酒的制法是用青稞煮熟拌上酒曲,封入坛内,发酵7—8天后即可饮用。典型食品:羌族特别讲究药膳,较为典型的药膳菜有羊肉附片汤、羊归汤。

撒拉族·撒拉族油搅团

撒拉族主要聚居在地处黄河沿岸的青海省循化地区。撒拉族有自己的语言,但无文字,通用汉文。按照教义,撒拉族严禁饮酒,一般在撒拉族的筵席上不备酒。平时更无饮酒的习惯。日常饮料除清茶、奶茶和盖碗茶以外,还常饮麦茶和果叶茶。典型食品:比利买海,又称“油搅团”,撒拉族传统风味食品,用植物油、面粉制成。

畲族·豆腐酿

畲族自称“山哈”,意为住在山里的客户,传说畲族的祖籍是广东潮州。主要分布在福建福安、浙江景宁、广东、江西、安徽等省,多数与汉族杂居。畲族大都喜食热菜,一般家家都备有火锅,以便边煮边吃。除常见蔬菜外,豆腐也经常食用,农家招待客人最常见的佳肴是“豆腐酿”。

水族·鱼包韭菜

水族自称“海水”,意为水人。早在秦汉以前,岭南地区以及东南沿海一带就居住着许多部落,据考水族是从其中一个叫做“骆越”的部落发展起来的。水族酸汤极有特色,有辣酸(辣椒制成)、毛辣酸(西红柿制成)等多种。水族农民不善种菜,因而蔬菜品种比较单调,青菜、广菜及大叶韭菜是最常见的蔬菜。美食:鱼包韭菜

塔吉克族·手抓羊肉

塔吉克族虽然有欧罗巴人种的特征,但从远古时代起,他们就生息繁衍在中国这块土地上。现百分之六十的塔吉克族人聚居在新疆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其余分布在沙东、泽普、叶城和皮山等县。塔吉克族最喜欢的食品为抓肉、牛奶煮米饭和牛奶煮烤饼。在肉食上,塔吉克族最喜欢用清水将较大的肉块煮熟,然后蘸盐吃,认为是原汤原味,民间把这种食肉的方法称为“西尔乌”(手抓羊肉)。

塔塔尔族·古拜底埃

塔塔尔族主要分布在新疆伊宁、塔城、乌鲁木齐等城市。古称鞑靼。“塔塔尔”一词原意为“茅舍”。塔塔尔族妇女素以烹调技艺高超着称,善于制作各种糕点,如用面粉、大米加奶酪、鸡蛋、奶油、葡萄干、杏干烤制的“古拜底埃”,其外部酥脆,内层松软,风味驰名新疆。

土家族·粑粑(糍粑)腊肉

土家族绝大部分居住在湖南、湖北省、贵州省以及四川省(现在属于重庆市)。土家族自称“毕兹卡”(意为本地人),有自己的语言。日常主食除米饭外,以包谷饭最为常见。典型食品:土家族人最爱吃粑粑(糍粑)腊肉、油茶等食品,还有合菜;团馓;绿豆粉(米粉);油炸粑。

仡佬族·扣肉底菜

主要分布在贵州省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和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其余居住在贵阳市、六盘水市、遵义市和铜仁、毕节、安顺、黔西南等4个地区,少数散居于云南和广西。仡佬族大都喜欢把鲜菜做成酸菜和腌菜再吃,如用青菜、辣椒、大蒜、生姜混合腌制的酸辣菜,用香椿芽腌制的腌香椿,不仅可以凉拌,单独作菜,而且还可用来做成大菜(即扣肉底菜)。

土族·哈力海

土族主要聚居在青海省互助、民和、大通等县,其余散居在乐部、门源和甘肃天祝等地。土族自称“蒙古勒”或“蒙古尔孔”(意为蒙古人),旧称“青海土人”,藏族称之为“霍尔”。日常菜肴以肉乳制品为多,当地的手抓羊肉是最好的待客和节日食品。民间有不少以当地土特产为原配料制作的食品,其中较有代表性的风味食品如:哈力海、沓乎日、尕仁么、烧麦等。

佤族·鹌鹑肉汤

佤族分布在云南省西部和西南部、澜沧江以西和怒江以东的怒山山脉南段。原称“卡佤族”,1963年4月经批准改为现称。鸡肉粥如茶花稀饭是家常食品的上品。旱稻多现吃现舂,男女老幼皆食辣椒,民间有“无辣子吃不饱”之说。

维吾尔族·烤羊肉串

“维吾尔”是维吾尔族的自称,意为“团结”或“联合”。维吾尔族主要聚居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天山以南一带,族源可追溯到公元前3世纪游牧过生活的“丁零”人。典型食品:维吾尔族最爱吃馕、抓饭、包子、面条等食品,有很多着名的风味菜肴和小吃,如烤全羊、手抓羊肉、帕尔木丁、薄皮包子、烤羊肉串等,此外还有:油馓子、银丝擀面(维吾尔语称“玉古勒”)、哈勒瓦、羊杂碎、曲连、烤南瓜、黄萝卜(胡萝卜)酱等。

乌孜别克族·米肠子

乌孜别克族分布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孜别克族人最早居住在中亚各地,元朝时称为“月即别”、“月祖伯”等,15世纪,逐渐形成民族。乌孜别克族人的食物主要是肉食和奶制品,蔬菜吃得较少,多吃羊、牛、马肉。米肠子和面肺子是乌孜别克人喜爱的传统小吃,做法精细。

锡伯族·辣罐

锡伯族世居呼伦贝尔大草原和嫩江流域。18世纪中叶西迁至新疆察布查尔等地,现多数居住在新疆、东北,内蒙东部以及黑龙江省的嫩江流域有散居。辣罐是锡伯族人独特的菜肴。通常将肉馅剁好,选用长辣椒切成2厘米一段将辣筋取出,再将肉馅灌入,挂糊后用油炸成金捞出装盘上席。

瑶族·荷包扎

瑶族是中国南方一个比较典型的山地民族。瑶族人自称“勉”、“金门”、“布努”、“拉珈”、“炳多优”等,因经济生活、居住地区和服饰的不同,又有30多种称谓。瑶族人口较多,分布较广,各地均有独具一格的风味食品,其中的典型食品有:油茶、粽粑、荷包扎。

裕固族·烧壳子

裕固族聚居在甘肃省河西走廊肃南地区,其余居住在酒泉黄泥堡地区。裕固族自称“尧乎尔”、“两拉玉固尔”。裕固族的奶食品主要用牦牛、黄牛、羊奶为主制作,有甜奶、酸奶、奶皮子、酥油和曲拉。裕固族还喜欢在大米饭里、粥里加些蕨麻、葡萄干、红枣,拌上白糖和酥油,或在小米、黄米饭内加些羊肉丁、酸奶,作为主食。面点美食:烧壳子。

彝族·白水煮乳猪

彝族分布于云南、四川、贵州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彝族自称繁多,因地而异,有“诺苏”、“密撒”、“罗罗”、“撒尼”、“阿细”等。建国后,以“彝”作为统一的民族名称。彝族常吃的典型食品有:荞粑、面糊酸菜肉、白水煮乳猪等。

撒拉族民俗

撒拉族由元代来自中亚的撒马尔罕人,同藏、回、蒙古各族长期融合而成。主要从事农业。信仰教。人口:87697

  分布:主要聚居在地处黄河沿岸的青海省循化地区。撒拉族有自已的语言,但无文字,通用汉文。撒拉语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吸收了不少汉语和藏语词汇,青壮年多通汉语。

  撒拉族男儿,多以上山伐木、下河板筏为生。此外,养蜂是撒拉人最喜爱的副业生产,园艺也是他们的特长。

  撒拉族习俗

  撒拉族的禁忌有:忌食猪肉、狗肉、驴肉、骡肉和死的畜禽肉及动物的血;严禁在清真寺内及其附近地吐痰或携带污浊之物进入清真寺;作礼拜时,他人不得从面前走过;忌在水井、水塘附近洗涤衣物;与人谈话时忌咳嗽和擤鼻涕;在老人面前不能有失礼的行为。

  撒拉族服饰

  撒拉族男子头戴白色或黑色圆顶帽,上穿白色衬衫,外套黑色坎肩,束腰带,下穿黑色或蓝色长裤,冬季穿皮袄。妇女穿颜色鲜艳的衣服,外套坎肩,下穿各色长裤,戴头盖。

  撒拉族食俗

  撒拉族习惯于日食三餐(农忙时根据情况适当加餐),主食以面粉为主。家常品种有花卷、馍馍、馒头、烙饼、面片、拉面、擀面、散饭、搅团等。在一年一度的斋月里,一般都只食早、晚两餐,饭菜比平时丰盛一些。

  按照教义,撒拉族严禁饮酒,一般在撒拉族的筵席上不备酒。平时更无饮酒的习惯。 日常饮料除清茶、奶茶和盖碗茶以外,还常饮麦茶和果叶茶。制作麦茶时,将麦粒炒焙半焦捣碎后,加盐和其他配料,以陶罐熬成,味道酷似咖啡,香甜可口;果叶茶是用晒干后炒成半焦的果树叶子制成,饮用别具风味。

  典型食品:比利买海,又?quot;油搅团",撒拉族传统风味食品,用植物油、面粉制成。

  撒拉族节庆

  撒拉人信奉教。主要节日有开斋节、古尔邦节等。最大的传统节日为古尔邦节,每当节日来临,撒拉族都要宴请宾客,煮手抓羊肉,炖鸡肉,做糖包、油炸蛋糕、炸馓子,做"比利买海"(油搅团)、"木丝日"(一种以油、熟面等为馅的包子)和各种烩菜。在民间,婚丧嫁娶都要炸油香、煮麦仁饭,其间凡参与炸油香、煮麦仁饭的妇女必须要"乎斯里"(即沐浴过),未经沐浴或经期妇女,不允许参与这项工作,也不允许到油锅附近去。

撒拉族建筑民族特点是什么?

盘点撒拉族的传统美食

雀舌面

雀舌面是撒拉人待客敬老时特意做的一种面食。这种面条形似雀舌,很薄,小巧玲珑,故名。其制作方法是,将白面调制好,精心擀平,待薄如蝉翼时,切成像雀舌样的菱形小块,并撒上少量面粉,放置在面板上。炒勺里加清油烧热,放入葱花、羊肉丁爆炒,炒好后装碗,此菜撒拉语称为“乔花得”。面条下锅煮熟后,倒入乔花得,用勺子搅匀即可。吃时还配有自制的辣酱、蒜泥、醋等佐料,任意调制。雀舌面一般是在其它饭菜上完之后的最后一道面食。

搅团

搅团分一般搅团和油搅团两种。一般搅团用青稞面、豌豆面、荞麦面、玉米面做成。具体做法是将面均匀撒入开水锅中,用筷子不停地搅拌,防止结团夹生,搅到粘稠状,盛入盘中,用勺子压扁,加上盐、醋等调味品即可食用。油搅团的做法是在锅中放少量水,烧开后撒面入锅,同时将食油倒入,用筷子搅拌,等面和油熟透后盛入碗里,用手抓着吃。油搅团一般都用麦子面做。

馄锅馍

馄锅馍是在馄锅里烤制的一种馍。馄锅是圆形铸铁制品,分两半,上半为锅盖,下半为锅身,中间结合处有子母扣。做馄锅馍时,先将馄锅放在灶膛火堆里或烧红的热土里烤热,之后将和好的小麦面或青稞面团放进锅内,再将馄锅放入灶膛烘烤二十多分钟即可。这样烤制的馄锅馍颜色金黄,外层干脆,内层酥软,味道香甜可口。

依吉瓦格日果依

此小吃即煮杂碎,撒拉语叫“依吉瓦格日果依”。包括羊、牛的大小肠和心肺肝外加部分胸叉肉,在宰牛羊的当天即做好煮熟,并请 “阿格尼”来吃,还要给乡邻及本“孔木散”的老者送一份。牛羊的小肠洗净后,用豆面或白面糊糊搅成不稠不稀的糊面,然后用小匀灌满肠后扎口。大肠内灌的则是用细肉丁、面粉及切碎的肺、心等搅成的东西。肝和胸又是直接放进锅里煮的。煮熟后,拿出来切成小块,选每一种若于盛进各人的碗里,然后调以辣酱、大蒜、醋等食用。

方形油饼

方形油饼,撤拉语叫 “牙格尧瓦” 。这种油饼是专门用来“看月子”时由娘家送给婆家及其党家的,做法与油饼差不多,只是在长方形饼的表面上用特制的木签刺上各种几何图案(主要是菱形),颇有艺术讲究。娘家如果生活富足,其油饼的厚度、用油量及大小都较规范,否则,与普通油饼并无二致。

蛋糕

撒拉语叫“优目塔厄麦合”。将白面用碱水揉成面团,不规则地撕下扔进烧油锅,成熟时变成各种蛋糕,撒拉人常用此种鸡蛋糕款待贵宾。当把热腾腾的蛋糕拿出来时,上面适量地撒点蜂蜜或白糖,吃起来别有一番香味。

请介绍一下我国裕固族的和撒拉族衣食住行和分布

裕固族的分布

~~~~~~~~~~~

~~~~~~

分布于甘肃的少数民族。约12万人(1990年)。为回纥后裔之一。用东部裕固语、西部裕固语,无文字,通汉语文。信藏传佛教。未婚女子有带头面的习俗。主要从事畜牧业,兼营农业。崇尚骑马和射箭。

人口为13719人。裕固族近90%聚居在甘肃省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境内的康乐、大河、明花、皇城区及马蹄区的友爱乡,其余居住在酒泉市的黄泥堡裕固族乡。裕固族自称“尧呼尔”。

********************

裕固族的衣食住行

~~~~~~~~~~~~

~~~~~~~~

:::::

裕固族至今仍保留着传统的民族服饰。男子一般穿高领左大襟长袍,长度相当于身长,系紫红色或蓝色腰带,腰间缀有腰刀、小佛像、鼻烟壶、酒壶、火镰、火石、旱烟袋等物,戴圆筒平顶锦缎镶边的白毡帽或礼帽,穿高筒皮靴或双鼻梁圆头靴。有些裕固族地区老人穿矮领白褐子镶黑边的长衫,衣襟下边开小衩,外套马蹄袖的短褂,左耳戴大耳环。

