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当前位置:科普经验站>健康养生>古代公务员如何领工资?

古代公务员如何领工资?

科普经验站 人气:2.49W

在中国,公务员是指依法履行公职、纳入国家行政编制、由国家财政负担工资福利的工作人员。古代的政府官员,就相当于现在的国家公务员。他们的工资待遇是怎样的呢? 古代公务员也是拿工资的。但古代公务员工资之外的补贴非常丰厚,远远高于工资数

古代公务员如何领工资?

各朝各代发工资的方式不同,有的发钱,有的发物品,有的既发钱又发物。全国各地分设国库,古代官员可以去国库领取工资。

大约自汉代起,各级官吏便规定每五天休息一日,称“五日休”。唐代改为“旬休”,即每十天休息一日。古代的这一例行休假日还俗称为“休沐”。所谓“休沐”,即洗头、洗澡。古代官吏蓄发梳髻,头发太长,洗一回很费力,《楚辞》中即有男子洗了头在太阳底

古代没有银行卡,古代公务员们的老板——也就是皇帝没办法直接转账,那么他们是怎么领工资的呢?

我们现代人平时上班,都要打卡或者签到什么的,证明自己不迟到早退。那么,古代公务员没有先进的机器,可以偷懒吗? 抱歉,不能。 在古代时,文武百官不叫上班,而是称为“点卯”,一些地方官府以“击鼓升堂”为每天上班的开始,但是,他们上班也是

古代发工资,主要是这几种方式,发钱、发粮、发帛。除此之外,还有发地的。晋朝就发地,根据官员的品级大小不同发放土地,自种自收,当作俸禄,这种俸禄是不上税的,税后。

公务员成了现代最“抢手”的职业之一。那么在古代,我们的祖先们是如何成为公务员的呢?今天,小编就和大家聊一聊在古代如何成为公务员。 自古以来,我国历朝历代的统治者就重视对人才的选举,都相应设立了选管制度。这些选管制度也成为了保证国家

汉朝主要是发粮,有时也把粮折算成金银,年薪制,一年一发;唐朝是半年薪制,半年一发工资。除了钱粮外,发帛。因为绢帛在唐朝很流行。宋朝因为发明了纸币“交子”,除了领取钱粮绢帛这些工资外,朝廷还发放兑换券,凭兑换券领取相应物品,这是官员发放补贴的开始。

“金榜题名时”,读书人的终极梦想。可您知道在古代“金榜题名”的几率有多大吗?咱们就以进士榜含金量最大嘉靖26年为例。一甲3名,二甲90名,三甲208名,共计301名。此时全国人口约为1亿6千万,比例就不用算了,实在是太低。这年还是一个考试大年,

什么时候开始,发工资的主要形式是发钱呢?

中国公务员制度的出现,对于政府来说,只有在雇佣中才有意义。在建立和巩固国家政权的过程中,中国高度重视干部人事制度的建设。在根据地时期成立早期,确定干部路线,制定绩效”有能力和诚信的服务标准,竭诚为平原和完整的目的,

明清时期员们的工资开始由粮食折成了钱币,不过在明朝因为物价非常高,所以货币贬值比较厉害,导致朝廷的官员们都非常清苦,而且朱家王朝,尤其是朱元璋非常讨厌贪官,严惩贪污,所以贪污真是时刻把脖子挂在脑袋上。

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在中国,科举制从隋朝开始实行,直至清光绪卅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世界上最后一届科举考试结束于1919年的越南阮朝),前后经历一千三百余

扩展阅读,以下内容您可能还感兴趣。

公务员在古代叫什么

普通办事员在古代叫吏,普通办事员达到副科级以上在古代叫官。

“官”与“吏”的区分,是中国古代*制度中一个相当重要的原则。“官”是由朝廷任命的、一个地区或一个部门的行政*,而“吏”只是行政机关的办事人员,吏不属于国家正式编制。

从身份上讲,官是上等人,是人民为他服务的;而吏则是下等人,是为官服务的。

以工作性质而言,官的职责是根据自己施政理念发号施令,治理辖区,所谓“一朝把权握,便将令来行”是也。而吏的任务则是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来为自己顶头上司服务,所谓“学成文武术,售与帝王家”是也。

官是外来的,吏是本地的。官是三年一任,清代地方官平均一任只在一年半左右。而吏则不然。

中国古代哪个朝代的“公务员”薪水最高

宋朝百官的俸禄在历代封建王朝中最为优厚,月薪饷最高达400贯(一贯为千文),是汉代的10倍,清代的2至6倍。除俸钱外,还有禄米,宋朝大小官员锦衣美食,生活奢华。

古代基层公务员有哪些“灰色收入”

太好了,公务员,隐性收入多,每月明的收入 元,灰色收入!你真有本事。公务员招考的是最基层的岗位,河北出入境检验检疫局一般科员的工资 ~

中国古代除唐宋时期官员俸禄较为丰厚,

虽然我国古代并无“公务员”这个概念;但各级官员和办事员实属“公务员”范畴。在公务员工资成为热议话题的今天,让我们看看古代“公务员”的俸禄是

什么样的。

西汉东汉

因工资少,一些下级官员便向老百姓伸手

古代“公务员”也是拿工资靠俸禄生活的,但古代“公务员”更看重补贴的丰厚。所谓补贴,则指正常工资之外的正当收入,不属于贪污*、巧取豪夺得来的灰色收入。在古代,“公务员”最典型的工资性补贴之一,是各式各样的“赏赐”,一直到清代都不绝。

