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当前位置:科普经验站>IT科技>从军行七首·其四赏析

从军行七首·其四赏析

科普经验站 人气:1.19W

赏析:诗歌反映了戍边将士杀敌立功、保卫国家的豪情壮志。壮阔的塞外景色与将士宏伟的抱负融合在一起,气魄雄阔,风格浑豪。 作者:王昌龄 (698— 756),字少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与李白、高适

从军行七首·其四赏析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青海长云暗雪山① ,孤城遥望玉门关②。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③。 赏析 战士们有思家之绪,这很自然,因为他们也是有血有肉的人。但战士的根本价值却在于他们是祖国安全的捍卫者。现在是这样,古代也是这样。 王昌龄的边塞诗有不少篇章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写作背景:唐高宗调露、永隆年间(679——681),吐蕃、突厥曾多次侵扰甘肃一带,唐礼部尚书裴行俭奉命出师征讨。王昌龄的《从军行》组诗就是描写其间边塞战士的。诗词是采用乐府旧题写的边塞诗,共有七首。全诗写士子从戎,征战边庭的过程和心情

这首诗是王昌龄的一首边塞诗,在写景的同时渗透丰富复杂的感情:戍边将士对边防形势的关注,对自己所担负的任务的自豪感、责任感,以及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之感,都融合在悲壮、开阔而又迷蒙暗淡的景色里。

【原文】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全诗描绘了边塞等士在漫长而严酷的战斗生活中誓死杀敌“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坚强意志和决心。诗人以高度的概括描绘了绵延千里阴云惨淡的战斗环境:“青海长云暗雪山孤

这首诗描写了戍边将士在深深意识到战争的艰苦、长期的基础上所发出的更坚定、深沉的誓言。

古从军行》中诗人用"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讽刺当局者穷兵黩武,流露出反战情绪。字里行间体现出作者对战争的反感。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扩展阅读,以下内容您可能还感兴趣。

古从军行七首(其四)的介绍

古从军行七首系唐代边塞大诗人王昌龄的名作,其中“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堪称是名篇中的名句,表明边塞将士誓死杀敌的气概。

从军行七首.其四在几年级谢谢

《从军行七首》唐·王昌龄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关城榆叶早疏黄,日暮云沙古战场。表请回军掩尘骨,莫教兵士哭龙荒。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北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胡瓶落膊紫薄汗,碎叶城西秋月团。明敕星驰封宝剑,辞君一夜取楼兰。玉门山嶂几千重,山北山南总是烽。人依远戍须看火,马踏深山不见踪。

从军行七首主旨

从军行(其四)

唐·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王昌龄共写《从军行》七首,这是第四首。这首诗反映了戍边将士杀敌立功、保卫国家的豪情壮志。诗的前两句描绘边地风光,借以渲染战争气氛。后两句集中概括了戍边将士长期参与的酷烈战争生活以及决心破敌的豪情。壮阔的塞外景色与将士宏伟的抱负融合在一起,气魄雄阔,风格浑豪。“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常被用来表现杀敌卫国的英雄气概和坚强意志。中唐诗人戴叔伦写有“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雄豪诗句,同此两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凉洲词二首其一和从军行七首其四在景物描写上有什么不同?

《凉州词二首·其一》描写的是酒筵上甘醇的葡萄美酒盛满在精美的夜光杯之中,歌伎们弹奏起急促欢快的琵琶声助兴催饮,想到即将跨马奔赴沙场杀敌报国,战士们个个豪情满怀。今日一定要一醉方休,即使醉倒在战场上又何妨?此次出征为国效力,本来就打算马革裹尸,没有准备活着回来。

《从军行七首·其四》描写的是青海湖上乌云密布,连绵雪山一片黯淡。边塞古城,玉门雄关,远隔千里,遥遥相望。守边将士,身经百战,铠甲磨穿,壮志不灭,不打败进犯之敌,誓不返回家乡。

相对而言,凉州词更突出的是边塞的豪放,而从军行则是将情与景刻画的更为悲壮。

答案有帮助,记得点赞

从军行七首(其四)这首诗表达了戍守边疆将士的什么?

爱国与思乡之情

TAG标签:#从军行 #七首 #其四 #赏析 #