裕固族妇女身着左襟高领长袍,长袍多为绿色或蓝色,长袍下摆两侧开衩,衣领、袖口、衩口、襟边用丝线绣有各种美丽的花边。外套短坎肩,一般用大红、紫红、翠绿等色绸缎缝制,系红、紫、绿色腰带,腰带两端垂于腰后两侧,上缀手帕、荷包等装饰。脚登长筒靴,头戴喇叭形尖顶白毡帽或用芨芨草制作的帽子。已婚、未婚妇女的标志是头部佩戴的饰物不同,未婚少女梳多条发辫,在额前带“格尧则依捏”,即在一条长红布带的上边缀各色珊瑚珠,下边缘是用红、黄、白、绿、蓝五色珊瑚和玉石小珠串成的许多穗;已婚妇女佩戴长形的“头面”,即先将头发梳成三条大辫,两条垂胸前,一条在背后。头面也分三条系于发辫上,每条又分成三段,用金属环子连接起来,上面镶有银牌、珊瑚、彩珠、贝壳等饰物,还戴一种尖顶红缨毡帽。

:::::

裕固族人的主食以面粉为主,其次是青稞、小米、大米、黄米、豆类等,而且还大量食用奶制品和肉类。主食主要是做成面片、面条、包子、黄米干饭、小米饭、饺子、烙饼、油果子等,奶制品主要有奶茶、奶酪、甜奶、酸奶、酥油、奶果子、奶疙瘩等,而肉类食品则主要有手抓羊肉、脂裹肝、肉肠、烤全羊、牛背子、羊背子、焖羊羔肉、炒羊肉片、羊血灌盘肠、熏羊肉、风干羊肉条、羊杂碎等。

:::::

裕固族主要的传统居住方式为土木结构的房屋和适合游牧生活的帐篷。半定居和定居生活的牧民大都盖有土木结构的房屋,即用土胚、麦草泥、白杨木为原料的长方形住房。

完全过游牧生活的裕固族牧民

则常年居住在牛毛帐篷里,裕固人的帐篷忌坐南朝北。帐篷正上方过去是摆神位的地方,现多摆放着家具、收录机等物。左边是用木板拼接民的板炕。上面叠放着被褥毛毯,来客也请到炕上就座,而且按不同的辈分坐不同的位置。帐篷右边放置奶桶,锅碗等炊具。中间是炉灶,烧火做饭就在这里。帐篷顶端有天窗。另外裕固族定居放牧地区和农业地区则以住土房为主。

~~~~~~~~~~~

摔跤:裕固语称为“玛勒啊拉斯”,是裕固族传统的体育娱乐运动。获胜者会受到人们的赞誉,被人们视为“好汉子”,裕固族称为“巴特尔”。

赛马:裕固族赛马分为走赛马和奔赛马两项,走赛马主要是比马的走式,奔赛马主要是赛速度。赛马获胜者要披红挂彩,还要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

射箭:裕固族年轻人常常自制弓箭,三五成群聚在一起指定一目标,弯弓射箭进行比赛。而且在裕固族婚礼上,新郎还要轻射新娘三箭,箭要射在新娘腰带以下,射中为吉利。

拔棍:是裕固族小伙子在放牧场上的一种角力比赛。拔棍时,两人面对面伸腿坐地,双脚相蹬,拿一根结实的木棍横在中间,两人用力将木棍往自己怀里拉,谁先将对方臀部拔离地面,谁就获胜。

裕固族本民族的文字虽然已经失传,但是民间仍然保留着自己优秀的文化传统。包括神话、传说、寓言、民歌、叙事诗、格言、谚语等。其民歌曲调独特,内容多是表达劳动和爱情。《黄黛成》和《萨娜玛可》是流行较广的歌曲。裕固族人民人人会唱歌,历史上曾有职业歌手。近年来,国内外都有人对裕固族民歌作深入研究,发现有些民歌如“摇篮曲”等,还完整地保留着2000年前匈奴民歌的曲调,这些曲调由匈奴人传给了裕固人的祖先一铁勒、回纥人,回纥人又代代相传,一直传到今天的裕固人。裕固族人还擅长造型艺术,主要是实用的工艺美术品。例如编织的各种口袋、毯子、马缰绳等,他们在上面织出美丽的花纹、图案,结构和彩色朴素大方。妇女还擅长刺绣,各种图案形象生动,独具特色。

~~~~~~

如果你还想知道关于裕固族的其他问题

你可以去登陆这个网站

http://www.17xie.com/read-326841.html

http://www.yovhur.com/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26

^^^^^^^^^^^^^^^^^^^^^^^^^^^^^^^^^^^^^^^^^^^^^^^^^^^^^^^^^^^^^^^^^^^^^^^^^^^^

撒拉族分布

~~~~~~~~~~~~~~~~

~~~~~~~~~~

撒拉族主要聚居在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和化隆回族自治县黄河谷地,以及甘肃省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大河家乡一带。部分撒拉族散居于青海省的西宁市及黄南、海北、海西等州和甘肃省夏河县、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伊宁县等地。

****

衣食住行

~~~~~~~~~~~

~~~~~~~~

撒拉族服饰

::::

男子头戴无檐白色或黑色六牙帽或小圆帽,外套“白布汗褡青夹夹”,腰系红布带或红绸带,短衣宽,长衣窄。老年人穿的长衣衫,撒拉语称为“冬”。做礼拜时头缠“达斯达尔”,一种长约数尺的白布。撤拉族妇女喜欢色泽艳丽的大襟花衣服,外套黑色坎肩。喜欢佩戴长串耳环、戒指、手镯、串珠等手饰。受教文化影响,妇女普遍戴“盖头”。在化隆的“外五工”卡日岗工一带,部分撒拉族的衣饰已改从藏族衣饰.

***

饮食上

~~~~~~~~~

~~~~

以小麦为主食,辅以青稞、荞麦、马铃薯和各种蔬菜。逢年过节或贵宾迎门,则以炸油香、搓馓子、做油搅团、手抓羊肉、蒸糖包等庆贺节日或招待客人。奶茶和麦茶是颇受撒拉族男女老幼青睐的饮料。家家都有火壶和盖碗等茶具。肉食以牛、羊、鸡肉为主,忌食猪、驴、骡、马、血液和自死之物。

*****

~~~~~~

~~~~

撒拉族居住集中,不论大小,自成区域。房屋建筑形式是木泥结构平顶式建筑,住房四周以土墙围成“庄廓”。屋内墙壁上张贴着阿拉伯文“库法体”书法,显得素雅、庄重、洁净。在院墙四角顶上,放置着白石头,这与当地藏族习俗相同。

***

~~~~~~

~~~

撒拉族热情好客,讲究礼节,彼此见面,互道“色兰”问安(“色兰”,阿拉伯语“和平”“安宁”之意)。做客时,主人沏的茶,客人要把茶碗端在手上。吃馒头时,要把馒头掰碎吃,切忌狼吞虎咽。撒拉族十分敬重“舅亲”,认为“铁出炉家,人出舅家”。撒拉族人做礼拜时,禁止行人在面前走过;忌在水井、水塘附近洗涤衣物;与人对面谈话忌咳嗽、擤鼻涕。

相关网站:

http://www.e56.com.cn/system_file/minority/salazu/salazu/salazu.htm

http://ke.baidu.com/view/4952.htm

在青海旅游累吗?青海旅游值得去吗?

1.青海旅游值得去吗

如果来青海旅游6天5夜,600元起要钱不靠谱。首先,青海的旅游景点相隔很远,要坐大巴,要花很多钱,而且要住5晚。旺季时每晚200多元。首先,它这是吃饭的问题,每顿饭要几十元,外加每个景点的门票。因此,它在青海旅游6天5夜是不够的。

2.青海值得一去吗

在海东市,有几个寺庙也很有意思。比如乐都的瞿昙寺,有青藏高原小故宫的美誉,是一座建于明代的古刹,与明朝皇室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有些人甚至说文健皇帝在这里度过了他的余生。

还有互助尤宁寺,曾被称为湟水北岸寺庙之母。这座寺庙的规模一度超过了Ta尔寺,但是因为一些历史事件,这个寺不如Ta尔寺。但是,作为一个旅游爱好者,这个寺庙有很多可看的。海东市的自然风景也很好。最著名的林场是互助北山林场。它还有个名字叫互助北山国家森林公园,这里流水潺潺,云雾缭绕,松柏参天,山花烂漫,野生植物众多。可以说是旅游的好去处。近年来,新建的青海最美的公路——扎年公路从这里穿过,沿途风景非常美丽,吸引了很多游客打卡。

另一个值得一去的地方是位于循化的梦达天池,它以青藏高原的西双版纳。它不仅气候宜人,而且风景优美。在这里,你可以看到池水清澈,蓝天如故,山峰倒影,水鸟在湖中飞翔,鱼儿在舒然游来游去。一切都很美好。而且在循化,还有好吃的撒拉族美食等着你。可以说本县必游。

3.青海值得旅游的地方

大同县十大旅游景点

1.老爷山

老爷山又名元朔山、北武当山,距西宁市区30公里。因山顶有太渊宫(关公庙),庙内有公众人物雕像,故名老爷山。位于西宁以北35公里的大通县桥头镇苏木连河(北川河)上,山顶海拔2928米,相对高差近500米。它是西宁附近最雄伟、最美丽的山峰。

2.察汗河景区

察汗河。国家森林公园,位于大通县宝库乡,距西宁市50公里。这里郁郁葱葱的森林覆盖着奇怪的山峰和溪流。每年六月盛开的杜鹃花为它们增添了一些魅力。冬季的冰瀑与造型奇特的石林相呼应,令人叹为观止。

3.东峡翠谷

从西宁出发,沿张宁高速公路北行35公里。在巍峨的老爷山下,穿过大同县一号桥,沿着一条笔直的水泥公路向东北方向走15公里。在你的面前,你会看到一个天然的绿色屏障,它充满了云彩,美丽而优雅,绿色如玉。沁人心脾的翡翠色,让人仿佛置身于神话般的梦境状态。

4.光辉寺

广惠寺,原名过芒寺,名为赛克河关巴在藏语中,意思是赞美海浪,赞美圣地。位于大通县东峡乡衙门村北侧,距县城桥头镇30余里。据史料记载,广惠寺始建于清朝顺治七年。该寺由哲蚌寺-端知嘉措建造,在法国被称为巴龙端知布。

5.黑泉水库

黑泉水库位于宝库河上,是一座以农业灌溉为主,兼有防洪、发电和环保效益的大型综合水利工程。水库总容量为1.82亿立方米。平湖出高峡是黑泉水库的真实写照。

6.大同娘娘山风景区

青海省大通县娘娘山位于大通县桥头镇西侧,5公里处

旧称北武当山,又称元朔山。因太渊宫(关公庙)建在山顶,庙中造像有关,故名老爷山。位于西宁市以北35公里的大通县桥头镇苏木连河(北川河)上,山顶海拔2928米,相对高差近500米。它是西宁市附近的一座雄伟美丽的山。

9.大同明长城遗址

近日,大同明长城遗址已列入国家长城保护规划,国家文物局已下达抢救加固工程批复,正在进行初步设计和规划工作。据悉,东起大同、互助交界处,西至大同、湟中交界处的大同明长城遗址,是世界上最高的明长城遗址。专家称赞它为八达岭在青海。

10.八庙崖遗址

巴什雅遗址位于西宁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沟乡巴什雅村。遗址面积约200150m,文化积淀厚40-120cm。遗址位于村东,大部分在村下。村墙和地面混杂着陶器碎片、石器和杂骨等遗物。有些院落还保留着原来的样子,其他的大部分在修建的时候已经被清理了。

4.青海旅游怎么样

青海是个好地方,地大物博。去青海旅游吃饭很方便。有手抓羊肉,烤羊排,烤羊肉串,还有面条,夹馅皮,酸奶,牛羊排汤。总之,如果你去青海旅游,你可以尝试一下青海的美食。如果你不习惯青海的美食,有很多外地人来青海做餐厅生意。青海还有全国各地的美食。

5.青海旅游值得去吗最近

安全性分为三个方面:

1.社会治安:目前青海治安比较好,所以你不在城市里你不必担心它。如果你去荒野,它人越多越好。

2.交通安全:主干道没问题。如果去黄南甚至玉树果洛时路况较差,最好避开大车。能低速走就低速走。

3.人身安全:如果你不没有特殊的身体问题,如高血压,一般不会有不会有什么大问题。先来西宁适应两天,西宁没问题的话再逐步提高海拔。

西宁附近值得一去的景点有:

青海湖(旅游种类很多,但不推荐海北的羊肉)

Ta尔坦(唐不要相信任何人走你的路去找活佛开光等等)

藏医药博物馆(一楼免费,二楼参观的话需要买票。最长的唐卡,是镇馆之宝,最好请导游。没钱可以和另一个团的导游蹭)

青海博物馆(免费,但是东西挺好的)

楼观(空气好,北山俯瞰全城)

东莞大清真寺(就在外面拍照,附近有很多好吃的)

-

其他景点不推荐。

小吃有:莫家街、水镜巷和口福街。行程中可以吃零食。

饮食:

中国90%以上的兰州拉面都是青海循化化隆人开的,面食的做法非常丰富。如果习惯了,可以试试面条。如果还想尝试,可以试试旗花面,鞭炮面,香肠面等等。我不我不知道哪一个是最好的。

可以试试填充皮。马忠的酿皮很有名.而且味道还不错。但是本地人吃的少,因为太贵,不值这个价。拜塞皮还行。如果你能找到,你可以试试。

吃羊肉串:一串吃起来不过瘾。就说几斤肉切了烤着吃更香。也可以烤腰子,蹄筋之类的。

吃羊杂的话,全儿头有名。但是我觉得街上的商店都不错。早起吃饭,要个包子吃。

酸奶请吃街边的碗。都很好。如果你觉得太酸,就加糖。想多吃点纯正的藏餐,就太酸了。

吃由青稞制成的酒醅,是一种类似于所谓的酒醅,酒醅和ri的东西

5.盐湖城的画面很美,哪个都是,但是需要早晚天气好,阳光好。另外,如果想拍出好照片,建议准备一个长焦镜头。手机拍照的效果不是很好。

6.贵德很好玩,但是贵德的黄河并不总是清澈的。它有导游陪同参观也不错。导游的路上有美丽的丹霞。

7.它从四川或赣南去黄南比较近。

8.德令哈没意思。如果你真的想去,你可以下车读完这首诗。

9.三江源和可可西里都是大概念,一个可以不要去那里。

提醒:

唐不要吃藏餐,它it’真的不好吃。

如果你吃,你可以不要听。到处都有很多骗子。

尊重民族风俗,不要不要在清真餐厅喝酒,也不要。不要做出各种引起他人反感的行为。

适量饮酒,不要饮酒。不要因为你酒量好就不喝酒。这是高原,这是青海。

如果不习惯面食,请服用六味地黄丸或类似药物。西北没有凉茶和龟苓膏,王老吉和加多宝都不行。

肠胃不好的请买藿香正气水和黄连素。

对于高原反应,红景天见效慢。建议至少提前一周开始服用。如果反应严重,可以用复方丹参滴丸或直接速效救心丸应急。

如果你是以进藏为目的路过西宁。西宁和青海湖的朋友,已经很叛逆了,建议三思而后行。

以上20元以内的首饰都不推荐。青海卖的东西虽然比好很多,但基本都是义乌或者常州产的。

藏银没有购买价值。娱乐费5.10美元。随你便。

最重要的是:注意安全,不要。不要冒险。

6.现在适合去青海旅游吗

青海省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高寒缺氧,紫外线强,平均海拔3500米以上。省会西宁是高原上最大的城市。青海省一年平均300天左右,属于寒冷天气。但每年七八月气温适宜,草原绿草如茵,鲜花盛开。疫情防控严格。所以2021年8月是去青海旅游的最佳时间。

7.青海适合旅游吗

青海11月适合旅游吗?11月的青海冷吗?青海11月平均气温-8~8。

你以为11月的青海只有冷,没有夏天生长的草和秋天的油桃花,有什么可看的?