以西汉为例,赏赐便有定期赏赐、庆典赏赐、功勋赏赐三大类别,有的直接赏钱,还有的则是赏缯帛、酒肉、车马,甚至连奴婢、房子都赏赐。

朝廷一年有两次定期赏赐,分为春赐和腊赐。腊赐更实惠:除了钱、粮,连牛肉都赏赐。如“大将军、三公钱各二十万,牛肉二百斤,粳米二百斛”。

在汉代,官做得越大,所得赏赐便越多,很多时候得到的赏赐性补贴超过正式工资,官员仅靠赏赐便能致富。如汉武帝时期酷吏张汤,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清廉官员。《汉书·张汤传》记载,元鼎二年十一月(公元前116年12月),因遭构陷,时任相当于今中央监察部部长的御史大夫张汤冤狱自杀,死后清查,其“家产不过五百金,皆所在,得奉赐,无它赢”。

当时的1金为1万钱,张汤所任最高职位御史大夫月俸4万钱,“五百金”的家产仅靠死工资的话,不吃不喝也要积攒10年。张汤生前不*,这些钱财大部分都是靠赏赐得来的。

但张汤所代表的是汉代的高级“公务员”阶层,朝廷的赏赐一般到不了下级官员之手,西汉、东汉皆如此。一般“公务员”不仅工资低,补贴也很少,甚至没有。如东汉,当年最普通的“斗食”级“公务员”,月俸仅“十一斛”,相当于1100钱,而当时一个打工仔(雇工)月工资都有1000钱。因工资少,一些下级官员便向老百姓伸手,弄点补贴,逐渐发展成为*。

南北朝时期

当官没有工资?是的,就在1600余年前的北魏

魏晋时代,官场实行“九品官人法”,对各级“公务员”的评议划分出九等考核标准。魏晋“公务员”低工资,一家老小怎么生活?靠的也是补贴和外快,综合起来,魏晋“公务员”的实际收入并不比汉代低多少。其补贴来源,一是如汉代一样有价值不菲的赏赐,二是在编制内的一至九品官员,可以合法占有50顷到10顷的土地,这笔外快远远超过法定俸额。

不管怎么给公务员上调薪水,都没减少贪污。所以,历史上大多数时期官员都是低薪,甚至还有一段时期,当官是没有工资的。

当官没有工资?是的,就在1600余年前的北魏。

北魏创建之初,制定了许多奇怪的制度,官吏无俸就是其中之一。究其原因,大概北魏是马背民族,为鼓励大家拼杀,不设俸禄,以战利品自给,这在战争时期还行,在和平年代弊端就显而易见了。官员们上有老下有小,那时老婆没工作,孩子好几个,皇帝吃饱了,不管手下人死活。当然,官员们不会眼睁睁饿死,既然没有俸禄,那么贪污受贿、巧取豪夺就成了理所应当的事情,甚至一些地方官员需要靠地方豪强来供养。

在南朝,国家机关的“公务员”(京官)没有地方“公务员”(地方官)实惠,就是因为地方“公务员”补贴多。地方大员除享有基本的“菜田”之外,还享受“杂供给”、“迎新送故”等制度允许的收入。

“杂供给”,由地方政府根据本地情况自行征收,很多官员将之当作福利补贴,甚至连鸡鱼肉蛋都向老百姓征收。南朝齐国吴兴太守谢籫,本为京官,就任吴兴太守后不思政务,整天就盘算着敛财捞外快,萧鸾(齐明帝)当皇帝的建武初年,他向吴兴老百姓征收鸡蛋,收受了数千只鸡。

公开收礼则是地方“公务员”工资补贴的又一重要渠道。南朝“迎新送故之法”规定,地方官员调进调出都得送礼,“饷馈皆百姓出”。“送故”所得又叫“还资”,一般送故以三年为期,即离任后三年内,原任职所在地每年都得送礼,当时州郡都设有“送故”官员,称为“送故主簿”。

“迎新送故”的数额,似乎没有统一规定,富裕的地方可能多送,穷地方则少送。以相当于今市县一把手的郡县太守“迎新”礼金来说,有的数百万钱,有的几十万钱,最少的也有20万钱。“迎新”礼金又叫“见资”、“行资”,应该比还资更丰厚,南朝齐东昏侯萧宝卷时,名叫曹虎的官员出任雍州刺史,“得见钱五千万”。

所以,不少京官都希望出任地方官,希望多得外快和补贴。有的皇帝还把地方官的任命当作一种福利送给宠臣好官。如梁武帝时,扬州刺史府长史萧介比较清贫,梁武帝亲自给吏部尚书何敬容打招呼:“萧介清贫,可以处一郡。”