西北的景点很多,景点让人眼花缭乱。大多数人主要看湖泊,比如青海湖、茶卡盐湖、翡翠湖。

但是要记住:每年11月到次年4月是冬季旅游淡季,气候寒冷。

淡季旅游意味着住宿好订,便宜,也意味着交通和饮食不方便。

它这并不是说你可以11月不去青海旅游。这个时候最大的看点就是青海湖观鸟。

在鸟岛景区、仙女湾景区、青海湖加里拉地区、青海湖西岸共和县石乃亥乡加里拉村泉湾,4000多只享有鸟中仙女如约从俄罗斯和新疆抵达,为冬季的青海湖增添活力。

其他主要分为青海小环线和青海西北环线,西北额济纳胡杨超级环线。胡杨林只有十月才好看。

所以11月是否值得去,要看11月青海是否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第二,如果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是不是这个季节最美?第三是交通是否便利。

我相信你已经排除了第二和第三项。观鸟青海湖只是中国十大观鸟圣地之一。

不管是值不值得,答案自然就出来了。

当然,如果你渴望它,而你只是在这个时候有空,那就要准备必备的衣服:棉袄(可以有效防风)或者厚羽绒服(外套或者羽绒服最好颜色鲜艳,照片上好看,女生最好不要穿太宽松的裤子,照片上会显得臃肿)。棉保暖内衣,棉保暖厚秋裤或羊绒裤(紧身最适合

青海湖D2日出-茶卡盐湖-返回环湖西路-鸟岛-刚察草原-大东树山-冰沟林海夜宿祁连;

D3-祁连草原-阿柔寺-景阳岭-门源-黑泉水库-回西宁。

路线2:

D1-塔尔寺-日月山-道塘河-青海湖-南山全景-入住黑马河(夜);

看完日出的D2——茶卡盐湖——返回西湖路——刚察草原——大东树山——冰沟大板山——在祁连过夜;

D3-卓二山-祁连草原-阿柔寺-景阳岭-安波-张掖七彩丹霞-张掖(宿);

张掖D4马蹄寺-227最美国道-边渡口-祁连草原_门源-大坂山-黑泉水库-西宁。

我我是一次意见之旅。希望我的回答能给你启发。欢迎关注。

:夏季8.青海可以旅游吗

是游览西宁的最佳时间。在炎热的夏天,你可以在西宁乘凉,游览青海湖。西宁属于高原气候区,冬季漫长寒冷,春季短暂,夏秋两季气候凉爽,景色最为宜人。五月的西宁春光明媚,青海湖上的鸟岛到处都是从南方飞来的候鸟,正是看鸟的好时候。7月的西宁气候宜人,也是西宁特色油菜花盛开的季节。到处都是山,金灿灿的,格外灿烂。7、8月份去青海湖游玩,风景优美,两岸金黄。此时,一年一度的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将隆重举行。

建议的比赛天数

西宁游玩建议天数:西宁2-3天,8点可以看到蓝天;在夏天的晚上,它也是一个避暑的好地方。两三天的时间,来这里参观宗教寺庙,品尝地道的西北美食,春天看郁金香,夏天看油菜花,和热情好客的当地人喝葡萄酒,领略西宁的独特魅力~

但是它今年夏天最好不要去西宁。

撒拉族的转“拜拉特夜”节,有什么风俗活动?

撒拉族主要生活在中国黄河沿岸的青海省,撒拉人称自己为“撒拉人”,其他人称他们为“撒拉人”。撒拉人主要靠伐木上山和顺河漂流生活。此外,养蜂是萨拉最喜欢的副业,园艺是他们的专长。

撒拉族习惯于三餐晒太阳(农忙时适当加餐),以面粉为主。家庭品种包括花卷、馒头、馒头、煎饼、面食、拉面、卷面、散米饭、炒面等。每年的斋月,我们通常只吃早晚两餐。饭菜比平时丰富。

撒拉人的祖先700年前从中亚撒马尔罕迁徙到青海循化,据史料记载,他们的祖先当时过着游牧生活。移民后,虽然人类环境和生态环境发生了变化,但畜牧业的生活习惯并没有改变。许多撒拉族有一、二十只羊,一、两头牛,其中许多仍在周围的山区。

此外,在屠宰牛羊的当天,撒拉用碱水将牛羊的肠子和肚洗净,然后将牛羊的心和肝切成肉末或肉泥,掺入面粉、洋葱等,小心地塞进牛羊的大肠,用细线密封另外,把豆面和白面混合做成面糊。两人一起将小肠灌入,封好,再将大肠一起放入锅中,然后将几块胸叉肉放在一起煮。大约10分钟,肠子就熟了。

死者的头领还宰了一只羊,把羊肉煮了,切成三块手指大小的肉。一切准备就绪后,下午3点左右,十几个孩子被送到村里较高的地方,打电话给全村的人要吃麦仁饭。

撒拉族文化 撒拉族音乐文化简介

撒拉族具有独具一格的文学艺术。以民间说唱文学为主。说,包括故事、神话、传说、寓言、谚语和笑话等。十分丰富,且语言幽默含蓄。唱,包括撒拉曲、宴席曲和花儿等民歌。“撒拉曲”是撒拉族人民用本民族语演唱的一种抒情民歌。由许多具有意义的短体小诗组成。流行较广的曲子如《巴西古溜溜》、《撒拉尔赛西布尕》等。“宴席曲”是一种娶亲时的传统唱曲。撒拉“花儿”则是一种汉语演唱的山歌,歌词一般为四句。受藏族的影响,其音调普遍带有颤音,婉转动听。撒拉族唯一的乐器是“口弦”,一般用铜或银制,形似马蹄。

撒拉族也将民歌分为“家曲”和“野曲”两大类。“家曲”和“野曲”之分有两种含义,一是形式方面的;二是内容方面的。形式方面的不同所受到的是轻微的,而内容不同的则是严格的。为此,“野曲”只能在户外演唱并且回避长辈和亲属。

撒拉族民歌根据内容和音乐特点可分为劳动歌(号子)、玉尔(传统情歌)、花儿、宴席曲、宗教歌、儿歌。其中属“家曲”范畴的为劳动歌、宴席曲、宗教歌、叙事歌、儿歌。

撒拉曲是撒拉族人民用本民族语言演唱的长篇抒情诗,每首都由若干段意义完整的短诗组成,或叙述了一个故事,或抒发某种感情,或塑造一个形象。内容大多表现男女青年对爱情的追求与美满幸福生活的向往,旋律带有说唱性,与当地其他民族演唱的民歌有较大差别,风格独特。

撒拉宴席曲是撒拉族人民在婚嫁喜事中每当宾客满堂,欢笑宴庆时,为助兴而用汉语演唱的风俗性民歌和舞蹈,是本民族文化、宗教、生活习俗及民族特性方面的总体反映,是研究该民族物质形态和精神形态的重要依据。

宴席曲的演唱形式自由,歌词丰富,曲调优美,有即兴编词演唱的,也有代代相传的传统曲目,大都配有简单的舞蹈动作。撒拉宴席曲除《撒赫斯》是姑娘出嫁对唱的哭调外,其余均是男人们唱的歌,妇女是不唱宴席曲的。

撒拉“花儿”是撒拉族人民用汉语演唱的一种山歌,主要流行于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化隆县的甘都,甘肃的大河家、刘家集等地区也很盛行。撒拉“花儿”高吭明亮,自由奔放。撒拉“花儿”调式的内部组织是多样的,调式调性的布局相当有逻辑性,很有艺术特色,而且富于表现意义。撒拉族“花儿”,受藏族民歌的影响,极为婉转动听,演唱时普遍带有颤音,而且大都在句子中加入撒拉语和当地方言,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撒拉族劳动歌曲是撒拉族人民在长期的集体劳动过程中产生的,具有和劳动节奏紧密吻合的特点,旋律性不强,大多为一领众和结合形式,声调高吭明亮,富有粗犷豪迈的西北高原风格,气氛活跃,起着助兴解闷、消除疲劳的作用。主要有拉木号子、伐木号子、渡船号子、收割号子、连枷号子、打墙号子、打瓦号子等。

撒拉族儿歌演唱形式活泼,趣味性很强,大多与儿童的生活、游戏等有关。通过演唱,使儿童间接或直接地认识周围环境,开发儿童的智力,可谓知识性歌曲,其艺术特点是旋律短小、唱词通俗易懂。

“玉尔”是撒拉族人民用本民族语言演唱的一种传统情歌。因受封建礼教之忌讳和反对,这种情歌在田间、野外、磨房等背人处唱,严禁在村宅内演唱。“玉尔”集中反映了撒拉族青年男女对自由婚姻的追求。

撒拉族最具特色的民族特产是什么呢?

羊筋

羊筋是羊蹄的韧带。青海的羊筋在宰杀季节,经过剔取、拉直、阴干,扎成小把,可长期保存,久藏不坏。用羊筋做的菜肴品种很多,是青海回、汉族筵席中最常见也是很有声誉的地方菜之一。

由于羊筋是胶质组成,比起海参、鱼翅来,价廉味美,是烹制高筵美馔的重要佳料。清代的全羊席中有一道“蜜汁髓筋”就是以羊筋作全料的。先用菜油或羊滑油烧十分热,将油锅旁移,待温度降低些,放入干羊筋,慢慢再加温油锅炸透。

将炸好的羊筋,泡发一二十小时,剔去筋膜,拣去杂毛,再放开水中炖煮,加硷除油渍,浸泡松软,略加醋除去硷味,清水漂洗,用羊汤(鸡汤更佳)烧炖,以姜粉、胡椒、精盐、干辣椒、葱段等为佐料,即为烧羊筋。如将羊肉切为细末,加蒜泥拌勾,调佐料后和羊筋一并上笼蒸透,再浇汤汁,撒葱段、香菜,即是肉末羊筋。如将洗净的羊筋条用团粉蛋白调糊状挂芡过油,出锅乘热浇冰糖蜂蜜的浓汁,就是蜜汁羊筋。

西宁地区婚喜筵席上的一道名为“三烧”的菜就是以羊筋为主,肉久、肉块陪衬的地方菜,配海参、竹笋合烩者叫“海三鲜”。以羊筋作主料可作多种莱,品名众多,其味各有千秋。

青海线辣椒

青海省有个循化县,居住着7万多撒拉族群众。黄河从该县穿境而过,在其拐弯的地方孕育出了大片的河谷平地。这片河谷平地因为特殊的地理气候条件,数百年来成为循化线辣椒仅有的产地。

循化的线辣椒皮厚、细长、鲜红,都是西北地区出了名的!所以青海的菜肴口味,多以鲜辣见长,用青海省门源县出产的青油“泼”出的循化辣椒粉,是当地餐桌的必备食品。

撒拉族的民俗是什么?和他们交往有什么忌讳的吗?

撒拉族是中国信仰教的少数民族之一,民族语言为撒拉语,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西匈奴语支乌古斯语组,也有人认为属于撒鲁尔方言,无文字,通用汉文。

撒拉族男子头戴白色或黑色圆顶帽,上穿白色衬衫,外套黑色坎肩,束腰带,下穿黑色或蓝色长裤,冬季穿皮袄。妇女穿颜色鲜艳的衣服,外套坎肩,下穿各色长裤,戴头盖。

撒拉族习惯于日食三餐(农忙时根据情况适当加餐),主食以面粉为主。家常品种有花卷、馍馍、馒头、烙饼、面片、拉面、擀面、散饭、搅团等。在一年一度的斋月里,一般都只食早、晚两餐,饭菜比平时丰盛一些。   

按照教义,撒拉族严禁饮酒,一般在撒拉族的筵席上不备酒。平时更无饮酒的习惯。 日常饮料除清茶、奶茶和盖碗茶以外,还常饮麦茶和果叶茶。制作麦茶时,将麦粒炒焙半焦捣碎后,加盐和其他配料,以陶罐熬成,味道酷似咖啡,香甜可口;果叶茶是用晒干后炒成半焦的果树叶子制成,饮用别具风味。

撒拉族的禁忌有:忌食猪肉、狗肉、驴肉、骡肉和死的畜禽肉及动物的血;严禁在清真寺内及其附近地吐痰或携带污浊之物进入清真寺;作礼拜时,他人不得从面前走过;忌在水井、水塘附近洗涤衣物;与人谈话时忌咳嗽和擤鼻涕;在老人面前不能有失礼的行为。

撒拉族的族名由来

撒拉族自称“撒拉尔”,系“散鲁尔”的变音,简称“撒拉”。

据考证,“撒拉”这一名称最早可追溯至公元7世纪西突厥时期乌古斯部的撒鲁尔(salur)部落。撒鲁尔又译作“撒罗尔”或“撒卢尔”,为乌古斯汗6个儿子中五子塔黑(tag)之长子,撒鲁尔意为“到处挥动剑和锤矛者”。

汉文文献对“撒拉族”这一称谓记载有十几种之多,大部分是“撒拉尔”或“撒拉”的不同译名,如“撒剌”、“撒剌儿”、“沙剌”、“沙剌簇”、“萨拉儿”、“撒拉尔”、“撒喇”等,而邻近藏、汉、回等民族称之为“撒拉”,土族称之为“撒勒昆”。

新中国成立后,正式定名为“撒拉族”。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撒拉族

特色鲜明的青海饮食文化

我们都知道在青海省分布着我国许多少数民族,在漫长的岁月中,青海的各个民族也逐步形成了本族独特的风俗和习惯。但从饮食方面看,各个民族就表现出了不同的文化特点。这些民族的饮食习惯差异是青海文化中与众不同的地方,下面就让我们一起看看青海的各个民族的饮食文化吧。

汉族饮食习俗

汉族分布于青海各地,是青海人数最多的民族。青海的汉族大部分是从内地迁来的。这里的环境与内地大不相同,但汉族的饮食习俗基本与内地保持一致。当然,青海的汉族在长期演变过程中,饮食习俗也有了自己的特点。西宁市人口大多是解放后从内地各省迁来的,南方人仍保持主食大米的传统,而北方人则喜食面食,没有形成统一的饮食习俗。

汉族农民的传统主食是白面制品,有馒头、饺子、面条、烙饼、酿皮子等各种花样,其食法同甘肃、陕西接近,口味偏酸辣。面条多采用抻拉法,可宽可细。最有特色的是当地的揪面片儿。青海人揪面片的技术很高,站得离锅远远的,揪出的面片不停地抛到沸水中,速度可与山西刀削面高手相媲美,而且面片儿大小、厚度也很均匀。

羊肉面片儿风味独特,食后令人难忘。青海人称锅盔为“焜锅”,藏族等民族也食,烙得很厚很大,外酥香,内松绵,耐存放。要切成四五厘米宽的长条儿食用。平川的农民认为白面食品不耐饥饿,还常常用白面同山区农民换杂粮吃。山区农民主食为杂粮,其食法同北方各省农民近似。

藏族饮食习俗

青海省藏族大多聚居在海南州、黄南州、海北州、海西州、果洛州、玉树州。以剽悍豪爽着称的藏族兄弟是古羌族的一支。他们长期生活在号称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上,过着游牧生活。这里牧草丰茂,主要牲畜是牦牛和羊。农作物以耐寒抗旱的青稞为主。藏族的食物主要是牦牛奶、牛羊肉、糌粑等。食品的花样虽不算多,却有独特的民族风味。

奶食类:在青海藏区,牛奶通常用来煮奶茶、制酥油和做酸奶。酸奶有一种芳香的气味,不少老年人夏季以酸奶为主食,认为酸奶能使他们益寿延年。

肉食类:青海藏区居民只食偶蹄动物,禁食奇蹄类动物。至于栖息在江河湖泊中的鱼类,虽说无蹄无爪,但在传说中它们是属于龙家族的,也不能食用。倘若有人竟然敢吃鱼,据说必会招来意想不到的灾难。

牧民们烹制肉食的方法比较单一,主要是白煮,从无烧、烤、煎、炸、炒之类的烹饪习惯。煮肉十分讲究火候,通常是将带骨头的大块肉投入锅中,用旺火煮开,滚沸一阵儿,捞出来就可以食用了。这种半熟的开锅肉,肉中见血,但吃起来鲜嫩不腻,越吃越香。

因为大块肉要用手抓着吃,所以当地把这种肉叫做“手抓”。吃手抓时一手抓肉一手执刀,把肉片削下来吃。也常常用牙咬住肉,拿起小刀顺着嘴唇把肉割断,大口大口地咀嚼。初次目睹这种吃肉方式的汉族客人往往为之瞠目,担心他们会割破嘴唇。其实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在青海藏区就连四、五岁的孩子也会用这种方法吃肉。他们吃过肉的骨头,都刮得干干净净。藏族人不允许将未啃干净的骨头扔掉。

米面食品:大米和面粉是牧民们喜爱的粮食。他们除用大米熬奶粥、肉粥,用面粉做面片、饺子、烤饼和油炸饼外,还做一些颇具草原风味的食品,有:糌粑、“仪贴”(油搅团)、安多面片、面条等。还有“雪吐”(水油饼),“卡什茨”、“曲什茨”、“郭勒洛洛”(以上均为烤饼类)、“醒”(酥酪糕)、“折阔”(大米汤)等,多在礼仪活动中食用。

青海藏区每年消费大量茶叶,牧民们可一日不吃饭,但不可一日无茶。其茶为砖茶,来自内地。藏区并不产酒,牧民们爱饮的青稞酒来自毗邻的城镇。藏民不分男女老幼对酒都有偏爱。青海藏区饮酒时不摆菜肴,不猜拳行令,而以歌伴酒,不用杯盏酒盅,而用平日饮茶的小碗,要记得碗是个人专用的哦。

撒拉族饮食习俗

撒拉族是我国兄弟民族中人口较少的民族之一。绝大多数聚居在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境内,其余分布在邻近的化隆回族自治县的甘都乡和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的一些地区。青海省西宁市和祁连、乌兰、贵德、同仁、兴海等县及新疆的一些地方,也有少量撒拉族人居住。

撒拉族自称“撤拉尔”,汉文史书中有“撒兰回回”、“沙刺族”、“撒拉回”、“撒鲁儿”、“萨喇”等称谓。至于撒拉族的来源等问题则无正式记述。根据一些史学家的研究和民间传说,撒拉族可能是古代来自中亚撒马尔罕一带的一个部族同青海省循化一带的藏、回、汉等民族长期融合后形成的一个民族。

传说他们的祖先赶着骆驼,驮着一部《古兰经》来到循化街子,只剩下18人(一说是7人)。因骆驼到此化为石头,遂定居于此,时间是明洪武三年(1370年)农历五月十三日。但这仅是一个传说,实际年代应是比这更早的元代。

撒拉族信仰教,他们的生活习惯,包括衣着、服饰、饮食、起居等,大致与当地回族相似,但在长期历史发展中,也形成了自己的一些特点。

撒拉族以务农为主。食用的粮食主要是小麦、青稞、荞麦。通常的吃法是做成馍馍、面条、散饭和搅团。散饭和搅团的做法,都是在沸水中撒面粉,搅成糊,只是搅团较稠些。吃搅团时,一般要另备汤菜和蒜、辣椒等调味料。每到农历六月,当青稞临近收割时吃“麦索儿”(即“吃青”)。方法是将青稞穗头剪下,捆成小捆,用柴草火烤熟。然后搓出青稞仁即可食,也叫“控青稞”。

若将烤熟的麦仁磨成细粉,装进碗,浇上熟菜油,拌入蒜泥、油泼辣子、盐等,再配上拌菠菜等青菜,便成为麦索儿。不过,麦索儿要当天做当天吃,隔夜则变馊。面条制成雀舌状,极滑口。油香、馓子、焜锅饼、油搅团(以油拌面制成)也是撒拉族爱吃的面食。

撒拉族仍保留着牧民的许多饮食习俗,爱吃羊肉,尤其是手扒羊肉和羊肉火锅,还喜食酸奶,嗜好茯茶、麦茶和奶茶。同其他教信徒一样,也禁食猪肉和自死之动物。

回族饮食习俗

青海全省回族几乎遍布每个州和县,但绝大多数回族聚居在以西宁为中心的农业区各县。

回族平日一日三餐,按一般的饮食习俗,早餐是清茶、奶茶、馍馍,炒菜有粉条、洋芋、酸菜和花菜。午餐是馍馍、煮洋芋、炒洋芋、盖碗茶(放有冰糖等)。晚餐经常是旗花面(放有洋芋、萝卜、酸菜、葱)、寸寸面、杂面巴烙、长面、豆面搅团、豆面散饭、羊肉面片、拉面、臊子面、扁食(饺子)。回族喜饮茶,茶具多是细瓷,很讲究。不饮酒。

土族饮食习俗

土族大多聚居在青海互助土族自治县和民和县、大通县。土族的称谓各地不一,青海省互助、大通和甘肃省天祝一带自称“蒙古尔”、“蒙古尔孔”、“察汗蒙古尔”。民和和三川地区则多自称“土昆”。甘肃省卓尼地区则多自称“土户家”。

尽管土族同蒙古族有血源关系,也有人认为土族系突厥人的后代,但土族人民在漫长的生产和生活过程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俗和习惯。其中还保留了不少早期畜牧业时代流传下来的古老风俗。土族由于长期同汉、藏、蒙古族交错杂居,互相通婚,在宗教信仰方面同藏族一致;而在、经济方面则向汉族学习,并使用汉文。在饮食习惯方面,不仅同蒙古族相似,而且深受汉、藏民族的影响。

土族人的祖先在青海东部地区定居下来后,最初以经营畜牧业为主,人们吃的是肉类和乳品,后转以农业生产力主,改以吃粮食为主。但在许多方面仍保留畜牧业时代的痕迹,如喜食羊肉和乳品。馍馍、面条等制法同汉族一样。土族还有自己一些较奇特的食品,如“沓呼日”、“哈流”、“哈力海”等。土族人还嗜茶喜酒。

土族人忌食圆蹄牲畜(马、骡、驴)的肉。其原因有的说,昔日唐僧取经白龙马驮经有功,为给白龙马报恩,所以不吃;有的说,土族人供罗吉天王神(罗吉音近骡子),所以不吃;还有一种说法,吃了圆蹄牲畜的肉,来世转牲畜,不能投人胎了。由不吃圆蹄牲畜肉,也可以看出藏族饮食习俗对其影响之大。

土族的节日同当地汉族基本一致。土族人在不同的节日做不同花样的馍,吃不同花样的饭。诸多节日中,以春节、端午节、中秋节最为隆重。

土族人招待一般客人,先吃烘锅馍(即把发面团装在锅盒里,埋在草木灰火中烤熟的干饼),第二是喝茯茶,第三上清油煎饼和牛奶茯茶。上不上菜、上什么菜没有什么讲究。一般情况下,都要请客人喝酒,一敬就是三大杯,杯子较大,而且要求喝干,这叫“吉祥如意三杯酒”。

实在不能喝酒的客人,用无名指蘸酒对空弹三下,也可以应付过去。但能喝酒的人不得假装成不能喝,如果让主人知道了会很不高兴。敬过酒后,则边饮酒边唱歌,宾主相互赞颂,热闹非常。客人启程前要吃长面条或面片,叫做启程面。客人出门时,主人托酒杯等候在大门口,向客人每人敬上三杯酒,叫做“上马三杯酒”。这样再加上主人在客人刚到门前时敬的“临门三杯酒”,一个客人至少要喝九杯酒。

如果招待的是贵宾,除了像上面说的那样敬酒外,桌上要摆一个装饰着酥油花的炒面盒子;在一个长20厘米、宽14厘米的木制方盘中,摆一块同木盘大小相当的肥肉,上插一把长约16厘米的刀子;在酒壶上要系一撮白色羊毛。土族人认为这是对贵宾最隆重的招待。土族人家待客,以青稞酒和肥肉块为重,只要有这两样,客人就满意了。

56个民族 56种美食,知多少

56个民族 56种美食,知多少

56个民族56朵花,56个民族是一家。但这56个民族却又有着各自的习俗各自的传统和各自的饮食习惯。那么,今天就来科普一下56个民族的56种民族特色之美味佳肴吧!