唐宋时期

“公务员”也有消费券

到了隋唐,于东汉末年开始的“菜田”、“禄田”制度被进一步引入“公务员”工资收入体系中。隋朝,在禄米之外,又根据官员地位和品级的不同,提供相应份额的田地作为官员俸禄的补充,称之为“职田”。此外,又提供本钱(公廨钱)和相应田地(公廨田),以其收入作为办公经费,实则大半被当作个人补贴。

唐代“公务员”的收入相对稳定,除了基本工资(禄米)、职田之外,还有以现金形式发放的“俸料钱”:月俸钱、食料、杂用等。月俸钱,就是每月官员俸禄的现金部分;食料用于工作餐和个人生活,有点类似现代餐费补助;杂用则用于自备工作所需物品。

唐宋“公务员”不仅收入稳定,收入也高,特别是宋代“公务员”,还有更多的补贴,名目繁多。虽然也曾因边境开战、财政紧张而减薪;但正常情况下宋代“公务员”的福利还是令人羡慕的。

宋代“公务员”的俸禄主要有正俸、加俸、职田三类,其中后两类属于补贴性工资。北宋初年,“公务员”的工资并不高,工资水平只有唐代俸禄标准的一半。到赵恒(宋真宗)当皇帝时,国家财政有了好转,“富有多积”,于是在祥符五年(公元1012年)开始考虑给“公务员”加工资。

加俸,主要有职钱、衣粮、餐钱、茶酒厨料、薪蒿炭盐以及各种添支。其中职钱是最主要的补贴性收入,也是正式工资之外的一项固定性补贴,主要加给大学士等职名奉差遣外任的官员,依级别享受加俸。

职田补贴始于咸平元年,之前并没有,其补贴对象是外任差遣官员。依咸平二年的规定,当时一个小县县令可以有7顷职田,中县县令8顷,大县县令10顷;最高的是两京、大藩镇官员,可以分到40顷职田。

宋代“公务员”除了加俸、职田外,赏赐也是少不了的,另还有“公使钱”、可以支配的有价证券等。公使钱相当于现代的接待费,实际也都被官员之间用来下馆子、买礼品消费了。证券有驿券(免费乘用交通工具)、馆券(免费住宿)、仓券等,这些券和现代各种消费券基本无异。

约在唐德宗贞元年间(785—805年),白居易为校书郎时,他在诗歌中写道:“幸逢太平代,天子好文儒……小才难大用,典校在秘书……俸钱万六千,月给亦有馀……遂使少年心,日日常晏如。”不久,白居易便升左拾遗,工资跟着增加了一倍。

史载唐宝历元年(公元825年),54岁的白居易任苏州刺史,不知是因为苏州是江南头等富庶地方,还是白居易资历比较老了,反正那时候他的工资已经比较丰厚了,工资已是他刚做官时的10倍。

明清两代

明代“公务员”工资中国历代最低

到了明清,政府奉行“薄俸”制度。比较起来,明代“公务员”的工资是中国历代最低的。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制定的工资标准,相当于今中央*局委员的正一品大员,俸禄仅900石;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提高了标准,正一品为1000石。至于普通“公务员”,其俸禄就更低了,相当于副科级的从八品为65石,后加至70石。

但明代低工资并不等于没有补贴,如在洪武十四年的工资改革中,便在岁米之外,增加了不同数额的现金(俸钞)。废除了中国古代“公务员”传统补贴制度中的“职田”,在部分地方官员中实行“养廉地”补贴,其享受对象是镇守边疆的官员。正德年间规定:“镇守给水旱田各十顷,副总兵各半之……原无者各给水田一顷,永为养廉定例。”

明代“公务员”是一个特权阶层,享有诸多特权,如赋优免(免税),这其实也是一种变相的工资补贴。

清代“公务员”待遇,比明代也好不到哪去,靠死工资连饭都吃不饱。清政府吸取了明朝薄俸易发贪腐的教训,增加了“公务员”的工资性补贴。顺治年间一度实行柴薪银、心红纸张银、蔬菜烛炭银、案衣什物银等,后因财政紧张方取消。

为了生活,地方政府便采取半合法的手法,增加“公务员”个人补贴,实物征税时增大消耗比率,向纳税人多征,多出的部分叫“耗羡”,截留在地方使用,实际多被官员作为补贴吞没。

胤禛(清世宗,雍正皇帝)当皇帝后,改革全国财税制度,耗羡归公;但考虑地方没有耗羡后,官员生活可能困难,首创“养廉银”制度,发给一笔补贴,远远高出正俸,导致官员靠补贴生活。

出于公平原则,除给部分京官发放养廉银外,在京员中则实行“恩俸”制和“双俸”制。所谓“双俸”,就是再领取一份与正俸一样多的补贴,也就是现代的“双工资”。

公务员职位在古代叫什么

你好,很高兴为您解答:

普通基层公务员相当于古代的吏,副科级以上相当于古代的吏。

公务员和官是有区别的,公务员不一定是官员,官员肯定是公务员。

刚考上的公务员只是一个普通的科员或者办事员,是吏不是官。

望采纳

TAG标签:#公务员 #工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