汉族·饺子

汉族是中国的主体民族。“汉”原指天河、宇宙银河,《诗经》云:“维天有汉”。华夏族称为“汉人”,始于汉朝。汉族是一个历史从未中断过的、历史悠久的民族,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汉族主食以稻米、小麦为主,辅以蔬菜、肉食和豆制品,茶和酒是汉族的传统饮料。汉族菜一般被分为的川、粤、闽、皖、鲁、湘、浙、苏等八大菜系。

而饺子源于古代的角子。饺子原名“娇耳”,相传是我国医圣张仲景首先发明的,距今已有一千八百多年的历史了。是深受中国汉族人民喜爱的传统特色食品,又称水饺,是中国北方民间的主食和地方小吃,也是年节食品。有一句民谣叫“大寒小寒,吃饺子过年。”饺子多用面皮包馅水煮而成。

蒙古族·烤全羊

蒙古族是一个历史悠久而又富有传奇色彩的民族,过着“逐水草而迁徙”的游牧生活。蒙古族牧民视绵羊为生活的保证、财富的源泉。日食三餐,每餐都离不开奶与肉。以奶为原料制成的食品,蒙古语称“查干伊得”,意为圣洁、纯净的食品,即“白食”;以肉类为原料制成的食品,蒙古语称“乌兰伊得”,意为“红食”。

回族·面点

回族是族的简称。十三世纪,大批穆斯林从中亚迁入中国,并同当地的汉族、维吾尔族、蒙古族等融合,在长期历史过程中通过通婚等多种因素,逐渐形成了回族。回族的典型食品主要有:清真万盛马糕点、羊筋菜、金凤扒鸡、翁子汤圆和绿豆皮等。

苗族·酸汤鱼

苗族的音乐舞蹈历史悠久,挑花、刺绣、织锦、蜡染、首饰制作等工艺美术在国际上享有盛名。苗族的先祖可追溯到原始社会时代活跃于中原地区的蚩尤部落。各地苗族普遍喜食酸味菜肴,酸汤家家必备。酸汤是用米汤或豆腐水,放入瓦罐中3-5天发酵后,即可用来煮肉,煮鱼,煮菜。典型食品主要有:血灌汤、辣椒骨、苗乡龟凤汤、绵菜粑、虫茶、万花茶、捣鱼、酸汤鱼等。

傣族·猪肉干巴

傣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远在公元1世纪,汉文史籍已有关于傣族的记载。1949年后,按照傣族人民的意愿,定名为“傣族”。以大米和糯米为主食。德宏的傣族主食粳米,西双版纳的傣族则主食糯米。日常肉食有猪、牛、鸡鸭,不食或少食羊肉。典型食品有狗肉汤锅、猪肉干巴、腌蛋、干黄鳝等。

傈僳族·漆油炖鸭

傈僳族在唐代称为“栗粟”。傈僳族最早生活在四川、云南交界的金沙江流域一带,后因战争等原因,逐步迁到滇西怒江地区定居下来。傈僳族普遍日食三餐。仍然习惯于饭菜一锅煮的烹制方法,即在做饭时,先把米放入锅内熬煮,中间更换两次水,待米快熟时,放进青菜、白菜直至菜烂。典型食品:有漆油炖鸭、清水煮小猪、猪蹄珍珠粥等。

藏族·酥油茶

藏族是汉语的称谓。在藏语中称为“博”,生活在这里的藏族自称“博巴”。素有“世界屋脊”之称的,美丽神奇,是藏族的主要聚居地,在现有130多万人口中,藏族占95%,是中国古老的民族之一。藏族的典型食品除糌粑、青稞酒、酥油茶外,还有很多,例如:足玛米饭,藏族传统宴席食品,用足玛、大米、酥油等煮制而成。

壮族·宁明壮粽

壮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是岭南的土着民族。有“布壮”、“布土”、“布侬”、“布雅依”等20余种自称。新中国成立后,统称“僮族”,后来改为“壮族”。壮族擅长烤、炸、炖、腌、卤成熟法,嗜酒,口味辣麻偏酸,喜食酥香菜品。典型食品:壮族有许多着名的菜肴和小吃,主要有:马脚杆,鱼生,烤乳猪,花糯米饭、宁明壮粽,状元柴把等。

朝鲜族·泡菜

朝鲜族主要分布在吉林、黑龙江和辽宁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是主要聚居区。朝鲜族的先民,是从朝鲜半岛迁入中国东北的朝鲜族人。咸菜是日常不可缺少的菜肴。朝鲜族泡菜做工精细,享有盛誉,是入冬后至第二年春天的常备菜肴。朝鲜族节日菜肴品种繁多,并备时令名菜。朝鲜族名菜名点很多,主要有神仙炉、补身炉(又称补身汤、狗肉火锅)、冷面、打糕、朝鲜泡菜等。另外还有:酱牛肉萝卜块;铁锅里脊;生拌鱼等朝鲜族风味菜肴。

高山族·米酒

高山族是台湾省境内少数民族的统称,包括十多个族群。高山族以稻米为日常主食,辅以薯类和杂粮。高山族普遍爱食用生姜,有的直接用姜蘸盐当菜;有的用盐加辣椒腌制。高山族过去一般不喝开水,亦无饮茶的习惯。泰雅人喜用生姜或辣椒泡的凉水做为饮料。据说此种饮料有治腹痛的功能。过去上山狩猎时,还有饮兽血之习。不论男女都嗜酒,一般都是饮用自家酿制的米酒,如粟酒、米酒和薯酒。

纳西族·丽江火腿粑粑

纳西族原游牧在青海省黄河、湟水谷地的古羌人,辗转南迁至川西南、滇西北一带,并分化成不同的民族,其中就包括纳西族。“纳”有大或尊贵之意,“西”意为人。勤劳节俭的纳西人,喜欢喝酒、饮浓茶,爱吃酸、辣,甜味的食品。典型食品主要有:丽江火腿粑粑、麻补、雪莲花拼盘、丽春铜火锅等。

布朗族·竹筒茶

布朗族是古代濮人的后代。唐时称“朴子蛮”,元、明、清时称“蒲蛮”,由于居住的地区各异,昔日的布朗人有不同的自称。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意愿,统称为布朗族。喝茶是布朗族的另一个嗜好,并且善作茶。竹筒茶和酸茶是布朗族所特有的。民间还常把酸茶做馈赠亲友的礼品。

阿昌族·酸辣谷花鱼

阿昌族大部分聚居在云南,是中国云南境内最早的世居民族之一。阿昌族喜吃芋头,传说古代收时,杀狗和吃芋头必不可少。稻田养鱼是日常吃鱼的主要来源,食用时多将鲜鱼用油煎或油炸,再加水和酸辣椒煮熟或蒸熟即可上桌。以酸辣谷花鱼(栽秧时将鱼苗放入田内,谷熟后取鱼,称谷花鱼)最具特色。

怒族·琵琶肉

怒族是云南的古老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省,怒族自称“怒苏”、“阿怒”和“阿龙”。怒族习惯于日食两餐。其主食绝大部分以玉米为主。怒族饮茶是仿制藏族的酥油茶而制作的漆油茶。常可作为产妇或体弱者食用的补品。典型食品主要有:琵琶肉、漆油焖鸡、烧羊肚、漆油茶、咕嘟酒等。

鄂温克族·鄂温克酸

鄂温克族人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北黑龙江省和内蒙古自治区。鄂温克是民族自称,意思是“住在大山林里的人们”。纯畜牧业生产区的鄂温克族以乳、肉、面为主食,每日三餐均不能离开牛奶,不仅以鲜奶为饮料,也常把鲜奶加工成酸奶和干奶制品。主要奶制品有:稀奶油、黄油、奶渣、奶干和奶皮子。最常见的吃法是将提取的奶油涂在面包或点心上食用。

鄂伦春族·鄂伦春烤肉

“鄂伦春”是民族自称,其含义有两种解释,一是“住在山岭上的人们”,二是“使用驯鹿的人们”。清朝以前,人们一般把鄂伦春族称为“索伦部”、“打牲部”或“使鹿部”。新中国成立后,统称为鄂伦春族。有特色的食品主要有晒肉干、晒肉条、灌血清、手把肉、烤肉、烧肉、桦树汁等。

赫哲族·杀生鱼

赫哲族的先民自古在黑龙江、松花江和乌苏里江流域繁衍生息。历史上曾有“黑斤”、“黑真”、“赫真”、“奇楞”、“赫哲”等不同名称。新中国成立后,统一族名为赫哲,意为居住在“东方”及江“下游”的人们。赫哲族的饮食,分鱼肉、兽肉、野菜、野果、食用菌等多个种类,其中,尤以食鱼为独特。赫哲人的食鱼,有杀生鱼(塔拉克)、鱼片(拉铺特克)、刨花(苏拉克)、烤鱼(稍鲁)、烤鱼片(达勒格切)等。

门巴族·荞麦饼

门巴族据藏文史籍记载,门巴族的先民很早就在南部的喜马拉雅山区繁衍生息。门巴族主要聚居在墨脱、林芝、错那等县。在勒布地区的门巴族人,他们有自己的一套吃荞麦的方法,其作法是:用一块圆形的薄石板,放在火塘的三角架上,以野蜂蜜代油,摊上糊状的荞面烙成饼,然后再抹奶渣、辣椒、盐水等佐食。

白族·柳蒸猪头

白族主要聚居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其余分布于云南各地、贵州省毕节地区及四川凉山州。白族的风味菜肴很多。生皮是为白族逢年过节必备的菜肴之一,是用多种辛麻辣拌成的冷荤菜。毛驴汤锅,是用毛驴肉烧制而成。柳蒸猪头也是白族传统名菜之一,是用猪头放在柳条架上入锅蒸制而成的。大面糕是白族中秋节特制的糕饼,用发酵面团加佐料蒸制而成。

保安族·馓子

保安族因信仰教和风俗习惯与当地回族略同,又被称为“保安回”。1950年根据本民族人愿,定名保安族。保安族的饮食多以小麦、青稞和玉米为主,一般做成馒头、面条、油香、馓子等;肉食只吃羊、牛肉,忌食血和猪、马、驴等非反刍动物的肉和血以及凶禽猛兽。

布依族·五色花米饭

布依族是中国西南部一个较大的少数民族。解放前,布依人被称为“仲家”、“水户”、“夷族”、“土边”、“本地”、“绕家”等。布依族传统小吃很多,特别是居住在云南的布依族,善作米线、饵块、豌豆粉、米凉糕等。布依族豪爽好客,特点是在每年“二月三”(或三月十三)的枫叶节,很多布依族都用枫香叶等各种植物色素把糯米染成五颜六色,做花糯米饭招待客人和分送给亲朋好友。

达斡尔族·“二米饭”

达斡尔族主要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和黑龙江省,少数居住在新疆塔城县。主食中以稷子米和荞麦面为主。平时,喜用肉炖蔬菜。常吃鱼,主要烹调方法是清炖和清蒸。典型食品有燕麦炒米、面等。所谓“二米饭”是荞麦米和小米或稷子米混煮而成。

德昂族·酸笋炖鸡

德昂族原名“崩龙族”。1985年9月17日经批准正式改名为德昂族。酸笋用途十分广泛,即使在炖鸡、炒肉或烹鱼时都要加酸笋调味。受当地汉族的影响,许多汉族风味的腌菜、腐卤也是德昂族餐桌上常见的小菜。

东乡族·东乡族栈羊肉

东乡族是十四世纪后半叶由聚居在东乡的许多不同民族成份融合而成的,其中主要为信仰教的回族人和蒙古人。聚居在甘肃省境内,其中半数以上居住在甘肃东乡族自治县。东乡族制作'栈羊'肉,独具特色,一般都是清水下全羊,锅上蒸'发子',屠宰栈羊吃发子是东乡族改善生活的一种形式,当地有句谚语说:'先来的发子比后来的肉香'。东乡族还善于把栈羊肉制成清汤羊肉,美味可口,滋补营养,老少皆宜。

侗族·侗族生酸菜

侗族来源于秦汉时期的“骆越”。魏晋以后,这些部落被泛称为“僚”,侗族即“僚”的一部分。现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等地。日常蔬菜十分丰富,除鲜食南瓜、苦瓜、韭菜外,大部分腌成酸菜。如:酸黄瓜、酸萝卜、酸刀豆、酸蕨菜等。侗族日常菜肴以酸味为主。不仅有酸汤,还有用酸汤做成的各种酸菜、酸肉、酸鱼、酸鸡、酸鸭等。相传腌酸菜始于宋代。

独龙族·蜂蛹

独龙族曾被称为“俅人”、“曲人”等。解放后根据本民族的愿望,正名为独龙族。现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贡山独龙河谷。蜂蛹是独龙族民间最讲究的菜肴之一,有说独龙族百岁老人较多,与常食蜂蛹有关。独龙人的典型食品有:河麻煮芋头、烧酒焖鸡、吉咪等。

俄罗斯族·烤面包

俄罗斯族是从18世纪后逐渐从沙皇南迁到中国新疆等地的少数民族。在封建军阀盛世才统治新疆时期,被称为“归化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改称俄罗斯族。“苏波”在俄语中是汤或汤菜之意。俄罗斯人切土豆、胡萝卜多切成块,而不切条。俄罗斯族人喜爱饮酒,善于制作各种食品和饮料。着名的是烤制面包和制作啤酒。俄罗斯人称啤酒为“毕瓦”,自制的味甜,不像一般啤酒味苦。

哈尼族·竹筒鸡

据史载,哈尼族与彝族、拉祜族等同源于古代的羌族,现主要分布在云南西南。哈尼族地区物产丰富,烹饪方法独特,具有本民族风味特点的典型食品很多。如竹筒鸡、生炸竹虫等,比较有名的风味菜肴还有蜂蛹酱、暴腌芭蕉心、酸笋炒麂子肉、肉松酱、清汤橄榄鱼、螃蟹炖蛋清、煮蛇圆子等。

哈萨克族·奶疙瘩

哈萨克族源远流长。西汉时,天山北部的乌孙即是哈萨克族的先民。这些东迁的牧民得名“哈萨克”,意即“避难者”或“脱离者”。日常食品主要是面类食品、牛、羊、马肉、奶油、酥油、奶疙瘩、奶豆腐、酥奶酪等。典型食品大部分来自畜牧业生产,如:冬肉,马,奶疙瘩。

基诺族·芭蕉肉

基诺族聚居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县基诺乡及其附近地区。基诺族自称“基诺”,汉文译称“攸乐”。1979年被正式确定为中国的第55个少数民族。基诺族食用大米很讲究,要吃好米,新米,陈仓米多用来喂养家畜或做烤酒。平时肉类来源多依靠狩猎。典型食品主要有:芭蕉肉、全肉条等。还有竹筒烧麂排,油煎扫把虫。

京族·鲶汁

京族主要聚居在素有“京族三岛”之称的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各族自治县江平乡的澫尾、巫头、山心三个小岛上。日常菜肴以鱼虾为主,常用鱼虾做成鱼汁,作为每餐不离的调味品。家庭饲养的猪鸡,也是日常主要肉类来源。京族的典型食品有:鱼汁,又称“鲶汁”,是京族民间传统调味品,以各种小鱼经腌制而成。

景颇族·砂锅炖竹鼠

景颇族由唐代“寻传”部落的一部分发展而来。近代文献多称为“山头”,主要聚居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各县的山区。典型食品主要有:竹筒烤鱼、撒皮、舂鳝鱼、砂锅炖竹鼠。

柯尔克孜族·柯尔克孜族抓饭

“柯尔克孜”是民族自称,其含义有多种解释:“四十个部落”、“四十个姑娘”、“山里放牧人”或“草原人”等。柯尔克孜族多数居住在新疆南部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柯尔克孜人的日常饮食有馕、锅贴、库依玛克(油馕)、包尔沙克(油炸面块)、曲依包尔沙克(油炸果)、烙饼、油饼、奶皮面片、油炸疙瘩、沙木沙(烤包子)、曲曲尔(水饺)、油馓子、奶油稀饭、抓饭、拌面、花卷等。

拉祜族·拉祜族烤肉

拉祜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南部的澜沧、孟连、双江、勐海、西盟等县。“拉祜”一词是这个民族语言中的一个词汇,“拉”为虎,“祜”为将肉烤香的意思。拉祜族烤肉别具风味,大都猎获的野兽肉,或直接用火烤,或用芭蕉叶将肉包住埋入火中,烧熟而食。典型食品主要有:拉祜族烤肉、松鼠干巴、干糁、香草烤牛肉等。

黎族·竹筒饭

黎族聚居在海南岛通什镇等地,据考证,黎族是由古代“百越”族的一支发展而来。早在四五千年前,黎族的先民们就在海南岛繁衍生息,成为该岛最早的居民。黎族习惯一日三餐,主食大米,有时也吃一些杂粮。习惯将收割的稻穗储于仓中,吃时拿一把在木臼中脱粒。做米饭的方法一是用陶锅或铁锅煮,与汉族焖饭的方法大体相同。特色美食:竹筒饭。

珞巴族

珞巴族主要分布在东南部,人口只有2300多人,是中国人口最少的民族。珞巴,是藏族对他们的称呼,意为南方人。烧烤,是珞巴族最常见的一种加工食物的方式。不管是植物性食物,还是动物性食物,都可以烧烤。整条鱼投入火塘,埋上热灰,用不多时便焖熟可吃。在山上捕获到大的动物,除烤吃外,还切成肉条,烤熟后长期贮藏。

满族·萨其玛

满族主要分布在中国的东三省,以辽宁省最多。在中国55个少数民族中仅次于壮族居第二位。满族历史悠久,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肃慎人,黑水靺鞨是满族的直系祖先,后发展为女真。满汉全席是我国最着名的、规模最大的古典筵席。又称满汉燕翅烧烤全席。满、汉族合宴名称。它是我国烹饪技艺发展的一个高峰。萨其玛是满族传统风味糕点。“萨其玛”是满语,汉语叫金丝糕、蛋条糕。它用精粉、鸡蛋、糖、芝麻、瓜子仁、青红丝等做成。

毛南族·酸食

毛南族主要聚居在广西环江县上、中、下南山区,毛南族是岭西的土着民族。唐以前的傣、宋元明的伶是他们的祖先。毛南山地盛产红薯,并在食物中占一定份量。为能充饥和享受各种美味,吃的方法有火煨、水煮,切片煮糖水,蒸干片,水磨取浆制作红薯粉丝,整个儿煮、烤,或切片混入米饭中煲熟。酸食:是毛南族传统的饮食习惯。夏天天气炎热,劳动归来吃些螺蛳酸,不仅清新爽口,而且还会防治肠胃消化不良和腹泻等疾病。

仫佬族·腌豆角

仫佬族,在他们本民族的语言中,“仫佬”一词就是“母亲”的意思。主要聚居于广西罗城等县,仫佬族有自己的语言,但无文字,多数人通汉语和壮语,使用汉文。仫佬族喜食酸辣,家家备有酸坛腌制各种腌菜,有腌豆角、蒜头等。

普米族·红烧琵琶肉

米族的族源属于中国古代西北游牧民族氏羌支系,“普米”意为白人。主要居住在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丽江地区的丽江纳西族自治县、永胜县和宁蒗彝族自治县。普米族普遍以饲养的畜禽为其肉食来源。常见的有猪、牛、羊肉,并能制作酥油、乳饼等乳制品。典型食品主要有:红烧琵琶肉、醉鸡、竹叶菜炒西红柿等。

羌族·羊肉附片汤

羌族现主要聚居在四川西部茂汶,羌族自称“尔玛”,意为“本地人”。羌族无论男女老少,均喜饮用青稞、大麦自家酿制的咂酒,咂酒的制法是用青稞煮熟拌上酒曲,封入坛内,发酵7—8天后即可饮用。典型食品:羌族特别讲究药膳,较为典型的药膳菜有羊肉附片汤、羊归汤。

撒拉族·撒拉族油搅团

撒拉族主要聚居在地处黄河沿岸的青海省循化地区。撒拉族有自己的语言,但无文字,通用汉文。按照教义,撒拉族严禁饮酒,一般在撒拉族的筵席上不备酒。平时更无饮酒的习惯。日常饮料除清茶、奶茶和盖碗茶以外,还常饮麦茶和果叶茶。典型食品:比利买海,又称“油搅团”,撒拉族传统风味食品,用植物油、面粉制成。

畲族·豆腐酿

畲族自称“山哈”,意为住在山里的客户,传说畲族的祖籍是广东潮州。主要分布在福建福安、浙江景宁、广东、江西、安徽等省,多数与汉族杂居。畲族大都喜食热菜,一般家家都备有火锅,以便边煮边吃。除常见蔬菜外,豆腐也经常食用,农家招待客人最常见的佳肴是“豆腐酿”。

水族·鱼包韭菜

水族自称“海水”,意为水人。早在秦汉以前,岭南地区以及东南沿海一带就居住着许多部落,据考水族是从其中一个叫做“骆越”的部落发展起来的。水族酸汤极有特色,有辣酸(辣椒制成)、毛辣酸(西红柿制成)等多种。水族农民不善种菜,因而蔬菜品种比较单调,青菜、广菜及大叶韭菜是最常见的蔬菜。美食:鱼包韭菜

塔吉克族·手抓羊肉

塔吉克族虽然有欧罗巴人种的特征,但从远古时代起,他们就生息繁衍在中国这块土地上。现百分之六十的塔吉克族人聚居在新疆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其余分布在沙东、泽普、叶城和皮山等县。塔吉克族最喜欢的食品为抓肉、牛奶煮米饭和牛奶煮烤饼。在肉食上,塔吉克族最喜欢用清水将较大的肉块煮熟,然后蘸盐吃,认为是原汤原味,民间把这种食肉的方法称为“西尔乌”(手抓羊肉)。

塔塔尔族·古拜底埃

塔塔尔族主要分布在新疆伊宁、塔城、乌鲁木齐等城市。古称鞑靼。“塔塔尔”一词原意为“茅舍”。塔塔尔族妇女素以烹调技艺高超着称,善于制作各种糕点,如用面粉、大米加奶酪、鸡蛋、奶油、葡萄干、杏干烤制的“古拜底埃”,其外部酥脆,内层松软,风味驰名新疆。

土家族·粑粑(糍粑)腊肉

土家族绝大部分居住在湖南、湖北省、贵州省以及四川省(现在属于重庆市)。土家族自称“毕兹卡”(意为本地人),有自己的语言。日常主食除米饭外,以包谷饭最为常见。典型食品:土家族人最爱吃粑粑(糍粑)腊肉、油茶等食品,还有合菜;团馓;绿豆粉(米粉);油炸粑。

仡佬族·扣肉底菜

主要分布在贵州省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和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其余居住在贵阳市、六盘水市、遵义市和铜仁、毕节、安顺、黔西南等4个地区,少数散居于云南和广西。仡佬族大都喜欢把鲜菜做成酸菜和腌菜再吃,如用青菜、辣椒、大蒜、生姜混合腌制的酸辣菜,用香椿芽腌制的腌香椿,不仅可以凉拌,单独作菜,而且还可用来做成大菜(即扣肉底菜)。

土族·哈力海

土族主要聚居在青海省互助、民和、大通等县,其余散居在乐部、门源和甘肃天祝等地。土族自称“蒙古勒”或“蒙古尔孔”(意为蒙古人),旧称“青海土人”,藏族称之为“霍尔”。日常菜肴以肉乳制品为多,当地的手抓羊肉是最好的待客和节日食品。民间有不少以当地土特产为原配料制作的食品,其中较有代表性的风味食品如:哈力海、沓乎日、尕仁么、烧麦等。

佤族·鹌鹑肉汤

佤族分布在云南省西部和西南部、澜沧江以西和怒江以东的怒山山脉南段。原称“卡佤族”,1963年4月经批准改为现称。鸡肉粥如茶花稀饭是家常食品的上品。旱稻多现吃现舂,男女老幼皆食辣椒,民间有“无辣子吃不饱”之说。

维吾尔族·烤羊肉串

“维吾尔”是维吾尔族的自称,意为“团结”或“联合”。维吾尔族主要聚居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天山以南一带,族源可追溯到公元前3世纪游牧过生活的“丁零”人。典型食品:维吾尔族最爱吃馕、抓饭、包子、面条等食品,有很多着名的风味菜肴和小吃,如烤全羊、手抓羊肉、帕尔木丁、薄皮包子、烤羊肉串等,此外还有:油馓子、银丝擀面(维吾尔语称“玉古勒”)、哈勒瓦、羊杂碎、曲连、烤南瓜、黄萝卜(胡萝卜)酱等。

乌孜别克族·米肠子

乌孜别克族分布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孜别克族人最早居住在中亚各地,元朝时称为“月即别”、“月祖伯”等,15世纪,逐渐形成民族。乌孜别克族人的食物主要是肉食和奶制品,蔬菜吃得较少,多吃羊、牛、马肉。米肠子和面肺子是乌孜别克人喜爱的传统小吃,做法精细。

锡伯族·辣罐

锡伯族世居呼伦贝尔大草原和嫩江流域。18世纪中叶西迁至新疆察布查尔等地,现多数居住在新疆、东北,内蒙东部以及黑龙江省的嫩江流域有散居。辣罐是锡伯族人独特的菜肴。通常将肉馅剁好,选用长辣椒切成2厘米一段将辣筋取出,再将肉馅灌入,挂糊后用油炸成金捞出装盘上席。

瑶族·荷包扎

瑶族是中国南方一个比较典型的山地民族。瑶族人自称“勉”、“金门”、“布努”、“拉珈”、“炳多优”等,因经济生活、居住地区和服饰的不同,又有30多种称谓。瑶族人口较多,分布较广,各地均有独具一格的风味食品,其中的典型食品有:油茶、粽粑、荷包扎。

裕固族·烧壳子

裕固族聚居在甘肃省河西走廊肃南地区,其余居住在酒泉黄泥堡地区。裕固族自称“尧乎尔”、“两拉玉固尔”。裕固族的奶食品主要用牦牛、黄牛、羊奶为主制作,有甜奶、酸奶、奶皮子、酥油和曲拉。裕固族还喜欢在大米饭里、粥里加些蕨麻、葡萄干、红枣,拌上白糖和酥油,或在小米、黄米饭内加些羊肉丁、酸奶,作为主食。面点美食:烧壳子。

彝族·白水煮乳猪

彝族分布于云南、四川、贵州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彝族自称繁多,因地而异,有“诺苏”、“密撒”、“罗罗”、“撒尼”、“阿细”等。建国后,以“彝”作为统一的民族名称。彝族常吃的典型食品有:荞粑、面糊酸菜肉、白水煮乳猪等。

撒拉族民俗

撒拉族由元代来自中亚的撒马尔罕人,同藏、回、蒙古各族长期融合而成。主要从事农业。信仰教。人口:87697

  分布:主要聚居在地处黄河沿岸的青海省循化地区。撒拉族有自已的语言,但无文字,通用汉文。撒拉语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吸收了不少汉语和藏语词汇,青壮年多通汉语。

  撒拉族男儿,多以上山伐木、下河板筏为生。此外,养蜂是撒拉人最喜爱的副业生产,园艺也是他们的特长。

  撒拉族习俗

  撒拉族的禁忌有:忌食猪肉、狗肉、驴肉、骡肉和死的畜禽肉及动物的血;严禁在清真寺内及其附近地吐痰或携带污浊之物进入清真寺;作礼拜时,他人不得从面前走过;忌在水井、水塘附近洗涤衣物;与人谈话时忌咳嗽和擤鼻涕;在老人面前不能有失礼的行为。

  撒拉族服饰

  撒拉族男子头戴白色或黑色圆顶帽,上穿白色衬衫,外套黑色坎肩,束腰带,下穿黑色或蓝色长裤,冬季穿皮袄。妇女穿颜色鲜艳的衣服,外套坎肩,下穿各色长裤,戴头盖。

  撒拉族食俗

  撒拉族习惯于日食三餐(农忙时根据情况适当加餐),主食以面粉为主。家常品种有花卷、馍馍、馒头、烙饼、面片、拉面、擀面、散饭、搅团等。在一年一度的斋月里,一般都只食早、晚两餐,饭菜比平时丰盛一些。

  按照教义,撒拉族严禁饮酒,一般在撒拉族的筵席上不备酒。平时更无饮酒的习惯。 日常饮料除清茶、奶茶和盖碗茶以外,还常饮麦茶和果叶茶。制作麦茶时,将麦粒炒焙半焦捣碎后,加盐和其他配料,以陶罐熬成,味道酷似咖啡,香甜可口;果叶茶是用晒干后炒成半焦的果树叶子制成,饮用别具风味。

  典型食品:比利买海,又?quot;油搅团",撒拉族传统风味食品,用植物油、面粉制成。

  撒拉族节庆

  撒拉人信奉教。主要节日有开斋节、古尔邦节等。最大的传统节日为古尔邦节,每当节日来临,撒拉族都要宴请宾客,煮手抓羊肉,炖鸡肉,做糖包、油炸蛋糕、炸馓子,做"比利买海"(油搅团)、"木丝日"(一种以油、熟面等为馅的包子)和各种烩菜。在民间,婚丧嫁娶都要炸油香、煮麦仁饭,其间凡参与炸油香、煮麦仁饭的妇女必须要"乎斯里"(即沐浴过),未经沐浴或经期妇女,不允许参与这项工作,也不允许到油锅附近去。

撒拉族建筑民族特点是什么?

盘点撒拉族的传统美食

雀舌面

雀舌面是撒拉人待客敬老时特意做的一种面食。这种面条形似雀舌,很薄,小巧玲珑,故名。其制作方法是,将白面调制好,精心擀平,待薄如蝉翼时,切成像雀舌样的菱形小块,并撒上少量面粉,放置在面板上。炒勺里加清油烧热,放入葱花、羊肉丁爆炒,炒好后装碗,此菜撒拉语称为“乔花得”。面条下锅煮熟后,倒入乔花得,用勺子搅匀即可。吃时还配有自制的辣酱、蒜泥、醋等佐料,任意调制。雀舌面一般是在其它饭菜上完之后的最后一道面食。

搅团

搅团分一般搅团和油搅团两种。一般搅团用青稞面、豌豆面、荞麦面、玉米面做成。具体做法是将面均匀撒入开水锅中,用筷子不停地搅拌,防止结团夹生,搅到粘稠状,盛入盘中,用勺子压扁,加上盐、醋等调味品即可食用。油搅团的做法是在锅中放少量水,烧开后撒面入锅,同时将食油倒入,用筷子搅拌,等面和油熟透后盛入碗里,用手抓着吃。油搅团一般都用麦子面做。

馄锅馍

馄锅馍是在馄锅里烤制的一种馍。馄锅是圆形铸铁制品,分两半,上半为锅盖,下半为锅身,中间结合处有子母扣。做馄锅馍时,先将馄锅放在灶膛火堆里或烧红的热土里烤热,之后将和好的小麦面或青稞面团放进锅内,再将馄锅放入灶膛烘烤二十多分钟即可。这样烤制的馄锅馍颜色金黄,外层干脆,内层酥软,味道香甜可口。

依吉瓦格日果依

此小吃即煮杂碎,撒拉语叫“依吉瓦格日果依”。包括羊、牛的大小肠和心肺肝外加部分胸叉肉,在宰牛羊的当天即做好煮熟,并请 “阿格尼”来吃,还要给乡邻及本“孔木散”的老者送一份。牛羊的小肠洗净后,用豆面或白面糊糊搅成不稠不稀的糊面,然后用小匀灌满肠后扎口。大肠内灌的则是用细肉丁、面粉及切碎的肺、心等搅成的东西。肝和胸又是直接放进锅里煮的。煮熟后,拿出来切成小块,选每一种若于盛进各人的碗里,然后调以辣酱、大蒜、醋等食用。

方形油饼

方形油饼,撤拉语叫 “牙格尧瓦” 。这种油饼是专门用来“看月子”时由娘家送给婆家及其党家的,做法与油饼差不多,只是在长方形饼的表面上用特制的木签刺上各种几何图案(主要是菱形),颇有艺术讲究。娘家如果生活富足,其油饼的厚度、用油量及大小都较规范,否则,与普通油饼并无二致。

蛋糕

撒拉语叫“优目塔厄麦合”。将白面用碱水揉成面团,不规则地撕下扔进烧油锅,成熟时变成各种蛋糕,撒拉人常用此种鸡蛋糕款待贵宾。当把热腾腾的蛋糕拿出来时,上面适量地撒点蜂蜜或白糖,吃起来别有一番香味。

请介绍一下我国裕固族的和撒拉族衣食住行和分布

裕固族的分布

~~~~~~~~~~~

~~~~~~

分布于甘肃的少数民族。约12万人(1990年)。为回纥后裔之一。用东部裕固语、西部裕固语,无文字,通汉语文。信藏传佛教。未婚女子有带头面的习俗。主要从事畜牧业,兼营农业。崇尚骑马和射箭。

人口为13719人。裕固族近90%聚居在甘肃省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境内的康乐、大河、明花、皇城区及马蹄区的友爱乡,其余居住在酒泉市的黄泥堡裕固族乡。裕固族自称“尧呼尔”。

********************

裕固族的衣食住行

~~~~~~~~~~~~

~~~~~~~~

:::::

裕固族至今仍保留着传统的民族服饰。男子一般穿高领左大襟长袍,长度相当于身长,系紫红色或蓝色腰带,腰间缀有腰刀、小佛像、鼻烟壶、酒壶、火镰、火石、旱烟袋等物,戴圆筒平顶锦缎镶边的白毡帽或礼帽,穿高筒皮靴或双鼻梁圆头靴。有些裕固族地区老人穿矮领白褐子镶黑边的长衫,衣襟下边开小衩,外套马蹄袖的短褂,左耳戴大耳环。

裕固族妇女身着左襟高领长袍,长袍多为绿色或蓝色,长袍下摆两侧开衩,衣领、袖口、衩口、襟边用丝线绣有各种美丽的花边。外套短坎肩,一般用大红、紫红、翠绿等色绸缎缝制,系红、紫、绿色腰带,腰带两端垂于腰后两侧,上缀手帕、荷包等装饰。脚登长筒靴,头戴喇叭形尖顶白毡帽或用芨芨草制作的帽子。已婚、未婚妇女的标志是头部佩戴的饰物不同,未婚少女梳多条发辫,在额前带“格尧则依捏”,即在一条长红布带的上边缀各色珊瑚珠,下边缘是用红、黄、白、绿、蓝五色珊瑚和玉石小珠串成的许多穗;已婚妇女佩戴长形的“头面”,即先将头发梳成三条大辫,两条垂胸前,一条在背后。头面也分三条系于发辫上,每条又分成三段,用金属环子连接起来,上面镶有银牌、珊瑚、彩珠、贝壳等饰物,还戴一种尖顶红缨毡帽。

:::::

裕固族人的主食以面粉为主,其次是青稞、小米、大米、黄米、豆类等,而且还大量食用奶制品和肉类。主食主要是做成面片、面条、包子、黄米干饭、小米饭、饺子、烙饼、油果子等,奶制品主要有奶茶、奶酪、甜奶、酸奶、酥油、奶果子、奶疙瘩等,而肉类食品则主要有手抓羊肉、脂裹肝、肉肠、烤全羊、牛背子、羊背子、焖羊羔肉、炒羊肉片、羊血灌盘肠、熏羊肉、风干羊肉条、羊杂碎等。

:::::

裕固族主要的传统居住方式为土木结构的房屋和适合游牧生活的帐篷。半定居和定居生活的牧民大都盖有土木结构的房屋,即用土胚、麦草泥、白杨木为原料的长方形住房。

完全过游牧生活的裕固族牧民

则常年居住在牛毛帐篷里,裕固人的帐篷忌坐南朝北。帐篷正上方过去是摆神位的地方,现多摆放着家具、收录机等物。左边是用木板拼接民的板炕。上面叠放着被褥毛毯,来客也请到炕上就座,而且按不同的辈分坐不同的位置。帐篷右边放置奶桶,锅碗等炊具。中间是炉灶,烧火做饭就在这里。帐篷顶端有天窗。另外裕固族定居放牧地区和农业地区则以住土房为主。

~~~~~~~~~~~

摔跤:裕固语称为“玛勒啊拉斯”,是裕固族传统的体育娱乐运动。获胜者会受到人们的赞誉,被人们视为“好汉子”,裕固族称为“巴特尔”。

赛马:裕固族赛马分为走赛马和奔赛马两项,走赛马主要是比马的走式,奔赛马主要是赛速度。赛马获胜者要披红挂彩,还要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

射箭:裕固族年轻人常常自制弓箭,三五成群聚在一起指定一目标,弯弓射箭进行比赛。而且在裕固族婚礼上,新郎还要轻射新娘三箭,箭要射在新娘腰带以下,射中为吉利。

拔棍:是裕固族小伙子在放牧场上的一种角力比赛。拔棍时,两人面对面伸腿坐地,双脚相蹬,拿一根结实的木棍横在中间,两人用力将木棍往自己怀里拉,谁先将对方臀部拔离地面,谁就获胜。

裕固族本民族的文字虽然已经失传,但是民间仍然保留着自己优秀的文化传统。包括神话、传说、寓言、民歌、叙事诗、格言、谚语等。其民歌曲调独特,内容多是表达劳动和爱情。《黄黛成》和《萨娜玛可》是流行较广的歌曲。裕固族人民人人会唱歌,历史上曾有职业歌手。近年来,国内外都有人对裕固族民歌作深入研究,发现有些民歌如“摇篮曲”等,还完整地保留着2000年前匈奴民歌的曲调,这些曲调由匈奴人传给了裕固人的祖先一铁勒、回纥人,回纥人又代代相传,一直传到今天的裕固人。裕固族人还擅长造型艺术,主要是实用的工艺美术品。例如编织的各种口袋、毯子、马缰绳等,他们在上面织出美丽的花纹、图案,结构和彩色朴素大方。妇女还擅长刺绣,各种图案形象生动,独具特色。

~~~~~~

如果你还想知道关于裕固族的其他问题

你可以去登陆这个网站

http://www.17xie.com/read-326841.html

http://www.yovhur.com/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26

^^^^^^^^^^^^^^^^^^^^^^^^^^^^^^^^^^^^^^^^^^^^^^^^^^^^^^^^^^^^^^^^^^^^^^^^^^^^

撒拉族分布

~~~~~~~~~~~~~~~~

~~~~~~~~~~

撒拉族主要聚居在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和化隆回族自治县黄河谷地,以及甘肃省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大河家乡一带。部分撒拉族散居于青海省的西宁市及黄南、海北、海西等州和甘肃省夏河县、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伊宁县等地。

****

衣食住行

~~~~~~~~~~~

~~~~~~~~

撒拉族服饰

::::

男子头戴无檐白色或黑色六牙帽或小圆帽,外套“白布汗褡青夹夹”,腰系红布带或红绸带,短衣宽,长衣窄。老年人穿的长衣衫,撒拉语称为“冬”。做礼拜时头缠“达斯达尔”,一种长约数尺的白布。撤拉族妇女喜欢色泽艳丽的大襟花衣服,外套黑色坎肩。喜欢佩戴长串耳环、戒指、手镯、串珠等手饰。受教文化影响,妇女普遍戴“盖头”。在化隆的“外五工”卡日岗工一带,部分撒拉族的衣饰已改从藏族衣饰.

***

饮食上

~~~~~~~~~

~~~~

以小麦为主食,辅以青稞、荞麦、马铃薯和各种蔬菜。逢年过节或贵宾迎门,则以炸油香、搓馓子、做油搅团、手抓羊肉、蒸糖包等庆贺节日或招待客人。奶茶和麦茶是颇受撒拉族男女老幼青睐的饮料。家家都有火壶和盖碗等茶具。肉食以牛、羊、鸡肉为主,忌食猪、驴、骡、马、血液和自死之物。

*****

~~~~~~

~~~~

撒拉族居住集中,不论大小,自成区域。房屋建筑形式是木泥结构平顶式建筑,住房四周以土墙围成“庄廓”。屋内墙壁上张贴着阿拉伯文“库法体”书法,显得素雅、庄重、洁净。在院墙四角顶上,放置着白石头,这与当地藏族习俗相同。

***

~~~~~~

~~~

撒拉族热情好客,讲究礼节,彼此见面,互道“色兰”问安(“色兰”,阿拉伯语“和平”“安宁”之意)。做客时,主人沏的茶,客人要把茶碗端在手上。吃馒头时,要把馒头掰碎吃,切忌狼吞虎咽。撒拉族十分敬重“舅亲”,认为“铁出炉家,人出舅家”。撒拉族人做礼拜时,禁止行人在面前走过;忌在水井、水塘附近洗涤衣物;与人对面谈话忌咳嗽、擤鼻涕。

相关网站:

http://www.e56.com.cn/system_file/minority/salazu/salazu/salazu.htm

http://ke.baidu.com/view/4952.htm

在青海旅游累吗?青海旅游值得去吗?

1.青海旅游值得去吗

如果来青海旅游6天5夜,600元起要钱不靠谱。首先,青海的旅游景点相隔很远,要坐大巴,要花很多钱,而且要住5晚。旺季时每晚200多元。首先,它这是吃饭的问题,每顿饭要几十元,外加每个景点的门票。因此,它在青海旅游6天5夜是不够的。

2.青海值得一去吗

在海东市,有几个寺庙也很有意思。比如乐都的瞿昙寺,有青藏高原小故宫的美誉,是一座建于明代的古刹,与明朝皇室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有些人甚至说文健皇帝在这里度过了他的余生。

还有互助尤宁寺,曾被称为湟水北岸寺庙之母。这座寺庙的规模一度超过了Ta尔寺,但是因为一些历史事件,这个寺不如Ta尔寺。但是,作为一个旅游爱好者,这个寺庙有很多可看的。海东市的自然风景也很好。最著名的林场是互助北山林场。它还有个名字叫互助北山国家森林公园,这里流水潺潺,云雾缭绕,松柏参天,山花烂漫,野生植物众多。可以说是旅游的好去处。近年来,新建的青海最美的公路——扎年公路从这里穿过,沿途风景非常美丽,吸引了很多游客打卡。

另一个值得一去的地方是位于循化的梦达天池,它以青藏高原的西双版纳。它不仅气候宜人,而且风景优美。在这里,你可以看到池水清澈,蓝天如故,山峰倒影,水鸟在湖中飞翔,鱼儿在舒然游来游去。一切都很美好。而且在循化,还有好吃的撒拉族美食等着你。可以说本县必游。

3.青海值得旅游的地方

大同县十大旅游景点

1.老爷山

老爷山又名元朔山、北武当山,距西宁市区30公里。因山顶有太渊宫(关公庙),庙内有公众人物雕像,故名老爷山。位于西宁以北35公里的大通县桥头镇苏木连河(北川河)上,山顶海拔2928米,相对高差近500米。它是西宁附近最雄伟、最美丽的山峰。

2.察汗河景区

察汗河。国家森林公园,位于大通县宝库乡,距西宁市50公里。这里郁郁葱葱的森林覆盖着奇怪的山峰和溪流。每年六月盛开的杜鹃花为它们增添了一些魅力。冬季的冰瀑与造型奇特的石林相呼应,令人叹为观止。

3.东峡翠谷

从西宁出发,沿张宁高速公路北行35公里。在巍峨的老爷山下,穿过大同县一号桥,沿着一条笔直的水泥公路向东北方向走15公里。在你的面前,你会看到一个天然的绿色屏障,它充满了云彩,美丽而优雅,绿色如玉。沁人心脾的翡翠色,让人仿佛置身于神话般的梦境状态。

4.光辉寺

广惠寺,原名过芒寺,名为赛克河关巴在藏语中,意思是赞美海浪,赞美圣地。位于大通县东峡乡衙门村北侧,距县城桥头镇30余里。据史料记载,广惠寺始建于清朝顺治七年。该寺由哲蚌寺-端知嘉措建造,在法国被称为巴龙端知布。

5.黑泉水库

黑泉水库位于宝库河上,是一座以农业灌溉为主,兼有防洪、发电和环保效益的大型综合水利工程。水库总容量为1.82亿立方米。平湖出高峡是黑泉水库的真实写照。

6.大同娘娘山风景区

青海省大通县娘娘山位于大通县桥头镇西侧,5公里处

旧称北武当山,又称元朔山。因太渊宫(关公庙)建在山顶,庙中造像有关,故名老爷山。位于西宁市以北35公里的大通县桥头镇苏木连河(北川河)上,山顶海拔2928米,相对高差近500米。它是西宁市附近的一座雄伟美丽的山。

9.大同明长城遗址

近日,大同明长城遗址已列入国家长城保护规划,国家文物局已下达抢救加固工程批复,正在进行初步设计和规划工作。据悉,东起大同、互助交界处,西至大同、湟中交界处的大同明长城遗址,是世界上最高的明长城遗址。专家称赞它为八达岭在青海。

10.八庙崖遗址

巴什雅遗址位于西宁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沟乡巴什雅村。遗址面积约200150m,文化积淀厚40-120cm。遗址位于村东,大部分在村下。村墙和地面混杂着陶器碎片、石器和杂骨等遗物。有些院落还保留着原来的样子,其他的大部分在修建的时候已经被清理了。

4.青海旅游怎么样

青海是个好地方,地大物博。去青海旅游吃饭很方便。有手抓羊肉,烤羊排,烤羊肉串,还有面条,夹馅皮,酸奶,牛羊排汤。总之,如果你去青海旅游,你可以尝试一下青海的美食。如果你不习惯青海的美食,有很多外地人来青海做餐厅生意。青海还有全国各地的美食。

5.青海旅游值得去吗最近

安全性分为三个方面:

1.社会治安:目前青海治安比较好,所以你不在城市里你不必担心它。如果你去荒野,它人越多越好。

2.交通安全:主干道没问题。如果去黄南甚至玉树果洛时路况较差,最好避开大车。能低速走就低速走。

3.人身安全:如果你不没有特殊的身体问题,如高血压,一般不会有不会有什么大问题。先来西宁适应两天,西宁没问题的话再逐步提高海拔。

西宁附近值得一去的景点有:

青海湖(旅游种类很多,但不推荐海北的羊肉)

Ta尔坦(唐不要相信任何人走你的路去找活佛开光等等)

藏医药博物馆(一楼免费,二楼参观的话需要买票。最长的唐卡,是镇馆之宝,最好请导游。没钱可以和另一个团的导游蹭)

青海博物馆(免费,但是东西挺好的)

楼观(空气好,北山俯瞰全城)

东莞大清真寺(就在外面拍照,附近有很多好吃的)

-

其他景点不推荐。

小吃有:莫家街、水镜巷和口福街。行程中可以吃零食。

饮食:

中国90%以上的兰州拉面都是青海循化化隆人开的,面食的做法非常丰富。如果习惯了,可以试试面条。如果还想尝试,可以试试旗花面,鞭炮面,香肠面等等。我不我不知道哪一个是最好的。

可以试试填充皮。马忠的酿皮很有名.而且味道还不错。但是本地人吃的少,因为太贵,不值这个价。拜塞皮还行。如果你能找到,你可以试试。

吃羊肉串:一串吃起来不过瘾。就说几斤肉切了烤着吃更香。也可以烤腰子,蹄筋之类的。

吃羊杂的话,全儿头有名。但是我觉得街上的商店都不错。早起吃饭,要个包子吃。

酸奶请吃街边的碗。都很好。如果你觉得太酸,就加糖。想多吃点纯正的藏餐,就太酸了。

吃由青稞制成的酒醅,是一种类似于所谓的酒醅,酒醅和ri的东西

5.盐湖城的画面很美,哪个都是,但是需要早晚天气好,阳光好。另外,如果想拍出好照片,建议准备一个长焦镜头。手机拍照的效果不是很好。

6.贵德很好玩,但是贵德的黄河并不总是清澈的。它有导游陪同参观也不错。导游的路上有美丽的丹霞。

7.它从四川或赣南去黄南比较近。

8.德令哈没意思。如果你真的想去,你可以下车读完这首诗。

9.三江源和可可西里都是大概念,一个可以不要去那里。

提醒:

唐不要吃藏餐,它it’真的不好吃。

如果你吃,你可以不要听。到处都有很多骗子。

尊重民族风俗,不要不要在清真餐厅喝酒,也不要。不要做出各种引起他人反感的行为。

适量饮酒,不要饮酒。不要因为你酒量好就不喝酒。这是高原,这是青海。

如果不习惯面食,请服用六味地黄丸或类似药物。西北没有凉茶和龟苓膏,王老吉和加多宝都不行。

肠胃不好的请买藿香正气水和黄连素。

对于高原反应,红景天见效慢。建议至少提前一周开始服用。如果反应严重,可以用复方丹参滴丸或直接速效救心丸应急。

如果你是以进藏为目的路过西宁。西宁和青海湖的朋友,已经很叛逆了,建议三思而后行。

以上20元以内的首饰都不推荐。青海卖的东西虽然比好很多,但基本都是义乌或者常州产的。

藏银没有购买价值。娱乐费5.10美元。随你便。

最重要的是:注意安全,不要。不要冒险。

6.现在适合去青海旅游吗

青海省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高寒缺氧,紫外线强,平均海拔3500米以上。省会西宁是高原上最大的城市。青海省一年平均300天左右,属于寒冷天气。但每年七八月气温适宜,草原绿草如茵,鲜花盛开。疫情防控严格。所以2021年8月是去青海旅游的最佳时间。

7.青海适合旅游吗

青海11月适合旅游吗?11月的青海冷吗?青海11月平均气温-8~8。

你以为11月的青海只有冷,没有夏天生长的草和秋天的油桃花,有什么可看的?

西北的景点很多,景点让人眼花缭乱。大多数人主要看湖泊,比如青海湖、茶卡盐湖、翡翠湖。

但是要记住:每年11月到次年4月是冬季旅游淡季,气候寒冷。

淡季旅游意味着住宿好订,便宜,也意味着交通和饮食不方便。

它这并不是说你可以11月不去青海旅游。这个时候最大的看点就是青海湖观鸟。

在鸟岛景区、仙女湾景区、青海湖加里拉地区、青海湖西岸共和县石乃亥乡加里拉村泉湾,4000多只享有鸟中仙女如约从俄罗斯和新疆抵达,为冬季的青海湖增添活力。

其他主要分为青海小环线和青海西北环线,西北额济纳胡杨超级环线。胡杨林只有十月才好看。

所以11月是否值得去,要看11月青海是否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第二,如果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是不是这个季节最美?第三是交通是否便利。

我相信你已经排除了第二和第三项。观鸟青海湖只是中国十大观鸟圣地之一。

不管是值不值得,答案自然就出来了。

当然,如果你渴望它,而你只是在这个时候有空,那就要准备必备的衣服:棉袄(可以有效防风)或者厚羽绒服(外套或者羽绒服最好颜色鲜艳,照片上好看,女生最好不要穿太宽松的裤子,照片上会显得臃肿)。棉保暖内衣,棉保暖厚秋裤或羊绒裤(紧身最适合

青海湖D2日出-茶卡盐湖-返回环湖西路-鸟岛-刚察草原-大东树山-冰沟林海夜宿祁连;

D3-祁连草原-阿柔寺-景阳岭-门源-黑泉水库-回西宁。

路线2:

D1-塔尔寺-日月山-道塘河-青海湖-南山全景-入住黑马河(夜);

看完日出的D2——茶卡盐湖——返回西湖路——刚察草原——大东树山——冰沟大板山——在祁连过夜;

D3-卓二山-祁连草原-阿柔寺-景阳岭-安波-张掖七彩丹霞-张掖(宿);

张掖D4马蹄寺-227最美国道-边渡口-祁连草原_门源-大坂山-黑泉水库-西宁。

我我是一次意见之旅。希望我的回答能给你启发。欢迎关注。

:夏季

8.青海可以旅游吗

是游览西宁的最佳时间。在炎热的夏天,你可以在西宁乘凉,游览青海湖。西宁属于高原气候区,冬季漫长寒冷,春季短暂,夏秋两季气候凉爽,景色最为宜人。五月的西宁春光明媚,青海湖上的鸟岛到处都是从南方飞来的候鸟,正是看鸟的好时候。7月的西宁气候宜人,也是西宁特色油菜花盛开的季节。到处都是山,金灿灿的,格外灿烂。7、8月份去青海湖游玩,风景优美,两岸金黄。此时,一年一度的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将隆重举行。

建议的比赛天数

西宁游玩建议天数:西宁2-3天,8点可以看到蓝天;在夏天的晚上,它也是一个避暑的好地方。两三天的时间,来这里参观宗教寺庙,品尝地道的西北美食,春天看郁金香,夏天看油菜花,和热情好客的当地人喝葡萄酒,领略西宁的独特魅力~

但是它今年夏天最好不要去西宁。

撒拉族的转“拜拉特夜”节,有什么风俗活动?

撒拉族主要生活在中国黄河沿岸的青海省,撒拉人称自己为“撒拉人”,其他人称他们为“撒拉人”。撒拉人主要靠伐木上山和顺河漂流生活。此外,养蜂是萨拉最喜欢的副业,园艺是他们的专长。

撒拉族习惯于三餐晒太阳(农忙时适当加餐),以面粉为主。家庭品种包括花卷、馒头、馒头、煎饼、面食、拉面、卷面、散米饭、炒面等。每年的斋月,我们通常只吃早晚两餐。饭菜比平时丰富。

撒拉人的祖先700年前从中亚撒马尔罕迁徙到青海循化,据史料记载,他们的祖先当时过着游牧生活。移民后,虽然人类环境和生态环境发生了变化,但畜牧业的生活习惯并没有改变。许多撒拉族有一、二十只羊,一、两头牛,其中许多仍在周围的山区。

此外,在屠宰牛羊的当天,撒拉用碱水将牛羊的肠子和肚洗净,然后将牛羊的心和肝切成肉末或肉泥,掺入面粉、洋葱等,小心地塞进牛羊的大肠,用细线密封另外,把豆面和白面混合做成面糊。两人一起将小肠灌入,封好,再将大肠一起放入锅中,然后将几块胸叉肉放在一起煮。大约10分钟,肠子就熟了。

死者的头领还宰了一只羊,把羊肉煮了,切成三块手指大小的肉。一切准备就绪后,下午3点左右,十几个孩子被送到村里较高的地方,打电话给全村的人要吃麦仁饭。

撒拉族文化 撒拉族音乐文化简介

撒拉族具有独具一格的文学艺术。以民间说唱文学为主。说,包括故事、神话、传说、寓言、谚语和笑话等。十分丰富,且语言幽默含蓄。唱,包括撒拉曲、宴席曲和花儿等民歌。“撒拉曲”是撒拉族人民用本民族语演唱的一种抒情民歌。由许多具有意义的短体小诗组成。流行较广的曲子如《巴西古溜溜》、《撒拉尔赛西布尕》等。“宴席曲”是一种娶亲时的传统唱曲。撒拉“花儿”则是一种汉语演唱的山歌,歌词一般为四句。受藏族的影响,其音调普遍带有颤音,婉转动听。撒拉族唯一的乐器是“口弦”,一般用铜或银制,形似马蹄。

撒拉族也将民歌分为“家曲”和“野曲”两大类。“家曲”和“野曲”之分有两种含义,一是形式方面的;二是内容方面的。形式方面的不同所受到的是轻微的,而内容不同的则是严格的。为此,“野曲”只能在户外演唱并且回避长辈和亲属。

撒拉族民歌根据内容和音乐特点可分为劳动歌(号子)、玉尔(传统情歌)、花儿、宴席曲、宗教歌、儿歌。其中属“家曲”范畴的为劳动歌、宴席曲、宗教歌、叙事歌、儿歌。

撒拉曲是撒拉族人民用本民族语言演唱的长篇抒情诗,每首都由若干段意义完整的短诗组成,或叙述了一个故事,或抒发某种感情,或塑造一个形象。内容大多表现男女青年对爱情的追求与美满幸福生活的向往,旋律带有说唱性,与当地其他民族演唱的民歌有较大差别,风格独特。

撒拉宴席曲是撒拉族人民在婚嫁喜事中每当宾客满堂,欢笑宴庆时,为助兴而用汉语演唱的风俗性民歌和舞蹈,是本民族文化、宗教、生活习俗及民族特性方面的总体反映,是研究该民族物质形态和精神形态的重要依据。

宴席曲的演唱形式自由,歌词丰富,曲调优美,有即兴编词演唱的,也有代代相传的传统曲目,大都配有简单的舞蹈动作。撒拉宴席曲除《撒赫斯》是姑娘出嫁对唱的哭调外,其余均是男人们唱的歌,妇女是不唱宴席曲的。

撒拉“花儿”是撒拉族人民用汉语演唱的一种山歌,主要流行于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化隆县的甘都,甘肃的大河家、刘家集等地区也很盛行。撒拉“花儿”高吭明亮,自由奔放。撒拉“花儿”调式的内部组织是多样的,调式调性的布局相当有逻辑性,很有艺术特色,而且富于表现意义。撒拉族“花儿”,受藏族民歌的影响,极为婉转动听,演唱时普遍带有颤音,而且大都在句子中加入撒拉语和当地方言,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撒拉族劳动歌曲是撒拉族人民在长期的集体劳动过程中产生的,具有和劳动节奏紧密吻合的特点,旋律性不强,大多为一领众和结合形式,声调高吭明亮,富有粗犷豪迈的西北高原风格,气氛活跃,起着助兴解闷、消除疲劳的作用。主要有拉木号子、伐木号子、渡船号子、收割号子、连枷号子、打墙号子、打瓦号子等。

撒拉族儿歌演唱形式活泼,趣味性很强,大多与儿童的生活、游戏等有关。通过演唱,使儿童间接或直接地认识周围环境,开发儿童的智力,可谓知识性歌曲,其艺术特点是旋律短小、唱词通俗易懂。

“玉尔”是撒拉族人民用本民族语言演唱的一种传统情歌。因受封建礼教之忌讳和反对,这种情歌在田间、野外、磨房等背人处唱,严禁在村宅内演唱。“玉尔”集中反映了撒拉族青年男女对自由婚姻的追求。

TAG标签:#撒拉族 #美食 #循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